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二单元如何复习?

2024-05-12 19:32

1.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二单元如何复习?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此概念是历史范畴,而非永恒范畴。) 
2、货币和商品比较,货币出现得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交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物物交换:商品——商品 
(2)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 
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 
(3)商品——货币——商品 
4、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6、货币的基本职能 
(1)含义:是货币本质的体现,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两种基本职能: 
A 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B 流通手段——现实中的货币 
8、商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9、纸币发行是不是越多越好?不是。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次数 
纸币是国家规定的货币符号,如果滥发纸币,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纸币也不是越少越好,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所需的货币量,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10、在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时,人们通常使用的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帐结算 
11、信用工具分类: 
(1)信用卡: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信用卡的特点: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A分类: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 
B共同点:不准流通转让。 
12、外汇 
(1)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少的人民币——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降低——人民币升值 
13、人民币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考点:1、纸币发行是不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2、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如何应对?今年我国上调人民币币值,如何看待?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二单元如何复习?

2. 高一政治必修一一共有几个单元

高一政治上下两个学期共学两本书,分别是必修一(经济生活)和必修二(政治生活)。必修一和必修二均有两个单元。
   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必修二: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望采纳,谢谢!

3.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单元要点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生产与消费 

 考点1:生产决定消费

 ⑴人们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

 ⑵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⑶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考点2: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⑴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⑵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

 ⑶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⑷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考点3:发展生产的意义

 ⑴必要性:(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因此,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取发展。

 ⑵重要性:(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和作用)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考点1:公有制为主体

    ⑴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公有制经济成分比较)

成分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含义

 
 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是其支柱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吸收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积累和税收

 
 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可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扩大公有制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①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②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⑶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考点2: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⑴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⑵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考点 3: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含义

 
 劳动者个人或者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依法在内地设立的独资企业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特点

 
 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
 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  投资分配
  
 
 

 

作用

 
 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⑴国家的政策: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外资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 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经济竞争中 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单元要点

4. 帮忙归纳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单元,谢谢

经济生活

一、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a. 供大于求,买方市场,供小于求,卖方市场。
b. 影响供求具体因素(从而影响价格)
自然、政策、习俗、媒体、季节、地域……
c. 需求法则(供求对价格的影响) 
价高则求低,价低则求高。
d. 具体因素通过影响供求而影响价格(b)
商品供求关系的不同状况与商品价格(c)

2、价值决定价格
a.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 价格高低不等,因为它们的价值量不同。
价值(价值量)         劳动时间
c. 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生产率成反比(与个体无关)。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e. 价值总量=价值量×数量
f. 社会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个/时)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数量越多,平均到单位产品上的劳动时间越少。

三、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a.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四、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值规律作用]
a. 规模:生产扩大        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       获利减少 
生产缩小       供不应求      价格上涨       获利增加       生产扩大
b. 劳动生产率        控制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时间        提供降价空间   (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c. 适销对路         较大的市场,更多利润

五、影响消费的因素
主要是收入和物价总水平
1、收入
a. 消费的基础与前提
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越大。
收入增加较快,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亦然。
b. 预期收入
乐观预期: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增加
预期收入减少或失业:节制当前消费。
c. 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大小与总体消费水平  (记)
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大小过大,总体消费水平降低,反之亦然。

2、物价总体水平
a. 购买力
物价上涨,购买力普遍降低,反之亦然。
b. 消费水平
购买力降低,消费量减少,反之亦然。

六、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
1、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2、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3、消费结构:各类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随收入、经济发展不断变化。

七、正确的消费观    (背)
1、消费心理及科学评价
a. 从众消费心理
盲目从众不可取,其他情况具体分析。
b. 求异消费心理
正:可以推动新工艺产品的出现。
反: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c. 攀比消费心理
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d. 求实消费心理(肯定)
2、做理智的消费者
a.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不要超过能力,别太冲动)
b.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c.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热点)
d.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八、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a. 生产决定消费对象
b. 生产决定消费方式
c.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d.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a.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b.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生产目的)
c.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3、社会中的四个环节
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


a. 直接生产过程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b. 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
c. 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九、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1、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2、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a.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潮流,抓住机遇,加速发展。
b. 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c. 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信誉和企业形象。
3、公司的兼并、破产及其积极意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那些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被兼并或面临破产。
a. 兼并
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规模,增强优势企业实力,以优带劣,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b. 破产
有利于强化企业风险意识,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十、就业的意义及正确的就业观
1、就业
a. 就业是民生之本。
b. 就业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c. 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同时,有利于实现自身社会价值。

2、就业问题的原因
a. 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b. 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不完全适应。
c. 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结论:我们必须把发展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3、出路
a. 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完善企业结构。
b. 劳动者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4、树立正确就业观
a. 树立自主择业观
根据兴趣、特长,发挥才智,调动积极性。
b. 树立竞争就业观
努力学习,积极主动适应市场需要。
c. 树立职业平等观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d. 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就业形式多样化,通过多种方式选择职业。

十一、神奇的货币
1、商品
a.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
b. 从商品中分离出的一般等价物为货币。
c. 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d.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
价值: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e. 价格:货币执行尺度职能时,所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f. 价值尺度:衡量一切商品大小的职能。
g.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h.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分子=数量×价格水平;分母=次数。

十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社会主义;
多种所有制:初级阶段。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a. 国有经济:国民经济支柱,起主导作用(优越性)。
b. 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国家预收。

2、多种所有制
a. 个体经济:小,简单,灵活。
b. 私营经济:有助于推进国家的综合实力。 
c. 外资经济: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有利于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
综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 
原因: 1.与资本主义不同:(1)社会生产目的: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劳动关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产关系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1.外沿: 国有自然资源,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2.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和国民经济领导力量 
3.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1)对国民经济命脉占支配地位→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2)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4.主导作用的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5.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但只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就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6.主导作用实现方式: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经济:1.地位: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优越性: (1)把分散的生产资料组织起来,有助于克服个体经济力量单薄,无力地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弱点(2)集体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对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则得以实现(2)吸收社会分散资金(3)缓解就业压力(4)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收入 
4.农村集体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 集体和农户两个经营层次 
(2) 实行双层经营体制的理由:铜我国总体水平低相适应,避免过去大规模经营造成的弊端;适应农业生产特点 
(3) 内容:a.一方面,在坚持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劳动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 
(4) 优越性: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又能适应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 
(5) 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双层经营体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经济:1.含义: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取决于与它相适应得的社会制度和控股权在谁手里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1.原因: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有不同层次,生产水平多层次决定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2.作用: (1)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2)有力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1.表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作用:保证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 个体经济: (1)性质:小商品经济 
(2)特点:a.本质特点: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b具体特点: (与私营经济比较)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资源b发展小商品生产c保存和发展传统技艺d活跃市场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劳动就业 
2. 私营经济:(1)性质:资本主义性质 
(2)特点: a本质特点:雇佣劳动,剥削他人,以利润为目的b具体特点:(与个体经济比较)规模大,设备先进,生产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b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c吸引劳动者就业d增加劳动者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e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3. 外资经济: (1)资本主义性质(2)外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3)地位:一种重要的非公经济(4)作用:a节省我国资金b学习国外先进经验c有利于培养人才d加快现代化进程 
4. 非公经济作用: (1)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2)加快生产力的发展(3)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4)增加就业(5)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5. 非公经济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6. 对非公经济政策:鼓励 保护 引导 监督 管理 
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 
2. 具体原因: (1)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a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b有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逐步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3. 有“三个有利于”决定∶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促进我国经济建设(3)促进社会进步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 
2.分配客体: 个人消费品(不是生产资料) 
3.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 优越性(作用): (1)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2)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3)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 地位: 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1)所有制基础:个体私有制(2)分配主体:个体经营者(3)分配客体: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4)同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 资金 技术 土地 劳动力 
3.福利性分配 
基本分配制度的必然性:1.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的使用生产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 
→综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资源配置:1.目标:是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必要性:解决人们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3.两种方式: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调节作用实现 
市场: 1.产生:市场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2.含义:狭义:商品交换的场所,有形市场 广义: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3.作用(即价值规律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 
市场经济:1.含义: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产生和发展 
3.有效运行的条件:(1)企业多,自由进入市场,充分竞争(2)灵活的价格(价格是资源配置最集中的表现) 
平等性:1.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2.决定因素: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也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 
3.内容: (1)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2)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4.作用:使市场经济有利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竞争性: 1.含义: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2.原因: (1)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特征(2)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在竞争中形成,所以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 
3.作用: (1)积极作用:a对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外在压力,使其改进技术,提高产率,优胜劣汰 b保证价格变化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很快得到调整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综上,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2)消极作用: a盲目竞争,社会资源的浪费b导致垄断,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4.正确看待竞争:公平竞争,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法制性: 1.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2.必要性: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 
3.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要求:(1)学法 懂法 守法 用法 (2)及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开放型:1.含义: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连在一起 
2.决定因素: (1)生产者和经营者为市场需要而进行生产和经营,实实质是为消费者而生产和经营(2)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要求具有开放性 
3.作用: (1)打破区域封锁(2)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4.地位: 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四个特征的关系:1.平等性与竞争性相互制约:没有平等性,竞争不能正常进行;没有竞争就无平等可言 
2.法制既是平等和竞争的保证,又是平等性的体现 
3.开放是平等和竞争充分展开的前提,也是法制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 
4.四个特征既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又是市场经济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四个特征的共同作用(市场经济作用): 1.有效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2.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3.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的不足:1.市场不是万能的 
2.市场具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1)自发性:表现:a生产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b不正当经济行为 
危害:a两极分化b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2) 盲目性:原因:a生产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信息b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3) 滞后性:原因:a事后调节b时间差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点2.不仅要有市场调节,还要有宏观调控3.宏观调控可以克服市场的缺陷4.二者结合,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 (1)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2)外沿: 经济政策: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产品销售、产业、扶贫、货币等政策 
经济计划: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 
(3)作用:经济政策: 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经济计划: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经济发展起重调控作用 
2.法律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2)市场经济法制性 
(3)作用:a有效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b调整社会经济关系c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d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3.行政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2)特点:直接、迅速(3)注意:a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b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1.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2.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社会主义舒畅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公有制意义:(1)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坚实的经济基础(2)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实现(3)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原因:(1)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劳动者之间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2)国有经济导向作用(3)中共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有能力将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一节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一、 企业: 
含义: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特点: 1.以盈利为目的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3.独立经营,独立核算4.是人和物相结合的经济组织 
地位: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作用: 1.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参加者2.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着3.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重要性:企业素质的高低以及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企业法人: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特点:1.地位: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基本特点: (1)大规模采用及其生产(2)较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3)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严密(4)适应能力强(5)外部联系广泛 
二、公司: 
含义: 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特点: 1.从事生产流通或其他服务性活动的经济组织2.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优点: 1.是大中型企业普遍采取的企业组织形式2.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3.有利于按照国际惯例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法人治理结构: 股 东 大 会 
↓ ↓ 
( 所有权 ) 董事会 ← 监事会(监督权) 
↑ ↑ 
总经理(日常经营权) 
(“→”表示制约关系) 
分类: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1.相同点:(1)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2)股东都附有有限责任(3)公司都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负责(4)组织机构大体相同(5)都有名称和章程 
2.不同点:(1)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2)是否可以发行股票,公开募股机子(3)资本是否一定是货币(股份公司是)(4)股东人数有无限制(5)注册资本数额、设立程序、适用范围不同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 
地位: 国民经济的支柱 
支柱作用的表现:1.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再过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3.拥有雄厚的资产、一流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主义制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1.含义:企业的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值 
2.地位: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 
提高经济效益:1.含义: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2.原因: (1)企业以盈利为目的(2)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重要性: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 
(2)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人民)(3)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国家) 
4.方法和途径: (1)a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b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c由粗放向集约转变→a要求b;a导致c(2)a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率,按价值规律和国情办事b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实行市场需要的产品→a导致b 
兼并、联合和破产:1.依据: (1)激烈的市场竞争(2)优胜劣汰原则 
2.作用:(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优化产业结构(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3.兼并: (1)重要性: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2)意义:a减轻国家财政负担b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总体效益(3)核心: 竞争 
4.“强强联合”:(1)目的:大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作用:a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b降低生产成本c提高产率d促进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e扩大市场占有额f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g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5.破产: (1)依据:a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b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2)作用: A积极作用: a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企业活力,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产率b有胜列塔,资源优化配置B消极作用: a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利益损失b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造成社会动荡

5. 高一必修一政治单元知识归纳 急要,谢谢

政治模块(1)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Chen Jinnan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1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作用: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4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运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2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了进行社会生产经营而必须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资本要素分配 按土地要素分配 按管理要素分配 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1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由我国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2


    
              




2、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与公平:
   ○1定义:效率是指经济生活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公平的含义)。
   ○3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之以分配原则的体现,它由朱幼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在收入分配中,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兼顾效率与公平,要顺序和鼓励一部分的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以兼顾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
   ○1财政的定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财政的本质:一种分配关系
     财政的目的:为了履行对内外职能
   ○2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
     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3国家通过一定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4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5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增加财政收入: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大力抓好税收工作,加强税收征管。
  2)财政支出:
   ○1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可分为经济建设指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指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支出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
      近年来,我国实施“两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2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收大于支,有节余;支大于收,又赤字;收支相等。
     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财政的巨大作用:
     A国家财政支出基础建设和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分配的作用;
     B国家可以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促使经济平稳运行;
     C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D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E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F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第九课 征税和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的主体:国家                  税收的特点:无偿取得
   税收的目的:实现国家职能          税收的内容:货币和实物
   税收的手段:凭借政治权利          税收的地位: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的依据:税法
 ○2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证。
 ○3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五场戏有觉醒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4根据征税的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
   影响最大的是税种:增值税、个人所得税。
   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增值税的基本税率是17‰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人所得税包括:○1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2工资薪金所得○3稿酬所得○4利息股息红利所得○5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6偶然所得○7财产转让所得○8劳务报酬所得○9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10财产租赁所得○11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5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实惠公平的有效手段。
2、依法纳税:
 ○1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2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有之于民。
 ○3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国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的方法会的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交纳税款的行为。
          政治模块(1)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Chen Jinnan
第十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调节: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1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3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4市场中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价值规律)在引导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德全社会的配置。
  ○5        供不应求      价格上涨      获利增加  
      生产缩小                                 生产扩大
            获利减少      价格下跌      供过于求
 2)市场秩序:
   ○1市场规则的重要性:只要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市场规则的内容: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价格、供求、竞争。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2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市场交易必须是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禁止强买强卖、巧取豪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等非法行为。
   ○3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4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护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应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共给问题。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其基础性作用。
  ○1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共性主要有:经济关系市场关系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运行法制化。
  ○2社会主义经济特征:A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基本标志)。
                      B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C 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内在要求)。
 2)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有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1宏观调控(一种国家行为)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代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反应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过多使用)
   ○3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3全面小康: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经济建设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主要有以下几项目标: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的主要内容和基础),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3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4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1)树立科学发展观:
  ○1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树立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四位一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各环节、各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地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2)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2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党的十六大提出的)。
  ○3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三农”):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全国经济日益互相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使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
    跨国公司的定义: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型企业。
    跨国公司的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
    跨国公司的作用:A 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B 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C 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A 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B 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C 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D 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
                            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
                         成了极大的威胁。
  ○3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4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但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2、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成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3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视原则等。
    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最惠国待遇指一个缔约方指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基于另一个缔约方的优惠、特权,应当无条件的给予所有的缔约方
      国民待遇指在民事权利方面,缔约方保证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船舶同等的待遇。
  ○4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5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意义:
   A 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B 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C 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
  ○1对外开往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2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对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这一格局的基本形成,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贸资质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往水平,在更大范围内、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4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引进来”和“走出去”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
  ○5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往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
  ○6“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主要内容: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动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合作。
  ○7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出、自力更生的原则。但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往。

高一必修一政治单元知识归纳 急要,谢谢

6.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学习政治要学会  总结  知识点,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都整理好了吗?下面是我为高一学生整理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框架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政治  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知识点   
      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一)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含义:
   
      从起源上讲,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从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3、国家的性质,是由占统治阶级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
   
      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广泛性:民主主体广泛;民主权利广泛。
   
      (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7、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8、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民主:“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这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2)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3)人民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统治阶级的民主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1、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宪法。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2、人民民主专政新的时代内容:
   
      (1)突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
   
      (2)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了;
   
      (3)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
   
      (4)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一)政治权利与自由
   
      1、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
   
      2、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3、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3)监督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
   
      (二)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  其它  权利的重要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依法统一原则。
   
      (1)我国权利与义务是统一、二者不可分离。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2)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3)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4)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三、政治生活:自觉参与
   
      (一)政治生活中的信念:崇尚民主和法制。
   
      (二)政治生活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重要内容
   
      3、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机构成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最根本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的内容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问题。
   
      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知识点   
      一、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1、各种选举方式的区别
   
    
   
      2、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  文化  水平等具体条件决定。
   
      3、选举方式选择依据:社会经济制度、国家性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物质生活水平,公民文化水平。
   
      4、选民参加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5、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项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6、怎样行使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7、只有每个人都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才能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真正实现民主选举的预期目的。
   
      二、民主决策:做出最佳选择
   
      1、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市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2、 不同的民主决策方式:
   
    
   
      3、公民通过各种  渠道  、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4、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重大意义:
   
      (1)有助于决策者:
   
      ① 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② 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决策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科学性,避免决策片面性。
   
      (2)有利于促进公民:
   
      ① 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②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三、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自己的事情,使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
   
      (一)村民委员会
   
      1、村民委员会含义:村民自我管理、自我  教育  、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2、村民自治的内容:
   
      ① 自己选举当家人,使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
   
      ② 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和管理。
   
      ③ 村民自制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使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行为,用民主办法管理村里事务的有效途径。
   
      ④ 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  报告  工作。
   
      (二)居民委员会
   
      1、居民委员会含义: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2、作用: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3、居民自治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干部有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监督和质询。
   
      4、意义: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微观反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三)中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意义:
   
      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四、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1、民主监督方式:
   
    
   
      2、公民行使监督权的要求:
   
      (1)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

7.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

 智力决不会在已经认识的真理上停止不前,而始终会不断前进,走向尚未被认识的真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课人民民主专政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最大特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民主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体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现阶段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指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①人民民主的真实性既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权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②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5、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政治自由(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监督权。
  (2)我国公民的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7、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这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3)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
  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民主选举
  (1)方式:直接选举、 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各种选举方式的特点:
  A直接选举
  优点:①能更直接的反映民意。实现选民的意志。②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③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
  范围:①县及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②城市的居民委员会选举、③农村的村民委员会选举。
  局限性:在选民人数多的情况下,直接选举的组织工作和技术工作难度大。选举成本高。
  B间接选举 范围: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各级人大代表。
  优点:选举成本低,便于组织。
  局限性:选民与当选者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阻隔,影响选民意愿的表达。
  C差额选举
  优点: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竞争。
  局限性:可能影响当选者结构合理性;被选举人间的竞争易导致假宣传,金钱交易。范围:人大代表的选举。
  D等额选举
  优点: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局限性:限制选民自由选择,选民易受误导,积极性受影响.范围:在极少情况下使用。
  (2)  我国选举方式的选择:选举的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3) 公民行使好自己选举权利
  重要性(为什么?)
  ①公民只有不断地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态度和能力),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  文化  事业。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③公民行使好这一权利,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①从态度上讲:公民应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不断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公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②从能力上讲:要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培养公民的政治素养(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议政能力),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地投出自己的一票。
  2、民主决策
  (1)间接决策(选举人大代表)
  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是公民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它要求选出的决策者必须代表民意、反映民情、体现人民利益。
  (2)直接决策。
  公民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对科学决策的形成发挥积极作用,是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
  A直接决策方式(民主协商):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在决策成文前了解民意)、专家咨询制度(论证会、座谈会,征求专家的意见);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公示,是公布一个决策草稿,然后有针对性征求意见);
  社会听证制度(听证会,征求各方面代表的意见);
  B意义;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实施;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
  3、民主管理方式
  (1) 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
  村委会成员自己选(民主选举)
  重大事务村民定(民主协商、民主决策)
  日常事务村民管(民主管理)、各项事务工作村民监督(民主监督)
  (2) 城市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城市居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居委会干部由民主选举产生(民主选举)
  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请居委会讨论决定(民主协商、民主决策)
  社区大事居民定(民主管理)、居民监督居委会的各项工作(民主监督)
  意义;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能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4、民主监督方式
  信访举报制度(通过信函、电话等)、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以议案、质询的方式)、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馆等)。
  民主监督意义:既有利于改进被监督者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要求: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二、有序的政治参与
  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要遵循宪法、法律、规则和程序的规定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提示:(1)民主协商即政治协商,是协商民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国家和地方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重要的问题在决策前和执行中的协商,是民主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2)无论是民主协商还是协商民主都强调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进行对话、沟通、协商,通过协商取得共识,然后进行决策,使所作出的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民主协商在中国特指政治协商,而政治协商是协商民主的一种形式,协商民主包含着政治协商。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2第一单元 
  ★  高一政治必修二课本目录 
  ★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上) 
  ★  高中政治必修二生活基础知识点 
  ★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梳理小结 
  ★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小结 
  ★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下)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

8.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知识框架

一、货币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①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注: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②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有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出较高的使用价值都有顺利的销售,实现商品的价值。
注:商品生产者从商品判断标准的中得到的启示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只有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顺利实现商品价值。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质量上乘的商品,其价值容易实现。同时,产品质量越好,信誉越高,使商品供不应求,商品生产者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2.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货币的职能是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生活中表示为价格标签)——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要求: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注1:货币的本质决定的货币职能,货币的职能体现货币的本质。
注2: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不是说货币只有这两个职能。
注3: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流通手段强调货币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货币参与交换的过程。
    在交换过程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表现的是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若交钱提前于交货或滞后于交货则表现的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3.了解纸币的含义,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无价值)
注:任何国家的纸币其实本质都一样——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因此不能具有货币相应的职能。
(2)纸币发行规律:(国家发行纸币应当按规律办事?)
①纸币发行的主体及权力:国家或某些地区的政府是纸币发行的主体,通常情况下由它的中央银行具体负责纸币的发行;
作为发行主体的国家有权决定是否发行新币种、有权确定纸币发行的数量、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任何国家都无权规定纸币的购买力。
②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成反比。
③国家虽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必须自觉的遵循上述规律,否则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比较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区别	含义	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实质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表现	纸币贬值、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经济过热	物价持续下降、市场疲软、经济萎缩
	原因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投资过快、纸币流通速度加快、外国经济危机的传导也会引发通胀	部分商品出现阶段性过剩、消费需求不足、货币增长乏力
	危害	使纸币贬值、商品销售困难,既影响人民生活,又会造成经济秩序混乱	影响生产者投资积极性,导致失业和收入减少,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市场	卖方市场	买方市场
	解决
办法	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抑制总需求,给经济“降温”	主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减少税收,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扩大内需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联系	联系	都是由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不平衡引起的;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经济社会秩序;都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加以克服。
4.了解信用卡的功能
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5.了解外汇和汇率
(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注:外币是指外国政府发行的纸币,不能等同于外汇。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注1:如果一定量的A币可以兑换更多的B币,则说明A币升值、A币汇率升高,而B币贬值、B币汇率下跌。如果一定量的A币可以兑换更少的B币,则说明A币贬值、A币汇率下跌,而B币升值、B币汇率升高。
注2: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的增加,刺激对外旅游消费,增强我国的国际支付能力,有利于增加对外投资能力;但不利于我国产品出口、吸引外来投资、入境旅游消费。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起源上看,货币是商品交换是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货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是光荣的;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
注:综观以上三点,可以归结为“不神秘”、“很重要”、“不唯利是图”、“不挥霍浪费”。
二、价格
7. 理解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1)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这些因素最终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给或者需求来实现的。
(2)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物价上涨,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处于卖方市场;
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物价下跌,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处于买方市场。
8.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1)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商品价格的高低,最根本的原因是商品的价值量不同。
(3)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9.理解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注:某企业的行为属于个别(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某行业的行为属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注意区分。
10.理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劳动时间虽然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但是某企业如果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使个别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低,就处于有利的地位;反之,则处于不利的地位。
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注: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时间的关系图
 
11.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相关经济现象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相关问题:
①价格既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在供求与价格的互相制约的关系中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②等价交换并不在每次具体交换中体现,而是在动态中实现的,是在长期交换的平均数中实现的。
③等价交换原则在货币条件下应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但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价格偏离价值,因此实际在市场上商品价格是由价值决定又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等价交换原则正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得到贯彻的,这就形成了市场价格。
④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人们不能创造它,也不能消灭它,只能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自觉利用它。
⑤注重效率、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努力创新、面向市场、打好时间差……都是人们自觉利用价值规律的表现。
12.理解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百姓对价格变动的反应)
①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人们对该商品的需求成反向关系: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就替代品而言,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会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亦然。
就互补品而言,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减少,反之亦然。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企业应对价格变化的举措)
①调节生产。供求关系与价格变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注1:价格变动的原因归纳整理:
①根本原因:商品自身价值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而有所升降。
②重要影响因素: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格的波动。
③特殊原因:国家运用价格手段进行的宏观调控、市场竞争的规范程度、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变化、通货膨胀等;
注2:分析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要首先学会从“生活即消费”、“生产即企业经营”两个大的方面总体考虑。
三、消费
13.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1)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物价上涨,购买力普遍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
(3)其它如商品的性能、消费心理与消费观念、商品的特殊性等因素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
注1:此处知识主要用解决如何进一步刺激消费或解决城乡与地区的消费差距促进经济更好发展等问题
如何调动某一群体的消费需求,通常要多种方式增加他们的收入、变相的使某种特定商品的价格下降、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等。
注2:(尤其关注中央为拉动内需而进行的财政补贴政策。)
14.了解不同的消费类型
按交易方式分: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按消费对象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照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15.理解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减小的前提是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其意义通常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进步与发展。
16.了解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表现	特点	客观评价
从众心理
引发的消费	仿效性
重复性
盲目性	利:健康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比如: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弊:不健康、不合理的从众心理误导经济的良性发展,对个人生活不利。
态度: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求异心理
引发的消费	标新立异
与众不同	利:有时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
弊:代价大,社会的认可度低。
态度: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攀比心理
引发的消费	炫耀性
盲目性	弊:不实用,造成浪费,对个人生活不利。
态度:不健康的攀比心理
求实心理
主导的消费	符合实际
讲究实惠	利:理智的消费,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好处。
态度:值得提倡,值得发扬。
1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消费要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进行合理消费,既不滞后,也不超前。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核心是可持续消费。要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