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色列与中国的问题?

2024-04-30 10:19

1. 关于以色列与中国的问题?

  以色列真的对中国“知恩图报吗?”

  最早看到《以色列为何对中国如此好》一文,我也感慨万千,很多人看了此贴,心情很激动,认为自己以前误会了以色列,甚至对以色列产生了愧疚心里,认为以色列才是真心英雄,最珍贵可靠的朋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我对以色列并无偏见,只是本文如此明显的误导读者,我有时候甚至怀疑这个帖子是以色列枪手所作,此文通篇谬误,以下一一详解。


  76年唐山地震,国际红十字会及很多国家相关组织都主动提出人.道主.义援助计划,但是,中国政府拒绝了所有的援助。今天看起来这样做似乎很偏激,不过只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事实是:中国没有要任何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一分钱。以色列口头上是不是说过要捐一亿美刀,我就不清楚了,从国际惯例上看,不太可能,一般都是几万到几百万。如果以色列真的说过援助一亿美刀,那就是别有用心,在收买中国而不是人.道主.义援助了。


  国产防弹衣用防弹钢片不假,至今仍在使用。因为钢片防弹衣虽然比较笨拙,但防弹效果远胜纺织纤维防弹衣。纺织纤维防弹衣因为效果不好只能防手枪,只是在少数特殊情况下使用,中国根本不需要此技术,中国钢片防弹衣的水平在世界上也是比较先进的。此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士兵穿的也都是钢片防弹衣

  5万犹.太人流落上海,对中国心存感激是正常的。“上海市民,路见不平,给犹太人空投食品”一说,太浪漫了吧。事实是:那些犹太人没有工作,缺乏食品,被限制在一个区域不准外出。只好用随身携带的首饰等值钱的物品与邻近的上海市民交换食品,几个大饼换一个金戒指,一袋面粉换一个金镯子,让犹太人知道了世界上精明的不仅仅是犹太人

  至于中国人在以色列大街上说自己是中国人,会有犹太人请你吃饭的事。也太煽情了吧,中国在以色列有很多劳.工,经常受到以色列军.警欺负倒是真的。有个中国记者为了维护劳.工的权益办了一份中文刊物,最后被以色列当.局驱.逐,此事今年各大网站都有报道。


  至于预警机事件,居然有人会感激以色列,真是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啊

  中国原有研制预警机和引进俄国预警机两种方案,后来以色列插了进来,以相当诱人的条件说服了中国,由他提供技术与中方合作研制预警机。于是中方最后放弃了原来的两种方案决定与以色列合作,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为此中国付出了5年的宝贵的发展时间最终却一无所获(这5年如果按第一套自己研制的方案进行,国产预警机可能已经基本成型了,如果引进俄国预警机,也早以装备部队形成战力了),以色列却转手把预警机卖给了印度,大赚了一笔。中国呢,现在回过头来还得引进俄国的预警机,在美国的策划下与以色列合伙涮了中国一把,早已是各大军坛网友的共识,尽管以色列本意可能并不想坑中国,但他更不敢违背美国的意愿

  所以其实神舟5的核心技术并不是多么先进,也有人说要和中国合作开发,但中国拒绝了,铁了心一定要自己掌握,自己有的才是最可靠的。其实在很久以前,我们在j-8和y-10飞机上,我们已经吃过这种亏了,合作最终取消,自己研制的项目却已经下马,两头落空时间白白的耽误了

  在以色列,有一个纪念碑:中国人,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恩!这是事实,不过以色列并不是只有这一个纪念碑,类似纪念标志在以色列有数百个,这一点是大家有必要知道的。所有帮助过犹太人的个人、团体和国家,以色列都树碑纪念。恩怨分明让人钦佩。


  “长期以来,凡中.东出什么事,我们的主流舆论总是骂以色列,弄得大家伙儿铁定以色列坏。五十年过去了,老爷子怎么骂、儿孙子也怎么骂。偏偏就这个以色列,被我们骂了几十年,却也忍得住?!眼看着哈.马斯等启用“人.体炸.弹”专炸以色列平民,我们还闭着眼睛在骂。骂什么?骂以色列胆大包天、竟敢报复?!”——中.东问题,错杂复杂,是是非非一言难尽。但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的土地,把巴勒斯坦人赶出家园,难道以色列反倒成了受害者?至今尚有数十万巴勒斯坦难民流落在周边国家的难民营,生活艰难,难道是巴勒斯坦人的错?巴勒斯坦人反抗侵略争取回家的斗争难道有错?巴勒斯坦激.进分子针对以色列平民的恐.怖袭.击是不人.道,但他们难道喜欢玩这种自己肯定粉身碎骨的血.腥游戏吗?


  中国从来没有骂过以色列,只是谴责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领土,难道不对吗?全世界多数国家都在谴责以色列,联合国通过很多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被占领土,以色列拒不执行,侵略者难道不该被谴责吗?难道要我们去赞美和同情侵略者?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同情和赞美60年前被中国人杀死日本鬼子

  以色列与中国建交,改善关系,决不是什么报恩,是因为中国日益增强的国力所产生的结果

  中国在中东阿拉伯世界有相当的影响力,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支持使得以色列倍感压力,处境艰难,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并未刻意打压以色列的情况下形成的

  以色列对中国提供先进技术了吗?是的,不能否认以色列对中国提供了很多先进的技术,但这些都是有条件的,和做生意一样,互利互惠的,决不是以色列对我们的施舍,国家之间为了利益合作是很平常的,我们和其他国家合作的领域更多更高级的项目也很多。


  如果以色列搞不好和中国的关系,呵呵,以色列的日子恐怕比现在难过的多了,夸张一点说,中国的态度关系到以色列国的生死存亡。这些,以精明著称的以色列算计的比我们清楚多了。

关于以色列与中国的问题?

2. 关于以色列的一些事,谁知道???

以色列是两种独特农业组织的发源地:基布兹和莫沙夫。这两类农业组织提供的新鲜农产品约占全国的4/5以上,工业产值约97亿美元,占全国的49%。
 
基布兹Kibbutz——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基布兹,公有制集体农庄,在基布兹内没有私人财产,成员之间民主平等,共同劳动,按需分配,是现存在于世的乌托邦。成员的衣、食、住、行全部包干,每户一套住宅。基布兹有良好的公共设施(食堂、图书馆、幼儿园、体育馆、犹太会堂、服装店、超市、博物馆等)和公用的轿车等。成员一般不出基布兹就可满足一切生活的基本需要,每个人只需登记自己的专属号码即可购物,钱在这里基本无用。这种模式发展迅速,现在以色列约有270个基布兹。
加利利湖边基布兹很多,这是一个叫Ortal的酒庄,因其质量上乘,远销到法国,以色列的葡萄酒都是Kosher的。这个基布兹不大,每年只生产2万多瓶葡萄酒。
详细的农庄情况见我的以色列游记
http://lvyou.baidu.com/notes/9b817cbd61e899e25affd207
 
基布兹始于1910年,犹太难民从各国回到以色列,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耕种,还要进行民兵训练,随时随地与阿拉伯人打仗,大家为了以色列的建国目标各尽所能,没有任何报酬地工作,然而他们却足够快乐,终于可以不用担心被屠杀了,在他们眼里,基布兹就是天堂。这样一代代基布兹人通过艰辛的努力,将这片贫瘠的土地改造成沙漠中的绿洲。
虽然其它国家也有公社企业,但没有哪个国家让集体公社像基布兹一样承担独立的自治权。因为早期犹太移民来到以色列,不仅是为了回到祖先的家园,更希望在这里可以按理想方式生活(跟美国的建国方式很像)。不知道是因为犹太民族的千年磨难,还是宗教信仰使这个民族特别团结,具有顽强奋斗精神,崇尚劳动,又深受社会主义影响,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就建设并保存下来。
在以色列建国前,基布兹使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犹太人快速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成长环境也为以色列培养出无数精英,有4位总理出自基布兹(国父便是其中之一);以色列空军70%的飞行员来自基布兹;无数内阁成员和陆军军官也来自基布兹。因此,基布兹的政治影响力超过了所有其他社团,在以色列建国中扮演着本质性的角色。
原来共产主义并不需要资本主义的高度发达,反倒因为大家都是贫穷的难民,面对共同的敌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互相帮助就是等死,这样共产主义才容易产生。等到成员共同富裕,又开始考虑私有化,资本主义就显露苗头。跟马克思的理论刚好相反,不知道他地下有知会怎么想?
基布兹并不是清贫的田园生活,以色列最富裕的基布兹——Netafim耐特菲姆——是全球最大的滴灌设备生产商,设有13家工厂,拥有37家子公司,产品远销150个国家。直观点说以色列的滴灌技术高超到了什么地步呢?如果这棵植物一小时之内需要100滴水,那它就绝不会滴101滴。这么先进的生产技术就产生于基布兹。正是这样的技术和精神让以色列在一滴水都不浪费的情况下使沙漠变绿洲,成为全球植树面积最快的国家。毫不夸张地说以色列“天天都是植树节”。
耐特菲姆公司的技术如此不可或缺,使得对以色列充满敌意的某些伊斯兰国家也不得不向以色列开放外交渠道。苏联解体后,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这些国家和以色列政府的关系逐渐好转。2004年,以色列和南非两国就农业和干旱地区的发展达成了“谅解备忘录”。
²  莫沙夫Moshav——资本主义萌芽
莫沙夫,“合作社”之意,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元的村庄,现约有400个。莫沙夫和基布兹理念相似,但更强调共同劳动。莫沙夫的农庄是归个人所有,各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生产,自给自足,自负盈亏。社区的建设则是通过每户支付一样数额委员会税(committeetax)来实现。也就是说,所有公共事物大家平摊,剩下的都是自已的。在莫沙夫的体系里,优秀的农场主生活优于普通的农场主。这也是和基布兹最大的不同,因为基布兹的成员享受同等生活条件,最高领导人与其他成员之间的收入福利相差也不大。
莫沙夫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和水资源所有权归属国家,但经营权属家庭个人;其他生产资料及收入均归农户;教育、医疗、文化、产品供销等统一由村里提供服务。
²  社区定居点Communitysettlement
最后一种集体社区形式,区别于普通村镇的特点是它有权选择它的居民,通过筛选,这个小镇的居民通常都有着相似的意识形态,宗教观点,生活方式。在社区定居点,小镇的居民对自己的社区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他们了解他们的邻居,志愿为社区服务,一起举行庆祝活动。他们经常开各种会,讨论各种理想。社区定居点在以色列约有150个左右。
总结:基布兹的钱是大家的;莫沙夫的钱一半是大家的;社区定居点的钱是个人的,但责任共同分担!

3. 关于犹太以及以色列的问题

给你看一段历史,希望对楼主有用。
驱逐犹太人与以色列建国小史 
   
据圣经记载,摩西曾带领部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并在约书亚(Joshua)的领导下征服了迦南(Canaan)的部落城邦。之后,在大约在公元前 1000年,大卫王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且在包括外约旦在内大部分迦南地区建立起以色列王国。在大卫的儿子所罗门(Solomon)死后,王国一分为二,南为犹大(Judea),北为以色列(Israel)。直到公元133年,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公元前722年,亚述人(Assyrians)攻占了以色列,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占领了犹大,他们焚毁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驱逐了大批犹太人。从此之后,耶路撒冷曾被多次易手,还被无数次地摧毁和重建。犹太人从此流离失所,散落到各个地方。大约在公元前61年,庞贝(Pompei)的罗马军团攻占了犹大,占领了耶路撒冷。而耶稣正是在罗马的统治区伯利恒(Bethlehem)降生的。罗马统治者在公元70年和132年两次扑灭了犹太人起义的烈火,并于公元135年将所有犹太人驱逐出耶路撒冷。此后,耶路撒冷就被罗马人重新命名为巴勒斯坦(Palestine)。 
   
在拜占庭时期(公元4世纪),大量的基督徒涌入了巴勒斯坦。那时,巴勒斯坦的人口组成是基督徒、犹太人皈依的基督徒和异教徒(paganism),以及罗马人和原著居民。大约在公元7世纪,穆斯林阿拉伯的军队北上占领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大部分中东地区,从此,穆斯林对巴勒斯坦的控制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在这漫长的穆斯林统治中,土尔其奥托曼帝国(Ottoman Empire)曾于1517年将巴勒斯坦纳入自己的版图。在这期间,土尔其苏丹还曾邀请离散的犹太人到巴勒斯坦的各个城市里定居下来。在18世纪末拿破仑入侵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趁机起来反抗埃及和土尔其人的统治,致使土尔其帝国进一步开放其边界,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口同时增长了,而且两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也随之提升。到了1880年,巴勒斯坦的人口达到了40万,其中犹太人口是2.4万左右。这时奥托曼政府开始采取严厉的措施限制犹太移民,但是,犹太人却采取各种手段移入巴勒斯坦。 
   
这时在19世纪的欧洲,反犹浪潮和欧洲犹太人解放运动此生彼长,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与传统犹太家园的向往交织在一起,在欧洲离散的犹太人心中,燃起了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的烈火。特别是东欧国家的反犹和排犹政策,加速了欧洲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迁徙。也是在此时,欧洲犹太人开始将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体系化。犹太祭司奥克雷(Rabbi Yehuda Alcalay),在19世纪40年代发表了许多犹太复国思想的希伯来语文章。另外,在1896年匈牙利裔犹太律师赫茨尔(Theodore Herzl)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阐释了犹太复国主义。次年8月,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Basle)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大会根据赫茨尔的理念希望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与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预期将有数百万欧洲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以形成人口的绝对多数。至于当地的阿拉伯人,没有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到1914年为止,巴勒斯坦大约有70万人口,61万为阿拉伯人,犹太人还不到10万人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勒斯坦的统治者奥托曼帝国与德国联盟。这时巴勒斯坦地区爆发霍乱和伤寒,土尔其军事首脑决定赶走所有外国人,大批的犹太人再次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在此期间,只有俄国籍的犹太人可以免被逐出,这些剩下来的犹太人,就成为英国的合作者,后来为英军与土尔其作战提供了帮助。与此同时,英国也需要阿拉伯人的帮助。英国政府就许愿给阿拉伯人,只要他们支持同盟国与土尔其人作战,阿拉伯在战后便可以独立。在1916年,阿拉伯人在劳伦斯(T. E. Lawrence)的领导下,真的起来反抗土尔其人的统治。但是战后,英国却否认了自己对阿拉伯人的承诺,巴勒斯坦成了英国的“委托统治地”。战后巴勒斯坦的人口中大约70%是阿拉伯人,30%是犹太人和基督教徒。 
   
此时在英国本土,有一批犹太复国主义者游说英国议会,最终促成了英国在 1917年11月签署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宣言允诺建立一个犹太家园,同时确保非犹太社区的权利和信仰不受侵害。英国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如果德国向犹太人做出类似的承诺,会把国际上的犹太人拉向德国一边。英国此举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坚持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的土地,并且通过暴动和罢工等手段向英国当局施压。同时,阿拉伯人还策动美国介入此事,以便影响英国的中东政策。阿拉伯领袖达迦尼(Aref Pasha Dajani)曾对美国派来的代表陈述说:历史已经证明无法与犹太人居住在一起,所有国家都不欢迎犹太人,因为他们吸所有人的血。在这种情况下,犹太人也意识到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无法避免冲突,后来就任以色列国总理的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曾在1919年发表讲话说:没有人能找到任何解决办法,我们要这片土地成为我们自己的国家,而阿拉伯人也要做同样的事情。 
   
英国却在这时做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为了答谢麦加行政长官侯赛因之子阿卜杜勒曾为英国奋勇征战,当时的英国殖民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在1921年的“一个星期日的下午”突发奇想,把约旦河以东地区的管理权交给了阿卜杜勒,这片土地是英国所管辖的巴勒斯坦总面积的四分之三。阿卜杜勒立刻就把这片地区改名为约旦哈西姆王国,并且在1946年得到了国王称号。在巴勒斯坦的面积急剧缩小的情况下,在美国和英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却仍在鼓动犹太人移居到只剩下原领土四分之一的巴勒斯坦。到1929年,巴勒斯坦人口的日益稠密,造成竞争加剧和经济萧条。富有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犹太人有很强的竞争力,他们大量购买土地,致使阿拉伯的种田人流离失所,大量涌入城市。阿拉伯人开始预感到大量欧洲和美国犹太人的涌入,会逐渐挤走缺乏商业竞争力的阿拉伯人。而且,外来移民炫耀自己与大多数阿拉伯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引起当地人的嫉恨。在1929、1930和1931年,犹太人定居点遭到了阿拉伯人的武装袭击和恐怖威胁。 
   
恰在此时,纳粹在德国掌了权,并开始了迫害犹太人的暴行。当犹太人的遭遇开始为人所知时,英国政府不得不放宽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配额。1933至 1935年间,获准移入的犹太人在13万以上,而非法移民数以万计。巴勒斯坦从那时起变成一座充满暴力和恐怖的活火山。恐怖主义遍布了整个地区,英国当局根本无法维持基本的秩序。1942年,美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纽约集会,通过了比尔特摩纲领,要求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支犹太人的军队。不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就进入了全面备战,双方大开杀戒,巴勒斯坦变成了烧、杀、抢、掠的战场。 
   
二战结束后,从欧洲各地的集中营里解放出大量的犹太难民。西方各国不愿接收这些难民,因此,英国政府对巴勒斯坦的移民控制受到了各方的巨大压力。美国不断地要求增加犹太人的移民配额,而这时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双方都在通过暴力手段对英国当局施压,阿方要求控制移民,犹太一方则要求放宽移民。阿拉伯人对犹太定居点实施恐怖袭击,而犹太人炸路断桥,暗杀英国官员,以阻止英国当局对非法犹太移民的追捕。最终,英国政府决定甩掉巴勒斯坦这个烫手的山芋。1947年4月,英国政府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解决,并宣布一年后结束委托统治,撤回所有驻军。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大通过了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市由联合国的特别管理。但是,阿拉伯一方拒绝接受联合国决议,原因是阿拉伯人占巴勒斯坦人口的2/3强,却只得到43%的贫瘠土地;而犹太国的人口仅占1/3,却得到了57%的沿海肥沃土地。1948年5月15日,犹太临时政府单方面宣布成立以色列国(而没有采用“犹太国”做国名),次年2 月立宪会议召开,通过一部临时宪法,宣布国家为民主共和国。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 
   
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Arab League)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Transjordan)(后改称约旦)拒绝承认以色列,并且对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了。 
   
二、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年) 
   
从1948年5月起,阿拉伯联盟国家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对新生的以色列国展开了正规的战争。开始,埃及在巴勒斯坦南部攻下了部分领土,继而外约旦占领了耶路撒冷老城。但是由于阿拉伯各国彼此心存疑忌、内部不和,很快进攻就停了下来。6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成功地实现了4周的停火。但随着以色列在 7月的大举反攻,停火被打破了。零星的战斗一直持续到1948年底。以色列在次年1月的凌厉攻势隔绝了埃及的军队,迫使阿军接受停火(1949年1月7 日)。 
   
1949年7月阿、以签署了停战协议,但并没有实现和平。大约40万巴勒斯坦的阿拉伯难民逃离以色列,滞留在以色列边境的难民营中,这成为日后阿、以冲突的重要原因。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美、英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在幕后支持阿拉伯联盟,而苏联却支持以色列,这与后来几次战争的格局有很大的不同。战后,阿拉伯国家对军事上的失败,备感失望和耻辱,叙利亚、约旦、埃及等国先后出现了政治动荡和权力交替,使阿拉伯国家的地缘政治出现全新的格局。 
   
二、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 
   
从1949到1956年,联合国监督执行阿、以停火,推迟了冲突的到来。在这期间,大国列强已经调整了自己的中东政策,美国、英国和法国支持以色列,而苏联转而支持阿拉伯国家。1956年7月,埃及领导人纳赛尔(Abdal Nasser)将苏伊士运河收为国有,并且征用运河所有者(主要是英国和法国人)的财产,英、法为了报复,唆使以色列进攻埃及。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集结空军和陆军力量,入侵了埃及的西奈半岛(Sinai peninsula)。同时,英、法还直接介入了战争,使世界舆论哗然,一致谴责以色列的入侵和英、法的干预,这一事件几乎酿成了一场威胁世界的危机。 11月6日,在美、苏的支持下,联合国调停双方停火。这时,以色列已经占领了加沙地带和通往亚喀巴湾的入海口。但在1957年,以色列又不得不将加沙地带交由联合国管辖。 
   
三、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1967年) 
   
整个1960年代,阿、以边境冲突不断。叙利亚训练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实行恐怖袭击,埃及领导人纳赛尔与约旦和叙利亚结成联盟,放言以色列必须从地图上消失。1967年5月,纳赛尔要求联合国部队从埃及完全撤出,并且关闭了亚喀巴湾这个以色列通往红海的唯一入海口。以色列所做出的反应是向埃及和它的阿拉伯联盟发动闪电进攻。 
   
1967年 6月5日,以色列发动了大规模的空袭,一举摧毁了阿拉伯联盟的空军力量。依靠空中优势,以色列步兵在3天内就占领了西奈半岛,大兵长驱直入地压向约旦边境。到6月10日仅短短的6天之内,以色列军队夺下耶路撒冷老城(后来永久地吞并为以色列领土),占领了战略地位重要的戈兰高地(Golan Height),陈兵叙利亚边境。这场战争史称“六日战争”。 
   
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在6天内遭到重创,叙利亚随即接受了停火,让以色列占领加沙地带、叙利亚半岛和约旦河西岸的领土,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因战争而关闭。以色列还宣称不会放弃耶路撒冷和其他占领的领土。纳赛尔的政策以灾难而告终,他本人3年后去世。而以色列大获全胜,民族情绪高涨。这场战争为日后的无休止的阿以冲突种下了苦果。到今天巴、以谈判的核心内容,仍然是以色列在这6天内拿下的关键的地区,巴方要求以色列归还这几处战略要地,而以色列岂肯轻易放手。这次战争的后果为巴以关系的未来,投下了暗淡的阴影。 
   
四、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1973-1974年) 
   
1973年10月,阿拉伯国家认为自己谴责以色列的声音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埃及总统萨达特(Anwar Sadat)决定趁10月6日犹太人的赎罪日,对以色列发起突然袭击。埃及和叙利亚分别在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向以色列展开进攻,伊拉克也加入了进来。以色列毫无准备,措不及防,几天后才完成战争动员。但很快,以色列又把叙利亚和埃及赶了出去,并且在战争的最后一刻,成功地在苏伊士运河西岸突进敌人原来的防线,但是以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7天的激战在美、苏两国的联合压力下结束,阿方战果甚微,但却表明了以色列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开始衰落了。埃及和以色列在1974和1975年分阶段达成了协议,协议规定双方不在苏伊士运河区进行战斗,以色列把西奈油田归还埃及,埃及向以色列开放苏伊士运河。1977年11月,萨达特访问了以色列,埃、以两国关系和缓了。同时,埃及和叙利亚恢也复了与美国中断的外交关系,中东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五、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 
   
从1978年起,巴勒斯坦的游击队以黎巴嫩为基地对以色列实施恐怖破坏,同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雅瑟尔•阿拉法特的精明,使他后来成为世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以色列强硬政府决定在1982年6月,对巴勒斯坦进行一次惩罚性征讨。贝京的国防部长沙龙宣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40公里的缓冲带,来保护以色列的北部边界,同时暗中计划消灭巴解组织。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军队入侵了满目创痍的黎巴嫩,一场混战后,将这个小国一分为二。叙利亚介入了这场战争,以保护其水权。以色列将战火引到贝鲁特城,并且屠杀了两个集中营的数百名穆斯林平民。最终,沙龙成功地将巴解组织赶出了黎巴嫩。 
 
从以色列建国的漫长过程到5次惨烈的中东战争,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围绕着巴勒斯坦,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历史纠葛。双方都认为自己的存在有更大的合法性,并且力图通过暴力来捍卫自己的生存空间。双方的历史学家也通过历史叙述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是有根据的,犹太史学家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往往强调圣经记载、英国的《贝尔福宣言》和联合国第181号决议,试图证明犹太人对巴勒斯坦拥有合法权利。而阿拉伯的史学家则往往强调犹太人的移入,造成了多少阿拉伯人流离失所,双方很难达成共识。值得注意的是,英、法、美、苏等大国,总是在扮演公正无私的裁判国形象。但实际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又总是根据自己当时的利益,利用双方的矛盾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虽然前埃及总统萨达特和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曾先后承认了以色列存在的现实,但阿、以当前争执的核心仍然是,阿方要求归还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土地,这在以色列看来是不可能的。后阿拉法特时代不容乐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关系的未来道路,仍然是漫长崎岖的。

关于犹太以及以色列的问题

4. 以色列问题的历史由来

以色列(希伯来语中意为“与神角力者”,阿拉伯语:دَوْلَةْإِسْرَائِيل‎)是一个位于西亚黎凡特地区的国家,位于地中海的东南方向,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独立建国,目前人口超过700万,主要来自犹太人族群,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最为强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最高的国家,属于发达国家。拥有该地区管理最良善、对财产权利保护最佳的经济体制。以色列对于科学和科技的发展贡献也相当突出。
    虽然以色列国开始于出埃及时,但若述其历史,必从亚伯拉罕(Abraham)说起。惟当以色列迁出埃及边境时,才拥有别国承认其为国家的幅员和地位。但在这之前,它已有一段历史,从定居埃及上溯至以前族长时代的祖先,就是亚伯拉罕和雅各(Jacob)。雅各生下十二支派的首领,而亚伯拉罕则承受了神给他关乎其独特后裔的应许。以色列建国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犹太人回到自己曾经被赶出来的祖先居住地,不再流浪欧洲异国他乡,在我国国内,人们普遍都认为欧洲人和阿拉伯人十分不同,却没有认识到犹太人和传统的欧洲人也是不同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同认亚伯拉罕为祖,以色列人(犹太人)乃地中海的中东人,非传统欧洲人(非日耳曼民族斯拉夫人等人种)。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DNA为十分接近。在世界基因图谱中有“犹太-阿拉伯基因”。可以说犹太人是旅居欧洲(德国)很长时间的中东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同认亚伯拉罕为祖。
    建国时在特拉维夫(Tel Aviv),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Jerusalem),未得到普遍承认。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维夫。对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一直有争议,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它所占领的一切阿拉伯领土,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指东耶路撒冷)。绝大多数同以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仍把使馆设在特拉维夫。
    耶路撒冷市人口约63.4万(2000年)。[1] 以色列领导人还多次宣称耶路撒冷做为其首都的地位不可改变。1995年1月30日,以色列外长佩雷斯称“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的首都,以色列建国前从未有过一个巴勒斯坦国。”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统一的、唯一的和永久的首都”,针对以色列的强硬立场,巴勒斯坦方面也重申巴勒斯坦人对耶路撒冷拥有主权。耶路撒冷的最终地位问题一直是影响阿以和平进程能否继续向前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它的最终解决还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
     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攻克了约旦王国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埃及的加沙地带(当时被埃及占领)与西奈半岛。以色列在1982年从西奈半岛撤出了所有的驻军和殖民地,并在2005年9月12日完全撤出了加沙地带,不过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归属问题仍未解决。自从1967年以来耶路撒冷东部一直在以色列司法、行政管辖范围之内,戈兰高地自从1981年以来也属以色列管辖,虽然它们都不属以色列的正式领土。
以色列国的主权范围,若去除所有以色列在1967年攻克的领土,总计为20,777平方公里(1%水域面积)。而若加上以色列民法管辖范围内的领域,包括耶路撒冷东部和戈兰高地在内,则是22,145平方公里,水面积不到1%。而全部由以色列控制的领土,包括军事控制和巴勒斯坦政府自治的西岸地区,则是28,023平方公里。
    以色列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希伯来人也就是古犹太人,(列如,汉语中的你和汝。)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认Abraham为祖先,在现代人类基因学中,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DNA较其他种族是接近的。有犹太-阿拉伯基因一说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个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公元前1211年。在过去三千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以色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以色列在犹太教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包括圣殿遗迹和相关的宗教礼仪,都是现代犹太教传统的重要基础。
犹太人曾在埃及旅居430年之久,约在公元前1450年(公元前13世纪)离开埃及迁回到迦南地(现今之巴勒斯坦),公元前十世纪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王,之后分裂为南北两国,北方是由十个支派组成的以色列王国和南国犹大王国。公元前722年和586年,这两个王国先后被亚述人征服和被巴比伦人灭亡。公元前一世纪末由希律王加以扩建,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绝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地区,流散在欧洲各国。后来,在圣殿断垣残壁的遗址上修建起围墙,虽然是古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西墙的一段,但犹太人仍然珍惜它,这段墙被视为犹太人信仰和团结的象征。据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时,犹太人常聚在这里哭泣,因而名哭墙。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帝国占领,阿拉伯人从此成为该地居民的绝大多数。16世纪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吞并。经历过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庭等古国的统治,犹太人在这一地区逐渐衰落并遭驱逐,散于全球各地,连中国的开封都有犹太教会堂的遗迹。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规模起义遭到镇压后,罗马帝国将犹太人驱逐出这一地区,将地名改为“叙利亚-巴勒斯坦”。犹太教最重要的两本经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经也是在这段时期写成。公元638年,穆斯林从拜占庭帝国夺取了该地区的控制权,之后数个穆斯林国家统治过这个地区;包括了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间由马木鲁克统治,接着在1517年成为奥斯曼帝国一个省份。
    18世纪便有数波小型的回归潮。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现了第一个大型的犹太人农场殖民区。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1896年,奥匈帝国犹太裔记者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他召集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年),约有四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1917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地图(15张)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1月2日发表《贝尔福宣言》。 表示主张“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犹太人之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在1929年爆发的一场巴勒斯坦暴动中,阿拉伯人杀死了133名犹太人。1922年,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以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接着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生。对此英国在1939年颁布了一份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至75,000人,并且限制犹太人购买土地。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了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1933年,纳粹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1944至1948年之间,愈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
    在以色列建国之后,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开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来,来自东方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不过,犹太人的民兵部队成功的阻挡了约旦军队,而地下的国民军组织部队(Irgun)也阻止了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从6月开始,联合国宣布了一个月的停火令,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Green Line)。以色列在约旦河的西方获得了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约旦则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里亚,后来那里被称为西岸地区。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离了新成立的犹太人国家,巴勒斯坦人将此次流亡称为“大灾难”(النكبة),预计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难民流亡,联合国估计有711,000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一直持续至今。随着1948年的战争,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口开始撤回以色列,大量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难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两倍。在接下来几年里将近850,000名瑟法底犹太人从阿拉伯国家逃离或遭驱逐,其中约有600,000人迁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则移民至欧洲和美国。
http://baike.baidu.com/view/7835.htm

5. 关于以色列的问题,,,

以色列是两种独特农业组织的发源地:基布兹和莫沙夫。这两类农业组织提供的新鲜农产品约占全国的4/5以上,工业产值约97亿美元,占全国的49%。

基布兹Kibbutz——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基布兹,公有制集体农庄,在基布兹内没有私人财产,成员之间民主平等,共同劳动,按需分配,是现存在于世的乌托邦。成员的衣、食、住、行全部包干,每户一套住宅。基布兹有良好的公共设施(食堂、图书馆、幼儿园、体育馆、犹太会堂、服装店、超市、博物馆等)和公用的轿车等。成员一般不出基布兹就可满足一切生活的基本需要,每个人只需登记自己的专属号码即可购物,钱在这里基本无用。这种模式发展迅速,现在以色列约有270个基布兹。

详细的农庄情况见我的以色列游记
http://lvyou.baidu.com/notes/9b817cbd61e899e25affd207

关于以色列的问题,,,

6. 为什么是以色列

加沙地区主要人口是巴勒斯坦人,本来巴勒斯坦人是要建立巴勒斯坦国的,但是到现在一直还没建起来。 二战前没有以色列这个国家的,现在叫做以色列的地方,住的大部分都是巴勒斯坦人。二战后联合国通过决议,就说这个地方就建立一个以色列国吧,犹太人都可以过去住。所以巴勒斯坦人认为以色列人抢了他们的地盘,所以一直想要回来。以前巴勒斯坦有很多中东国家撑腰(因为都是阿拉伯人,信伊斯兰教么),跟以色列打过5次仗,想消灭以色列。但是以色列有老美撑腰(美国有很多犹太人啊),不但没被消灭,反而占了阿拉伯不少地盘。后来那些中东国家觉的干不过以色列,也就不打了。 但是巴勒斯坦里面有个叫哈马斯的组织,这个组织的宗旨是非要干掉以色列不可,所以老是跟以色列闹事。现在主要有两种闹事方式,一种是让敢死队员身上绑个炸弹,跑以色列餐馆里,一拉弦,Boooom,死一片。最近这两年不知从哪儿搞到的技术,学会了制造火箭炮。隔三差五的就从加沙地带朝以色列放火箭炮. 2008年12月份哈马斯放火箭炮放上了瘾,一口气朝以色列发了几十颗火箭弹,以色列实在受不了了,就跟哈马斯干上了。

7. 以色列怎样形成的?

以色列历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个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公元前1211年。在过去三千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以色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以色列在犹太教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包括圣殿遗迹和相关的宗教礼仪,都是现代犹太教传统的重要基础。   犹太人曾在埃及旅居430年之久,约在公元前1450年(公元前13世纪)离开埃及迁回到迦南地(现今之巴勒斯坦),公元前十一世纪古以色列王大卫统一犹太各部族,建立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十世纪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王,之后分裂为南北两国,北方是由十个支派组成的以色列王国和南国犹大王国。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攻占耶路撒冷,圣殿付之一炬。以后重建,公元前一世纪末由希律王加以扩建,又于公元70年和135年毁于罗马人之手。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绝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地区,流散在欧洲各地,圣殿始终未能恢复。后来,在圣殿断垣残壁的遗址上修建起围墙,虽然是伊斯兰圣地围墙西墙的一段,但犹太人仍然珍惜它,这段墙被视为犹太人  耶路撒冷哭墙
信仰和团结的象征。据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时,犹太人常聚在这里哭泣。此后千百年中,常有各地犹太人来此号哭,以寄托其故国之思,因而名哭墙。犹太人是原指犹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犹大王国的人民。全体犹太人本来统称希伯来人,自进占巴勒斯坦起至举族被掳往巴比伦为止,又称以色列人。经过流亡生活,只有原属犹大王国的人仍保持民族特征,北方的以色列王国于公元前721年亡于亚述国之后四散流亡到世界各地,甚至同化于其他民族,连中国开封都可找到以色列人宗教会堂遗迹。因此,犹太人一词仅指原属犹大王国之人。    经历过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庭等古国的统治,犹太人在这一地区逐渐衰落并遭驱逐,散于全球各地,连中国的开封都有犹太教会堂的遗迹。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规模起义遭到镇压后,罗马帝国将犹太人驱逐出这一地区,将地名改为“叙利亚-巴勒斯坦”,企图抹灭犹太人千年来与这片土地相连的痕迹。虽然如此,仍有小部分犹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犹太人口从以色列南部移至了北部。犹太教最重要的两本经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经也是在这段时期写成。公元638年,穆斯林从拜占庭帝国夺取了该地区的控制权,之后数个穆斯林国家统治过这个地区;包括了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间由马木鲁克统治,接著在1517年成为奥斯曼帝国一个省份。   锡安主义和犹太人回归   数个世纪以来,许许多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以色列。18世纪便有数波小型的回归潮,从数百到上千人不等。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现了第一个大型的犹太人农场殖民区。第一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则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为了逃避迫害,开始回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犹太国之地。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1896年,维也纳记者和剧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他召集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年),约有四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在1929年爆发的一场巴勒斯坦暴动中,阿拉伯人杀死了133名犹太人。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生。对此英国在1939年颁布了一份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至75,000人,并且限制犹太人购买土地。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了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   1933年,纳粹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1944至1948年之间,愈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   复国   1947年,鉴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和平努力受到挫败,英国政府决定从巴勒斯坦托管地脱身。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稳定增长,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影响,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大卫·本-古理安接受了该方案,但被阿拉伯国家联盟断然拒绝。阿盟委员会高层下令对以色列的犹太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攻击建筑、商店、以及住宅区,紧接著犹太人组织的地下民兵部队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在1949年1月25日全国选举中,有85%的合格选民参加了投票,接着有120个议席的第一届议会开会。两位曾领导以色列建成国家的人成为该国的领袖,犹太人代办处领导人大卫·本-古里安当选首任总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领导人哈伊姆·魏兹曼由议会选为首任总统。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联合国的席位,成为第59个会员国。

以色列怎样形成的?

8. 以色列是怎么来的

以色列(State of Israel),是一个位于西亚黎凡特地区的国家,地处地中海的东南方向,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

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独立,2014年1月人口已超过813万,主要来自犹太人族群,犹太人611万人,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和中央政府所在地。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自由民主制国家,公民拥有各式各样的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除此之外,以色列也被视为是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商业自由程度、新闻自由程度和整体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

以色列对于科学和科技的发展贡献相当重大。自从建国以来,以色列一直致力于科学和工程学的技术研发,以色列的科学家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光学、工程学、以及其他技术产业上的贡献都相当杰出。以色列的研发产业中最知名的是其军事科技产业,在农业、物理学和医学上的研发也相当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