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属于什么级别的指标?高于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4-05-05 18:57

1. 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属于什么级别的指标?高于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前,高校最高科研平台应是国家实验室、大科研中心,其次才是国家重点实验室。  查看原帖>>

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属于什么级别的指标?高于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协同创新中心招收博士,大家知道有什么区别吗

协同创新中心有国家级和省市区级之分;目前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仅有十几个,基本设在大学。这些协同创新中心因为设在大学,所招博士和大学研究生院招收的博士没有任何区别,可能更有利于博士就读期间的科学研究。

3. 2011协同创新中心 有什么意思

“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2013年4月11日,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校牵头的首批14家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通过“2011计划”认定,成为首批“2011计划”建设体。
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27号)的规定,教育部取消了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

2011协同创新中心 有什么意思

4.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体系有哪些构成

协同创新中心有国家级和省市区级之分;目前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仅有十几个,基本设在大学。这些协同创新中心因为设在大学,所招博士和大学研究生院招收的博士没有任何区别,可能更有利于博士就读期间的科学研究。

5. 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相关评价

“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2012年3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做事的计划,不是分钱的计划”、“没有2011高校,只有2011中心”、“先培育、后支持”、“限定身份、不固化模式,面向各类高校开放”……“2011计划”一经提出,诸多与以往不同的全新理念就引发了关注。许多高校感到机会来了,但也不乏困惑。“观念必须转变。”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说,“我们希望通过中心的建立,形成一个改革特区,去推动高校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的改革,而不是由我们告诉学校做什么。”从2012年5月开始的大半年时间,教育部在全国各地举行了32场宣讲报告,753所高校的4500多名相关负责人参加。与此同时,一个6000人的评审专家库和一套严格的评审办法建立起来,以保证认定过程的公平、公正。2013年,评审认定工作开始紧锣密鼓。经过申报、初审、答辩、考察、咨询等环节,学校范围从167所缩小到32所再到17所,最终14个高校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国家队”的认定。“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包含了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四大类,研究内容涵盖了量子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型材料、纳米科技等各个领域。这些研究方向体现了国家的重大需求,也是国际科技前沿竞争的需要。可以实现绝对保密的电话、速度超过传统计算机百倍的量子计算机……都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组建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正在攻克的科技前沿问题。中心主任潘建伟院士告诉记者,计划于2015年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是“协同”而来的。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郭光灿院士解释说:“中科大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已处于世界前列,但是我们不会发射卫星,做不了空地实验。”于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了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4家单位,共同实现目标。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文显指出,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联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组建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具有重大的国家战略意义。在当代中国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如何推进以司法文明为核心的法治文明,如何建立公正高效权威和谐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当代世界司法文明体系中,如何提升中国司法文明的国际认同度和国际话语权;这些都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幸福尊严、社会公平正义的国家战略问题,因而毫无疑问应当是法学的重大研究领域和重大研究任务。当代中国的司法文明应有三个支点:一是科学的司法理论,二是先进的司法制度,三是公正的司法运作。组建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宗旨就在于通过对这三个支点及相关问题的深度研究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来服务传承和推进司法文明、法治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国家战略,这就决定了组建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南京大学牵头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实现国家南海权益最大化为目标。这个汇聚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军指挥学院等多家机构的中心,组建了南海史地与文化研究、南海法律与国际关系、南海资源与环境、南海舆情监测分析与交流等八大平台。海军指挥学院教授冯梁是南海地区航行自由与安全合作研究平台的首席专家。他坦陈,“海军指挥学院是海军的最高学府,但我们只能从军事角度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现实中,南海问题涉及政治、外交、法理等复杂情况,协同的工作方式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所以特别愿意参与其中”。化工是江苏省的主导产业,但产品及技术低端,急需以高端和生态化为核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南京工业大学牵头的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区域需求,形成了学校主导研究方向,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应用转化,每个环节都找到了协同单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3家合作成立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可谓得天时、地利、人和。同处中关村核心区域的3家单位犹如科研的铁三角,步行不过十几分钟,而3家的合作早已有之。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丁洪认为,地理上的距离不可忽视,当今世界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就是在科学家面对面的碰撞中产生的。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更是将地理优势发挥到极致,该中心就坐落在连接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工字形建筑——天南大联合大厦内。发文时,不出楼门,两校的师生就可以到对方的学校去学习、研究。据天津大学副校长冯亚青介绍,中心已完全实现了仪器设备共享,只要在电脑上预约就可以优先使用。两校之间还实现了互选课程、互派导师的机制。在“成果怎么算”的问题上,两校还有一个“创举”,规定凡是合作研究成果,只要在本校参与者中署名排在第一位,就认可为第一作者。“技术保密问题是企业不与高校合作的原因之一。”中南大学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周科朝说。中南大学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围绕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的关键科学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成果转化等协作。“现在,在中心的平台上,高校与企业有了共同的目标,签订保密协议,打破了以往的壁垒。”“协同创新,无非就是人财物三样,其中会聚人才是最难做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杰才说,“不同单位的人展开合作,就要打破单位属性。协同创新中心的体制改革就是要让人员‘流动不调动’,加入中心就意味着企业与高校都得承认这一统一的平台和合作机制。”南京工业大学出台“科技十九条”,鼓励协同创新中心的教师、科研人员创办学科型公司,把科技成果所占股份的90%奖励给教师,使“沉睡”专利走出故纸堆,打破了“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僵局。中心对公司进行绩效考核,以贡献论英雄。发文时,学校控股参股、技术支撑的公司有100余家,有5家以上进入上市辅导期。作为一个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的计划,各高校在人才聘用、资源配置、考核评价、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各具特色。在记者看来,“2011计划”像是一枚火种,使体制机制的坚冰开始消融,使高校科技创新之光闪亮,同时也点燃了企业、政府、行业、科研单位的热情。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现场考察环节,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亲自到场。他表示,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没有“985工程”高校,总感到有遗憾,这次一定要抓住发展机会。从2013年开始,河南省每年为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安排专项建设经费3000万元,连续支持4年。在苏州大学组建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过程中,苏州工业园区政府不只提供资金上大力支持,对于引进的人才,在公寓、子女入学、家属工作等方面,政府都出面协调解决。对于中国高校正在实施的“2011计划”,四川大学牵头的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阿兰·盖伦说:“我知道中国政府将对最优秀的大学科研中心给予支持,现在中国创造了很好的科研条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回国,我就是跟着自己的学生来到这个中心的。”

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相关评价

6. 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计划方案

“2011计划”是一个改革性、引导性和支持性计划,其核心点和基本要求:一是以国家急需为根本出发点,这既是“2011计划”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标准和条件。高等学校要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集聚创新团队,形成创新氛围,巩固创新成果,培养创新人才。二是以选题培育为工作前提。高校要充分汇聚现有创新力量和资源,加强顶层规划,做好设计选题和前期培育。通过选题培育,确定协同创新方向,选择协同创新模式,组建协同创新体。三是以协同创新模式为合作纽带。通过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促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包括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创新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四是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重点。通过开展高校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的改革,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五是以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为实施载体。 针对不同需求和不同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对经教育部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将给予引导性或奖励性支持;对需要政策支持的,将根据实际需求在人事管理、人才计划、招生指标、科研任务和分配政策等方面给予优先或倾斜支持。六是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强投入与产出的效益。 按照“2011计划”的目标,未来,国内一批高校将从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突出问题出发,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联合国内外各类创新力量,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国共计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由高校牵头,联合了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优势资源。167个申请经过三轮严格认定,最终只有14个中心成为“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7. 北京师范大学怎么样?

北京师范大学俗称可是北京吃饭大学哦!

北京师范大学怎么样?

8. 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在哪个省

在北京市。中国政法大学为该创新中心的牵头高校。
2012年7月11日,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共建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签约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在签约仪式上,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朱勇、吉林大学副校长吴振武和武汉大学副书记骆郁廷首先签署了三校共建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协议。这三所大学均拥有法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并以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为培育组建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实体,体现了教育部关于“强强联合”的要求。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是响应高等教育系统第三个国家工程“2011计划”精神,由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心于2013年3月通过教育部初审,2013年4月11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认定正式成为全国首批14家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2015年1月10日,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张保生代表理事会宣布同意接受浙江大学为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单位。
该中心将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全面提升协同各方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以中国政法大学为牵头高校,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为主要参与高校,联合公检法机关等,共38个国内协同单位(3个大学、30个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和5个行业组织),及包括8个国外大学、研究所单位和6个国外教授单位的国际创新力量。在中心的专职科研人员中,中国政法大学69人,吉林大学38人,武汉大学23人。
中心设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中心主任联席会议、中心办公室和联合秘书处,实行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