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学生来说,该不该选择提前消费?

2024-05-17 18:26

1. 对于大学生来说,该不该选择提前消费?

现在大学生向各种借款、贷款平台借钱的新闻持续不断的被爆出,更有一些大学生的贷款利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之后因为还不上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我都会感觉很痛心。说实话,我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不应该选择提前消费。

首先,我之所以认为大学生不应该选择提前消费,是因为我认为大学生还没有能力去还贷款。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其实还是学习,以及参加学校的社团和学生会来锻炼自己的能力,没有必要去购买太贵重的物品而提前消费。在我来看,消费的前提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很重要,花钱的时候要理性,如果看到什么就想买什么,那么钱真的会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普通家庭,如果大学生没有做什么兼职,没有什么额外收入,但靠着父母每个月给的零花钱的话,所以花钱更要“理性”。

其次,勤俭节约依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如果不是必要的支出,那么大学生还是不要提前消费。但是,如果提前消费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不要经常这么做。我妈妈就是一个勤俭的人,她花钱都是精打细算的,常常看到她买菜的时候为了省下个几毛钱而展现自己高超的讲价技巧。可能耳濡目染吧,我也喜欢讲价。我不喜欢提前消费,但是如果真的需要买很贵的东西,而且超过了我一个月的预算,那么我会保证我下个月一定能还上的基础上去消费,而我所谓的买的最贵的商品,就是手机了。因为我之前的那部手机实在是没法用了,我又不想跟父母要钱去买,所以我只能提前消费,而且这一切我也没有跟我爸妈说。所以尽管社会上鼓励消费,但是也不要人云亦云,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我们可以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更好的生活质量,但是现在还没有必要追求奢侈品。因为我现在看到一些新闻,一些大学生为了买名贵的奢侈品和名牌,非要“打肿脸充胖子”,借了一笔又一笔的钱,最后获得了什么呢?如果真的还不上,那么这笔钱又会成为父母的负担,我真心觉得不必如此。

所以,我认为大学生不应该提前消费。大学时期,过得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的就好,好好学习才是正道,要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对于大学生来说,该不该选择提前消费?

2. 如何看待大学生提前消费现象?

超前消费真的只能带给我们虚假的幸福感吗?肯定啊,大学生真的应该多做兼职吗?这必须。如果读书的时候有个能赚钱的生意,到底是干还是不干,为啥不干?有没有发现每当我们提到钱的时候,人们总是本着支出的事情少做,赚钱的事情,多做的原则再给出意见。但这真的是我们这个年代应有的金钱观吗?开学期到了,关于这些问题,我想给这一届大学生一些女士去进行系好安全带。反说了,其实说是被大部分人当做洪水猛兽的超前消费。通常提到他,我们总会联系到最低还款利息有多高,账单分期利息有多高,这种消费习惯有多容易让你占强高注,这些其实都没有错,但并不是所有的超前消费都只能给我们带来虚假的幸福感。举个例子,马上要出新款手机了,你因为虚荣信用卡刷了一个这种幸福只能充到明年,他再出新手机,甚至只能充到两个月后。你室友买了隔壁品牌最新款的手机,这种是给现在的幸福感,我称它为虚假而给出这种幸福感的物品在经济学里叫易耗。


另一种情况同样是用信用卡刷了一个新手机,但这次你是因为接了一个拍短视频的兼职,需要用到新手机非常好用的摄像功能。这次的超前消费就是让你拥有了一个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提供服务甚至能赚钱的工具。而这种能给未来的幸福感,我觉得它是真实的。此时同样一台手机,它就不再是一号品牌成了耐用品。所以你会发现其实超前消费它并不可怕,关键点在于你消费的是什么产品。你是在给今天幸福感还是明天?ok 记住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说说大学生真的应该多做兼职吗?答案是肯定的,帮家里分担压力的同时,又能接受社会的历练。但问题是应该多做哪一类兼职?我认为兼职可以分为两类,只能赚到钱的兼职和能赚到钱加未来的兼职。但我们首先应该排除前者,比如发传单送外卖的大学生,如果不是真的缺钱,尽量不要去选择这种投入时间和回报不成正比的兼职。你既无法从这份工作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也不能获得实用的技能。这份工作除了能让你感受到社会更不容易以外,赚来的钱也只够能让你吃上一餐麦当劳的。爷爷最钦佩你说做饭干嘛,不过该说不说啊。


麦当劳这个套餐真划算,红色区域选择一款汉堡小吃加白色区域选择一款甜品饮料,只要12百。9月5日,限时上新的红区新品,还有麻麻香小酥肉肉肉大方炸鸡毛搭配白祛黑黑,好巧三角派也是超赞。那什么是能赚到钱家未来的兼职呢?其实就是找一些能应用自己专业知识的兼职,比如学传媒编导的,可以去当他采编参与综艺剪辑,这些都是在为自己未来的简历添专家。但也要注意,别去找落后于时代的兼职,比如现在都流行短视频了,你偏偏需要找公众号或者纸媒的兼职,那就把路走窄了。这类兼职还适合那种工商管理学类,一般发现家里压根儿没东西让你管理。同时自己对另一个领域,比如运营很感兴趣的同学,有很多人他的工作和他大学的专业都无关的。既然现在已经发现了专业不适合自己,又找到了喜欢的职业,那就要及时调转车头,多积累自己想干的职业的经验。说到这里,你又会发现多做兼职他没有问题,但问题是你是在为今天做兼职,还是你。明天读书时有个能赚钱的生意,到底是做还是不做,你们应该也猜到了,这还是一个关于今天和明天的问题。我父亲是做餐饮连锁的,我大学的时候和他商量过去美国开饭店的事儿。我觉得那边华人多赚钱没问题,我爸认同,但是拒绝了。他说如果你是热爱餐饮,并想把它当做一辈子的事业,我一定支持你。但你只是因为想赚钱,所以我拒绝你的精力花在哪里,你的成就就会在哪里。那些奶茶店、打印店炒鞋、炒币,真的是你喜欢愿意一门心思铺在里面研究,心甘情愿承担风险。


3. 辩论赛大学生应该提前消费吗

先说结论:不应该。三点重要原因:
1.提前消费指利用信用卡,网络上常见的P2P小额贷获取钱财,这个会影响征信,如果逾期的话,征信上必有提现,这个会影响到以后办理贷款,乘坐交通工具等等。
2.大学生无经济收入,生活费来源于父母,这样会影响家庭的经济压力。
3.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借到那些非正规机构的贷款,像一些校园贷等等,这些利息都是复利计算的,越滚越多。
所以,不支持大学生提前消费,希望能帮到你!

辩论赛大学生应该提前消费吗

4. 大学生提前消费的观念形态好吗?

大学生提前消费的观念总体是好的,但一部分无法控制自己消费欲望的学生让自己债台高筑,这就不好了。换句话说,只要能控制住自己的消费欲望,做到合理消费就是好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支付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往的钱货两清到定期结款,再到后来的提前消费,体现的是国人越来越开放的消费观念。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习惯使用花呗、京东白条付款,在提升花呗额度的同时能超前消费,购买一些自己想要的商品而不用向别人借钱。毕竟向别人借钱,第一难开口,第二可能会有利息,而花呗,京东白条等只要如期还款就不会产生利息,相当于是免费提前用钱。
不过,能否控制自己的冲动消费、做到合理消费是大学生提前消费观念好坏的重要判断,因人而异,很多大学生在月底没生活费时才想起花呗,用花呗解燃眉之急,而不用向父母借钱。等下个月拿到生活费时先还款,然后稍微节省点,做到开支平衡。另一部分大学生花钱毫无节制,完全是今天想买啥就买啥,等看到花呗账单时完全不敢相信,甚至会产生“花呗是不是在乱记账”的想法。
当然,花呗作为数据库系统肯定没有乱记账,只是大学生毫无节制乱消费,不知不觉已经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等到发现时已经晚了。向身边朋友借钱无法埋单,又不好意思向父母开口。
没有办法的他们只能将目光转向那些号称低利率放款快的网络贷款平台,殊不知他们产生想法时已然羊入虎口。低利率只是陷阱,到时会利滚利,从1000到10万只是几个月的事情。很多大学生受不了网络贷款平台的追债纷纷跳楼轻生,所以提前消费的观念无论好坏,在有克制能力的大学生那就是好的,反之即使是坏的。

5. 针对大学生消费,大家有什么看法?

大学的消费观念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日后生活的经济观念。看到很多人说爸妈赚的辛苦钱他们人前人后跑来跑去不是给你随心所欲的。我爸从小就潜移默化的告诉我钱只能赚不能攒,天天只考虑如何省吃俭用买大件可能以后你也只停留在工薪阶层。身边有很多同学的生活费大概1500到2000的样子在武汉这样的城市如果不沉迷奢侈消费偶尔爸妈帮着买双鞋买个表简单生活来讲应该够了,但是他们永远还不完某宝的蚂蚁花呗感觉每时每刻都在吃土。合理分配生活费扩大来讲是门学问。并不是说为了下个月买双鞋这个月啃馍馍就是合理,在大学个人认为要舍得为兴趣投资,如果你喜欢美食,就要学会舍得花500去吃一顿自助餐,吃完之后再来评估是否值得。前18年因为高考没办法自由选择,除非嫁入豪门当全职太太离开学校以后又开始为账户数字东奔西跑,等垂垂老矣却又少了激情和精力,只有短短大学或者研究生的时候能够不管不顾做些所爱的事。

针对大学生消费,大家有什么看法?

6. 大学生怎样看待超前消费

大学生超前消费可以,但一定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不要盲目崇拜和攀比,吃泡面是一天,吃牛排也是一天,关键是自己的经济能力是否允许。合理的超前消费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并不意味着要让父母来承担这些事情造成后果和代价。凡事量力而行!大学生超前消费我觉得应该一分为二的来看待。
方法/步骤
1/3分步阅读
首先,步入大学,主要任务还是要以学习为主,应该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而超前消费势必给自己带来一定的资金压力, 超出了家庭常规支出。一般人家,经济不会很宽裕,多出来的支出就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困难,这是不应该的。当消费严重超出自己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问题,像社会上存在的大学生裸贷、消费贷就是专门针对大学生推出的消费贷款,而有些大学生因为禁不住诱惑选择了贷款,在贷款的压迫下就更加无法学习甚至有些大学生因为还不起贷款而选择自杀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 超前消费是不理智的行为。要么是虚荣心驱使,要么是受了诱骗,而学生自己又不能把握好,肯定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对于超前消费一定要节制,量力而行,抵制诱惑。


2
其次, 超前消费本身会养成不良的消费习惯。这种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导致自己消费会不按计划支出,在不知不觉中可能就超支了。如果说超前消费是为了学业,那我觉得应该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资金,如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奖学金等,切忌进行消费贷。


朝阳 我攒了五万块,能做什么生意?适合小投资的

3
最后, 超前消费是大学生不良心态的现实表现。大学阶段自己是没有收入的,一般是靠家庭支持的。从基本意义上来说,在能够正常完成学业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家庭经济负担,这是一个大学生该有的心态。超前消费,不是正好相反吗?超前消费会给部分老师和同学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超前消费一定要理智,不要因为盲目攀比而进行不必要的消费。父母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做为大学生应该体谅父母,怀有感恩之心,把心思放在提高自身素质,放在学习上,一定不要辜负四年美好的大学时光!

7. 你如何看待大学生超前消费

大学生不是不可以超前消费,但是需要看看是否在自己承受的能力范围之内。不过作为大学生来说,提前消费是不可取的。虽然合理的超前消费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在自己没有能力的前提下,不能不计后果的让父母承受后果,凡事都需要量力而行。而且超前消费有很多不好的地方:

超前消费的坏处

一、养成不良习惯: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我身边就有很多例子,很多同学喜欢聚餐出去玩,在不知不觉中就超前消费了,还没有到月中,月初的生活费就没有了,只能用花呗,然后下个月再还。对于大学生来说,超前消费本身就很危险,一旦养成过度消费,将会一发不可收拾。这种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导致自己消费会不按计划支出,用的时候没有感觉,但等发现的时候就已经超支了。


二、带来经济压力: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学习。上大学的主要目标不就是学习吗,父母辛苦地供我们读大学,最起码需要把知识学好才行。而且超前消费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一旦当消费严重超出自己承受能力而又不敢和父母说时,就会给不法分子留出空隙。比如专门针对大学生的的裸贷、消费贷等都是高利息的贷款,一旦禁受不住诱惑而去贷款消费,在还不起高额的利息和贷款后,那将会变得不可收拾,甚至会酿成惨剧的发生。

三、影响正确的价值观:
当超前消费突破自身支付能力时,沉重的债务负担会压得人喘不过气俩。过度的超前消费只会使自己负债累累,而盲目负债会影响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与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不符,所以超前消费需理智。
凡事有利也有弊,需要正确地去看待超前消费。在进行超前消费时,我们更应该充分考虑自身实际需要、当下经济状况及未来还款能力,避免冲动消费。

你如何看待大学生超前消费

8. 怎样看待当前大学生的消费

先捏捏钱包:理性消费还是主流  大学生理应是社会中的优秀分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成为社会未来的精英,无论在文化知识方面,还是在道德修养方面,人们都会对他们给予很高的“期望”。而在消费方面,大学生的实际消费是否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一致呢?我们经过采访调查发现,虽然不排除“王子”和“公主”现象,但大部分学生的消费还是比较理性的。  调查显示,中山学院和广东药学院70%以上的在校学生的月消费额为600元到700元,其中伙食费大约占到一半,在350元左右。当记者问及其余的钱都花在哪里时,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必备的生活用品、学习辅导材料,外加一定的通讯和应酬费用。中山学院团委负责人称,这些消费都是可以接受的,并没有超出预期范围,而且数额都不是太大,符合一般大学生的正常消费标准。  广东药学院的一位男生对记者说:“父母给我们这些钱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维持在学校里面的正常生活。毕竟我们现在还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所以我们不会也不应该去想一些超过自己经济承担能力之外的东西。”另一位女生谈起:“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读书,一定的消费是必要的,但太高的消费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危险的。一切要等自己赚到钱后再说。”  由此看来,即使身处不再单纯的“象牙塔”,但绝大多数大学生依然记得,自己肩上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并不轻,不经掩饰的消费欲望并没有晕眩他们的双眼,理性之光使他们大多数时候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作出购买决定之前,他们养成了先捏一捏并不厚实钱包的“习惯性动作”。  “月光族”:消费心理过于脆弱  广东药学院一位女生介绍:“每次去市区都是这样,几个同学说好了只是去逛逛,什么都不买。但只要一进商场,看见那么多的漂亮衣服和好吃的零食,总是经不住诱惑,口袋里的钱很快就到了商家手里了。回来后想想又觉得很后悔!”  不仅女生经不住诱惑,男生看见自己喜爱的球鞋或者运动服,思想防线也屡有失守的时候。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说,每月会给自己订一个大致的消费计划,但每到月底,甚至经常熬不到月底,手中的钱就已经花光了,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临近月底那段时间,将是他们“山穷水尽“的时候,免不了有泡面的日子。这些都说明现在很多大学生虽然在消费上极力克制自己,但由于个人消费心理的脆弱,消费往往会超出预期。  “王子”与“灰姑娘”:消费存在着两极化  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记者有幸从广东药学院的一位学生手中获得一份“流水账”,里面记录了这位来自广东揭阳的大一女生近几个月来的伙食费用。在这份账单中,我们看到这位女生每天的早餐费一般是1元~1.5元,中饭、晚餐都是2.1~2.5元。记者算了一下,发现从10月18日至11月17日整整一个月,她的伙食总费用一共才169.4元。  电子科大中山学院组织部分大学生就消费问题进行座谈。  而同样是大学生,某学院的大一男生陈某,他的“消费”可谓是“贵宾级”:由于中学时代没有在校寄宿过,平时在家也不干活,洗衣服、叠被子都是母亲一手包办的。进大学后,父母十分担心儿子在中山的生活不“舒适”,就在学院附近买了一套房,并请了一个保姆为他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等,月消费不得而知。  这种“王子”与“灰姑娘”之间的巨大反差,带给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的,应该是深深的思考:如何对待校园里的贫富悬殊,如何对待孩子教育,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立等。  本末倒置:消费结构不太合理  大二女生梁某,她一个月的总消费是600元,这并不高,处于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然而她每月的伙食费仅为160元,其余的440元哪里去了呢?她的回答是买些衣服,添点化妆用品,当然这些一般都是比较上档次的。“要不我不会拼命省下钱来买它。”这位女生坦然地对记者这样说。“那么少的伙食费你觉得足够吗?”她回答说:“其实女生吃得都不多,够填饱肚子就行啦!这样还能减肥呢!”如此消费观,实在令人吃惊!  透过这种令人诧异的表面现象,或许我们能够看到“爱美之心”的消费隐忧。消费观也是价值观的直接体现,这位女生在满足“填饱肚子”的基本需求外,极力扩大外在的妆饰费用,也反映了现今很多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上的“另辟蹊径”,当代大学的价值观教育也似乎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暗战”:无法掩饰盲目攀比  当记者问及学生之间是否存在攀比现象时,一位中山学院的学生说:“消费品的等级是满足不同人的要求的。家庭条件差点的同学没有必要嫉妒别人,也不能攀比,贫富差距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避免,重要的是如何去对待。”  尽管如此,记者仍然从有位学生口中得知一些攀比现象:某高校一女生,以400元的高价买了一支安利洗面奶,拿回宿舍炫耀,另一女生见后心生气愤:“就你能买得起!”于是她也去买了一支价值600元的保湿霜,要与前女生“一争高低”。  大学生大都是成年人了,他们都应该具备成熟的判断力和控制力,仅仅为“争一口气”而不惜大把花钱,是一种很孩子气的行为,表明其心智及心胸并未真正成熟起来,学校、社会和家庭都有责任督导他们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目标。  “爱你不容易”:恋爱消费有些过度  谈恋爱的同学都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两个人一起出门,一开始总是男生主动“买单”,渐渐的,男生有点支撑不住了,但还是要死撑面子。这种场面往往让甜甜蜜蜜,亲亲热热的校园情侣很是尴尬。  一位女生说自己的男朋友有点大男子主义:“我觉得我们都是学生,平时吃饭在食堂就可以。价格不贵,东西实惠,也有很多品种可供选择。可他却死活不愿和我一起在学校食堂用餐,说谈恋爱还在食堂吃饭太掉价。于是我们餐餐都在学校外的饭馆吃。我劝他不用如此浪费,他却说你和我在一起就是不能亏待你。”  “两人一起吃饭的开支还算是小数目,”一位大三同学说,“情侣过生日,结伴出外旅游,这些花费会更大。”  面对大学生的恋爱消费,学子们要思考的不是“应该由谁付账”的问题,而是“应该付多少”的问题,无谓的“面子”和多余的“浪漫”,屡屡使一双双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情侣陷入“经济困境”,恋爱中的学子们是否应该觉醒:“这样做有必要吗?”  得过且过:个人储蓄观念淡薄  当记者问到是否有意向为自己存一笔钱时,有部分学生点头表示有。而当记者问他们是否正在攒钱时,几乎所有人都默然表示没有,只有广东药学院的两个女生都说自己有4位数的存款。她们中的一个由于家境比较殷实,从小得到的零花钱比较多,再加上父母的一定监督,这位女生从初中开始存钱,到如今已有好几千元,生活费过于紧张时可以拿来应急,对大学生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储蓄理财方法;另外一个女生由于父母在外工作,不方便照顾家,父母每年就给她一笔钱,作为家中老大的她,她自己和弟妹的一切花销都由她支配,从初中到现在,竟也没出过什么问题,其自理能力实在让人佩服。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影响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像  这两位女生一样早早独立,但如果一个20多岁的大学生还不知道“个人储蓄”为何物,父母给多少就花多少,那么一个人的储蓄观念到何时才能建立起来?  我们也不可以要求当今大学生人人都像西方国家的很多同龄孩子一样18岁就开始自立,但20多岁依然躲在父母的翅膀下畏首畏脚,对世事一片混沌未尝不是一种悲哀。与以上两位女大学生的父母相比,我们那些为人父为人母者,是否可以得到许多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