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魏拓跋宏改名为元宏而不再姓拓跋了?

2024-05-12 22:46

1. 为什么北魏拓跋宏改名为元宏而不再姓拓跋了?

北魏皇帝是鲜卑族人,皇室为...拓跋氏,但北魏孝文帝时将拓跋氏改为元氏。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第六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少数民族的改革者。

拓跋宏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改革。在将首都从平城迁到洛阳后,拓跋焘皇帝宣布了几项法令。要求30岁以上的人改变自己的语言,这很困难,可以暂停。现在在朝的所有30岁以下的官员都应该改变他们的语言,违反这一规定的人将被降级或撤职。他们使用汉族的姓氏。北魏的皇室姓氏是拓跋氏,但从那时起,他们改姓为元。太和二十年,魏孝文帝下了一道诏书:"北人称土为延,后为拉。魏国起源于黄帝,王图德,故土伯。夫土者,黄之色也,万物之元,宜改元施"。(《智慧之镜》)

北方人(这里指居住在北方的少数民族)称土鳖,其后代称巴。魏王的祖先是黄帝的后裔之一,即土德王,所以他们自称土比。土,是中间的黄色符号,也是万物之始(元),所以应该改称为tuoba。有可能与蒙古族的创始数元一样,都是取了个看中的意思。


此外,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鼓励鲜卑人与汉族通婚。为了评价豪门血统,加强鲜卑贵族与汉族豪门的共同统治;参照南朝的法律法规,制定了官制。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拓跋宏的教育是儒家教育,他说,他之所以改姓袁。魏国的祖先出了黄帝,到了图德王。"夫,黄之色,万物之元",所以他改姓元。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为什么北魏拓跋宏改名为元宏而不再姓拓跋了?

2.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何要南迁呢?

鲜卑拓跋氏是非常有进取心的部族。自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牛川称魏王起,经过数代人的励精图治,到公元494年的100年间,拓跋氏建立的北魏,从一个弱小的部族发展成为西至哈密,东至辽西走廊,北至外蒙,南至淮河的强大国家,在华夏版图上两分天下有其一。

家族的成功源于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拓跋家族也是如此,从拓跋珪到拓跋宏数代人的轨迹,可以看出这个家族的励精图治,奋发图强。
创始人拓跋珪搭建了北魏的架构雏形;他的儿子拓跋嗣虽然恰逢南朝战斗力最强大的时期,不仅抵御住了强大刘裕的进攻,更向南扩张了300里;
拓跋嗣的儿子,雄才大略的拓跋焘完成了整个北方的统一,一度打到建康城下,终结了南朝蓬勃向上的“元嘉之治”

拓跋焘之后,他的儿子拓跋晃虽没有建立不世之功,却也为政清明;
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濬也同样减轻民负,修生养息;
拓跋濬的儿子拓跋弘北伐柔然,南征刘宋均获大胜,他对内大力解放生产力,推动游牧向农耕进步;
拓跋宏4岁即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在他的任上,不仅极力推行汉化,更做出一个对中华历史影响巨大的举动——南迁都城。

孝文帝拓跋宏的南迁对北魏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动。
二、一个软道理,使得南迁与众不同
在鲜卑的各个部族中,拓跋部是最落后的,因为他们内迁的时间最晚,当他们来到长城外的内蒙古草原时,包括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的其他部族,已经在长城内生活繁衍多年。
拓跋珪在平城(今大同)建国前,拓跋部都还处在完全的游牧状态。建国后,拓跋各部即使居所固定,不再迁徙,也是采用游牧民族的分居方式,即各部落根据血缘的远近进行“分土定居”,著名的北方六镇就是如此的产物。

随着北魏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不断融合,拓跋氏越来越感受到京都平城的局限性。
首先,拓跋氏虽然逐步摆脱游牧的落后生产方式,转而向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转化。可是这样的转化相对于民众的要求还是太慢,特别曾经属于中原王朝的汉民族,他们本就是先进的农耕民族,他们和少数民族的融合交流,也拉动了少数民族对先进生产力的渴望。先进生产力的直接表现就是生产效率高,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好。

3. 北魏皇帝拓跋宏的父亲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文成帝拓跋濬长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465年―471年在位。
太安二年(456年),拓跋弘成为太子。和平六年(465年),继承皇位。拓跋弘崇文重教,兴学轻赋,喜玄好佛。皇兴三年(469年),将襁褓之中的长子拓跋宏立为太子。皇兴五年(471年),拓跋弘传位于太子拓跋宏,自为太上皇帝,专心信佛。承明元年(476年7),拓跋弘被毒死(一说为冯太后所为) ,时年23岁。  献文帝死后,上谥号为献文皇帝,庙号显祖,葬在云中金陵。

北魏皇帝拓跋宏的父亲

4.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谁?他是怎么死的?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谁?他是怎么死的? 
    自古以来,皇帝和皇后的感情最是难以捉摸,有的皇帝不喜欢皇后,只是迫于皇后背后的家世不得不立其为后;有的皇帝则是爱惨了皇后,甚至为了皇后而冷落后宫三千佳丽。在那么多的皇帝当中,北魏孝文帝和他的皇后冯润是最令人费解的一段关系。
    在孝文帝短暂的生命中,冯润是最受他宠爱的女子,他将冯润封为皇后,给她至高无上的后位,但是冯润却给他戴了绿帽子。
    当孝文帝知道这件事以后,所有人都以为冯润逃不过一死,但结果却令所有人大跌眼镜,冯润不但没死,还稳坐着皇后的宝座。
    是的,孝文帝并没有废掉冯润的后位,他依然给她皇后的尊荣,只不过,在他临终的时候,他下的最后一道命令就是,他宁远放过所有后宫妃子,也不放过皇后冯润!孝文帝派臣子毒杀冯润给他殉葬,并坚持要与冯润合葬在一起!
   
    这个皇帝是不是有点奇怪,他之所以这样对冯润,到底是爱之深,还是恨之切呢?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谁?  孝文帝拓跋宏是由冯太后抚养成人的,他继位的时候只有五岁,因此在二十三岁亲政之前,北魏朝政一直是冯太后代为处理的。
    孝文帝的第一任皇后名叫冯清,她是冯润的亲妹妹,她们都是冯太后的侄女,是冯太后的兄长冯熙的女儿。
    冯熙少年时期便与冯太后失散,多年之后,冯太后终于找到了兄长,她将冯熙封侯拜爵,冯熙一下子就成为了北魏数一数二的权贵。冯家是冯太后的娘家,冯太后虽然多番照拂,但是冯家长久的荣盛还是要靠冯熙自己去争取,因此冯熙将自己的四个女儿都送进了皇宫,姐妹四人都成为了孝文帝的妃子。
    冯润是四姐妹中最受宠爱的那一个,可惜的是她年华最好的时候,竟然得了咯血症,冯太后便将冯润打发出宫,让她在宫外安安心心的养病。冯润离开皇宫以后,冯清便取代了她在孝文帝心中的地位,孝文帝将冯清封为皇后。
    八年以后,冯润的病痊愈了,孝文帝听说以后非常高兴,立刻就派人将冯润接回宫了。冯润的归来让冯清如临大敌,孝文帝专宠冯润,冷落冯清,冯清被废皇后,冯润成为了孝文帝的第二任皇后。
    孝文帝宠爱冯润,这是毋庸置疑的,冯润好不容易夺回了孝文帝,按理说她应该非常珍惜,努力地巩固她在孝文帝心中的地位才对。但是,冯润没有这样做,她趁着孝文帝南征的机会,竟然与假宦官高菩萨私通!私通就算了,冯润还逼着孝文帝的妹妹彭城公主嫁给无赖纨绔,最终被公主告发,孝文帝得知了她私通假宦官一事。
    孝文帝急急忙忙从前线赶回来,他杀了假宦官,却依然让冯润当皇后。据说,孝文帝与冯润曾屏退所有下人商谈,具体谈了什么无人知晓,只知道他们商谈之后孝文帝没有处罚冯润。
    后来,孝文帝病重,临终前他对臣子说:“把后宫妃嫔都放了,给她们一笔钱让她们出宫,不管她们是想要改嫁还是怎样都依从她们。但是,我死以后,你们一定要杀了皇后冯润殉葬,将她和我合葬在一起。”
    可能,孝文帝爱冯润,但冯润背叛他以后,他却舍不得她死,只有等自己死了以后再让别人动手,死也要拉着冯润陪葬吧!
   

5. 北魏皇姓拓跋改姓元,背后原因是什么?

北魏皇姓改姓元,这是北魏对第七任皇帝孝文帝拓跋弘进行汉化政策所做出的改革措施之一。按传统,北魏这一帝国是由拓跋弘的祖先,鲜卑人拓跋珪一手建立的,后人应该继承血脉,皇姓皆为拓跋,而拓跋弘力排众议,坚持皇姓改为元。拓跋弘为什么一定要改变历来的黄姓传统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每任君主在继承皇位之前都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以便能顺利接管朝政,管理好国家。由于当时的鲜卑族并没有自己创造的文字,但拓跋弘这一代的皇子皇孙们,他们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的华夏文化,学习着华人的语言和社会习俗。拓跋弘长时间学习华夏文明,渐渐地,他开始认同了这一华夏文明,甚至认为这一文化超越了自己鲜卑族的文明。在他的眼里,华夏文化就没有不好的,他要利用华夏文化来推动自己国家的进步和繁荣昌盛。

拓跋弘认同华夏文化所付出努力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皇姓改为元。拓跋弘认为自己的祖先来源于黄帝,在所有的颜色中,黄色是万物生长和延续的根本,因此改姓为元。拓跋弘的这一举动自然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有所不满,但孝文帝汉化政策不容推迟和质疑。除了改国姓,孝文帝也下令把大臣们的姓氏逐一进行更改,例如贺赖氏改为贺氏,尉迟氏改为誉为尉氏等。国内上下都改为汉姓之后,鲜卑族在民族文化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两个民族和谐共处。

为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国家的彻底统一,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远不止是把鲜卑族的姓氏改为单音汉氏,还有规定了其他的汉化政策。孝文帝接受儒家文化,自然也注重社会习俗,因为孝文帝下令禁止自己的族人穿胡服,改穿汉人服装,大臣改穿汉族官吏朝服。后来,孝文帝又禁止国内说胡语,一律只能说汉语。孝文帝改国姓,说汉语,融合了两个民族的文明,带动了北魏的社会进步,使北魏逐步强大起来。

北魏皇姓拓跋改姓元,背后原因是什么?

6.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哪个民族的人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鲜卑族的人
本    名:拓跋宏
别    称:元宏、孝文帝
所处时代:南北朝(北魏)
民族族群:鲜卑族
出生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紫宫
出生时间:467年10月13日
去世时间:499年4月26日
主要成就:推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实行三长制和均田制,改革吏治
谥    号:孝文皇帝
庙    号:高祖
逝    地:谷塘原行宫
陵    寝:长陵(洛阳湹水以西)
年    号:延兴、承明、太和

7.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爱谁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献文帝拓跋弘长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公元499年(太和二十三年),拓跋宏病逝,谥孝文皇帝,庙号高祖。
孝文帝一生勤学,喜好读书,手不释卷。性又聪慧,精通五经,博涉史传。善谈《庄子》、《老子》,尤其通晓佛教义理。舆车之中,戎马之上,都不忘讲经论道。博学多才,擅长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占,侍臣笔录,不改一字,辞旨可观。自太和十年以后,诏令、策书皆亲手拟写;至于议定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也都亲自下笔。其他文章,不下百余篇。爱惜人才,亲贤任能,刘芳、李彪诸人以经书见知,崔光、刑峦之徒以文史显达;对有才能的大臣十分器重,不吝爵赏,如对江瞻、李冲、穆亮、王肃、高闾、宋弁等都一一予以重用,他们在制礼作乐、改革旧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亲政以后,日理万机,不辞辛劳,勤于为政。操劳于朝堂之中,奔波于疆场之上,十几年如一日。祭天地、五郊,祀宗庙,常必躬临,不以寒暑为倦。尚书奏案,多自审阅;百官大小,无不留心,务于周洽。他常说:“人君怕的是不能处心公平,推诚待人。 

北魏孝文帝画像
能做到这两点,则胡、越之人都可以变得如亲兄弟。” 虚心讷谏,从善如流。他常对史官说:“直书时事,无隐国恶。人君作威作福,史官又不写,将何以有所畏惧。”一直倡导和鼓励大家直言进谏,强调“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对敢于批评进谏的官吏礼遇有加。如大臣李冏“性鲠烈,敢直言,常面折高祖,高祖常加优礼。” 而用法严谨,虽王公、贵戚、大臣也从不宽贷;然不计小过,宽以待人。左右进食,曾于食中得虫,又进汤误伤帝手,都是一笑了之。 爱惜民力,生活俭朴。每次外出巡游及用兵,有关官吏奏请修筑道路,孝文帝说:“粗修桥梁,能通车马就行了,不要除草、铲得过平。”在淮南行军,如在境内,禁止士卒踏伤粟稻,有时砍伐百姓树木以供军用,也要留下绢布偿还。宫室非不得已不修,衣服破旧了,洗补以后又重新穿上,所用鞍勒仅铁木而已。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爱谁

8. 北魏拓跋宏父亲

具体历史没有记载
魏道武帝拓跋珪 (371~409) 北魏王朝创建者。珪亦作涉珪,庙号太祖。鲜年族。在位二十四年。西晋时鲜卑拓跋部首领猗卢受封为代公,进称代王,此后拓跋部势力日趋强大,到拓跋珪祖父什翼犍时,曾击败漠北的柔然与漠南的匈奴刘卫辰部。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正式建立代国。376年,前奏大举来攻,什翼犍死,部众离散。符坚令刘库仁和刘卫辰分别控制代国东西两部,什翼犍幼子窟咄被俘到长安,拓跋珪随母辗转流徒于独孤部与贺兰部。 

  383年肥水之战后,苻奏势力瓦解,被役属的各族纷纷起兵独立。386年,拓跋珪为各部大人所推,即代王位,建元登国。同年称魏王,改国号为魏。拓跋部处在原始社会解体,奴隶制不甚成熟阶段;拓跋珪建国后,该部出现向封建制发展趋势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