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说什么 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2024-05-17 23:09

1. 金刚经说什么 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本来无相中,云何有相可见?
若著相,著识,则所见皆为虚妄。
无著相,一念不起,见清净本性,则见如来法身。
 
据传梁昭明太子以鸠摩罗什版本,分出三十二品,第廿六品如下: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转轮圣王亦具三十二身相之内德,若取相,则转轮圣王即如来。
但如来者,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三十二相是“包括但不限於”的一种样态。
 
另提供其他版本同一段落,一起阅读:
1. 元魏三藏菩提流支版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我解如来所说义,不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不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佛言:若以相成就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非以相成就得见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
 
2. 元魏留支三藏版
“是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应得见我。此法应见佛,调御法为身,此法非识境,法如深难见。”
 
3. 唐沙门义净版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起邪观,不能当见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4. 唐三藏法师玄奘版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一旦著识,著六根六尘,则无如来可见。
供参~

金刚经说什么 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2. 《金刚经》讲义|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本文是从杨宁老师开示的《金刚经》讲义视频里整理出。
  
 
  
                                          
 
  
  
 
  
  
 这一品的大意是,佛陀说:“须菩提,你不要以为如来有这样的念头:‘我应当对“法”有所陈说’,不要这样想。为什么这样说?假若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还不能理解我所说的一切。须菩提,说法的人,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这个问题,佛在第七品中问过须菩提,原文是:“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在这品中,佛与须菩提的对答,是破弟子们对果位以及对佛法的执着。
  
 
  
  
 在第十三品中,佛在说到这本经的名字为金刚经时,又对须菩提提了同样的问题,原文是:“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书法不?”须菩提的回答是:“世尊,如来无所说。”在此处,须菩提站在了如来的真空之境,说如来无所说。真空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故无所说。
  
 
  
  
 《金刚经》讲到此处,佛又对须菩提重申这一问题,佛说:“须菩提,你不要以为如来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应当有所说法’。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理解我所说的一切。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这一段话,佛重点强调的是「如来的真空之境没有一念」,比如平时我们说「真空生妙有」,以为真有真空,一起心动念就会神通具足,就是妙用等等。但如来告诉你,真空中没有一念,真空中也没有神通智慧,所以如来说法如空谷回声,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如来普度众生,真空中却从未生起一念,也未有任何法可说。《维摩诘经》中说,「真说法者,无说无示,听法者,无闻无得」。 行者应了知,万法本自空寂,一切名言,皆是假立,明白真空中一切无生这个道理。 
  
 
  
  
 这时候,智慧的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在未来,也有些众生听闻到这样的说法,能生起信心吗?”佛陀说:“须菩提,他们不是众生,因每位众生本性都是佛,所以佛说他们不是众生,也并非不是众生,因大家现在迷失本性,颠倒轮回,所以佛说从这个角度讲,他们就是众生。但须菩提,你应当知道,在如来的真空境界中,众生并非真实的存在,他们不过是假名众生而已。”在此,佛对弟子们彻底破「众生相」,让弟子们从闻法众生的角度回归如来真空, 破  闻法弟子头脑中自己还是众生的知见。 
  
 
  
  
 在这一品中,须菩提又开始为未来世担心了,他问佛,未来世众生听到这样的话能够升起信心吗?佛没有像前几次他提问一样,肯定的告诉他,一定会有一些持戒修福的人,不着诸相的人,能对此生起信心,信受奉行。而这一次佛要彻底破众生相, 要拿掉弟子们心中自己不是如来的知见 。在前面的讲述中,佛已无数提到,菩萨在修行中不应着众生相,诸相虚妄,但弟子们可以在未来的修证中不着众生相,不求回报理解,不求功德。但如来说《金刚经》是在层层破弟子们的执着,每一位弟子应在聆听中马上安住于无我,无众生的境界中,而弟子们明了无众生可度,但因正在闻法,故还有一个闻法众生与佛的区别,还未进入与如来不二的角度,这在后面须菩提答错佛陀的提问中就看到了。
  
 
  
  
 故在此处,佛站在如来真空的角度告诉须菩提,在如来的真空之境中,并没有众生,当然也没有佛,而众生的本性也与如来一样,并无差别,所以你担心的众生,「彼非众生」,但因众生现在并未圆证这个道理,所以才在迷失中颠倒轮回,所以又说,「非不众生」。但须菩提站在如来之境中,所有的三界六道,一切众生,如来说并非实有其事,实有佛,实有众生,都只是一个假名。
  
 
  
  
 谈到要破「众生见」,想起曾在禅定境界中见到一只几万年的穿山甲,它也修到身体化成光,甚至可以自由幻化人形,但它仍未开悟,仍在头脑中死死记着自己是只穿山甲,仍把那只能自由出入的穿山甲壳当宝贝,觉得那是它的身体。当我告诉它,它不是穿山甲,也不是任何它变化出来的相,本性是如来时,它瞬间顿悟,马上把那只穿山甲壳扔了。所以我们头脑中的「众生见」,有时并非是不着其他众生的相,就能摒除舍弃。头脑中有很执着的对自我身心的认知,这就是众生。
  
 
  
  
 
  
  
 下一品: 第廿二品 无法可得分
  
                  第廿三品 净心行善分

3. 细读《金刚经》|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

上一篇|《金刚经》第二十品 
                                          
 
  
  
 原文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大意
  
 须菩提,你不要有所谓的如来说法这样的观念,我当有所说法。不要有这样的念头。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就是诽谤佛。不能理解我所说佛法真正含义的缘故。须菩提,说法的人,没有法可说,只是名字叫做说法。这时,慧命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在未来世,会有很多众生,听说这个佛法,能生起信心吗?佛说,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不是众生,只不过是名字叫做众生。
  
 延伸解读
  
 本品内容非常浅显易懂,相当于白话文,没有特别需要解读的疑难词汇,但有两个地方需要稍加注意:
  
 一是本品中“众生”一词出现的比较集中,需要提醒诸位读者的是,这儿所说的“众生”,是佛法中的“众生”,指的是一切有生命的生物,并不仅仅是指人和动物。在第三品中佛专门讲到过他所说的众生,是包括了“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的生命。
  
 二是佛在本品中给弟子们反复讲自己没有说法,其目的何在?这是需要诸君深入思考的问题。有很多读者看到这儿都感觉非常困惑,佛明明在给弟子们讲佛法,已经讲了二十品了,为什么却说如果有人说他说法,就是在毁谤他呢?我理解这是佛在警告弟子们,佛法的精深奥妙是语言所无法全部表达出来的,如果执着于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意思已经不是佛法的本义了,这就和平时我们所说的“无声胜有声”是一个道理,所以这也是佛说的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之故。
  
 感悟
  
 阅读了本品,对世俗中的人们有什么启迪呢?
  
 一是“无我”之境。“无我”之境正是佛的伟大之处。平时我们也常常听到有人在讲,“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但其实很多人只不过是喊喊口号、装装样子而已,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为了争名夺利,闹不团结者有之,互相诽谤者有之,大打出手头破血流者亦有之。
  
 相信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身边或生活中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举不胜举,这也是很多人感叹世风日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奉献、无私成为“傻瓜”的代名词之后,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便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成人生的信条。长此以往,人们只会变得越来越自私,修养自然也是离“无我”越来越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要想达到“无我”之境,世人尚有很多的功课要做,很长的路要走。
  
 二是尊重一切生命。众生平等,众生皆是佛。佛如此说,是佛的慈悲心。那么,众生是谁?谁是众生?答案就是,每一个生命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按照佛的说法,不光是人类,每个生命都是有佛性的,这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从中,我们可以体悟到佛是在教化世人,应该尊重存在的所有生命,存在即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对任何的生命都应该一视同仁,不应有分别心。
  
 我们现在所说的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这其中包含的深义也正如佛所讲的,每一个生命都具有佛性,都是佛,你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那是你的眼界和修养不够,你轻视别人就是在轻视自己,你成全别人就是在成全自己。
  
 三是真正的普世价值观。佛讲的这些道理,是真正意义上的普世价值观,它是超越一切民族、种族、国界与信仰的。如果我们能够理解了这一点儿,就好比是拥有了一双慧眼,就像孙悟空练就了火眼金睛。
  
 为什么说阅读佛经能够开启人们的智慧?也许奥妙正在于此。佛讲的这些朴实的道理,会让伪善的人立即现出原形,让一切打着佛法名义的骗局随时面临败露和穿帮的可能性。
  
 平凡如我们,如果真正地读懂、弄通、悟透了这些原理,也必定会进一步增强洞察力,更好地去辨别人世间的虚实和真伪,而不会轻易地陶醉在有些看似高深的理论中而不能自拔。
  
 用佛讲的普世原理去衡量世间万物,你会发现,整个世界在你面前变得愈加清晰和透明。
  
 初于2020.10.25 21:02
  
 定于2020.10.26 20:16
  
 NO:2020-59
                                          
  上一篇|《金刚经》第二十品

细读《金刚经》|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

4. 细读《金刚经》|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

上一篇|《金刚经》第二十一品 
  
                                          
 
  
  
 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意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实际上没有任何所得。佛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须菩提,关于我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甚至没有一点点法可得,只不过是名字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罢了。
  
 感悟
  
 越是细致地阅读《金刚经》,越是能够体会到佛的伟大和平易近人之特性,他对待弟子们的态度给我的感觉是那样得慈祥,谈话又是那么得幽默和诙谐,有时候还带着一丝童趣和童真。
  
 本品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佛在两三千年前讲法,现在读起来却毫无违和感,可见真知灼见是不受任何时空限制的。当他对须菩提的回答很满意,口中连连说“如是如是”时,我仿佛看到了当时说法时的情景,他温和又调皮的样子,简直就像个老顽童。佛在本品中展现出的形象,真是生动、可爱至极,佛具有的这种人性化、朴实感,让人不再有敬畏得不敢靠近的感觉。也许,和蔼可亲才是佛真正的面目。
  
 佛在本品中的阐述仍然是沿用了以前惯用的论断,非常坚决地表明了自己虽然拥有了最高的智慧,但无法可得,相当于重申了法无定法的原理,这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生活中,太多的人不是考虑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而总是想寻找到一条捷径,寻找到一条可供自己学习、借鉴,甚至是可以复制的成功之路。但是,佛却在告诉我们,无法可得。这个观点,是非常符合辩证思维方式的。因为不同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拥有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也不同,简单地去照搬、复制别人的经验并不一定会取得相同的效果。
  
 成功的道路千万条,成功的方法也自是各异,一曲成名者有之,一炒成名者有之,一睡成名者有之,一嫁(娶)成名者亦有之……但这些成功的案例都是有其特殊性的,并不是随便一个人唱一曲、炒作一下、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一觉、嫁(娶)一个人就一定能够成功的。
  
 佛“无法可得”的原理,让我们不要执着于表象,不要迷信任何“法”,因为根本“无法”。条条大路通罗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就已经走在了通向成功的路上。
  
 其实我个人认为,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做更好的自己。如此,足矣。
  
 于2020.11.1
  
 NO:2020-61
                                          
  上一篇|《金刚经》第二十一品

5. 如何理解金刚经里面的"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不好懂,要能契入是很不简单的事。我还没有真正学过金刚经,只是最近每天有听一遍,对此经,感觉很欢喜,我就按我个人的理解,跟你探讨一下吧。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跟前面的经文,说法的方式是一样的。所以,要结合前面来体悟。金刚经,是破相的,也就是要破除四相,就是破除我们的执着,知见,对世间一切执着其有的顽固的见解。所以,要能悟入,必须要打破自己固有的知见。

在经文前面有说: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句很关键,直接就告诉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现在所见的一切相,都不是如你想像那般真实地存在,反而是虚妄相。要契入这个很不容易,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就把这个色身当成自己,在外在的一切,当成是实有的,真有一个我,真有一个世界,如今告诉你,这一切,并非如我们以往所执着那般坚固地存在,反而是一种虚妄相。这种说法,我们很难接受。

所以,凡夫的知见,与菩萨的知见决定是不同的。凡夫深执此世间的实有性,有一个我,坚固地存在着。如果能了知,诸相非相,那么,就是真正能见到真如本性了,就是真见世间了。了知世间的虚妄,是无明颠倒而变现出来的虚妄相,才真正见到此世间的真相,也就是知道诸法实相,而也就了知什么是如来,也就是真如。说白了,就是见性,明心见性。

所以,当你能真正体悟佛所说的法,能顺着佛所教的去契入,悟入实相。那么,经中有说明: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也就是说,你真悟入了,其实你就已经可以破除对四相的执着。其知见,就不再是凡夫知见了。而悟的程度,也要看个人。有的一悟入,就大彻大悟,有的只是小悟,还有的,可能只是表面的一种理解,但却能生信。所以,佛也说明: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悟入无为法程度的不同,就有不同的贤圣的区别。

所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这个,我觉得可以用来解释,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也就是,当你执着有一位佛陀,有众生,你就还有四相没破,有彼此的相的执着。有说法者,有听法者,你就还是有能有所,有能说与所说。不能入第一义。所以,当你执着佛陀有所说,也就等于,认定有一位佛陀,认定了佛在说法,就证明,你还是执着色身为有情,认定色尘的实有性,就是凡所有相当成实有,也依然是世间凡夫的见解,不能入菩萨之知见。

因为我不可得,法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不能悟入,就证明,自己仍是凡夫之见解,仍是轮回之众生,所以佛说: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也就是,不管是取法,还是取非法,都是执取。所以,当认为佛说了佛法,就等于是着了相,取了相。取相执着,必然就没有破四相。所以,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因此,此佛法,不可取,因缘而有,无自性,若以为实有一个佛法,即是取了相,着了相。不知此佛法,因缘所生法,是空,无自性,了知非佛法,这才是中道了义。

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能明白此句者,是需要破除对相的执着,绝不是凡夫之知见。

我只是理解到此,可以探讨。

哎呀,这么说来,哪怕一句,其义理都是无穷尽的呀,跟你这么一说,突然感觉到,佛经的不可思议,不能小看一字一句,一句都含无量深广,能悟入一句,都不简单啊。

如何理解金刚经里面的"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6. 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26)法身非相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 
    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佛陀的每一种相,都是以无量福德而成就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可否以三十二种清净妙相来观如来?” 
    须菩提回答:“可以。因为在名言中,佛陀具足了三十二种妙相。” 
     
   在名言中,佛陀确实有万德庄严的三十二相。每一种相以何种福德而成就。
   《金光明经》说:“世尊百福,相好微妙,功德千数,庄严其身。”了义的大乘经典,如《如来藏经》中也常提及佛的相好。因此,须菩提说以三十二相能见到如来,名言中可以这样承认。
     
     三十二相也有胜劣之别  
   在这里,佛陀和须菩提作了一个辩论,说他这种回答不是很圆满: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佛说:“须菩提,若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转轮圣王也具足三十二相,他也成如来了。 ”
     
   这是一种文字上的辩论,须菩提说“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陀从词句、意义两方面破了他的观点:
   词句上:若认为见三十二相就是见到了如来,则有“转轮王也成如来”之过。《本生传》中讲,释迦牟尼佛刚降生时,净饭王请相士来看相,相士说他如果不出家,就会成为一代转轮王,出家则会成为佛陀。由此可见,转轮王也有三十二相,这里,须菩提在词句上有漏洞。
   意义上:三十二相有胜劣之别,不应一概而论。《俱舍论》说:佛陀的三十二种妙相,在庄严、明显、圆满方面,远远胜过了转轮王。比如,佛陀的肉髻生在正中位置上,而转轮王的肉髻偏左或偏右,不是非常庄严;佛陀的三十二相十分明显,而转轮王的若不详察则看不出来;佛陀的相好圆满无缺,而转轮王的相好尚有欠缺。
     
     烧香拜佛有用吗    
   释迦牟尼佛这么一说,须菩提就醒过来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说:“世尊,按照我的理解,不应以三十二相来观如来。” 
    见须菩提已经真正通达了,世尊遂以偈颂宣说自己的真实密意:“若想以色相见我,以音声求我,此人已步入邪道,无法得见如来本面。” 
     
   从法身或空性的角度来说,有缘弟子见到佛陀的庄严身相,只不过是清净依他起,并不是真正的佛陀。此外,通过持诵名号、佛经等声音来求佛,也是不了义的。如来的本来面目,不是眼根所见的色法,也不是耳根所闻的声音,因此,若以色相、声音想见如来,此人的修行已偏离了正轨。  
   当然,此处的“邪道”,并不是指邪魔外道,而是世间执著相状的见解。《六祖坛经》也说:“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  
   《四百论》中讲过,佛陀证入究竟涅槃时,无有诸蕴,也无有依蕴假立的我。若把如来看成由蕴而生的色法,这是完全错误的。《中论》也说:“邪见深厚者,耽执有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意思是,邪见深厚的人耽执有如来,其实如来是本来寂灭的体相,但他们却分别如来有或无。心的本性现前时,就是真正的如来,此外并无形象上的如来。  
   在这段经文后还有一偈,玄奘、义净的译本中也有,唯独鸠摩罗什没有翻译,可能是梵文中缺漏或整理者疏忽所致。希望大家以后念诵时,能把这个偈子也加上:  
     
   “ 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诸佛的本体,应观为离戏法性,即引导众生的导师之法身,它是光明离戏的无为法,非能取所取的境界,故以凡夫的分别念无法衡量 。  
   《入行论》云:“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胜义不是凡夫分别念的境界,凡夫的分别念只是世俗谛,故无法测度不可思议的法性。《金光明经》也说:“诸天世人,于无量劫,尽思度量,不能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