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这本书是谁写

2024-05-05 10:02

1. 三十六计这本书是谁写

据有关书籍介绍,《三十六计》没有真正的作者。 
之所以没有固定的作者,要谈到三十六计的来历。三十六个计谋,大部分来自孙武的作品《孙子兵法》中,是由后人在研读《孙子兵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其中战例则有国内外各处的。另,部分计谋则来自后人对部分近代或当代战役想出来的。 
所以《三十六计》的著作过程经过了许多年代和许多人的智慧结合,没有单一或固定的作者。

三十六计这本书是谁写

2. 三十六计什么书?

有专门的书籍叫做《三十六计》
也有《孙子兵法之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的具体内容: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3. 三十六计最先出自什么书?

三十六计的顺序是:
第1套胜战计,瞒天过海、 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第2套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第3套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第4套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
第5套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颠、上楼抽梯、虚张声势、反客为主。
第6套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策。

背景: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三十六计最先出自什么书?

4. 三十六计是什么书

 《三十六计》全书分为六套,每套六计。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
  第一计:无中生有、第二计暗度陈仓、第三计隔岸观火、第四计笑里藏刀、第五计李代桃僵、第六计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
  第一计打草惊蛇、第二计借尸还魂、第三计调虎离山、第四计欲擒故纵、第五计抛砖引玉、第六计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
  第一计釜底抽薪、第二计浑水摸鱼、第三计金蝉脱壳、第四计关门捉贼、第五计远交近攻、第六计假道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
  第一计偷梁换柱、第二计指桑骂槐、第三计假痴不癫、第四计上屋抽梯、第五计树上开花、第六计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第一计美人计、第二计空城计第三计反间计、第四计苦肉计、第五计连环计、第六计走为上计。

5. 三十六计作者是谁?

《三十六计》作者已经难以考证。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
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的简单介绍: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考诸历史,“三十六计”最早的说法见于南朝宋将檀道济《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至明清,“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渐渐成为妇孺耳熟能详的成语,于是有心人借题发挥、采集群书而编撰成《三十六计》。
现今流行本《三十六计》,是1943年在成都祠堂街一个旧书摊上无意中被发现的,封面有“三十六计”及“秘本兵法”字样,无作者或编者姓名,篇首说明原书系1941年在陕西彬县发现的一个手抄本。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套各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考诸三十六计的计名来源,或源于历史典故,如“围魏救赵”、“假途伐虢”;或源于古代军事术语,如“以逸待劳”、“声东击西”;或源于古代诗人的诗句,如“李代桃僵”、“擒贼擒王”;或借用成语,如“金蝉脱壳”、“指桑骂槐”。
这些计名有些不伦不类。书中对每计的解说,或依据《易经》的阴阳变化之理、或引用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虚实思想的推演;其按语,则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诸兵家语录,倒是有些参考价值或启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六计 (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

三十六计作者是谁?

6. 三十六计这本书的人物简介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国(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并赐姓孙氏。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非常重要。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吴王阖闾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称赞孙武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吴王终于答应接见孙武。
孙武带着他刚写就的兵法进见吴王。吴王将兵法一篇一篇看罢,啧啧称好,但还想给孙武出个难题,便要求其用宫女来演练队伍。孙武把180 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他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但宫女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斩两位队长。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将军赦免她们。”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孙武传人请阖闾检阅,阖闾因为失去爱姬,心中不快,便托辞不来,孙武便亲见阖闾。他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吴王阖闾怒气消散,便拜孙武为将军。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就在公元前512年,阖闾、伍子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这时阖闾头脑发热,想要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道:“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已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人马疲劳,不宜远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说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疲楚的计策,即组成三支劲旅,轮番袭扰楚国。当吴国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见来势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击。待楚军出动,吴军便往回撤。而楚军返回驻地时,吴国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从轮番进攻中抢掠不少,在与楚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的交战。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
就这样,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旧历11月28日攻入楚国的国都郢,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孙武以3万军队攻击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然而,这时越国乘吴军伐楚之机进攻吴国,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对付吴军,这样,阖闾不得不引兵返吴。此后,吴又继续伐楚,楚为免亡国,将国都由郢迁到都(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孙武在帮助阖闾西破强楚的同时,计划征服越国。公元前496年,阖闾听说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践年轻稚弱,越国国内不大稳定,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便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就仓猝出兵,想要击败越国。不料,勾践整顿队伍,主动迎战,两军相遇于吴越边境的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勾践施展巧计,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阵,排成三行,把剑放在脖子上,一个个陈述表演后,自刭于阵前。吴国士兵不知那是一个个罪犯,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越军乘机发动冲锋,吴军仓皇败退,阖闾也伤重身亡。
阖闾去世后,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边),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杀声震天,越军惊恐万状,军心动摇,吴军乘势总攻,大败越军,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甲士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由于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吴王夫差争得了霸主的地位,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纳忠言。伍子胥认为: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到以后报复,故必须彻底灭掉越国,绝不能姑息奸,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拨,不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狐兔尽,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事情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践屈辱求和后,卧薪尝胆,立志报复。公元前482 年,越军乘吴军主力聚集黄池与中原诸侯盟会,国内兵力空虚之际,发兵袭吴,攻入吴国国都,吴国遭此动难,便一蹶不振,由盛转衰,延至公元前473 年,正式被越国灭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孙武所梦想的由吴王统一华夏,也就成为泡影。

7. 三十六计作者是谁?

《三十六计》作者已经难以考证。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
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的简单介绍: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考诸历史,“三十六计”最早的说法见于南朝宋将檀道济《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至明清,“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渐渐成为妇孺耳熟能详的成语,于是有心人借题发挥、采集群书而编撰成《三十六计》。
现今流行本《三十六计》,是1943年在成都祠堂街一个旧书摊上无意中被发现的,封面有“三十六计”及“秘本兵法”字样,无作者或编者姓名,篇首说明原书系1941年在陕西彬县发现的一个手抄本。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套各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考诸三十六计的计名来源,或源于历史典故,如“围魏救赵”、“假途伐虢”;或源于古代军事术语,如“以逸待劳”、“声东击西”;或源于古代诗人的诗句,如“李代桃僵”、“擒贼擒王”;或借用成语,如“金蝉脱壳”、“指桑骂槐”。
这些计名有些不伦不类。书中对每计的解说,或依据《易经》的阴阳变化之理、或引用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虚实思想的推演;其按语,则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诸兵家语录,倒是有些参考价值或启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六计 (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

三十六计作者是谁?

8. 三十六计分别出自哪里,主人公分别是谁?

第1计 瞒天过海,朝代:隋代、主人公:陈后主,隋朝大将贺若弼。
第2计 围魏救赵,朝代:战国、主人公:孙膑,庞涓。
第3计 借刀杀人,朝代:三国、主人公:孙权,曹操,司马懿。
第4计 以逸待劳,朝代:战国、主人公:王翦,项燕。
第5计 趁火打劫,朝代:春秋、主人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第6计 声东击西,朝代,东汉、主人公:班超。
第7计 无中生有,朝代,唐主、人公:张巡,令狐朝。
第8计 暗度陈仓,朝代,西汉、主人公:韩信,刘邦,章邯。
第9计 隔岸观火,朝代,三国、主人公:曹操,郭嘉,公孙康,袁氏兄弟。
第10计 笑里藏刀,朝代,三国、主人公:吕蒙,陆逊,关羽。
第11计李代桃僵,朝代,春秋、主人公:程婴,公孙许臼,赵氏孤儿。
第12计顺手牵羊,朝代,唐代、主人公:李诉,吴元济。
第13计打草惊蛇,朝代,春秋、主人公:秦穆公,蹇叔,孟明视。
第14计借尸还魂,朝代,三国、主人公:刘备,刘璋。
第15计调虎离山,朝代,东汉、主人公:虞诩,羌人。
第16计欲擒故纵,朝代,三国、主人公:诸葛亮,孟获。
第17计抛砖引玉,朝代,春秋、主人公:莫傲,屈居瑕。
第18计擒贼擒王,朝代,唐代、主人公:张巡,尹子奇。
第19计釜底抽薪,朝代,三国、主人公:曹操,淳于琼。
第20计浑水摸鱼,朝代,三国、主人公:诸葛亮,周瑜,曹仁,赵云。
第21计金蝉脱壳,朝代,三国、主人公:诸葛亮,司马懿。
第22计关门捉贼,朝代,战国、主人公:赵括,白起。
第23计远交近攻,朝代,秦朝、主人公:秦昭王,范睢。
第24计假途伐虢,朝代,春秋、主人公:荀息,晋献公,虞公。
第25计偷梁换柱,朝代,秦朝、主人公:李斯,胡亥,赵高。
第26计指桑骂槐,朝代,春秋、主人公:司马禳苴,庄贾。
第27计假痴不颠,朝代,三国、主人公:司马懿,曹爽。
第28计上楼抽梯,朝代,三国、主人公:刘琦,诸葛亮。
第29计树上开花,朝代,战国、主人公:乐毅,骑劫。
第30计反客为主,朝代,三国、主人公:袁绍,韩馥。
第31计美人计,朝代,三国、主人公:貂蝉,吕布,董卓。
第32计空城计,朝代,三国、主人公:诸葛亮,司马懿。
第33计反间计,朝代,三国、主人公:蒋干,周瑜,曹操,蔡瑁,张允。
第34计苦肉计,朝代,三国、主人公:周瑜,黄盖。
第35计连环计,朝代,三国、主人公:周瑜,庞统,黄盖,蒋干。
第36计走为上计,朝代,春秋、主人公:楚将子玉,晋文公。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释义:
瞒天过海
自认为军事防备十分周密,别人不会轻易进犯时,其斗志就会容易放松,从而麻痹轻敌;平时常见的事物,看惯了不容易起疑心;暗藏深机的计谋与公开的形式并不相互矛盾,相反,它常常暗含在公开张扬的行为之中。
围魏救赵
攻击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分散它后再打,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打击气势衰落的敌人。
借刀杀人
当敌人的动向已经明了时,而盟友却举棋不定,观望的时候,应该诱导自己一方盟友攻击敌方,自己尽量不出兵或少出兵。这样势必使盟友受到了损失,但却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
以逸待劳
要使敌人处于绝境,不可以派兵与敌人发生正面交锋,而是逐步的削弱敌人尚存力量,使敌人逐渐变弱。
趁火打劫
当敌方身处困难,危险的境地时,就应该利用这一绝好的时机获取自己一方的利益,就要乘机出兵打击敌人从而取得胜利。
声东击西
当敌方神志混乱而且疲惫不堪的时候,我军应该抓住地方失去控制的有利时机而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等战争谋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使敌人不能正确地判断事物的取向,然后乘机消灭敌人。
无中生有
用假象去欺骗敌人,但并非是弄假到底,而是让敌人把受骗的假象当做真相,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相。利用对方已经产生的错觉,假象就能够掩护真相。按照易卦的道理,就是利用小的家乡,继而用大的家乡,最有突然变为真相。
暗度陈仓
表面上让敌方知道我军的军事动向,利用敌方静下心来关注我方的表面行动时,我军悄悄地迂回到其他有利地点乘此攻击,一定能货得胜利,这就是易卦原理的演用。
隔岸观火
当敌方内部矛盾激化,秩序混乱之时,我方应该静观其变,等待地方出现进一步为难的局面,好让对方相互内讧。我军则坐收鱼翁之利,顺应着时间变化而消灭敌人。
笑里藏刀
在做事的时候要从表面上让人十分地相信你,而不至于产生疑心,你从而能够在暗地里算计他:凡事要准备好再决定行动,而千万不要让对方猜测到你的真实想法。要装做表面柔顺,一切顺从对方的心愿,而内心要刚强,做到实质强硬。
李代桃僵
如果被形式所迫,当战剧发展到必然会有损失时,则应牺牲局部的利益,而去争取全局的,整体性的胜利。
顺手牵羊
当用兵作战的时候,我军应该密切注意敌方的情况,从中洞察敌方所存在的漏洞,疏忽,即使是再小的胜利,我们也应该主动去争取。因为敌人的疏忽,漏洞,就是我方小的胜利。
打草惊蛇
如果有疑点应该侦察确实,待事情明了之后再作行动:反复侦察而后采取计策,乃是发现暗藏敌人的重要手段。
借尸还魂
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有用的东西,其实不能为我们所用:很多表面上不能用的东西,常常有时可以利用它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借用那些不能用的东西而使用它,其实我并不是像求助于人的愚昧,而是愚昧之人求助我。
调虎离山
当天时到了对敌方不利的时候,我军再去围困它,用表面上的假象而去诱惑它,使它丧失它的绝对优势,结果使敌人一方由主动变为被动。
欲擒故纵
在作战之时,如果把敌人逼急了,他就会拼死反扑,假如让他跑掉,则可削弱他的气势。敌人逃跑时只须跟随而不要紧紧地追赶,而后让逃跑的敌人消耗体力,消耗斗志,等到他们跑散后,再捉拿他们,这样就不需要撕杀而兵刃相见。所以必须有耐心,有诚心,那么我军就会大吉大利。
抛砖引玉
用某种相似的东西去引诱敌人,使敌人上当受骗,然后再攻击对方。
擒贼擒王
摧毁敌人最坚固的地方,夺取地方的首领,这样就可以瓦解它的整体力量。就如同龙出海水而战于空旷的大地田野,也会面临绝境。
釜底抽薪
如果不能与强大的敌人正面交锋,就应该主动攻击敌方强大力量的根基和借以生存的力量。消灭了事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对面,那么事物本身的正面也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了。
混水摸鱼
我方应该乘敌反哪个内部混乱,利用有利时机借机行事,从而在敌方六神无主的情形下取得胜利。
金蝉脱壳
我军要始终保持现存的兵力战斗状况,而且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外形上不断修整完备:这样一来,我军盟友就不会产生疑惑,敌一方就不敢轻举妄动,我军则乘敌人没有怀疑之际脱离所处的陷阱,这样做就是一种顺人理应人情的事。
关门捉贼
对付小股或数量较少的敌人,应该把它包围,然后歼灭它,而不利于穷追猛赶。
远交近攻
受到地势或形势的限制,发展受到阻碍,攻取较近的敌人就有利,攻击较远的敌人就有害。火焰是往上走的,流水是往底处流淌的,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如此。
假道伐虢
若处于俩个势力雄厚国家的小国,敌人一方用武力威胁它,我方要出兵援助,借机扩展力量。我军若只有空话,而无行动,是不会取得其信任的。
偷梁换柱
经常变换敌方的阵势,抽调它的主力部队,等待它的实力减弱时,我军乘机就可以击破它。这就像拖住了战车的轮子,那车子就不能运行了
指桑骂槐
如果势力强大的一方要想控制弱小一方,就应该用警告方式去诱导它。恰当的强硬手段在这其中会得到很好的实施,这种行动方式会有危险,但会使敌方如自己愿望顺从
假痴不癫
宁伪装作自己十分糊涂,不知道有这事而不有所为,也不应该假装聪明而轻举妄动。而是要三思而后行,要沉着冷静,深藏不露,这如同云势压住冬雷且不露一点机巧,来春而待机爆发一样
上屋抽梯
假装给敌方一些小的好处,以诱使它深入我方,进入我方预先设好的机关,乘机派兵切断敌方的后援和前应,是敌人陷入死地。这就好象贪吃有毒的东西那样,虽然能吃到东西,但贪求本不应得到一定要招致祸害。
树上开花
借助某种局面或外来的力量来装备自己的形势,虽然自己力量弱小但可以显示出强大的力量。这如同鸿雁一样,依靠它的羽毛从而使自己装饰成显赫的仪表。
反客为主
抓住有利时机插足进去,掌握它的要害部位,逐渐加以控制。
美人计
对付兵力强大的敌人,应该主动攻击他们的主将;对有智慧的将帅,就应该破坏他们的情绪.敌人的将帅软弱无能而且士兵士气低沉时,敌方的实力就会自己被削弱。利用这种作战方式可以达到保卫自己的战咯目的。
空城计
如果自己的实力比较虚弱,那就置于一边,使自己的敌人在疑惑中感到更加的疑惑;在刚与柔相交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功效。在自己设计的疑阵之中再布疑阵,也顺势利用敌人做内应,以取得胜利我方则不受损失。
苦肉计
一个人一般不会自我伤害,如果他受到了伤害,那肯定会让人相信而不产生质疑;我军则以假乱真,以真作假,就可以按照原来的计划而实施行动。用这种方法去欺骗敌人,就是顺从着敌人的心理顺势活动而后达到自己的目的。
连环计
如果敌人兵精将能,就不要与对方正面交战,应该运用计谋使对方产生错误,借此机会以削弱敌人的势力。这样主帅在指挥时一切顺利,运用计谋而克敌制胜。
走为上计
全军撤退,避开强敌。寻机待变,虽为退却,可并没有违背行军用兵的道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