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港的基本信息

2024-05-08 13:12

1. 漳州港的基本信息

漳州港全称为漳州招商局码头有限公司。位于厦门的西南面,九龙江出海口,与厦门共扼漳州湾,漳州港目前具备“三张名片”:一是1996年8月被交通部列为首批对台直航口岸;二是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漳州港对金门、马祖、澎湖货运直航;三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从2002年1月1日起对外国船泊开放。1997年正式开港营业。漳洲港是国家 交通部批准的对台直航试点口岸,距台中港120n mile,基隆港222n mile。漳州港现已完成第三期工程, 已建成多个多用途泊位,长度263m,码头前沿水 深一12.5m。可停靠载重量 35 000吨级的大型船舶。码 头配备六台集装箱桥吊,每台起吊负荷40t,15t门机3 台,10t门机2台,年吞吐能力1000万吨件杂货和1000万标准箱。2010年8月31日前漳州港所有港区已经并入厦门港。

漳州港的基本信息

2. 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的港口业务

 蛇口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赤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招商港务(深圳)有限公司深圳海星港口发展有限公司现代货柜有限公司招商局货柜有限公司珠江内河货运码头有限公司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大榭招商国际码头有限公司 青岛港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天津五洲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尼日利亚---庭堪岛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多哥---Thesar Maritime Limited  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3. 漳州招商局经济开发是否具有独立的人事权?

感觉应该是有的。如果没有它应该隶属漳州市区直接管辖。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找个知道的人回答你。

漳州招商局经济开发是否具有独立的人事权?

4. 从福州到漳州招商局码头怎么坐车

两种方案,第一种是福州坐车到厦门,然后从厦门轮渡坐船到招商局码头,
第二中方案是福州坐动车到漳州,然后在漳州车站坐车到招商局,也就是漳州港

5. 地市招商局一般有多少项目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系列分析之一    1981年10月15日,厦门湖里丘陵上建设者的一声炮响,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厦门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是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实验田和排头兵,享有计划单列、地方立法权和副省级行政级别并实行特殊政策的经济特区。特区建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任市党政领导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拓创新,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相继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等称号,昔日落后的、封闭式的海防前线小城已经建成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速度效益协调发展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把发展作为解决前进中各种问题的关键,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尽快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经济实力,保持经济既快又好的发展,实现了速度和结构、效益、质量相统一,协调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最近的两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厦门市综合排名均位居国内城市第九。  经济总量迅速壮大,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全市生产总值(GDP)从1981年的7.4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160亿元(预计),GDP在2005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8%,其中,只有1981年、1983年和1985年三年增长速度是个位数,其余各年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幅度。厦门市生产总值增长率长期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在福建省九地市中,总量虽然仍排在福州市和泉州市之后列第三位,但年平均增长速度居首位。全市经济发展最快的是“八五”时期,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4.9%,比其他几个五年计划时期平均增长速度均高出近10个百分点。经过“八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九五”、“十五”以来,全市经济呈现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见下图)。按常住人口计算,2005年厦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44737元,已突破5000美元,达5459美元。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厦门市自身的资源拥有量不足,资源对外依赖性强。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降低能耗水平,2005年厦门市每万元生产总值(GDP)综合能耗0.65吨标准煤,万元生产总值(GDP)耗电893.8千瓦小时,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54吨标准煤,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9.1%、77.6%和37.2%。每度工业用电实现工业总产值37.69元,比1981年增加32.52元,每立方米工业用水实现工业总产值2608元,比1981年增加2555元;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创造生产总值6562万元、创造工业总产值1.34亿元,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大中型城市中也都处于领先的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推动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口进入稳定增长期,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153万人,常住人口22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比1981年下降了12.8个千分点。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2005年末,城市环保投资指数达2.49%;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6.4分贝;全市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58,空气质量优级率为38.3%;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9.5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48%;城市工业废水排放和汽车尾气的达标率分别为95.3%、82.46%;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90.48%;全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11.79%。  经济运行质量良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特区建设以来,厦门财政收入伴随着经济增长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基本上保持同步甚至更高。全市财政收入总量不断扩大,在2001年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后,2005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又实现“百亿元双突破”,仅用4年的时间财政总收入再实现了百亿元的翻番。全市财政总收入由1981年的1.9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68.69亿元(预计),增长139.8倍,年平均增长21.3%。地方级财政实力较强。2006年地方级财政预计收入实现139.22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1.8%,在福建省九地市中总量和增幅均位居第一。财政投向重点突出。在保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了社会保障、科技和教育、农业和农村等重点项目对财政资金的需求。2005年全市财政支出127.72亿元,比1981年增长206倍,年平均增长24.9%。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带动作用突出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以培植经济增长点和生财点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生产型、技术先进型和出口创汇型工业,培育新兴产业,通过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第一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三次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是2.2%、21.7%和17.9%,三次产业结构由1981年的26.5:51.6:21.9调整为2005年的2.1∶54.9∶43.0。    农业结构调整,岛外投资力度加大,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特区建设以来,厦门致力于创新“三农”工作机制,从“规划、项目、投入、政策”四个方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完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区划调整,优化统筹了区域资源,形成岛内两区岛外四区的格局。  创新工作机制,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致力于扶持和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2005年全市23家农业龙头企业中,7家是国家级别的,如银鹭和惠尔康。23家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带动全市定单农业14.6万亩,当地农民从中获得收入10.1亿元。新建5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农业基地,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9200人,1.8万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3.9%,全市农村1.5万户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农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231.63亿元,比1981年增长69倍,年平均增长19.38%。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5年厦门市农民纯收入和增长幅度均居全省第一,预计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53元,比1981年增长25倍,年平均增长13.9%。  加大岛外投资力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拉开序幕。2005年,岛外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0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历史性地超过50%,长期以来岛内与岛外发展不平衡、不对称的格局被打破。围绕岛外重点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加快农村两化步伐,火炬高新区扩建、同安工业集中区和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等项目建设进展快速,近两年来,夏新电子、厦门烟厂、厦工机械、古龙调味品等一大批岛内原有的工业大企业相继搬迁岛外,工业布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安、翔安成为最具潜力的工业发展区,至2005年底,岛外工业产值比重已与岛内相当。与工业区开发相配套,实施“金包银”工程,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取得新进展,从而拉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序幕。至2005年末,厦门市在全省率先实现通行政村道路硬化,行政村客运通达率81%,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75%,有线电视入户率52%,开通了覆盖12万户农户的农村信息服务网;完成92个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项目,整合56所学校;建立、完善了市、区、镇、村四级动物疫病防范网络。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完成西海域、员当湖等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开展裸露山体复绿工程,林业生态体系日臻完善。  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带动作用突出。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充分利用了经济特区的政策并发挥自身海湾型城市的地理优势,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其中工业发展快速,带动作用凸显,预计2006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430亿元,比1981年增长218.21倍,年平均增长24.1%。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29.12亿元,比1981年增长147.2倍,年平均增长23.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8%,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5%,直接拉动GDP增长9个百分点。厦门市工业总产值在2002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111.5亿元,在2005年又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工业的第一个1000亿元产值用了近20年时间,第二个1000亿元增量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  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0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49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44家,共完成工业产值1678.7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2.8%;年产值超十亿元的工业企业有29家,戴尔(中国)有限公司成为我省首家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的工业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2029.1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6.7%。  工业外向度进一步提高。特区建设以来,外商投资纷纷涌入,1982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新加坡印华地砖厂”,1985年引进第一家台资企业“三德兴公司”,厦门工业引进外资由以港澳台中小企业、项目为主逐步过度到了以引进跨国公司、大企业、大项目,引进核心技术为主,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层次。2005年,全市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产值1652.8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8.7%,比1981年提高了77.4个百分点。  以机械、电子、化工三大支柱行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聚集程度较高,对城市经济发展形成了突出的贡献。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工业三大支柱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拥有了以计算机、手机为主导的投资类电子产品,以彩电、汽车音响、DVD为主导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和以电容器、光电器件等为主导的基础元器件电子产品;拥有了厦工装载机、金龙客车等一批在国际、国内占有竞争优势的重点产品;橡胶制品、精细化工已具相当规模,翔鹭石化PTA、金达威维生素产量全国第一。2005全市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产值1538.8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8%,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3.2%。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高新技术企业领先增长,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壮大。特区建设以来,在继续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光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厦门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通过高新产业带动整体工业上一个新的水平。2005年全市产值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有8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77.1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8.0%。在2006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8个分项竞争力分析中,厦门的创新环境竞争力和企业本体竞争力分列内地城市第二名和第五名。  第三产业全面发展,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第三产业形成强有力的拉动,带动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房地产和社会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形成第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充分发挥“以港兴市”战略,形成海陆空港联动优势。厦门得天独厚,拥有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曾是我国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特区建设以来,在“以港立市”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依托厦门湾组合港和高崎国际机场,逐步形成了以港口为龙头,海运、公路、铁路、民航为骨干,各大客货运输场站为枢纽的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2005年厦门港口管理局正式成立,将厦门湾内的漳州后石、石码两港区和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招银港区与厦门港合并,管辖围绕厦门湾而建的所有港口和码头。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厦门港已成为国家一类港口,全港现有泊位74个,其中集装箱专用码头12个,是全国七大集装箱干线港之一,我国第四个可接待第六代大型集装箱船舶的港口;厦门空港成为国内十大机场之一、第四大口岸机场,是连接东南亚及日、韩的重要航空枢纽,通航城市已达到74个,邮件航班实现了辐射全国的邮件交换,被国家邮政总局列为全国五大枢纽港之一;厦门站已成为华东地区的铁路大站,铁路运输通过电气化的鹰厦铁路与全国铁路网连接,海铁联运战略开始起步,与南昌、赣州实现了跨省海铁联运,有效拓宽“西进”腹地;厦门邮电通讯已形成程控电话、移动通信、数字数据、图文传输等现代化通信网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5年厦门港口货物吞吐量4770.75万吨,全港集装箱吞吐量334.29万标箱,居世界第24位;空港旅客吞吐量628.57万人次,空港货邮吞吐量15.9万吨;铁路货物到发总量933.56万吨;公路货运量1939.7万吨;全市市话(含小灵通)年末到达数187.79万部,移动电话年末到达数168.65万部,电信宽带用户总数达22万户。2005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64.4倍,年平均增长19%。  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处于城市区域扩张过程中,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迅速崛起,大量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标志性建筑不断涌现,现代化新区层出不穷,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开放房屋二级市场、改变土地交易方式等措施的实施,特别是随着海湾型城市建设的启动,促使房地产业的发展迈出了更大的步伐。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快以及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活跃、居民对住房需求的进一步扩张,厦门市房地产市场步入繁荣时期,投资规模平稳增长,商品房市场与全国主要中心城市房地产市场一样交易火爆,市场价格飙升,销售面积持续大幅增长。2005年,全市房地产业完成投资额114.0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8.4%,其中商品房住宅投资83.33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达319.4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285.1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36.36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111.6亿元;商品房销售总平均价格达5503元/平方米,其中居住用房平均价格4744元/平方米。2005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156.9倍,年平均增长23.5%。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围绕把厦门建成购物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中心的目标,积极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厦门市先后引进了好又多、新华都、美国沃尔玛、德国麦德龙、百安居、天虹商场等国内外大型零售企业,以及国美电器、苏宁电器、永乐电器等大型家电连锁零售企业,连锁经营快速发展,零售业态日趋多样化,并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地加快,不断调整商业网点布局,从原来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山路至厦港一带的老城区向新区扩展,已初步形成“二路(中山路、禾祥西路)三圈(中山商圈、火车站莲坂商圈、江头商圈)”为中心的商业新格局,城市商业作为中心城市辐射力大为提升。在外就餐逐渐成为时尚,黄则和、好清香传统小吃得到恢复挖掘;麦当劳、肯得基等洋快餐入驻厦门,规模呈快速扩张之势;我家咖啡、豪客来等连锁咖啡快餐厅兴起并逐步向外扩张;悦华酒店、宝龙大酒店等星级宾馆餐厅以其优美就餐环境、精致新颖菜肴及良好服务吸引大量游客;牡丹大酒楼、舒友海鲜大酒楼等中式餐饮企业靠其优良服务和优质菜肴赢得大量顾客,全国各种菜系纷纷进入厦门,相互竞争,蓬勃发展。预计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0亿元,比1981年增长106.6倍,年平均增长20.6%。2005年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0.08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1.1%,比1981年提高7.3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27.4倍,年平均增长15%;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90倍,年平均增长20.7%。  金融市场不断壮大。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并存,法人与非法人金融机构并举,市政府金融办协调,人民银行、银监、保监、证监共同监管,覆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金融领域机构较齐全、运行较稳健的金融体系。至2005年末,全市共有商业银行11家,政策性银行2家,外资银行商业11家,代表处3家,邮政储汇局1家,拥有各类银行网点360多个,从业人员1.3万人,全市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63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13亿元;保险市场主体14家,保险中介机构19家,保险从业人员0.72万人,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3.31亿元,全市保险深度2.3%,保险密度1478元;法人证券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23家,全年证券交易额571.5亿元,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5家,股本总额50.25亿元,总市值226.14亿元;法人期货公司1家,期货营业部4家,期货合约年交易额598.68亿元。2005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53.1倍,年平均增长18.1%。  会展业、国际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加大扶持会展业发展的力度,厦门已经成为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会展城市。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认为,厦门会展竞争力居全国第7位,会展综合排名居全国第10位,这是许多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所不及的。除“投洽会”和“台交会”等金牌展会外,厦门礼品展、石材展、食博会、体博会、医博会等专业展览稳步发展,展会的影响、规模和效益逐步扩大,品牌展会的培育初见成效。2005年,厦门市举办各类展览、展销活动45场,展览面积42.4万平方米。特区建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市旅游设施和旅游环境也不断完善,逐步提升鼓浪屿、万石山、白鹭洲和环岛路等传统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五缘湾、天竺山、大帽山、莲花山、北辰山、大嶝岛等特色旅游资源,推进与周边城市旅游资源共享和旅游互动,大力发展度假旅游,重点开发滨海旅游、文化旅游、购物旅游、生态旅游和节庆旅游等旅游项目,旅游业发展日益加快。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星级酒店61家,其中三星及以上级酒店38家,悦华酒店、宝龙大酒店跃居五星级;全年共接待过夜境外游客72.31万人次,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中排名第11位,其中外国人40.23万人次,港澳台同胞32.08万人次,旅游创汇5.52亿美元。  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针对厦门过去地处海防前线,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的状况,首先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广开财路,积极引进各方资金,加快以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电力、燃气、水等市政基础设施为框架的城市建设步伐。1981~2006年,全市预计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4.67亿元,年平均增长26.2%,每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产出生产总值2.47万元。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投资提高最快、拉力最强,2005年投资对全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1.6%,直接拉动GDP增长6.9个百分点。  拓宽融资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化。特区建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已经发展到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转让经营权等多种融资方式并举的多元化筹融资模式,全市投资主体自我积累能力和融资能力不断加强。2005年,全市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总额为540.48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62.34亿元,占全部资金来源比重的11.5%,比1981年减少23.3个百分点;国内贷款159.83亿元,占29.6%,比1981年减少10.3个百分点;利用外资22.91亿元,占4.2%;自筹资金151.03亿元,占27.9%;其他资金144.35亿元,占26.8%。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解决了困扰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滞后问题。1981~2005年,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40.6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8%。完成《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发展格局更加合理,按“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的城市格局,向岛外海湾地区加快拓展新城区,开工建设五缘湾片区、翔安新城片区,加快推进黄厝片区、厦港片区、观音山商务集中区前期工作,200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26.5平方公里。加强对外连接,加快连接岛内外以及城市各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完成城市间快速路网、岛内城市交通主次干网建设,先后完成了鹰厦铁路电气化改造,建成了厦门大桥、海沧大桥、石鼓山立交桥、钟鼓山隧道、仙岳山隧道,对厦禾路、仙岳路等多条城市主干道进行拓宽改造,完成了同集路、集灌路等高等级公路建设及厦漳、厦泉高速公路建设,高标准建成了环岛路,完成国道319线、324线拓宽改造,启动了翔安隧道、杏林大桥、福厦、龙厦、厦深铁路等工程的建设,逐步缩短厦门与周边城市和内陆腹地的通达时间,形成了以厦门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促进了以厦门为开放窗口和国际经贸合作主通道的闽西南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闽粤赣相邻十三地市经济协作圈的广泛经济合作交流,由此大大增强了厦门的中心城市辐射功能。2005年全市城市道路总长度比1981年增加756.6公里,城市道路总面积增加1463.8万平方米。厦门城市建设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以及城区“步行500米有绿地、步行15分钟到公园”的目标。2005年末,全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1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3.57平方米,拥有公园37个、面积达896.96公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3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6.36平方米;各类公交营运车辆共计2610辆,运营线路网长度达3013.6公里,出租车3646辆,轮渡客运船只14艘,公交方便程度在全国名列前茅到。  工业集中区建设进展顺利,工业产业布局趋向合理。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围绕建设海湾型城市蓝图,调整行政区划,强化产业布局,对岛外原有40多个工业小区进行整合,把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著名品牌、有较强市场占有率和生产经营实力的大企业培育成为龙头大项目引入工业园区,进行产业链招商,形成产业集群和族群。目前已经形成海沧新阳、集美机电、同安轻工食品、同集工业集中区、火炬(翔安)产业区等14个工业集中区,工业产业布局趋向合理,工业企业从岛内向岛外迁移取得成效,逐步向工业园区聚集,企业集聚效应显现。

地市招商局一般有多少项目

6. 统战部和招商局哪个单位好些

  招商局好啊!
  比较:
  统战部工作职责
  1、在党委领导下贯彻党对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三胞”及其眷属的各项政策,对关系到知识分子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职务评聘等重要政策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2、 配合校党委和行政部门做好对党外代表性人士特别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组织负责人以及在学术上有地位、海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工作,及时通报学校的重要情况,征求他们对学校重大问题的意见,了解党外人士的政治思想动态,把握其思想脉搏,分析研究并及时反映他们的意见建议。
  3、 支持帮助各民主党派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抓好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建设和党外代表人物举荐的工作。
  4、 围绕党的工作大局和学校的中心工作,落实发挥学校各民主党派作用的各项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
  5、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务。
  统战部长工作职责
  一、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认真贯彻落实校党委及上级统战部门的决议和指示。
  三、负责统战部的全面工作。
  四、协助做好各民主党派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五、协助党委和上级有关部门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推荐和考核工作。
  六、积极做好统战部各项工作,并向党委提出建议。
  七、完成学校党政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招商局业务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与服务(港口、公路、能源运输及物流)、金融投资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三大核心产业。

  招商局是内地和香港交通基建产业的重要投资者和经营者。现已基本形成全国性的集装箱枢纽港口战略布局,旗下港口分布于珠三角的香港、深圳、漳州;长三角的上海、宁波;渤海湾的青岛、天津。招商局是全球位列三甲的公共码头运营商,是香港、新加坡、上海、深圳等全球四大集装箱港口中,其中三个港口的重要投资和经营者。

  招商局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17个省市投资有3975公里(截止2004年底,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为3万多公里)的高等级公路、桥梁、隧道,并参与投资了多项世界级的基建工程——江阴长江大桥、香港西区海底隧道、香港新机场货运处理中心等。同时,旗下的华建交通经济开发中心,受国家交通部和财政部委托,管理中央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形成的经营性资产和相应权益。

  航运业是招商局的传统产业。目前,招商局是香港航运界一支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力量,拥有一支近300万吨的大型油轮商船队,是香港位居前列的大船东,亦是中国最大的超级油轮船队经营商。招商局还与其它合作伙伴一起组建中国第一支LNG运输船队,这只船队将承担沿海主要省市LNG引进的运输。招商局的现代物流产业,目前已成为百事可乐、可口可乐、P&G等20余家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地区的物流服务商,业务发展迅速,并已创出品牌。2004年,"招商局物流"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BL)主持的“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评选中荣列“中国最具价值品牌”第116位,位居物流业第四,品牌价值为47亿元。

  招商局集团的金融业包括银行、证券、基金及基金管理、保险及保险经纪等业务领域。招商局发起、目前又是作为最大股东的招商银行,在中国新兴的商业银行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国内第一家采用国际会计标准上市的公司,近年连续被境内外媒体授予“中国本土最佳商业银行”、“中国十佳上市公司”、“最具影响力企业”等多项殊荣,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块民族品牌。

  招商局在香港、深圳、漳州以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苏州等地拥有大量的土地储备,并有多年地产开发经验,地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旗下的“招商地产”连续三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评为中国上市地产公司综合实力第三名。除直接开发地产项目外,招商局还通过开发蛇口工业区、漳州开发区等,提供成片开发综合服务。

  招商局在工业、贸易、科技产业投资等领域也都有着雄厚的实力。招商局拥有香港最大规模的修船厂,并正在深圳孖洲岛建设一个世界一流的大型修船基地;招商局为其第一大股东的中集集团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商;旗下企业生产的“海虹”牌油漆在全国船用漆、道路漆等特种漆市场中份额第一;旗下的贸易公司在中国交通产品贸易领域内有着成熟的市场网络和丰富的经验;招商局在高科技风险投资领域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7. 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的公司规模

招商物流实现了年复合增长率30%以上的高速发展。2012年,公司总资产达52.3亿元,营业收入62亿元,利润总额2.43亿元,净利润1.2亿元。其中,网络物流业务营业收入达到34.2亿元,净利润1.05亿元。到2012年底,招商物流已形成了遍布全国的物流网络,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香港、惠州、厦门、漳州、珠海、南京、苏州、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武汉、长沙、成都、重庆、青岛、合肥、芜湖、西安、乌鲁木齐等20余个中心城市设立了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在全国70个重要城市建立了物流网络运作节点,物流配送可及时送达全国700多个城市。招商物流经营的现代化分发中心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其中自建分发中心近100万平方米;已在全国成功运作了12条区域间干线和1,225条中长途公路运输线路。在大力发展网络物流基础上,招商物流还积极发展了投资物流、航运物流以及燃气业务,在沿海和长江流域拥有油气库和油气专用码头、专用运输船舶,具备了完善的资源配置和较强的经营能力。多年来,招商物流抓住了中国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趋势,努力开拓国内市场,始终保持着80%客户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和国内著名企业的良好客户结构。一方面稳定了与宝洁、可口可乐、BP、青岛啤酒、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等原有客户的市场份额,一方面与洋河酒业、梅花集团等新客户形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除了保持在快消品、化工品等优势领域的地位外,招商物流积极开展业务创新,成功推出了危化品物流、医药物流、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果。

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的公司规模

8. 漳州招商局码头到佛山市兴达码头水路运输最近里程是多少?

率属于漳州招商局,不属于政府部门,漳州招商局是招商局集团的子公司,招商局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国有集团公司之一,比较有名的招商证券、招商银行、重庆设计院等都是它的子公司,集团的资产有几千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