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就是什么

2024-05-04 20:30

1. 和谐社会就是什么

我们党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的社会;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社会;应该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应该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应该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这六个基本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建设这样一个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望采纳~

和谐社会就是什么

2. 什么叫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特征是什么

3. 什么是和谐社会

简单地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也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社会风险也越来越大。换言之,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即社会主义不仅是民主的和富裕的社会,而且还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什么是和谐社会

4. 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指政治层面的和谐,即:.政治和谐,一种社会政治安定状态。而“安定”成为中心词.“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将不同因素,不同事物围绕一定正确取向,或者说社会稳定性取向统一起来。形成氛围,消除不统一因素。从而达到统一状态。即政治氛围的统一,在各个因素统一的情况下达到管理者所定义的政治安定的状态。当社会各个要素达成管理者所统一的和谐标准后,就不会出现偏差,同步前进,同调向前。从而达到“和谐社会”。
你所提问为“和谐社会”是属于政治范畴,不属于本意含义。

5. 和谐社会是什么?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从理论上说,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级成员各尽所能,使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全面发挥;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简言之,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系统,有效的系统。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把和谐社会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和谐社会以人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第二,和谐社会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道德约束来实现的;第三,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定时期公共治理的实现。汪玉凯认为,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必须满足以上三个层次的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洪大用提出了理解和谐社会的三个角度。第一,贫富差距的利益分配角度;第二,社会公众的社会共识角度;第三,可持续发展角度,即积极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洪大用认为,社会现在非常关注第一个角度的理解,即从利益分配角度来讲述和谐社会,但是,和谐社会更重要的在于第二和第三个角度,即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共识;必须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张大平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因为“和谐”是没有上限的,达到和谐以后还可以再和谐,这是一个过程。但是和谐社会却有底限,如果社会的不和谐突破了这个底限,社会将发生动荡。因此,理解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找到和谐社会的底限在什么地方,通过构建社会安全网等措施保证社会和谐的底限不被突破,进而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和谐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什么?

6. 什么叫和谐社会啊。

  什么是和谐社会

  从字面上简单地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也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社会风险也越来越大.换言之,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即社会主义不仅是民主的和富裕的社会,而且还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高尚全教授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从理论上说,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级成员各尽所能,使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全面发挥;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简言之,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系统,有效的系统。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把和谐社会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和谐社会以人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第二,和谐社会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道德约束来实现的;第三,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定时期公共治理的实现。汪玉凯认为,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必须满足以上三个层次的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洪大用提出了理解和谐社会的三个角度。第一,贫富差距的利益分配角度;第二,社会公众的社会共识角度;第三,可持续发展角度,即积极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洪大用认为,社会现在非常关注第一个角度的理解,即从利益分配角度来讲述和谐社会,但是,和谐社会更重要的在于第二和第三个角度,即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共识;必须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张大平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因为“和谐”是没有上限的,达到和谐以后还可以再和谐,这是一个过程。但是和谐社会却有底限,如果社会的不和谐突破了这个底限,社会将发生动荡。因此,理解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找到和谐社会的底限在什么地方,通过构建社会安全网等措施保证社会和谐的底限不被突破,进而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和谐的社会。

7. 什么是和谐社会

程淮、徐灿谈--创建中国新文化(北京)论坛第十五次研讨会部分发言程淮(幸福泉儿童发展集团首席专家、教授):非常高兴第二次来参加创建中国新文化论坛。我是从事婴幼儿早期发展研究与教育工作的。我认为讨论如何建设和谐社会,非常有必要。它不仅有现实意义,而且有历史意义,更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毛泽东主席在总结五四运动经验时指出,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阶层。真正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徐老师讲的,改革开放以来,成果是伟大的,但一些弊端也出现了,于是提出来要建设和谐社会,这是一种反思的文化。当然,仅仅反思是不够的,还需要前思,即富有预见性地去思考问题。
第二个观点,我认为建设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就是倡导做幸福人。最终落实到一个大家都能认可的普世价值观,追求幸福,做幸福人,谁也不会反对。
什么是幸福人?刚才有位教授讲,幸福只是人的一种主观的感受,无法测量。真的如此吗?比方说心理学,有人也会问,人的心理能测量吗?其实就有心理测量这门学科。其实,幸福感是可以进行测量的,也就是评价人们的幸福指数。这么多的人包括一些学者都认为幸福只是个人的主观感受而不能进行定量研究,就促使我们产生了一种想法,我们需要对幸福进行理论与应用研究,应当建立一门《幸福学》,探讨关于幸福的普世价值观,探讨实现幸福人生的有效途经。关于什么是幸福人的问题,我想至少是这样的一个概念。首先,作为一个人,他能够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能够为这个世界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是能够创造文明,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等等。第二,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要有健康的人格。有的人创造了很多财富,并没有幸福感。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健康的人格。比如讲人们追求物质财富,追求GDP,英文单词fortune既解释为幸福,又解释为财富,但是,幸福并不等于财富。比如有人骑着自行车去上班,有人开着凯迪拉克去跳海,究竟谁幸福?我骑自行车上班,自己的工资能养活自己、养活家庭小康,百姓也有自己的幸福生活。所以不能仅仅用物质财富来衡量幸福。因此,幸福人首先是能创造新文明,讲白了,你对别人有价值,别人离不开你,这样,你才可能感到幸福。另外,你要有健康的人格,来调整自己的心理,适应人生的变化。
我认为徐老师倡导的《21世纪幸福宣言》,是一种传播追求幸福理念的方式,我觉得非常好。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有《共产党宣言》,那是要砸碎旧锁链,获得整个世界的理想。美国《独立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追求幸福是每个公民的权力。那么《21世纪幸福宣言》呢?我觉得如果作为大家都认可的一种普世价值观,是值得我们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进行传播的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另外我想回答今天会议的一个讨论题:我们每个人可以为和谐社会做些什么?我们每个人能够为倡导幸福人做点什么?讲到我们这个机构,幸福泉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是我跟北京协和医院儿科的老主任籍孝诚教授共同创办的。当时创办的名称就叫幸福泉,意思是早期儿童发展应该是孩子一生幸福的源泉,当时是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说的。因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后来我们又办了幸福泉幼儿园,以开发儿童的潜能为目标。我们提出的幼儿培养目标是什么?使儿童成为既能创造人类的新文明、又能度过幸福人生的英才奠定基础,这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在我们开始办学的时候,就把这个目标,写进了我们2000年作为国内第一家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的幼儿园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里。
我们今天强调幸福指数,GDP还是要的。2004年,我在跟家长讲的很多讲座里就有这么一个专题:孩子的成长指数和幸福指数一个都不能少。我原来的一个学生,当然也是一位家长,后来成为一位有建树的兼职研究员,写了200多万字的育儿日记,出了《孩子早教蓝皮书》,他在开篇就讲到,中国的教育已经到了该唱国歌的时候了,很震撼人,因为应试教育下的孩子们并不幸福!我们搞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就是让孩子的成长指数、幸福指数一个都不能少!幸福人生须始于幸福童年。在幸福泉的核心价值观里就有《儿童幸福宣言》。
从个人角度来讲,幸福人的和谐发展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心智和谐,就是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和谐发展。第二是身心和谐,即身体与心理的和谐发展。第三是个体和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也是个性化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在我的一部著作里面就谈到这个问题。21世纪是弘扬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的时代。所以我们把以人为本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定位为我们的核心教育理念,我们希望这种理念至少50年不落后,因为它反映了时代精神!儿童是有潜能的,我们把个性化潜能发展教育,作为我们的核心教育理念,并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形成鲜明的教育特色。目标就是一个:既能创造人类的文明,又能度过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所以,大家都从自己的领域做起,从自己做起,为和谐社会做贡献,相信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最后,我提一个建议。
我觉得创建中国新文化,包括刚才讲的和谐社会,仅仅是文化学者参加是不够的,各界人士都应当来参与讨论。比方一些企业家,一些科学家,一些部队的人士,甚至政府的官员等等,如果都能来参与这个讨论,各种思想观点进行碰撞的话,对我们目前倡导的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寻求一种普世的价值观。而真理应当是超越个人、超越民族、超越国家、超越历史、超越时代甚至超越人类的规律性的东西。
徐灿(北京律师协会宪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副主任):首先感谢新文化论坛创始人徐景安先生邀请我参加今天的会议!本人赞同甘泉先生的绝大部分观点,但是不完全同意甘泉关于和谐社会是远古以来人类一直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因此,建设和谐社会不是什么阶段性的目标,而应当是全人类的最高目标的这一提法。这实际上将和谐社会视同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这种终极目标论容易抹杀和谐社会在中国现阶段提出的现实意义和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认为,要理解和谐社会在中国现阶段提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必须首先认识中国社会的现状:中国社会的现状除了建国六十周年庆典所展示的经济高速发展、国强民富的一面外,还有以下种种不和谐的一面:
一是贫富悬殊、社会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同时,官本位体制、垄断行业权力和优势地位滥用,城乡身份歧视差别待遇等造成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机遇严重不平等;
二是权钱交易、公器私用、官员和官僚体制腐败严重,民众仇富仇官心态普遍、群体事件不断;
三是由于信仰真空,文化中缺宗教敬畏,官员乃社会民众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社会诚信度较低,部分成员寡廉鲜耻、道德沦丧;
四是地方官员GDP崇拜导致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人居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前景堪忧。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国强且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是民众的社会公正感普遍不强,对国家、对政府的认同感持续降低,社会向心力急剧流失。奥运会和建国六十周年等大型活动中所表现的那种向心力实际上是狭义的爱国主义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使然。这从去年央视新址大火而网上一片叫好起哄、幸灾乐灾的表现可以看出,这场火灾损失达几十个亿,可有人却说:烧掉就烧掉吧,不被烧掉也会被吃掉!
由此可见,和谐社会的理念的建构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存续和发展是何等的重要!但是,既得利益者也是不和谐现象的制造者们却反对这个理念的提出,据说权贵们私下对中央和胡总书记提出的和谐社会的理念颇有非议,认为这个目标提得太早了,脱离现阶段中国社会实际。然而其实质是乃是栈恋权力、拒绝改革。
正是因为利益集团拒绝改革,我们总是在政治体制改革这扇铁门前徘徊;正是因为利益集团成员不愿丧失自己的优势地位,有关民生的核心领域的改革才举步维艰!试想老百姓在教育、住房、医疗三座大山压迫下气都喘不过气来,哪敢随便花钱?在民众普遍捂紧钱袋子以备应急的情况下,拉动内需只能是一句空话。
因此,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已面临改革举步维艰、处处雷区,与此同时,社会成员缺乏共同价值认同、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乏力的艰难局面。
因此,中央及胡总书记在这种情况下、在现阶段提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有深意的。
我认为:共产主义、人类大同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那个目标对我们现在来说可望而不可及;然而,和谐社会的目标却是我们现在乃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想价值目标。是现实的、我们可以为之付出努力并可以实现的目标。我对和谐社会的理解是:
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的社会发展愿景,也是矛盾深重的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各阶层和解、人与自然和解的唯一方法和手段;
正是因为不和谐,我们需要提出和谐社会目标并为之努力;正因为不和谐,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同价值观。
我认为,和谐应该是社会各阶层成员在共同价值认同下真诚和解的和谐,是公平正义在一个社会基本实现情况下自然的和谐,是民众思想和意志表达充分自由下的和谐,而不是高压之下的噤若寒蝉的和谐,不是掩盖矛盾压制不同意见的表面的和谐。因此,现在的和谐稳定的提法绝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中的原意,是为和谐而和谐,如果以稳定求和谐,所得到的和谐是伪和谐,是形式上的表面的和谐,而不是实质的和谐。所以我认为,上层应有这样辩证思维能力和政治智慧,即:以和谐求稳定则稳定存;以稳定求和谐则和谐废。
和谐社会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现实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恪尽职守努力而为,作为政治家就应该有前述智慧而不是做南辕北辙徒劳无益的工作;作为知识分子,应该尽启蒙的责任。今天的新文化论坛所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所以,我认为徐老师这个论坛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善莫大焉。而我们作为专业的法律工作者,由于对公平正义有着本能的职业追求,因此,也有着对和谐的本能追求。由此也决定我们追求和谐的方式是独特的,这个方式就是力求做到四化,即政治问题法律化、法律问题专业化、专业问题技术化、技术问题细节化。换言之,有良知的律师总是力求在职业生涯中争取公平正义和和谐在每一个具体的个案中实现,以期实现法治在中国的点滴进步。就在今天上午,我所在的北京市律协宪法专业委员会刚刚举办了一场研讨会,研讨的内容就是劳教制度司法化,也就是将现有的饱受各方诟病的、也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劳动教养制度通过立法改良为违法行为矫正法,以充分地保障民众的宪法权利和人权,最后我们将形成一个立法建议提交全国人大法工委。总而言之,我们法律人也有自己的和谐之梦,我愿意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们法律人的和谐之梦。
总而言之,和谐是需要我们在这个共存的社会处于优势和劣势地位的人努力才能实现的,特别是处于优势甚至强势地位的人们,在对和谐的追求中战胜很多东西,包括自己的怯懦和对既得利益的栈恋,而对利益集团圈中人,我特别要说的是:你们对自我的挑战、对一些东西舍弃是值得的,历史将证明这是你们智慧的表现!而对我们这个社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我要说的是,我们需明白我们所肩负的责任,我们要勇于为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和民众代言。我们要勇于付出,而历史证明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因为这个和谐的愿景是这样的美好,如果用诗人的语言来描述中央和胡总书记提出的和谐社会中的和谐,那么应当说:我们今天追求和谐是冬日的安详、春天的温暖、夏夜的宁静、秋日的丰盛的那种和谐;而绝不是冬的严寒、春的风沙、夏的酷烈、秋的肃杀!换言之,我们追求的和谐:应该是心灵的和谐,是每个民众的笑容中漾溢出的真诚的和谐。
徐景安:我们今天的会开得很不错,我有两个体会。
归纳起来,对和谐社会大体有三种解读:一是从维持现有秩序出发,将和谐社会作为稳定压倒一切的手段,以维护不合理的利益格局,拒绝中国推行任何实质性的改革。二是要求中国实行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制度的转型,以现代性为旗帜,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实行自由、民主、法治,学习、借鉴西方文明。这可以说是我国学术界的普遍共识,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激烈反对。我国离开西方为代表的现代文明还有很大差距,不要把现代化仅仅看作是发展经济,而要注重制度转型,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要求。三是中国需要学习、融入现代文明,但中国又不能照搬西方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必须、也只能走不同西方文明的道路。所以,中国面临的不仅仅是制度转型的问题,还有创建新文化的任务,也就是说中国既要融入、又要超越现代文明,这是中国问题的复杂性。由于世界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中国问题的解决具有世界意义。中国创建的新文化、新文明,也将为人类的新文化、新文明开辟道路。
第二和谐社会固然是一个宏大的长远目标,但是我们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从企业做起,从社区做起,从城市、农村做起。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事。我们的社会存在的问题很多,可以讲一堆,但是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资源,都有平台,至少你就是一个平台,家庭就是一个平台,企业就是一个平台,我们可以贯彻、落实、应用和谐的理念。这就是我所宣传的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你做不到爱大家,就爱他人;做不到爱他人,就爱自己;爱自己就是做到心态平和、身体健康。总之,都可以为和谐社会出力,而不是为这个社会添恶。

什么是和谐社会

8. 什么是和谐社会?

请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由于人与自然界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关系,自然界对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为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1、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自然界与人类是两个不同系列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是一种自在的形式,而人类则是一种自觉的存在形式。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种以实践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对象性关系。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能量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又反作用自然界,即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和条件。恩格斯认为,那种只承认自然界对人的作用,而不承认或无视人与自然界的作用的观点是片面的自然主义的历史观。当然,人在自然界中生存,也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人的能动性与人的受动性是对立的统一。如果人们在自然界的面前,为所欲为,那么就必然会受自然界的惩罚。因此,人的能动性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自然界的报复。但是,长期的人类实践证明,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广度和深度,将会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扩展和提高,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协调性将会越来越强。这无不证明,人在自然界中将越来越获得自由,越来越成为一个自然界的主导者。 

2、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最高境界 

自然界是人的栖身之所,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自然界,人是无法存在的。但是,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最高产物。因此,随着人类的产生,纯粹的自然转变为属人的世界,自然界便因此成了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两者的密切关系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是协调的关系,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 

树立对自然界的整体观念以及确立人与自然之间的伙伴关系,这是人与自然界之间协调发展的前提,我们应该对生态环境的问题有一个足够的认识。人作为世界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界同处一个系统中,我们不能破坏这个系统的有序性。同时,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物质前提。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同时也是自然界的调节者控制者,而这种调节的能力和控制的能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高的。此外,还必须解决好人类社会自身的问题,调整好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没有合理的社会制度,就不可能有和谐有序的对自然界的利用和开发,就不可能真正协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3、人的素质在构建社会和谐中具有重要作用 

从自然界演化而来的人类,是不断地进化与发展的。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与发展,社会文明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而人类的进化与发展又主要表现在人的素质的提高。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在打制石器工具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掌握制造技能而逐步实现的。能够制造生产工具,标志着人类自身具备了新的素质。人类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主,而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的过程中,人类又慢慢地学会了养殖业和种植业,遂由攫取性经济过渡到生产性经济。正是依靠人类素质的提高而实现了由渔猎社会向畜牧社会、农耕社会的转变。在数千年的农业社会里,人类不仅发明和使用生产工具的技能与日俱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思想文化,人类素质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近代以来,人类摆脱蒙昧主义的束缚,思想空前解放,智慧之光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科技和工业迅速发展,物质财富急剧增长,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历史的足迹表明,社会文明总是随着人类自身素质的高低,永远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客观尺度,人的素质在构建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的素质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当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更离不开人的素质这一因素。这是因为自20世纪中叶开始的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已经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节律和面貌,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瞬息万变、充满活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新的变革,对人的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说20世纪仍然属于“财富源于资源”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完全进入“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崭新时代。现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因此,人的素质始终是当代社会文明普遍关注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 

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加速我国社会文明进程的必要条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人们开始追求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