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善于随机应变?

2024-05-13 08:03

1. 怎样善于随机应变?

乾隆皇帝,在中国历代皇帝中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爱卖弄学问是出了名的。虽说他曾一度使大清王朝出现了盛世景观,但明白人都知道这是他祖父康熙为他奠定了基础。可是,这位乾隆却自以为全在于自己的能耐呢!因此,他不仅多次巡视江南,显示威风;而且还于1772年起念编纂一部囊括天下千年之书的《四库全书》,想创永世不朽之功业、博万古流芳之令名。于是他便在朝中物色人选,然而久久未得其人。因为悠悠中华书籍浩如烟海,要编定一部集天下之大成的《四库全书》没有一位博闻强记、年富力强的通儒,万万是不可能的。
正因为如此,乾隆曾一度为人选问题而愁肠百结。后来,东阁大学士刘统勋向他提起了纪昀。乾隆这时方想起被他以“坐泄机密”罪充军新疆的大才子纪晓岚来。于是,在乾隆连下三道圣旨后,晓岚便从新疆回到了北京。可是,就在第二天就要任命纪晓岚为《四库全书》的主编官时,不知为什么,乾隆又有些犹豫起来。翻来覆去,一夜未得安睡。第二天他决定先考一下纪晓岚,然后册封主编官之职不迟。可是,乾隆又拿出了先前的那一套:出对联句。晓岚对得出即授职,对不出则作罢。其实,这对纪晓岚来说,不过是小儿科的把戏。他纪昀什么时候被难住过?不过,皇帝要卖弄,他也没有办法,只好奉陪了。
过了一会,群臣进宫朝罢,乾隆叫过晓岚,说:
“纪爱卿,朕欲与你戏对一联,不知你这几年在新疆这联对之功长进没有?”
晓岚一听,心想:好你个乾隆!你想卖弄就卖好了,何必穷找由头呢?
但这是心里话,不敢说。对着这位自以为是的主子,他只能说:
“臣奉旨!”
“好!朕说‘两碟豆’。”乾隆开口了。
“我说‘一瓯油’。”晓岚紧紧跟上。
“朕说‘林间两蝶斗’。”乾隆利用谐音换了概念。
“我说‘水上一鸥游’。”晓岚也如法炮制,竟一毫不爽。
“人云‘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乾隆一见晓岚立即接住了他的上联,转眼又换了话题,抛出这一句。
字句铿锵地朗声对道:“我说‘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
乾隆一听,呵呵大笑,立即授职晓岚,于是纪昀便当上了《四库全书》的主编官了。虽说是苦差事,可名声却很大啊!
中国有两句成语,一是“见风使舵”;一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前为贬义,后为褒意。实则都一样,说的都是善于随机应变的智慧。乾隆考纪昀所出的第一句上联:“两碟豆”,在未出口之前,乾隆肯定就预伏了“两蝶斗”这种谐音变体,因为乾隆也颇聪明。果然,当纪昀按照续对成例对以“一瓯油”时,乾隆立即就唤出了伏兵:“我说‘林间两蝶斗’。”企图通过谐音变体很自然很巧妙地偷换掉概念,以此来难住纪购。不料,纪昀善于见风使舵。看见乾隆以谐音变体为手段,把原先的“两碟豆”替换成“两蝶斗”后,立时见风改变舵向,依据同样的谐音变体的替换规则,把自己前一联的对句“一瓯油”变换而为“一鸥游”。这样,他第二次的对句“水上一鸥游”与乾隆的出句“林间两蝶斗”构成了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的妙联。因此,乾隆见势头不好,只得开溜,仓皇间更换了话题,只得“王顾左右而言他”了。不过,应该承认,乾隆是相当聪明的。他转移话题后仍是很巧妙的一联的上句,其“人云‘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的引句,一是继续让纪昀接对,二是暗含向纪购求饶的意味,叫纪昀不要再穷追前两联了。还是算纪昀机灵,他犹豫了片刻就破译了乾隆出句的两重含义,并迅速地改变舵向,顺着乾隆刮起的风,得意地扬起了风帆,一语双意地说出了“我说‘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的对句,既对仗工整地对上了乾隆的“人云”句,又于其中巧妙地拍了乾隆的马屁,歌颂他是北国一统江山的圣人。你想,乾隆又不是傻瓜,听了这话岂有不高兴之理?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在世时,曾十分宠信两位大臣,一是和珅,因为他会逢迎拍马,以小意儿讨乾隆的欢心;一是纪昀,就是担当《四库全书》主纂官重任的。
虽说和珅、纪昀二人同时都得乾隆的重任,但是和、纪二人却水火不相容。特别是早蓄异心的和珅,对纪昀简直是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立即除掉他。可是,由于乾隆一直看重纪昀的文才,垂青纪昀的时候远比宠信和珅的时候多,因此,和珅也无奈纪昀何。于是,只好平日言语之间流露出龌龊之言,贬损纪昀几句。哪知,和珅文才不济,每每“偷鸡不着蚀把米”,多次被纪昀嘲弄得无地自容。
1782年,正值乾隆70大寿。皇亲国戚、三公九卿、总督巡抚,藏、蒙、苗等少数民族首领、外国使节等,皆汇聚承德避暑山庄,庆贺乾隆华诞“万寿节”。和珅与纪昀为乾隆宠臣,自然在庆寿典礼上是出头露面的人物了。庆典仪式后,乾隆大张筵席,招待贺寿之官员与使臣。与此同时,乾隆又另设一个“千叟席”,招来了全国各地的高寿老人吃宴席,以示皇恩浩荡。就当寿宴开始时,乾隆乘轿而来,众臣、侍卫前呼后拥,好不威风。这时,和珅与纪昀走在一起,列于众臣之前。突然,队伍行进中有一侍卫牵一狗从旁而过。和珅一见,立即笑逐颜开,对着纪昀,指着那条狗问:
“是狼?是狗?”
众臣一听,初不解其意。后见和珅狞笑,立时顿悟此非良言,遂直对纪昀哄笑起来。
纪昀机敏过人,自然比众臣更明白和珅话中的含义。遂很谦恭地对和珅道:
“回和大人,尾下垂是狼,上竖是狗!”
和珅一听,黯然无语,悄然离纪昀而去。而众臣一听,则冲着和珅远去的背影笑个不停。
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最重要的是应注意语境与交际对象,选择最切合题旨情境的方法与措辞,这样才能取得交际所欲达到的最佳效应。排调虽说是一种不同于一般言语交谈的特殊活动;但是,它也是言语交际之一种,自然也应遵守一般的言语交际的通用原则。亦就是说,它也要注意交际语境、对象,选择恰当的方法。上述和珅、纪昀的排调之所以能引起对方的强烈心理震动,惹起言语交际圈外的许多大臣的哄笑,成功的奥妙便在于此。
和珅指着狗问纪昀:“是狼?是狗?”这话问得很自然,是应情对景而发。旁观者绝对不会认为这话是别有用心,还真以为和珅分不清狼与狗的样子,故有疑而问。实际上,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和珅的话表面看来是个疑问句,其语义是说:这是狼还是狗?而和珅实际表达的是什么呢?稍作推敲,便知和珅的话真正的涵义是个陈述句,其语义是说:侍郎是狗。这是利用汉语传统的谐音取意的修辞手法来暗中转换语义的,骂的是纪昀,因为纪昀当时正是兵部侍郎。故此,和珅说毕,得意地狞笑;其他的大臣一听,直对纪昀哄笑。
那么,纪昀对此作何反应呢?他很谦恭,先称呼了一下“和大人”,然后才回答其问题道:“尾下垂是狼,上竖是狗!”这话听来也很自然,不仅适时恰题,而且符合生活的真实。不知就里的人,还真以为纪昀这是在向和珅解释狼、狗之别呢!其实这话与和珅所用的方法一样,表层是个陈述句,说的是:狼的尾巴是下垂的,狗的尾巴是上竖着的。而实际呢?这却是个感叹句,其深层语义是说:尚书是狗。同样是利用谐音转换的方法来骂和珅的,因为和珅当时是户部尚书。但是,纪昀的骂法比和珅巧妙。不同于和珅那样直露,而是制造两个语句:“下垂是狼”、“上竖是狗”,以此混淆视听,使人觉得这是一本正经地解说,实则用意也是嘲骂。故此,和珅听后,黯然离去,因为这次他又吃了亏。
讽刺、排调的艺术生命在于委婉、含蓄,切不可词义浅露,形同谩骂。但是,含蓄之外又要体现幽默诙谐、婉而多讽的风格。只有这样,讽刺、排调的文字或言语才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讽刺、排调的艺术有多种,造就排调、讽刺的机趣之方法也有多种。上述纪昀巧嘲和珅之例,是纪昀运用“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诉心中之不平”的方法而创造出来的。和珅本来挖空心思指狗骂人而间,其意是要侮辱他。不意,纪昀却顺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夺他人之酒杯”,泄心中之愤情,把和珅骂得没趣而逃。如此这等巧妙的讽刺方法,自然应该说是排调艺术中的又一独特景观了。
虽然我们并不主张嘲弄别人,但适当运用上述方法与原则,提高语言交际效果,则还是可行的。

怎样善于随机应变?

2. 怎样提高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

提高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做好以下六点:
相关游戏在一些网页上可以很容易找到,但我认为这只能够提高一下眼、耳、手、脑的并用能力和敏捷度。
对于口才,也有相关书籍如《公关口才》,但是我觉得提高口才的最好办法还是要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语文基础好,嘴巴自然也就灵活了。
要想大脑跟上,应该多与人交流,交流的多,思维也会变得敏捷。
提高自己知识的积累,知识面要广,业务方面的知识要精。
在和对方交流的时候语速不要太快,注意节奏,这样无形中就留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
善于聆听,不要对方一说出一句不同意见就马上反驳,他一定还会继续说的,就让他多说两句也无妨,其实也是在给自己留思考的时间。就像小说里写的武林高手一样,击败对手的时候只要一招。


希望帮到你 望采纳  谢谢 加油

3. 你知道怎么样随机应变吗?


你知道怎么样随机应变吗?

4. 怎样锻炼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

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进行锻炼:
一般来讲,参加一些较为激烈的体育活动,比如篮球足球等,可以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提高机体的运动平衡能力和反应速度。
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对环境的观察能力,从事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增强大脑的兴奋程度。
积极思考,多多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抽烟,不饮酒,戒除一切不良嗜好,加强营养,注意休息

5. 怎样才能学会做人做事要学会随机应变?

做事情太过于死板,不懂得变通,头脑不够灵活。吃了亏才反应过来。怎么样才能够学习灵活变通呢?
做事情太过于死板,不懂得变通,头脑不够灵活。吃了亏才反应过来。怎么样才能够学习灵活变通呢?有些事情经历过就会有经验了,多看些书,提高自己的知识涵养,以后遇到事情多思考,多想想该怎么做,怎么能够把它做得更好一些,也可以看看交际类的书籍提升自己的为人处事能力,相信自己可以一点点的改变,让自己更加的优秀起来。加油,相信你...
不懂得灵活变通的素材守株待兔呀
很多的素材的
愚公移山呀
都是的
祝好运
做事情不懂得变通,头脑一根筋,该怎么办呢、看来这个现象是在他人的提点下你才意识到的~解决办法:1:观察别人怎么做事情的~2:多思考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换做你,你会怎么做~区别在哪,为什么,怎么改变。以此类推不用多久你对事物的想法和做法会有所改变和提高的。还有要接受他人好的正确的意见,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些都需要时间和实践,相信努力会有成果!
怎么样做事做人会灵活变通多与人沟通,多向前辈请教,多交些朋友,多参加些朋友聚会,多走走看看,对周边的事物多些好奇心,多读书,多学些技艺,这些都是磨练你的好方式。要想变得灵通些,就先把你的脑子和手动起来
灵活变通怎么做到呢灵活变通,也就是平常所讲的随机应变,这是非常不易做到位的,也不是所有的人能够事事时时皆做到的,需要非常深厚的社会阅历和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说得直接一点:灵活变通,就是事情区别轻重缓急,紧密结合形势和状态,进行不同程度与形式地处理;就是区别不同的人物物件,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态度,从而努力做到让自己尽可能地趋利避害,尽可能地利于自己或本单位(部门),但是待人接物与处理事务,必须守一个底线,这个底线一是法律法规,一是公司章程,一是道德伦理,无论如何灵活,均不得不守底线,否则轻则是自私之嫌,重则受经济或法律惩处或道德谴责,所以说来容易,做起来实难,不可不慎,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到心态平和,才有正确而有利而适宜的权衡。
人如何才能学会灵活变通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往往谦逊,不会逢人就教;真正有财富的人,往往低调,不会逢人就炫;真正有德行的人,往往慧心,不会逢人就表;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圆容,不会显山露水;真正有品味的人,往往自然,不会矫揉造作;一个真正有修为的人,往往安静,不会争先恐后。
不懂灵活变通古板笨拙用什么词形容迂腐墨守成规古板一成不变...
还可以吧O(∩_∩)O~
比喻死守狭隘,不懂灵活变通是什么诚语固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老师说我平常做题很死板,循规蹈矩,我怎样才能变得灵活变通?做题有时候当然不能安照课本或老是教的,比如一条你明明会的题,然后这道题只是把其中一部分改了,这时候你一定要想想你做过的,然后在确定缺少了什么,最后加上去。放心,用你的智慧去制裁它们吧。
怎么样才能使大脑反应灵活呢记得以前的老师说过,古时候的木头门为什么门板上被虫子咬的到处是眼儿~可门轴上却光滑着呢?经常使自己的大脑处于思考状态就像门轴一样经常的转~你会慢慢地发现脑子越来越快啦!

怎样才能学会做人做事要学会随机应变?

6. 在日常交流中怎样做到灵活应对、随机应变?

、智者说活话,蠢人说死话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会左右逢源,说活话,办活事,学会在每件事上给自己留些余地。不要说你不确定的事情,不要说你暂时做不到的事情,要及时解释清楚自己的状况。

因此,与人交谈时,应该记得为自己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死,才能进退自如。

2、说话要学会随机应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随机应变对话的方式需要有点“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技巧。你不能总是用同样的方式说话,这点大家应该特别注意。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否则一不注意,就很容易得罪别人。有了这种意识,遇到人就会自动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形成自己的一套待人处事的逻辑。

3、以退为进,棋高一招

退,反映了一种宽容,如果说海洋因宽容而变得浩瀚,土地因宽容而变得生机勃勃,天空因宽容而变得辽阔,那么人因宽容而变得高尚。品德高尚的人受人欢迎和尊重 “退一步”可以改善彼此间的感情,同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顺利。 只要你愿意“退”,就更容易沿着社会的阶梯向上走,向前迈进。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你可以通过含沙射影和暗藏锋锐来达到你的目标,而不用以退为进来说。然而,这种以退为进的语言的确是一种更好的反击。

以退为进的说服技巧会让你达到想要的劝说目的,但是在这一点上,你需要表明得以他人利益为重,事实上,你是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当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可以通过平静地迈出一步来达到目的。

尊重和强调他人的观点和利益,这是我们渴望他人合作的强大法宝。人们经常不会正确使用这一法宝,因为过份强调自己的需要,其他人就会改变他们的态度,即使最初对它感兴趣。

7. 如何教你做到随机应变?


如何教你做到随机应变?

8. 如何巧妙地随机应变?

国外一旅馆老板测试3名男性应试者,问:“假如你无意推开房门,看见女客正在淋浴,而她也看见你了,这时你该怎么办?”


甲答:“说声‘对不起’然后关门退出。”无称呼,虽简洁,但不符合侍者的职业要求,而且也没使双方摆脱窘境。


乙答:“说声‘对不起,小姐’。然后关门退出。”称呼准确但不合适,反而加深了旅客的窘迫感。


丙答:“说声‘对不起,先生’。然后关门退出。”


结果,丙被录用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这种随机应变的说话技巧,维护了旅客的体面,异常得体,机智,表现出一个侍者所应该具有的职业素质和应变能力。


巧妙地随机应变有以下6种方法:


1.示错法


示错法是成功说话的技巧之一。人们说话交谈,总是尽量避免出现差错。可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意地念错字,用错词语,却有神奇的功效,能丰富语言的表现力,使人的谈吐生辉。当年在美国主办《中西日报》的伍磬昭在一次演讲中谈到袁世凯,他说:“袁世凯生平只做了一件大利大益于中国的事。”听者愕然,急于想知道是何事。他这才回答说这件大利大益于中国的事:“即是他死了——绝对的死了,很合时宜的死了。”很合适宜的死了,这一妙语,使在座的人都会意地笑了。


2.谐音法


说话时巧用谐音法,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取得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谐音法的运用大致有几种形式:


(1)谐音表态


利用交谈语言中某个字的谐音关系,可委婉地表明自己对某件事的态度。


清人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时,逮捕了一个绰号“地头蛇”的恶棍。恶棍的伯父和舅舅因为与郑板桥是同科进士,便带着酒菜连夜登门求情。在酒席上,进士提出要行个酒令,并拿起一个刻有“清”官的骨牌,一字一板地吟道:“有水念作清,元水也念青,无水添心便念精。”郑板桥更正道:“兄弟差矣,无水添心当念情。”进士听了大喜。郑板桥猛然感到中了计,紧接着大声说道:“酒精换心方讲情,此处自古当讲清。老郑身为七品令,不认酒精但认清。”那两人见状,只好告辞。这里,这位进士巧用谐音求情,而郑板桥却妙用谐音变化,表明了为官一身清、决不徇私的态度。


(2)谐音转换


这是指用关键字的谐音转换成另一个意义的词语,用新的语义掩盖原来的语义。


1772年,乾隆皇帝为安排谁来主持编纂《四库全书》而犯愁。大学士刘统勋向他推荐了远在新疆的纪晓岚。于是,乾隆连下三道圣旨,召纪晓岚到京。第二天上朝,乾隆叫过纪晓岚说:“纪爱卿,朕欲与你戏对一联,不知你这几年在新疆这联对功夫是否有长进?”纪晓岚明白皇上又在找借口考他,便说:“臣遵旨。”


“好!朕说‘两碟豆’。”乾隆开口了。


“我说‘一瓯油’。”纪晓岚紧紧跟上。,


“朕说‘林间两蝶斗’。”乾隆利用谐音偷换了概念。


“我说‘水上一鸥游’。”纪晓岚如法炮制。


“人云‘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乾隆又抛出一个话题。


纪晓岚立即识破乾隆的企图,略一思索,接口便说:“我说‘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


乾隆一听,呵呵大笑,立即授予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纂官。


(3)谐音讽刺


运用谐音法,可对不便明说的丑恶现象和人物进行讽刺嘲弄。宋朝时有个人喜欢咬文嚼字,动不动还吟诗作赋。后来他听说欧阳修以诗文著名,心中很不服气,就想去看个究竟。走到半路上,他看见一棵死树,诗兴大发,吟了两句:“门前一古树,两股大枝桠。”想再吟下去,却想不出词儿来了。正巧,欧阳修从后边来了,就替他续了两句:“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这人回头一看,见是个老头,就说:“老伙计,想不到你也会做诗,那我们一起去拜访一下欧阳修,看他有多大能耐。”于是他们便一同上了路,在一条河堤边正好有一群鸭子跳进水里,那人便吟道:“一群好鸭婆,一同跳下河。”欧阳修听了,便又续了两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后来他们一同渡河,这人在舱里又做起诗来:“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便又帮他续上了两句:“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4)谐音还击


运用谐音法,可以对某些不恭的言行给以巧妙还击。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记恨李白之才,总是想奚落他一番。传说某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观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整。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顿,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尴尬。


(5)【问题】谐音批评?


在特殊情况下,不愿明言指责,运用谐音法可达到委婉批评的效果。蒋子龙的小说《人事厂长》中,对于“评奖”,有这么几句顺口溜:“评奖评奖,无人开腔;评奖评奖,越评越僵;评奖评奖,轮流坐庄;评奖评奖,变成平奖。”最后一句中的“评奖”与“平奖”是谐音,作者之所以这么用,以显示评奖搞得不合理,搞成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了。这两个谐音的词语用得巧妙极了。


(6)谐音劝导


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纠纷、不愉快的事,如果用谐音法就能和谐人际关系。


某山村住着一户姓黄的人家,黄老伯十分迷信,把一时出现的困难都归结到风水不好,常常埋怨道:“我东邻姓陈,西舍姓陈,我家怎经得住‘沉沉’的东西左右夹击呀!”于是,他想把别人轰走,借故经常跟邻居闹矛盾和冲突。后来实在轰不走,就骂骂咧咧想自己搬走。许多人相劝都无济于事,幸好有位巧嘴的农妇才把他劝住。那农妇是这么劝他的:“你老别怪侄媳妇多嘴——你咋傻了呢?要是我呀,杀头也不挪开这福窝儿!”一句话,说得老汉愣了。那妇女接着说:“你说东邻是陈,西邻也是陈,你可知道他们是什么‘陈’呀?”老汉一时答不上。“我说啊,那是文臣武将的‘臣”你老左有文‘臣”右有武‘臣”保护着你这个‘黄’(皇)帝。只要你大人有大量,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放心过吧!”老伯听她一解释,心里乐开了花,就高兴地接受了她的意见。


3.点化法


宋代《过庭录》记载:滑稽才子孙山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起去考举人,孙山考中了最末一名。孙山回家以后,这个同乡就问孙山,他的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不直截了当地回答,而是仿照欧阳修的词《踏莎行》中“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子,念了这样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说:“你的儿子没有考中。”从此以后,人们就把榜上无名说为“名落孙山”。


在这里,孙山的回答就使用了“点化”这种修辞方法,他把欧阳修词中的句子巧妙地加以改造,委婉而风趣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所谓点化法,就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对别人的话或诗词句子、格言谚语、寓言典故等进行加工改造,从而翻出新意,为己所用。在口语交际中,点化法是一种运用广泛的艺术效果。在实际运用中点化法主要有以下4种表达方式:


(1)触类旁通


这种方式是指改变原话的逻辑形式,而进行类推式的仿拟。例如,毛主席在谈到有些同志为评级而哭鼻子时,点化了旧小说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评级时”,善意地讽刺了那种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同志。再如,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谈到培养口才必须以渊博的学识为基础时,这样说道:“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要培养口才也应读书,读好书。同样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开口如悬河’。”老师对杜甫的诗句进行了触类旁通的类推仿拟,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2)反意而用


此法即是对原话反其意而用之,翻出新意,使表达的思想更深刻隽永。例如,大学女生周怡在《要事业,也要生活》的演讲中,以饱满的激情阐述了女大学生要有志气,有能力,既要事业,又要生活。演讲的最后一句话是:“同伴们,我们走自己的路;弱者,你的名字不叫女人!”最末一句话正是点化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的名言:“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周怡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反映出新时代的女性敢于向传统习惯势力挑战,具有昂扬奋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从语言表达上来看也显得简洁有力,警策动人,同时又富有情趣。


(3)【问题】点石成金?


此法适用于论辩中把论敌奚落自己的话,巧妙地加以改造,然后拿去回敬对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例如:周总理在南京与国民党反动派谈判,没几个回合,就把敌人的谬论驳得体无完肤。国民党代表恼羞成怒,声嘶力竭地说什么同共产党代表论战是“对牛弹琴”。周总理淡淡一笑,慢条斯理地接过话头,说道:“对……一牛弹琴。”他在“对”字后面做了很大的停顿,这样就把敌人的叫嚣比喻为“牛弹琴”。周总理略施小技,点石成金,敌为我用,以毒攻毒,堪称绝妙反讥。


(4)推陈出新


有时对某些已经陈旧的寓言典故进行加工改造,挖掘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新意,化腐朽为神奇,推陈出新,可以使谈话别开生面。例如,1958年1月上旬,毛主席在杭州同上海的几位学者深夜长谈,当谈到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时,毛主席不禁幽默地说:“登徒子娶了一个丑媳妇,但是登徒子始终对她忠贞不二,他是模范地遵守‘婚姻法’的,宋玉却说他好色,宋玉用的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在这里,毛主席为登徒子翻了案,指出登徒子对爱情的态度,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的,使这个陈腐的寓言故事具有了新意,也使谈话妙趣横生。


总之,在说话时妙用点化法,可以使谈吐更新颖隽永,文雅风趣,辞锋犀利深刻。它可以像神话传说中吕洞宾的“点金术”一样,增添说话的艺术魅力。


4.颠倒法


颠倒词序法可以增强语意,使交谈语言更加深刻。颠倒词序,可以改变语意,使交谈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几遭挫折,连连失败。他打算请求皇上增援军队,于是就草拟了奏章,作为面奏时的“腹稿”,其中讲到战绩时,不得不承认“屡战屡败”。一位师爷看了这个奏章后,觉得不妥,他在“屡战屡败”前苦思良久,猝然灵机一动,将“战”与“败”两字调换一下位置,这样“屡战屡败”变成“屡败屡战”,从而使这句话的意思起了实质性的变化。“屡战屡败”表现为无能;“屡败屡战”却表现为无限英勇。次日,皇上听了曾国藩面奏“臣屡败屡战”一语后,果然龙颜大悦,认为他在失败面前斗志不灭、百折不挠,从此他福星高照,形象大好,连连受到皇上恩泽。


实践表明,在一定的情况下,采用颠倒词序的方法,能更好地表达人们所要表达的内容。萧伯纳访问上海时有这样一个趣闻,上海那几天天气一直十分阴晦,林语堂先生陪着萧伯纳在花园里散步时,天气开晴了,清凉的阳光照在他们身上,林语堂先生说:“萧先生,您福气真大,可以在上海看见太阳。”萧伯纳却说:“不,是太阳的福气,可以在上海看见萧伯纳。”


5.牵连法


顺势牵连也是一种应变方法。山东蓬莱一位导游员为8位日本客人导游,当讲完“八仙过海”的故事后,一位日本客人问:“八仙过海漂到哪里去了?”这是一个难题,没有人考证过。导游一见眼前的8位日本客人,突然灵机一动,答道:“我想,为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八仙过海东渡到日本去了吧!”日本客人一听,高兴得笑起来。导游的回答巧妙地把眼前的情景、巧合的数字(八仙过海,8位客人)顺着客人的问话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自然地连了起来。


顺势牵连的应急艺术,确能有效地使人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但是,必须注意,“牵”得要自然,“连”得要巧妙,不能牵强附会,否则会弄巧成拙。


6.诱问法


诱问,是为了紧紧吸引对方思考自己的问题,诱导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引出对方藏而不露的观点,而故意向对方提问的一种问话技巧。孟子在批评齐宣王不会治理国家时,就采用了诱问的技巧。孟子见到齐宣王,谈话间提出3个问题:“假如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答道:“那就与他绝交吧。”孟子又问:“若是一位身任士师的长官,不能好好地管理他的部下,那该怎么办呢?”“那就把他撤职了吧。”孟子再问:“那么,假如是一位国君,不能好好地治理国家,那又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问得齐宣王不好回答,只好支支吾吾,闲扯些其他事来摆脱窘境。


孟子说话技巧之高超在于,他不是先提第三个问题,而是先设两个问题,以前两问作为铺垫,诱导齐宣王做出肯定的回答,最后提出应该怎样处置不会管理国家的君主。齐宣王引火烧身,苦于应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如果齐宣王对第三个问题做否定的回答,那么实际上是对自己前面肯定回答的否定,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所以,诱问是一种锐利的武器,运用得妙,能紧紧牵住对方的“鼻子”,使其就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