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的介绍

2024-05-18 08:52

1. 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的介绍

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还原和阐释中国文论的历史,深思专门理论问题,分析中国历史各时期外来文学思潮的引进和输入对文化思想转型、审美趣味的变化以及对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影响,探寻中国文学理论的演化规律。

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的介绍

2. 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的历史传承

第一阶段 建 设 期 (1923~1950)1923年,河南大学初具规模,即设文、理两科,其中第一任文科主任由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担任。文科下设哲学系和国文系,所开课程包括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美学、国文等,建立学术团体文艺研究会,编印学术刊物《文艺》;同时,大力延揽名师任教,冯友兰、范文澜、郭绍虞、罗根泽、姜亮夫、缪钺、于安澜、潘梓年、楚图南、杜衡、朱湘、任访秋等知名哲学家、中国文学批评史家、中西文艺研究专家先后到河南大学任教、做研究,就在这期间,范文澜在开明书店出版《文心雕龙注》(1936年),郭绍虞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1934年,上卷),罗根泽在北京人文书店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1934年,周秦两汉卷),姜亮夫则以其北新书局版《文学概论讲述》作教材。这些研究成果都立意要在研究中国的文学批评中获得批评原理与文学原理,以指导未来文学,为河南大学乃至整个中国的文艺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确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理论学科形态。并培养出王实味、姚雪垠、邓拓、周而复、赵沨、吴强、马可等著名作家、艺术家。第二阶段 转 型 期(1950~1978)解放后,于赓虞、于安澜、张长弓、万曼、李嘉言、孙作云诸先生引领河南大学文艺学学科教学与研究工作,中文系成立文艺理论与美学教研室,河南大学文艺学学科在延续先前醇厚学统的同时,又有新的气象,并先后培养出刘思谦、何望贤、鲁枢元、王振铎、王怀通、张豫林、王钦韶、孙广举(孙荪)等知名学者及批评家。张今教授翻译的鲍桑葵《美学史》在这个时期出版,推进了中国的美学与艺术研究,译文风格通透明畅,为理论翻译提供了范本。第三阶段 发 展 期 (1978~2002)在于安澜、龚依群先生引领下,刘思谦、王振铎、王怀通、张豫林、王钦韶、胡山林等学者共同努力,使河南大学文艺学建设再上新的台阶,使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了一定的影响。于安澜1992年出版《诗学辑要》,受到学术界的推崇。之前,其《画论丛刊》、《画史丛书》、《画品丛书》三巨著被艺术理论界广泛使用。这时期培养出程光炜、阎连科、金惠敏、张云鹏、高有鹏等知名学者、诗人及小说家。同时,努力加强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聘请国内外文艺学专业知名学者如美国文学批评家施伯格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钱谷融教授、中国社科院钱中文教授、张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复旦大学吴中杰教授、朱立元教授、北京大学胡经之教授、董学文教授、苏州大学鲁枢元教授等来河南大学讲学。1978年、1979年、1992年、1996年、2004年先后举办了全国“延安讲话36周年纪念及文学基本理论问题”研讨会、“全国形象思维问题学术讨论会”、首届“中国中外文学理论研讨会”、“世纪回眸:中国文学理论的回顾与展望”、“科学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挑战全球知识:中国-欧美文学理论论坛”等多次大型国家级学术会议。第四阶段 腾 飞 期 (2002~ )经过多年的人才、理论资源积累和建设,2002年10月,在河南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和美学教研室的基础上,以“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和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为依托,河南大学组建“文艺学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以后,研究人员潜心学术研究,取得一批质量较高的学术成果。三年来,学科点发扬河南大学延揽人才的优良传统,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学者。著名批评家耿占春、何向阳,著名诗人、评论家萧开愚,著名先锋作家、小说理论家刘恪,著名学者金惠敏、屠友祥等,先后加盟文艺学研究中心,成为中心的专职研究人员。此外,中心还先后聘请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暨南大学蒋述卓教授、南开大学陆扬教授、郑州大学刘成纪教授等作为中心的兼职研究人员。目前,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已形成以中青年教授、博士为主要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教学、研究队伍。学术思想明确,学风严谨,成果丰硕,在中国文论与比较诗学、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术风格。“文艺学研究中心”作为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已通过河南省委托教育部组织的专家学术评审。河南大学文学院非常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法国里昂大学中文系、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东方学系建立了院级合作关系,双方就互派教师进修、互派研究生留学等事宜签定了协议。这些活动,也有力地促进了文艺学学科的发展与建设。

3. 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的相关领导

关爱和党委书记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娄源功校长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梁晓夏党委常务副书记协助党委书记处理党委日常事务,负责组织、统战、离退休、政治保卫、保密和信访等方面工作,分管党政办公室(校友工作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干部培训中心)、党委统战部、离退休工作处和人民武装部。赵国祥 常务副校长协助校长处理行政日常事务,负责发展规划、人事管理、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监察审计等方面工作,分管发展规划处、人事处、监察处、审计处、研究生院、省部共建办公室和民生学院。王凌党委副书记负责宣传思想方面工作,分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工会、团委、机关党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宋纯鹏副校长负责科研、外事(港澳台事务)、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机构、设备、出版等方面工作,分管科研处(社会科学研究处)、国际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国际汉学院。关学增 副校长 负责后勤管理、校办产业等方面工作,分管总务处、后勤服务总公司、校产办、接待服务中心。邢勇副校长负责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基本建设、校园管理、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等方面工作,分管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基建处、保卫处、教育发展基金会、淮河医院、东京医院、校医院。刘志军 副校长 负责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网络建设、图书档案、期刊编辑以及校自考委、校语委、校体委等方面工作,分管教务处(招生办公室)、学生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网络信息中心、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附中(艺术附中)、附小、幼儿园以及《河南大学学报》、《史学月刊》等期刊编辑部。雷霆 纪委书记 主持学校纪委全面工作。朱恒宽 工会主席 主持学校工会全面工作。张保国 校长助理 协助校长和主管校长协调医学教育管理工作以及学校交办的其他工作。张克定 校长助理 协助校长和主管校长协调省部共建方面的工作以及学校交办的其他工作。

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的相关领导

4. 河南大学文学院的学术研究

文学院拥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两个省重点学科,一个一级硕士学位点(含八个二级硕士学位点),现当代文学、古典文献学两个二级博士学位点,设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文学院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主要依托院系之一。拥有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两个省级研究中心,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河南地方戏研究所、语言应用与语言规划研究所三个校级重点研究机构。拥有全国古籍整理重要研究基地之一的唐诗研究室。凭借数十年来厚重的学术积淀,文学院坚持“突出特色,均衡发展”的方针,在学术建设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近代文学研究、现代文学思潮研究、解放区文学研究、先锋派小说研究、女性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全唐五代诗的整理与研究、词学研究、新“选学”研究、元明清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圣经文学研究、比较诗学研究、贝科特小说研究,文艺学学科的文艺欣赏理论研究、隋唐美学思想史研究,汉语言文学学科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说文解字》整理与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民俗学学科的中国民俗与民间文艺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等,都在学界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在海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5.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的文化传统

 河南大学在九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校训,培养出近40万优秀学子,为祖国的各项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话言简意赅地道出办大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明明德”,意指彰明美德,就是告诫师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优良品德。“亲民”又为“新民”,意为启迪百姓心智,使百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就是将自己的美好道德推己及人,不断求取进步。对于“止于至善”,宋代硕儒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 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就是说,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河南大学大门于1936年建成后,就将校训用柳体金字书写悬挂在大门背面,正中上额横书“止于至善”,左书“明德”,右书“新民”。大门建成后不久即遭“七七”事变,历经八年抗战,幸未毁于战火,1953年,校大门背面的校训被去掉了。2002年庆祝建校90周年之际,河南大学校大门彩绘一新,“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又重新悬挂于大门内侧。著名作家周而复校友题写的校训被镌刻在北京校友会捐赠的灵璧石上,矗立于大门通往大礼堂中轴线南端。八字校训耀眼夺目,发人深省,予河大学子以光大学术,恢宏文化的启示,一入校门便油然而生对国家、民族崇高无上的历史责任感。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的文化传统

6. 河南大学文学院的历史沿革

文学院的前身——中国文学系设立于1923年,是河南大学设置较早的院系之一。1930年,学校成立文学院,将中国文学系改为国文学系,隶属文学院。1942年,国文学系与史学系合并,成立文史系。1949年设立文教学院,改文史系为国文系,1952年起易名为中文系。1996年 11月,学校决定撤销中文系,成立文学院。新的文学院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传播学系和对外汉语教学中心。2002年4月,学校将文学院中的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划归新成立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以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为基础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几十年来,文学院先后延揽郭绍虞、段凌辰、高亭、肖一山、缪钺、姜亮夫、刘盼遂、嵇文甫、朱芳圃、张长弓、李嘉言、万曼、孙海波、孙作云、任访秋、于安澜、华钟彦、高文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在此执教,培育学生逾万人,其中不少学子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教育家、作家、社会活动家,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