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吗?

2024-05-06 17:08

1. 你喜欢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吗?

作为有着“亚洲好莱坞”之称的香港,在八九十年代里影视行业可以说是达到了巅峰时期,那个时候热播或者上映的影视作品都能够获得观众认可和好评,同时也可以取得口碑收视、票房双丰收。而今天笔者就给大家盘点至今难以超越的五部港剧,可以说部部都是经典,甚至夸张点说,看完榜首其他都是浮云。

第五部《天龙八部》

豆瓣:9.0

主演:黄日华 / 陈浩民 / 樊少皇

剧情点评:这一版本太经典了,TVB太会拍了,虽然服化道照现在水平来看很朴素,但这些东西不过锦上添花罢了,最重要的还是对剧本的改编拍摄手法,演员对角色的理解融入,至少这一版本做到了很好。倪匡把阿紫写瞎了真是太快人心,太讨厌阿紫了,不使坏痴心爱乔峰的时候又觉得是个被成长环境影响的悲剧人物,诶,可怜我的乔帮主,北宋时代真是一团乱。除此之外,主题曲《难念的经》节奏让人窒息,歌词让人惊叹,意境让人拍案叫绝!就算降龙十八掌学会了,这首歌也学不会。


第四部《神雕侠侣》

豆瓣:9.2

主演:古天乐、李若彤

剧情点评:小时候超级喜欢看《神雕侠侣》,甚至还拿了录音带来录电视的声音,买了很多贴纸。 最喜欢李若彤的小龙女和古天乐的杨过。 里面每首歌每一个音乐都非常喜欢,心目中最好的《神雕侠侣》版本。而且这部剧选角大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两位主演与角色贴合程度实在太高,堪称完美,“一见杨过误终身”我本是不信的,但放在古仔身上就合理了。不过,我最爱的大概是郭襄,她年龄尚小,精灵古怪,又侠肝义胆,忠义仁厚。据说她从此终身未嫁,后来开创峨眉一派,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第三部《射雕英雄传》

豆瓣:9.2

主演:黄日华、翁美玲

剧情点评:tvb永远的武侠经典,80年代拍出这样的片实属难得。这应该是云集最多大咖的香港电视剧了吧?主演有当时的无线五虎中的黄日华、苗侨伟,配角有吴孟达、秦沛、曾江、谢贤这些老戏骨,就连龙套都是周星驰、吴镇宇、欧阳震华,导演是杜琪峰,监制是王晶之父王天林,武术指导程小东,导演助理鞠觉亮,就连三部的主题曲词作者都是黄沾,这就是港片黄金时代的半壁江山吧,试问哪部片能与之媲美呢?最喜欢的还是翁美玲演的黄蓉,简直演活了,感觉就是小说中走出来的黄蓉,难怪也是金庸最满意的黄蓉了。


第二部《上海滩》

豆瓣:9.1

主演:周润发 / 赵雅芝 / 吕良伟

剧情点评:看了1983年上下两部剪辑电影版,再回来看看1980年的原剧集版。果然,时间充裕的话,看剧版才是打开《上海滩》更好的方式。没有高超的特效技术和化妆技巧的年代,一部戏的成就完全靠着演员出色的技巧和情节的紧凑。每个表情的细节都如此到位,即使整部片子的配乐只有一首,也足够。经典中的经典,才让人年年都变换着形式的翻拍,却无法超越。最后,不得不承认,发哥的许文强估计是难有人超越了,还有冯敬尧。他们才是现实里人物的真实状态,亦正亦邪,不黑不白。


第一部《大时代》

豆瓣:9.3

主演:郑少秋 / 刘青云 / 蓝洁瑛

剧情点评:经典不愧为经典,港剧心中No.1。断断续续终于看完,戏剧冲突很强的一部剧,很能带动观众情绪的一部剧。这部剧最厉害的就是塑造了丁蟹这一神奇人物,最高潮和最精彩的部分是指控丁蟹的庭审和方家三姐妹相继被害死的部分,后面的剧情就开始有点放飞自我了,各种不合理。憋屈了39集,最后复仇就只有十分钟。但总归瑕不掩瑜,值得高分。配得上这个剧名,浩浩荡荡的长篇悲剧。总之,称得起是一部无可复制的经典,现在看依然津津有味。



你喜欢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吗?

2. 为什么上个世界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发展很好

那时候正是做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经济发展最好的时候,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需求,产生了一大批比较年轻的剧作家、导演和演员,比如吴宇森、徐克、洪金宝、成龙等等,而且经过六七十年代的影视业的发展,在东南亚也拥有大批的影迷。又因为香港当时是中国内地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港片流入内地丰富了内地观众的文化生活,又促进了港片的大量生产。而那时不仅港人的生活节奏快,内地人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在加快,港片的多种类型也基本适应了这样的节奏。很多港片的拍摄时间很短,甚至没有详细的剧本就能拍摄。道具、场景有些是现成的,相应地投资也不大,所以港片的生产节奏也很快,基本上是三到五个月就能完成拍摄并上映,同时还发行录像带、光盘等向东南亚、欧美华人聚居区以及内地出售。而当时的内地电影市场正处于萧条期向市场化过渡、转型的时期,国产片中的烂片太多,不如开个录像厅放港台电影的录像赚钱,所以也推动了港片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粗制滥造的电影没有市场了,内地也开始实行电影院线的方式来市场化运作电影制作,香港电影界开始与内地的电影厂、公司合作拍片,港片的生产就不如八九十年代了。

3. 80年代的香港,相当于我们什么年代的水平?

 对于香港这个地方,大家并不陌生,毕竟这可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很多年轻人以在香港发展为荣,这也可以说是大部分年轻人的梦想之地。那 么80年代的香港,相当于我们什么年代的水平,你们知道吗?接下来我们将从现有的真实资料中寻找答案。 
      从秦朝开始,香港便属于中央管辖范围。自秦统一六国后,其君主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开始实行郡县制, 此后,经君主同意, 其下属在岭南设立了南海、桂林、象州3个郡,据资料记载,当时香港便属于南海番禺县。 
   关于香港的名称的由来有很多的说法, 其中最广泛的一种说法便是和香料有关。 据真实资料记载,从明朝开始,香港岛上的一个港口作为香料的转运中心,转运来自广东东莞的香料,此后, 香港因此得名。 
    1757年后,广州成为中国的唯一一个对外开放的城市 ,西方船只在去往广州的路程中会经过珠江口,经过多次海上行驶,其上级发现了香港这里适合停靠船只。 地理位置优势一旦显露,便会有人虎视眈眈。 
   由于船只长期经过香港,英国人竟然起了坏心思,想要将这里占为己有,方便他们来华进行贸易和居住。 由于中英两方的贸易摩擦,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 
   1841年,中国反抗失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此条约明确规定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近代著名思想家王韬曾经说 :"英国人来临之前,香港只是一片弃土。"曾经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岛,从1841年开始成为 历史 的焦点,见证了两个国家156年的主权争夺。 
      香港岛割让英国初期,英国人没有管制华人的计划,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做生意,早期的香港总督主要负责处理香港政务和商业活动。
    1845年,英国在香港开设第一家银行,之后英国银行在香港设立分支 ,并取得香港货币的发行权。 1865年,德国、美国在香港创立汇丰银行。 与此同时,贸易洋行也逐渐在香港发展起来, 此后,香港的金融和贸易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发展,最开始进入香港的人群是偏远地区的渔民,他们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受到传统观念太多的影响,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进入洋行是他们的追求。
   英国人来到香港后,将很多西方的东西带到了那里, 在英国人的影响下,香港的建筑是西式的,城市中也有很多宽阔的街道 , 1870年左右,香港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那时,康有为曾经到访到香港,面对新建的香港,他曾说: "这个地方非常漂亮,管理措施也很先进。"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革命人来到这里,他们在这里接受新的思想,为改变中国贫困落后的情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开始后,有很多人选择来到香港发展,随着一战、二战的进行,英国的实力不断被消减, 1941年日本侵略香港,香港成为日本的占领地,之后日军进攻缅甸,当时缅甸也属于英国殖民地,为了抵抗日军,英国请求国民政府帮助,国民政府提出要求要废除不平等条约,要将香港归还。 
   面对这个要求,英国表面上答应了,但实际上并不想要将香港还回去,之后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拒绝了这个要求,并表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将香港还回去, 至此香港回归的道路停滞了。 
   40年代后期,随着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上海的资本大批量流入香港,占到了当时香港总资产的一半,在商业领域有名的人物如董建华、包玉刚都是这个时期来到香港, 此时,香港的华人资本迅速发展,逐渐可以和外资进行比拼。 
   战争为香港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上个世纪50年代,香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小公司快速崛起,证券金融业的发展, 整个城市一片全新的迹象,生机勃勃。 
      纺织业是香港发展初期的资本 ,1953年,美国同意香港产品进入, 之后成为最大的出口市场,从事相关领域的人员达到了20%,纺织品和衣服的出口额达到了50%以上, 在香港,你随处可以看到服装厂和商铺,这样的景象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香港文化 娱乐 的发展,因为移民和租界的原因,这里的文化非常复杂,在时间的变化中,香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语言系统,平民的努力,生长的历程一直是那个年代香港影视作品的主体,这与当时的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根据资料显示, 80年代香港的经济增速超过20%,和我们90年代的水平相当,整个80年代是香港最灿烂的时期,那时的香港已经遍布高楼大厦,整个城市灯火通明。 
    改革开放后,香港的投资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 ,借由这个政策香港顺利完成了产业的升级转型,很多企业和机构会选择在香港开设总部,当时的香港就是亚太地区金融贸易航运的中心。
      与此同时,香港的证券交易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截止到1986年,香港的证券交易额和60年代相比增加了50倍。 同年4月,香港联合交易所成立,香港联合交易采用先进的技术,交易通过电脑完成,这让市场更加透明,同时也带动了香港金融领域国际化的发展。
    1986年9月,香港联合交易成为国际证券交易所中的一员,之后全球金融中心三强纽约、伦敦、香港出现,金融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正式成为香港重要的产业。 
    80年代的香港是一个遍地黄金的时代 ,在这个年代,霓虹灯在香港是非常常见的,夜生活非常丰富。此外, 西装在香港也是非常流行,而同时期的内地还没有流行起来。 
   80年代后期,香港开始逐渐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加强,从此香港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作为一个地区已经和整个华南经济联系到一体,不单单只是一个城市的发展,这种关系就像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一样。
   二 战结束后,香港继续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发展,因为其发展速度迅速,之后它和新加坡、台湾、新加坡并称为亚洲四小龙,并位居四小龙之首,那么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何在? 
    首先是战争因素的影响 ,在朝鲜战争中,香港是战略物资的中转站,大量的物资都会从这里运送到战场上,这也让香港的贸易收入不断增加。此外,美军还会在此消费,美军的行为间接带动了消费市场的发展。
    其次,香港是金融港口,有很多的自由政策, 这也使得很多人会选择将钱转移到这里。香港因为人们转移钱的行为,有了很多的钱庄,这些钱庄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外汇的兑换,帮助洗钱,因为其中牵扯很多的关系,所以当地政府也不会过多插手,这也使得香港有了更多的财富资金。
       再者,香港的房地产的发展, 其中香港的四大富豪就是靠房地产发家的,战争原因导致香港很多的房屋被破坏,再加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造成房屋供不应求,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开始颁布相关的政策鼓励发展房地产业,房地产公司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香港房地产最初发展的时候竞争压力小,个人地产公司占比较大,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他们 探索 出一条适合发展的模式,这些模式对于房地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香港是金融中心,这使得房地产公司可以迅速地拿到钱。有利的政策、经济的快速发展让香港的房地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除此之外,这里拥有大量的经济资源,这包括资金、人才和信息流通。 这些对于香港发展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在香港发展的40年间,这里国民生产总值翻了10倍,是英国两个世纪才取得的成绩。
    最后虽然香港的竞争激烈, 但是却很容易赚到钱,这和香港市场机制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资本市场上,国际资本斗争激烈,但是回报却很高,香港背靠大陆,面向国际市场,法制方面也比较健全,赚钱的机会多,几率也很大。
      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世界上拥有10亿美元以上财富的商人中,香港人有6个,所占比例是最大的。除此之外,在各个行业中,也有很多身家很高的富豪,这些富豪中大多数是继承家业,也有少部分是自己创业的,而这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拼搏精神。
   在  历史 上,事情的出现和消失是有迹可循的,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岛到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发展无疑是非常迅速的,它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代人的努力。 

80年代的香港,相当于我们什么年代的水平?

4. 90年代香港繁华程度是什么?

90年代香港繁华程度相当于国内二线城市的发展程度。
香港属于一座高度繁荣的自由港与国际大都市,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之地。香港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评为世界一线城市的地第三位。香港的繁荣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到了90年代达到了一个顶峰。

1990年代的香港仔。香港仔是香港南区的中心部分。香港仔以住宅区为主,以其渔村风味及海鲜,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景点。1990年代的香港夜景,热闹繁华。
香港发展的程度水平:
香港GDP约2.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人均GDP约28万元人民币左右。外汇储备约4000亿美元。香港连续24年获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目前经济自由度为90.2分,是全球满分100中唯一一个总分超90的经济体。
2020年香港经济将受到疫情的极大影响,前两个季度,由于进出口减少、消费疲软、投资减少,gdp增速分别下降了9.1%和9%,但从第三季度开始,经济明显回升,gdp降幅缩小到第三季度-3.6%,第四季度-3%。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香港一九九八年经济形势及走向

5. 90年代去香港容易吗

90年代去香港不容易,97年香港才回归。
香港(Hong Kong),简称“港”,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以东,西与澳门隔海相望,北与深圳相邻,南临珠海万山群岛,区域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和周围262个岛屿,陆地总面积1106.66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648.69平方千米。

香港的气候
香港为四季分明的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3℃。冬季温度可能跌至10℃以下,夏季则回升至31℃以上。雨量集中在5月至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0%。全年雨量充沛,四季花香,春温多雾,夏热多雨,秋日晴和,冬微干冷。
此外,香港市区高楼集中而密布、人口稠密,所形成的微气候容易产生热岛效应,导致市区和郊区有明显的气温差别,高层大厦林立的市区让空气中的“悬浮粒子”较难吹散。

90年代去香港容易吗

6. 为什么香港九零年代,拍出了那么多经典至今无人超越?

九零年代,可以说是香港电影最鼎盛的时代。也是造星跟盛产电影的时代。张国荣,刘德华,李连杰,周星驰,周润发等一批批优秀的电影演员层出不穷。
很多经典电影也是出在那个年代,为什么那个电影业不发达的时代,能够拍出像《赌神》,《黄飞鸿》,《倩女幽魂》等那么经典的电影来!
第一是导演的创新,导演可以说是电影的灵魂,拍摄电影中在没有受到任何思想限制的时候,可以说创新是无限大的,所以拍出来非常新鲜,不像现在一些电影,导演还在吃老梗!
第二是在那个年代特效不完善,演员来凑!这就要考验一个演员自身的演技了。不像现在一些电影,演员演技不行特效来凑。这就好比本来是突出演员的事情,让特效给抢了镜头!所以说周星驰被称为星爷,刘德华被称为天王,张国荣被称为哥哥!

7. 为什么香港九零年代,拍出了那么多经典至今无人超越?

90年代的演员不一样,他们几乎都是为戏而生的。不是现在的流量小鲜肉们,只要有流量就可以,那时候的电影,每一部影片演员都是最贴合影片人物的形象。


而且那个时候包括成龙周星驰都要实打实的亲身上场,不准用替身,那个年代似乎用替身就是一件演戏不尊重的事情。几乎很少有人用替身,把演戏真正的当成一件工作,用心的去演。每个人都非常的敢拼能拼,为了角色几乎都是用命去演。
那时候演员都是天然的不整容,就是原始园林原味儿的样子。现在新生代的演员已经没有那个时候演员那么有拼劲儿,那么努力,已经没有了为戏而生的演员。
另一个就是思路问题,90年代的经典思路都符合那个年代人所想所需。那时候和现在的审美也不一样,像现在思路还是老一套,你已经看腻了,没有新的思路,就没有新的作品,经典也只能成为过去。一点儿新意都没有,现在只要看一部电影就会知道哦,这就是港片啊他的特点已经被固定住。
总的来说,应该就是后继无人吧,好的东西没有更好的传承,而是一直停留在过去,滞留不动,总是用老的思路拍片子,认为这是香港自己的文化,可是文化也是在进步的,不与实际接轨,不与国际接轨,又怎么能往前走?

为什么香港九零年代,拍出了那么多经典至今无人超越?

8. 1980年代的香港有什么特点?

在港英政府1987年宣布拆除九龙城寨计划后,英国建筑师林保贤和加拿大摄影师格雷格·吉拉德在此后5年(1987—1992)的时间内数百次进入城寨,拍摄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城寨建筑以及居民日常生活近景。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从事“黄赌毒”的人已经离开了这里,我看到的现实和我的固有印象之间形成了断层。所以我想对九龙城寨作一次连续的记录,以此展示它真实的面貌,让人们知道在这个独特的、不寻常的、迷人的地方,居民是怎样过日常生活的。
——————
口述/格雷格·吉拉德采访/冯嘉安
在九龙城寨极端到不真实的生存环境里,有一个个艰难而真实的生活故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人并不关注九龙城寨,人们对这个地方发生着或发生过什么故事毫无兴趣。香港人只知道这里是城市里黑暗、肮脏和危险的地带,家长会告诉孩子们不要靠近这里。

后来我才恍然大悟:哦,这一定是九龙城寨了。像很多香港人那样,我听说过它,但从来没有看过一张关于它的照片,对它在九龙的具体位置也没有一点概念。
我开始一步步探索这个地方,为它拍照。渐渐地,我才明白,它因为落后于时代而为人熟知。我对它那种“里头尽是‘黄赌毒’”的固有印象渐渐消退。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寨里的居民都是竭力谋生的普通人,他们形成了封闭的小市场,彼此互通有无。但是,这些“正常人”的居住环境绝对是不正常的,里面尽是一般的城市中不可想象的景观。

事实上,九龙城寨的独特面貌是由历史塑造的。它不在清政府和英国政府签署的一系列关于香港割让、租借的条约范围内。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在管治范围内,当时的殖民政府决定不在里面强制执行香港法律。这造成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九龙城寨实际上由黑帮来管治,这里因此背上了“黄赌毒之地”的恶名。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从事“黄赌毒”的人已经离开了这里,我看到的现实和我的固有印象之间形成了断层。所以我想对九龙城寨作一次连续的记录,以此展示它真实的面貌,让人们知道在这个独特的、不寻常的、迷人的地方,居民是怎样过日常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