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孙刘为何可以打破曹军?

2024-05-18 14:46

1. 赤壁之战,孙刘为何可以打破曹军?

孙刘联军打破曹军我个人认为是曹操的不上心!
为何认为打不赢曹军,这是我们首先发问的,曹军实力究竟较孙刘联军强大在哪些地方?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诸侯自然在道义上难以争锋;
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
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
这三点最为关键。

孙刘联军表面上是俩家联合,其实真正刘备一方是几乎没什么战斗力,双方联结不过是个噱头,兵力在5万人左右。
曹操号称80万,结合史料与民间传言,曹操只派来西路军团参战,不过8万人左右,同样还是搞个噱头。双方没打,架势先搞起来,反正吹牛不要钱。

 我个人认为曹操对赤壁之战并不上心,也没想着跟孙权过不去。有人说,曹操不是给孙权写信了吗?说带着80万大军,要和孙权较量一下。但这其实是封恐吓信,曹操是在警告孙权,我兵这么多,你可别帮刘备啊。各方面因素导致曹操当时的决策不可能是孙权,孙家在东吴三代基业,根深蒂固,况且强龙不压地头蛇,何必这个时候硬碰硬。
真正发生的赤壁之战实际上是一场遭遇战,曹操原本的战略目的是为了追击刘备,并没有把孙权军算计在内。所以曹操本人的传记写的是“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赤壁之战的说法也是源自这段记载。而且曹操想着:啊呀,都给孙权那黄毛小子写过信了,肯定不敢怎么怎么滴。
这场战争原本的定义就是曹操与刘备的战争,遭遇战让曹操措手不及也是因为周瑜突然出现,曹操根本没想到敌军的主将突然由刘备变成了周瑜。故而陈寿的《三国志》并没有互相矛盾,是读史只看本传之人误解。
再者我们现在所认定的赤壁之战特指周瑜火烧曹操的战役,是曹孙战争其中一场战役。随后周瑜追击曹操到南郡都没有停止过战斗。刘备夺三郡、南郡之战、合肥之战、当涂之战也在赤壁之战的结果后展开,这些战役全部合起来才是整场战争。曹操并没有做好妥善的处理,导致后面一系列的战场失利,战争失败,这也是孙刘打破曹军的原因。

赤壁之战,孙刘为何可以打破曹军?

2. 赤壁大战中曹操没能消灭孙权和刘备,是做了何事?

建安六年,刘备被曹操所击败,只好南下依附刘表,刘表为了能让刘备替自己分担,便让他驻扎新野抵御曹操。曹操得知后便派出大将曹仁出兵攻打刘备,此时徐庶便用计击退了曹军的前锋部队,斩杀了吕旷和吕翔。随后曹仁便亲自带兵前来,可是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曹仁只好使出杀手锏——八门金锁阵,但却没想到依然不奏效,居然被徐庶一眼识破,派赵云领500将士便将阵给破了,最终曹仁大败,于是徐庶趁机帮助刘备取下了樊城。



对于曹仁的大败,这让曹操开始重视起来了刘备,最终发现是由于徐庶的加盟才让他实力大增,接连取得了胜利。对于徐庶这样的人才,曹操十分想要纳为己用,随后他便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徐庶的母亲派人接到曹营来,然后派人给徐庶捎一封信告知这一情况。果然被曹操料中了徐母是徐庶的软肋,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挟持的时候,最终只好离开刘备前往曹营,毕竟百善孝为先,徐庶决不能对母亲不管不顾。



尽管忠孝两难全,但是徐庶依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交接好,为了不因自己的离开影响刘备集团的发展,徐庶决定推荐自己的好友诸葛亮给刘备,让他来接替自己军师的位置,以诸葛亮的实力足以帮助刘备继续发展壮大。可是当徐庶来到曹营的时候,发现这一切竟然是曹操的骗局,全是为了骗他入曹营而设计的。但是这时候的徐庶已经没有机会再回到刘备身边了,只能呆在曹操身边。



随着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他就把目标瞄准了孙权和刘备,开始集结军队准备挥师南下荡平孙权和刘备,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为了抵御曹操的进攻,刘备和孙权最终达成联盟,以共同对抗曹操。但就算孙、刘二人达成联盟,但是实力依然远远不如曹操,因此想要战胜曹操决不能硬拼,只能用计谋算计曹操来取胜。



吴国大将周瑜想到了火攻袭击曹操,而庞统为了配合周瑜火攻计谋的实施,便向曹操献上了铁锁连环计,最终被曹操采纳。可是正当他准备回去邀功的时候,却被徐庶撞见了。徐庶把庞统拉到一旁说:“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 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没想到这一切全都被徐庶看破了,庞统瞬间感到十分害怕。



庞统害怕徐庶把这一切告诉曹操,便说:“你若说破了我的计谋,那么江南81州的百姓将会被你害惨了!”徐庶知道庞统的意思,无非就是担心自己想向曹操揭露这一切,可是徐庶一直信守自己的承诺,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况且他的突然离去,一直以来都觉得愧对刘备,故而徐庶最终没有向曹操道破这一切的阴谋。



最终赤壁之战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曹操的几十万大军,被孙刘联盟的一把火烧得一干二净,曹操本人也是死里逃生才保住性命。若是徐庶当时把孙刘联盟的一切计谋,一一向曹操道破了,那么整个战局就会发生绝对性的翻转。刘备和孙权极大的可能会被曹操所消灭,而曹操统一全国的目标就会因此而得以实现,也就没有后来三分天下的局面了。



但终究是曹操对徐庶的欺骗,让徐庶根本无心帮助曹操,以至于赤壁战败难以避免。而相对于诸葛亮这样的大谋臣来说,徐庶的名气就显得有点不值一提。虽然徐庶也是一位一流的谋士,但是随着他在曹营的低调不言,便开始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以至于经常被忽视他的存在。遗憾的是,他的一身才能就这样被埋没了,没有展现出来。

3. 赤壁之战曹操实力仍是天下最强,怎么没有再次攻打孙刘?

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点,正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曹操才改变了之前一直奉行的统一天下战略:先平定北方--再拿下南方--最后夺取西北,现在南方的赤壁之战战败,南方没有拿下,曹操除了把军事目光投向西北外,还积极进行政治上的篡位夺取程序,同时并没有放弃南方的荆州。
实际上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损失并不大,至少有两点原因可以证明:
一是曹操主要将领一个也没有没损失,包括荆州投降的将领。

曹操
赤壁之战曹操的损失主要是瘟疫和被火烧死的军队,遭受瘟疫的是曹操从北方带来的军队,因为水土不服,更容易得,在赤壁被火烧死的军队大多数都是荆州降军,因为曹操率领的是水军,水军本来就是以荆州降军为主力,而这些荆州降军原本就不属于曹操,属于刘表的。
再说了曹操本部的主要将领一个也没有损失,只是在南郡之战中损失了一员将领--李通,跟关羽交战后不久病死的,别被三国演义骗了,蔡瑁没有被杀,活得好好的,除此之外,只有普通士兵损失,可见曹操的损失并不大。

赤壁之战
二是赤壁之战虽败,但是曹仁仍在江陵城抵抗孙刘联军一年之久,还是战略撤退放弃了江陵城,周瑜才拿下南郡。
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的话,势必会影响曹仁在南郡江陵城的防守,要知道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军心,如果军心不稳,一切都会兵败如山倒,但是明显曹仁部并没有受到特别的打击,反而坚持了一年之久,并且曹操还从襄阳地区不断派出援兵支援曹仁,也从侧面反映了曹操在赤壁之战损失并不大。
正因为曹操的损失并不大,所以曹操并没有放弃荆州,这从史书上的记载也能看出来:

曹操、孙权、刘备
《三国志 武帝纪》: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建安十四年就是公元209年,这一年也是南郡之战在进行的一年,曹操回到了谯县老家,也就是今天安徽亳州 ,并在这里制作轻船训练水军,等到秋天七月的时候,曹操又率军进入淮水,到达合肥。从这些记载就能看出,曹操并没有放弃攻打南方的孙权和刘备,曹操训练水军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攻打孙权和刘备,因为南方有长江天险,没有水军是无法击败孙权和刘备的,所以曹操要训练水军,但赤壁之战后,曹操就显得相当谨慎了,很少有大规模战争发生,只是局部的小规模战争。

209年南郡之战
南郡之战发生的同时,孙权率军攻打合肥,张昭率军攻打九江郡当涂县,但都没有攻下,不久曹操还亲自到达了合肥,当时的合肥和当涂都是曹操与孙权交界的前线地带,曹操当时为了防范孙权南下,准备把江淮百姓迁往内地,结果江淮十万百姓担心曹操把他们迁得太远,反而渡江向南投靠了孙权。
在一系列失利的情况下,曹操改变了战略,曹操意识到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击败南方的孙权和刘备,因为曹操想要击败孙权和刘备就必须在水军上有所强盛,没有水军是无法突破长江天险的,而水军非曹操所长,在现实情况下,曹操在对南方保持足够的威慑时,开始把战争的重心向西北转移,同时加紧政治上的夺权。
1、军事方面
公元211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先是以假道伐虢之计,打着讨伐张鲁的旗号,逼迫关中的马超、韩遂造反,曹操借机收复关中,平定凉州。同时,曹操对关中用兵,引发了益州刘璋的恐惧,同年,刘璋邀请刘备进入益州攻打张鲁,结果张鲁没有攻打,刘备反而把刘璋拿下了。

213年,曹操封公
公元213年,曹操征孙权,攻破了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了孙权的大将公孙阳,与孙权在濡须口对峙,还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最终无果而返。
公元215年,曹操征汉中张鲁,张鲁向曹操投降,原本曹操有机会乘胜进军益州,司马懿和刘晔都劝曹操乘胜攻打,可是曹操居然以“得陇岂能望蜀”为由拒绝了,要知道当时可是个大好机会,刘备率领主力在荆州与孙权对峙,不在益州,这么好的机会曹操居然放弃了。
2、政治方面
212年,曹操模仿萧何,以“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礼节自居。
213年,曹操称魏公,终于迈出了篡位夺权实质性步伐的一步,还不惜逼死了荀彧。
216年,曹操称魏王,称公晋王,除了不是皇帝,曹操应有的待遇都有了,基本上做好了篡位的准备工作,只要时机成熟,曹操随时能够篡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一方面在军事上有所行动,一方面在政治上大展其手,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篡位夺权,这是明摆的事,因为无法在短时间内击败南方的孙权和刘备,于是曹操把实际统一天下的机会留给了下一代去完成,也就是把击败孙权刘备,渡过长江统一南方以及全国的机会留给了下一代,曹操在做的,就是完成权力的世袭,世袭权力就是篡位。
虽然曹操在当时实力仍是天下最强,因为加紧了篡位夺权的步伐,所以曹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面临了朝廷中拥汉派的最后搏死一击,这样曹操内外都有敌人给了很大压力,内部先后有魏讽、吉本、韦晃等人的叛乱,以至于让曹操不敢离开权力中心太久,所以在面对夺取益州的大好时机,曹操都不惜放弃,而外部又有孙权、刘备这样强大势力且一时无法击败的存在,所以曹操只能接收现实,把问题留给下一代,自己只完成篡位的准备工作。

赤壁之战曹操实力仍是天下最强,怎么没有再次攻打孙刘?

4. 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为什么没有再次南下攻打孙刘呢?

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点,正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曹操才改变了之前一直奉行的统一天下战略:先平定北方--再拿下南方--最后夺取西北,现在南方的赤壁之战战败,南方没有拿下,曹操除了把军事目光投向西北外,还积极进行政治上的篡位夺取程序,同时并没有放弃南方的荆州。
实际上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损失并不大,至少有两点原因可以证明:
一是曹操主要将领一个也没有没损失,包括荆州投降的将领。


赤壁之战曹操的损失主要是瘟疫和被火烧死的军队,遭受瘟疫的是曹操从北方带来的军队,因为水土不服,更容易得,在赤壁被火烧死的军队大多数都是荆州降军,因为曹操率领的是水军,水军本来就是以荆州降军为主力,而这些荆州降军原本就不属于曹操,属于刘表的。
再说了曹操本部的主要将领一个也没有损失,只是在南郡之战中损失了一员将领--李通,跟关羽交战后不久病死的,别被三国演义骗了,蔡瑁没有被杀,活得好好的,除此之外,只有普通士兵损失,可见曹操的损失并不大。


二是赤壁之战虽败,但是曹仁仍在江陵城抵抗孙刘联军一年之久,还是战略撤退放弃了江陵城,周瑜才拿下南郡。
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的话,势必会影响曹仁在南郡江陵城的防守,要知道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军心,如果军心不稳,一切都会兵败如山倒,但是明显曹仁部并没有受到特别的打击,反而坚持了一年之久,并且曹操还从襄阳地区不断派出援兵支援曹仁,也从侧面反映了曹操在赤壁之战损失并不大。
正因为曹操的损失并不大,所以曹操并没有放弃荆州,这从史书上的记载也能看出来:


《三国志 武帝纪》: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建安十四年就是公元209年,这一年也是南郡之战在进行的一年,曹操回到了谯县老家,也就是今天安徽亳州 ,并在这里制作轻船训练水军,等到秋天七月的时候,曹操又率军进入淮水,到达合肥。从这些记载就能看出,曹操并没有放弃攻打南方的孙权和刘备,曹操训练水军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攻打孙权和刘备,因为南方有长江天险,没有水军是无法击败孙权和刘备的,所以曹操要训练水军,但赤壁之战后,曹操就显得相当谨慎了,很少有大规模战争发生,只是局部的小规模战争。


南郡之战发生的同时,孙权率军攻打合肥,张昭率军攻打九江郡当涂县,但都没有攻下,不久曹操还亲自到达了合肥,当时的合肥和当涂都是曹操与孙权交界的前线地带,曹操当时为了防范孙权南下,准备把江淮百姓迁往内地,结果江淮十万百姓担心曹操把他们迁得太远,反而渡江向南投靠了孙权。
在一系列失利的情况下,
曹操改变了战略,曹操意识到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击败南方的孙权和刘备,因为曹操想要击败孙权和刘备就必须在水军上有所强盛,没有水军是无法突破长江天险的,而水军非曹操所长,在现实情况下,曹操在对南方保持足够的威慑时,开始把战争的重心向西北转移,同时加紧政治上的夺权。
1、军事方面
公元211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先是以假道伐虢之计,打着讨伐张鲁的旗号,逼迫关中的马超、韩遂造反,曹操借机收复关中,平定凉州。同时,曹操对关中用兵,引发了益州刘璋的恐惧,同年,刘璋邀请刘备进入益州攻打张鲁,结果张鲁没有攻打,刘备反而把刘璋拿下了。


公元213年,曹操征孙权,攻破了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了孙权的大将公孙阳,与孙权在濡须口对峙,还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最终无果而返。
公元215年,曹操征汉中张鲁,张鲁向曹操投降,原本曹操有机会乘胜进军益州,司马懿和刘晔都劝曹操乘胜攻打,可是曹操居然以“得陇岂能望蜀”为由拒绝了,要知道当时可是个大好机会,刘备率领主力在荆州与孙权对峙,不在益州,这么好的机会曹操居然放弃了。
2、政治方面
212年,曹操模仿萧何,以“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礼节自居。
213年,曹操称魏公,终于迈出了篡位夺权实质性步伐的一步,还不惜逼死了荀彧。
216年,曹操称魏王,称公晋王,除了不是皇帝,曹操应有的待遇都有了,基本上做好了篡位的准备工作,只要时机成熟,曹操随时能够篡位。

5. 赤壁之战中曹操输给孙刘联军,为何被说是一场阴谋?

因为赤壁之战的真相,实际上,是曹操自己“引兵退去”的!我们都知道,汉末三国,群雄辈出,在这段风云际会,各路豪杰接踵而起的一百年中,各路璀璨无比的将星,共同构成了历史的天空。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
就是三国历史上一次巨大的转折点:赤壁之战。在这场战役里,曹操,诸葛亮,周瑜,刘备,孙权等英雄,都“你方唱罢我登场”,可谓是你来我往,精彩纷呈,最后,孙刘联军万众一心,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

为“三国鼎立”的局面打下了基础。但是,历史真相果真如此吗?还是说,我们所了解到的赤壁之战,都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用如花妙笔构建出了一场精美骗局而已呢?答案,恐怕是后者。
坊间一直有人争论,喋喋不休于赤壁之战的最大功臣到底是谁。有人说,是诸葛亮;有人说,是周瑜;也有人说,是刘备。但在《三国志》里,其实都不是。真正实施了“火计”的人,恰好是曹操自己。

没错,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到了赤壁之后,现是和刘备率领的联合军有过一场遭遇战,孙刘联军有着一定的损失,但是击退了曹操,所谓“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却”。
随后,曹操就“烧船自退”,引军返回了许昌。没错,是曹操自己“烧船自退”的,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匪夷所思?但是,这恰好,就是曹操大智慧的体现!当时,许昌“后院失火”,许多汉朝老臣都图谋不轨;

而北方军队到了荆州之后也是瘟疫横行,失去了该有的战斗力。曹操不想把自己的损失扩大化,才主动退回了许昌。因此,赤壁之战的背后,其实是曹操的“阴谋”,或者说,是“阳谋”!

赤壁之战中曹操输给孙刘联军,为何被说是一场阴谋?

6. 赤壁之战至曹操逝世那么长时间,为何不再次组织进攻孙刘?

历史上赤壁之战曹操没死不知道为什么。演义里华容道捉放曹是诸葛亮安排的。演义里的孙刘联军只是迫于曹操大军压境之下的产物。曹操死了北方必乱。这样周瑜绝对第一个对刘备开刀。所以诸葛亮故意让关羽去华容道。这样曹操才能牵制孙权。然后趁机入主荆州。 关于曹操死后北方的局势问题,我想说两句。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对朝廷的掌控力还没有达到后期魏王那种程度。在皇帝身边还有很多效忠于皇帝的极有影响力的重臣。这个是曹操内部最大的不安定因素。然后是马腾韩遂等人在曹操死后必然攻魏,而且是内外联合,再加上孙权对寿春汝南等地的攻击。甚至连宛城都有可能丢失。其次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的问题了。这是外因。相对于上面两个因素,曹操儿子争权的可能性极小。袁绍死后儿子争权的原因是袁绍的儿子本身就有各自效忠的臣子,袁绍的重臣中也是泾渭分明的几个派系,袁绍儿子们的斗争在袁绍在时就已经开始了。曹操则对手下的控制是极严的,曹操所信赖的重臣中几乎都是只忠于曹操本人对曹操继承人的问题从来就没有明确的表态过。这种情况下,曹操死后他的重臣最有可能的是根据长幼顺序立曹丕,以贾诩,程昱等人的作风,绝对是在火速回到许都后杀光皇帝身边的人,然后除了必要的留守几个重地以外,迅速集中兵力以应对事态发展。曹操死后的北方乱局将是以曹操派系和帝党之间的争斗,和孙权马腾等人的攻击。兄弟相残之类的发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的。其他的什么将领叛乱等事情发生了也是迅速被扑灭根本构不成威胁。

7. 赤壁之战后,孙、刘为何都不杀曹操,难道只是怕报复么?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除了曹、刘、孙三方在战略、战术上的差异导致了战争的结局之外,各种自然因素也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瘟疫
曹操大军在冬季遭遇瘟疫,导致其战斗力受到极大影响。在那个时代,没有较好的防疫和治疗措施,一旦爆发大规模瘟疫,等待人们的只有死亡,东汉末年连续发生了数次大规模瘟疫,百姓死伤惨重,直接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建安年间的瘟疫更加严重,曹植《说疫气》记载:“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三国时期爆发过好几次瘟疫,曹丕曾对吴质回忆当年大瘟疫的情形:“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建安七子中有四个人在同一年病死,上层人士尚且如此,下层民众更加不可想象,当时瘟疫之可怕,可见一斑。
献帝建安十三年的瘟疫虽不见严重程度,但既然能使曹操大军无力南下,其危害也就不言自明,因此,瘟疫问题其实成了赤壁之战中曹操最为头疼的问题。
他后来在给孙权的信中说“赤壁之战,恰巧遇到了疾病,是我自己烧船撤退,使周瑜虚获此名。”这虽然有他推卸自己责任的成分,但瘟疫也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决胜因素。
第二。东南风
冬季忽然出现东南风,是不是偶人因素呢?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曾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似乎东南风是上天有意帮助东吴所为,而实际情况却恐怕并非如此。
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破黄祖时就曾用火攻,而时间恰巧也是冬十二月,黄祖在西北,孙策在东南,说明当时也是东南风,而周瑜、黄盖等人都参加了那次战斗,想必东吴诸将对这种冬季起南风的天气不会陌生。
因此,利用东南风火攻曹军并非运气使然,而是吴军深知当地气候所致。“天时”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能够了解它的一方往往能够战胜不了解它的一方。
第三,云梦大泽
南郡南部今洞庭湖北部一带在后汉时期是一片水网交错的沼泽地,那里道路难行,又时常有大雾,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区域。
曹操选择从这里逃跑恐怕时也是无奈之举,他的战船在巴丘全部焚毁,背后是刘备孙权的追兵,他只有徒步从云梦大泽冒险北逃。最终,刘备与其失之交臂,曹操逃得一命。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五年,平定关中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后,孙、刘为何都不杀曹操,难道只是怕报复么?

8. 赤壁之战孙刘为何联手?

首先,二者有共同的斗争目标,也就是曹操.曹操此次南下,其战略目标并不仅仅满足于收取荆州刘表之地,而在于扫灭在他眼中更加棘手的敌人,也就是刘备和孙权.孙刘都面临着被打败和身死国灭的危险,这迫使他们无论如何也得拼死抵抗,这是合作的基本前提

其次,就双方实力而言,谁都无法与曹操单独抗衡,当时的曹操,已经翦灭群雄,基本上确立了他在北方的统治,后方稳固,经济力量强大,总兵力达到80万,拥有众多谋臣良将,文如荀彧,贾诩,武如张辽,许褚,有接受了刘表荆州军队近三十万,而刘备新遭当阳之败,孙权不过掌江东六郡,不联合,胜利丝毫没有指望

再次,孙刘都互为对方最佳合作伙伴,双方虽然力量弱小,但仍然都拥有相当的军事力量,刘备占据江夏,有诸葛亮辅佐,关羽,张飞,赵云等名将效命,拥有步军万余,还有水军万人,实力不容小觑,还有汉室正统的招牌,能量自然不小.而孙刘也是有数万精兵可堪大任,在江东经营已久,是整个南方实力最强劲的军事集团之一,而二者联合自然是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四,双方领袖长远的战略眼光以及清醒的头脑,在驻军夏口后,刘备立即命军师诸葛亮出使东吴,可见对联盟的重视,而孙权也能力排众议,决定与刘氏联合,而非失魂落魄,毫无主见,也可以看出孙权的非凡气魄,要知道孙权当时不过28,29岁,要是刘禅是江东之主,也许历史就将改写

五主要谋臣的奔走以及团结.诸葛亮作为刘氏集团的使节出使东吴,与各色人物打交道,很好地平服了江东的那些士大夫,而作为孙权文官领袖的张昭,武将的首领周瑜也是鼎力支持,在两家联合过程中,他们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综上所言,孙权与刘备联合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