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观后感

2024-05-16 03:17

1. 《百鸟朝凤》观后感

 《百鸟朝凤》观后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百鸟朝凤》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百鸟朝凤》观后感1      在一声声如泣如诉的唢呐声中,影片结束了。百鸟朝凤,凤就是殉道者的化身,捍卫和守护着光明和希望的灵物。只有凤凰才会涅盘,重生的便是他的徒弟。焦三爷走了,孤零零一座坟迎着余辉,百鸟朝凤就下了,唢呐才能继续着它的生命的光辉。我想这就是好的影片的特点吧,它总会给观者留下思索体会的空间,让人从中感悟到灵魂深处的一种东西!
    唢呐是本土乐器,它本是先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能抒发自身情怀的工具,与那土地上的人们精神息息相通,见证表达着那块土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更是人们精神价值的一片守护地。如影片中所言,“百鸟朝凤”是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听的,所以当查家子孙用高价请求焦师傅给其当了四十年的村支书父亲吹“百鸟朝凤”时,焦师傅断然拒绝了,原因是其父在位期间将村里其他四个姓氏人家全挤走了,德性不够。而当窦家请唢呐班时,焦师傅主动提出要给窦老爷子吹“百鸟朝凤”,原因是老爷子生前“抗过日,打过土匪,领人修大坝时被砸断四根肋骨,称得上德高望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唢呐班已是那土地上传统价值体系的坚守者——以德为重,而不以金钱权势论英雄。而学习“百鸟朝凤”的人也必须是人品好。
    在我眼中看来,这部影片是借唢呐,展示人伦道德的美好向往,以及对一种坚持的“匠人”意识。就如同焦三爷在选徒弟时候,其实对幼年男主角是不满意,可是因为看到他在父亲摔倒时,流下了眼泪,师父感觉到了他的善良,这才收他为徒。影片中的焦老爷子,就是拥有此种情怀的艺术家,匠人之所以成为匠人,必须具备一种热情,和普通劳动者不同的是,无论你富贵发达还是穷困潦倒,仍然会为你的手艺而孜孜不倦地努力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当今社会,所有的技能都是围绕着“有用无用有钱没钱”而进行选择,所以,影片中,对那种匠人精神的坚持,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在选接班人时候,他选择了天赋平庸,但天性善良,做事耿直的男主角。因为焦三爷明白,心系一处,无事不成,这是匠心,只有具备这样的精神,才能把唢呐技艺给认真坚持传承下去。
    虽然最后传统的匠艺化作一纸冷冰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太多的遗憾;失传的独门绝活成为历史书页上的记载蕴含了无尽的惋惜;在这一刻,我想起了北宋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百鸟朝凤》已成绝响,街坊巷陌再无回音。传统文化是否正在没落,匠人精神是不是早已没有人记得?但仍有人坚守着,有人传承着,有人喜爱着,不会灭亡,因为它在很多人心里活着。
  《百鸟朝凤》观后感2      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一小段电影《百鸟朝凤》,觉得不错,休息的时候又特地找来视频完整看了一遍,看完觉得特有感触,特写来跟大家分享。
    《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作品。吴天明作为老一代导演的代表,他的作品追求的是纯真艺术之美,而他本人对于艺术的热爱,则通过片中唢呐匠焦三爷完美的演绎了出来。
    影片中,老一代唢呐匠焦三爷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老人家表面上严肃古板,实则心中充满了正直与热血。在焦三心中,“百鸟朝凤”是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听的,当查家子孙想用高价请焦师傅给其当了四十年的村支书父亲吹“百鸟朝凤”时,焦师傅断然拒绝了,原因是其父在位期间将村里其他姓氏人家全挤走了,德性不够。而当窦家请唢呐班时,焦师傅主动提出要给窦老爷子吹“百鸟朝凤”,原因是老爷子生前“抗过日,打过土匪,领人修大坝时被砸断四根肋骨,称得上德高望重”,而此时他的身体早已积劳成疾,此时他使用生命在吹唢呐!
    在焦三那个时代,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是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下面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当后来天鸣告诉他出活已经没人行出师礼的时候,焦三只是愤愤的说“没规矩了,没规矩了”,然后拿出自己珍藏二十年的老酒与天鸣共享,又把祖宗传下来的所有宝贝唢呐全部赠给了天鸣,最后演奏一曲后醉醺醺的躺在地上睡着了,尽显无奈。
    焦三膝下无儿女,收了两个小徒弟:游天鸣和蓝玉,来传承自己的手艺。而当他最后只能选其中一人作为接班人的时候,他没有选更有天赋的蓝玉,而是选择了技艺不如蓝玉的天鸣,原因很简单,只因他看到了天鸣在他父亲跌倒时留下的眼泪,由此看到了一个人内心的善良。而事实证明焦三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天鸣接班后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传统唢呐的地位日渐被西方乐器所取代,天鸣没有忘记师傅的教导,即使收入越来越低、甚至已经到了娶不上老婆的地步、所有的师兄弟都放弃唢呐进城打工,他仍然选择了坚持。
    影片结尾,天鸣在焦三坟前独自吹了一首《百鸟朝凤》为师父送行,焦三坐在旁边一脸欣慰的表情,演奏完他便转身离开了。看完影片,心里感触很深,首先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担忧,再有就是师徒二人对于艺术真挚追求与热爱的佩服,还有很多想说的却不知怎么表达,只能推荐大家抽空看看此影片,谢谢
  《百鸟朝凤》观后感3      《百鸟朝凤》讲的是唢呐匠的故事。唢呐作为一种中国乐器,是古时候的礼制的延续。红白喜事,不同场合、不同社会地位,排场和所奏曲目也不同。普通人家过世,吹四台,富贵人家吹八台,而德高望重者过世才可吹奏“百鸟朝凤”——一首难度高、气势浑厚的大悲之乐。
    电影开始时的1983年,还是唢呐匠备受尊重的年代。但与其说尊重的唢呐匠,不如说尊重的是“礼”。那时候的婚礼请唢呐班来演奏,是要对唢呐师行迎师礼的。主角焦三,就是这样一位备受尊重的唢呐匠。因为在无双镇,只有他的焦家班会吹“百鸟朝凤”。
    但焦师傅逐渐老去,他需要把手艺传给一个“把唢呐吹进骨头缝儿”里的人。这个人就是他刚收的小徒弟,游天鸣。游天鸣十几岁到焦师傅家,从吸水学起,到学会用唢呐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鸟叫,最终二十几岁学成“百鸟朝凤”,从师傅手中接过焦家班,自立门户为游家班。
    游天鸣自立门户应该是在1995年左右,那时候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全国都在搞经济建设,大家一致向“钱”看。老辈儿的规矩,婚礼丧礼的礼制,都没人在意了。唢呐匠作为礼制产物,自然也不再有当初的江湖地位。游鸿明自立门户后的第一次活儿,是小学同学的婚礼。演奏时的太师椅变成了长板凳,入门时的迎师礼变成了大红包。导演用钞票,展现了物质对精神的侵蚀。
    有人看过电影后说备受鼓励,要开始保护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文化。我当然不否认这点,唢呐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国民俗乐器,更不用说背后的礼制曾经是非常先进的国家、社会制度。但看过电影中令我感触颇深,几次落泪的不是因为这是中国的文化,而是我看到当一个人心中有了“应该怎样”的信念的时候他的人生状态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准备去看这部电影,你不要想着这是一部拍中国唢呐匠的电影。你可以把唢呐换成小提琴,换成油画笔,甚至换成寿司。不要去挖掘“民族”的东西,不要去从唢呐中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就仅仅是看一个人喜欢一个东西喜欢到极致,是一种什么状态。
    电影中两个场景触动我最深,恰好体现了这种匠人和个人的精神。
    第一个场景,是游天鸣和小师弟蓝玉在草房里睡着了不慎失火。天鸣从火中抢出了师弟的唢呐,但火势太大,天鸣来不及拿自己的唢呐。焦师傅闻声赶来,看到天鸣手中空无一物,蓝玉手里的唢呐完好无损,愤怒难忍给了天鸣一个耳光,厉声说道:“告诉你的唢呐离口不离手,唢呐呢!”天鸣老实不敢说话,蓝玉见状向师傅解释到,自己的唢呐是天鸣从火力抢回来的。焦师傅听完便消了气。
  《百鸟朝凤》观后感4      来说说我的观后感,一个农村小朋友起初背负着父亲年轻时的梦想,拜在唢呐大师焦三爷的门下,带着懵懂,历经千辛万苦,耗尽心力,终于从师傅手里继承下来唢呐的真传,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时代大潮的席卷,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无数次较量中节节败退,我们的小主人公自立门户的同时发现唢呐匠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经不复从前,唢呐这种音乐也已经不被人们重视,自己从小看得无比神圣并为之奋斗多年的东西,一下子在今天这种环境下失去了所有的重量。在影片最后几分钟,有这么一个场景,大城市里,一个老唢呐匠坐在路边吹唢呐,面前放了个缸子,两个小姑娘路过往缸子里丢了几枚硬币,扬长而去,听都不带站那听一会儿,这一幕被主人公看在眼里,觉得这是整个电影最刺眼的地方,讽刺的太狠了,如果说的直白些,那些还抱着唢呐苦苦坚守的匠人在这个充满商品经济的社会大潮中跟乞丐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如果你问我,这个故事好不好看,那就要看从什么角度去理解了,如果从大部分人推崇的情怀上说,其实真的就那样,如果说这是一种情怀,倒不如说这是对现实文化的讽刺,从整个电影的叙事来看,反正我没有感觉出拍摄这个故事的人们对唢呐这个文化的有多么浓烈的感情,甚至百鸟朝凤这个曲子都没有在电影中完整的出现过,以至于看完电影对这个曲子毫无映像,而且在几处感情比较激烈的地方背景音乐用的也是弦乐而不是唢呐,这不是讽刺又是什么,唯一有那点意思的地方就是焦三爷喝醉了吹奏的那一段还算有那么点儿感觉,焦三爷拿起一支唢呐口齿不太清楚的介绍着,这是他太爷的'太爷的太爷传给他的,我特别想知道这些唢呐背后会不会有一些故事,贯穿整个电影的那首曲子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样的传奇,然而这些在影片中都没有提起,我只看到焦三爷那一箱子大大小小各种型号的唢呐在影片中匆匆出现过两次,我个人觉得一件东西,一首曲子,能流传下来,必然它的经历,有它所蕴含的独特的意义,人们要传承的是精神,是文化,而唢呐正是这些东西的一个载体,人们才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坚守着,否则为什么搭上那么多感情与精力去坚守一个冰凉破旧的物件呢。
    所有说从情怀这个角度去看,看完此片,你依然不了解唢呐,也只是很同情那些苦苦支撑的唢呐匠人,如果在现实中偶然听到百鸟朝凤这首曲子,你也估计不会听出来这就是那首百鸟朝凤。就更别说看完此片会哭晕在电影院的座椅上了。
    最后,我还是建议没看过的朋友们,可以去看一看,你可以不抱着要支持国产电影,支持传统文化这种感情去,换个角度,或许也能发现其他的一些东西吧。
  《百鸟朝凤》观后感5      《百鸟朝凤》,一个很不错的电影,其中讲到了两代唢呐匠为了唢呐艺术的传承而进行孜孜不倦的努力。其中,诸多画面令人难以忘怀。
    第一个是,主人公焦班主选拔接班人。他看的不是一个人才的能力和天分如何,而是看他的内心和做事的态度。看到父亲摔倒会流泪,练习吸气时的卖力,割麦子时的脚踏实地,为了守护唢呐险些被烧着等细节,这些经历也为游天鸣练就一身好本领打下了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做事情稳扎稳打,才能步步突破。在年轻时,选择了好老师,就选择了榜样和事业。在年老时,选择了好学生,就选择了未来与传承。焦班主用慧眼选择了好的继承人。在当今迷乱复杂的社会里,我们要学会选择。
    第二个是,焦班主对艺术的追求。爱到骨子缝里去,爱到心里去,爱到自己为了唢呐流血,用生命在追求和守护着艺术。他说,时刻记住,唢呐是为自己吹的,不是为别人吹的。他用一生在坚守着对唢呐艺术的追求。看到焦班主在喝完酒后,吹起唢呐时的如痴如醉,炽热的心在守护着自己所爱的事业。我想,他们虽不是物质的真正富有者,但是确实是精神上的真正富有者。追求唢呐艺术之路也是一种事业。他们为了这份事业,用一生的时间在追求,在呵护,在进行最后的奋力拼搏,直到生命的终结。甚至,在最后要离开时,还想到为下一代人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献计献策。试想,我们任何人不都在追求着自己的事业吗?我们对于我们现在从事的事业能不能爱到骨子缝里面去呢?为了事业,不顾一切苦难和阻挠,放下个人的成败得失,能够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用一颗匠心精神,去做一份事业,将来又有何事不可为之?
    第三个是,中西文化的对抗。电影里的唢呐,代表的不止是唢呐,更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当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思想,当现实的压力不断袭来,我们又该如何思考?是坚守,还是放弃?随着一代又一代老人撒手人寰,我们民间优秀的艺术又将何处去安放。等上一代人都逐渐离去,发现我们成为社会真正主力的时候,我们生活中的艺术又能见到多少?中华文化的精华又能留下多少?如果不去继承,那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痛,也会成为代代人的痛。没有继承,就没有传承。没有传承,就没有文明。我们这一代人需要把握好当下美好的艺术,让其在现在以及将来发挥他们璀璨的光芒。一个人去拼命守护事业,生命会枯竭。一群人去拼命守护事业,生命会鲜活。我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热爱艺术的人民,凝聚起来,众志成城,为了艺术的继承,为了艺术的发展,共同奉献和努力。希望将来有一天,生态长城建设起来了,在长城沿线的大讲堂里和大剧院里,我们都能听到这些民间艺术家们的悠扬美妙、无与伦比的演出。
  《百鸟朝凤》观后感6      《百鸟朝凤》5月6日上映,在13号之前应该始终是高口碑低排片的状态,上映7天的总票房360万,与同期《美国队长》的8亿票房相差甚远。5月12日晚,63岁的方励先生双膝跪地求网友在微博、朋友圈上推荐《百鸟朝凤》;求电影院线的经理增加拍片量,证明他们是有情怀的、爱电影的!此举有人点赞,有人抛砖。
    方先生以下跪的方式推荐一部他认可的电影,我们愿意相信他的真性情。但每一部电影都有它的市场逻辑,观众不喜欢,也不应该有什么人心浮躁,情怀单薄之类睥睨天下的话来,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话很不爽。
    市场不那么喜欢《百鸟朝凤》并不等于大多数人讨厌艺术片,《百鸟朝凤》票房不好也不等于对吴天明导演的否定,他的《人生》观影超过两亿;他的《老井》是中国第一部获得A类国际电影节大奖的作品;他的《变脸》获得近50个国际电影节大奖……这些殊荣都不是岁月的小溪可以带走的,偷换概念往往看似有理,实则无理。
    《百鸟朝凤》是唢呐匠人的最高追求,是对技艺的考验,更是对人品的考验。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会有多少只唢呐被搁浅,我们不知道,但又会有多少人追忆过去,死守着承诺?生活的艰辛让不少唢呐人换了行当,但凡可以为生,游天鸣的师兄们也不会换了行当。喜欢这部电影对渐远艺术追忆的主题,但感觉它不细腻,削弱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比如说下雨天焦三爷和他夫人找吸水练气的天鸣,焦三爷把蓑衣、斗笠披在天鸣身上,很感人的画面却少点动人的情绪。还有电影的某些部分画面略粗糙,剪辑好像也不那么流畅,如天鸣第一次独立吹唢呐挣钱后看望焦三爷,三爷喝醉酒后的画面很模糊,我说的模糊不是从三爷的视野,而是从旁观者的视野,可能他转的快了,让人晕,但还是心里还是觉得画面质量不高。还有就是语言,除了焦夫人的话有点陕西方言的味道,其他演员普通话太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农村,这样的普通话和对话内容违和感太强。
    如果艺术片想保持自己的独立,就做好自己吧!如果还想得到市场的认可,不妨多了解一下观众,或许他们没有某些人眼中那么功利。
    关于下跪,我想说,如果电影人跪着,那么电影如何在观众心中站立!
    关于艺术片,我想说,既然选择了一条人际稀少的路,那就别抱怨地走下去,别~~~
    希望喜欢一部电影只是因为喜欢

《百鸟朝凤》观后感

2. 《百鸟朝凤》观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百鸟朝凤》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百鸟朝凤》观后感1     “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这是焦家班班主焦三爷在电影《百鸟朝凤》中一句发自肺腑的感慨。
     唢呐,也是焦三爷奋斗了一辈子的事业,或者在他心里,这不是事业,这是一份手艺,一份传承。整部影片中,焦三爷提到很多次他的师父,师爷,师爷的师爷。我认为,这正是他表现出来的对唢呐的挚爱,对这份手艺的骄自豪、骄傲。
     他们称呼演奏唢呐的人为唢呐匠人,匠人,就是将一件事做了一辈子的人。
     影片的前半部分,游天鸣跟着焦三爷学吹唢呐。天鸣的天分不高,也没有通过焦三爷安排的考核,最开始焦三爷甚至不愿意收他为徒。但是在天鸣的父亲因为脚滑摔倒导致头部摔破时,天鸣边心疼的掉泪边给父亲擦拭受伤的头部时,焦三爷收下了天鸣,同意天鸣跟着自己学习唢呐技艺。在最开始的两个月,天鸣天天拿着芦苇杆在河边吸河水。学习唢呐的过程是辛苦且枯燥的,在唢呐这份技艺里,最高的成就就是吹奏“百鸟朝凤”,天鸣想学,天分更高的师弟蓝玉也想学,终于在传承日,焦三爷允诺天鸣,将教导天鸣吹奏“百鸟朝凤”。并将焦家班改名为游家班传承给天鸣。
     影片的后半部分,由于外来洋文化的入侵,老百姓家的红白喜事更倾向于请乐队演奏,不愿意再请“土老帽”的唢呐,游天鸣的游家班没有经济来源,师兄弟们纷纷出走,远离农村,前往城市打工,只为养家糊口。只有游天鸣自己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游家班。
     此时,焦三爷在万分心痛的情况下,亲自出山,这场演奏中,焦三爷拖着肺癌晚期的身体吹奏“百鸟朝凤”,当焦三爷的鲜血通过唢呐的喇叭低落时,我想,那时的游天鸣更加坚定了要将唢呐事业坚定不移走下去的决心。
     即使在西安的墙角下,看到吹着唢呐的老人在乞讨时,他也没有动摇过将唢呐事业坚持下去的心。在那个不太愿意接受唢呐这种土乐器的年代,在洋文化不断入侵的年代,坚持着连身边人都不再支持的事业,游天鸣心里是苦涩的,但是又是坚定的,因为这是他挚爱的乐器,这是他热爱的事业,这也是他对离世的师父的承诺。
     匠人精神,就是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匠人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是对专业的专注精神。
     匠人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就有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
     焦三爷,是一个匠人;
     游天鸣,也是一个匠人;
     他们将自己热爱的事业,挚爱的乐器深刻的刻入骨头缝,融入自己的血液里。
     就如影片中焦三爷所说,唢呐,要吹到骨头里!
   《百鸟朝凤》观后感2     一个事物能流传很久是因为它拥有价值,历史的迭代中它没有被时间与空间淹没,所以能流传至今这是时间选择。讲到这,不得不说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导演,还没等他的片子上映,就以去世了。一部以“仿古”手法拍摄的电影,其实在13年这部片子就拍完了,可是最近才在电影院上映,之前它一直找不到投资方,因为这部片子被他们认为没有所谓的市场竞争力,时下社会庸俗化严重,还好后来有一些比较有审美能力的投资方赞助,本片才得以公映,此片就是《百鸟朝凤》。
     人是爱贴标签的动物,动不动就给这部片子贴上,“大师的绝唱”,“吴天明——电影真正的巨人”等等这样的标签,我不针对吴天明,他或许是好导演,这部片子不管从取景,还是构图,以及演员都体现了导演的独到的,我也很喜欢这种拍摄手法,这部片子站在拍摄水平和演员的角度上来看,简直是无可挑剔。
     影片所表达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和我们所理解的,以及一些无法回避的价值观中还是有一些出入的,(希望读者你是看过此影片的)“唢呐”作为一种民间乐器,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是应该得到传承,可它毕竟还是太过小众了,不是大众皆喜欢的,尤其是这个时代。你可以试试,如果听一遍唢呐曲你兴许还能接受,那让你听十遍二十遍呢?你愿意吗,反正我不愿意,让我听一遍也不愿意,而相反如果是代表纯正中原文化的古琴,我就十分愿意,因为它符合我的,也符合大众的听觉习惯。
     因为“唢呐”它本身就诞生在黄河流域,大多描述着黄土高坡的凄凉与悲伤,与纯正的中原文化的“雅言正声”有所区别。到今天世界音乐的广泛交流,使它渐渐的在被人遗忘,这也是无法避免的,这点有点像西域的乐器“箜篌”失传一样,是历史作出的选择,如“箜篌”一类的乐器,有专家这样说道几乎没有恢复的必要,这与唢呐的命运如出一辙。在历史的潮流中,它没有用了所以渐渐的就被遗忘,试想现在婚礼还会请唢呐戏班子吗,就算丧礼也被现代化,即便是在殡仪馆里,都用的是管弦乐。因为但它显然是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习惯。
     在中国,也是有很好听的乐器,例如古琴,现在学古琴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甚至在很多婚礼上汉式婚礼上都会出现古琴,它也是符合当代审美价值观念的,也是符合大众视听习惯的。总有一天还有许多事物也会消失,因为随着人们的审美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变迁......。
     其实这部电影的优点在于导演的镜头感好,拍的很民俗化,视觉很接地气,体现了八十年代的风情,热烈、变迁和当时人们的执着,以及无知,也揭露了以前和当今社会的矛盾,父母老是强加于自己的孩子,干自己想干的事,让孩子替代自己去他未完成的理想。这部电影拍出来注定就是褒贬不一的,说它好的人会把他顶上天,说它不好的人会把他说的跟烂泥一样。而以上内容只是我主观所认为的,我并不能说它好或不好,也不能说他好看或不好看。反正一部好的影片肯定是透过故事,透过镜头让观众看到导演的立意,犹如文章没有了立意,即便是花团锦簇的文字也是肤浅的。
     总之我总结一下我看完电影的感受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过滤,人们便会透过现象看清,经典的人和事或物,任何事物除非有什么无法避免的客观因素,好的都会流传下去,该逝去注定也会逝去......”
   《百鸟朝凤》观后感3     好久不看电影了。上午与同事在办公室喝茶聊天,一位美女说,刚看了一部电影,流了不少泪。啥片?吴天明生前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百鸟朝凤》,票房虽然很低,但值得一看。搞笑的电影我向来不屑一顾,而对催人泪下的电影情有独钟。20xx年5月12日,著名制片人方励在直播平台上下跪磕头,向全国影院经理为《百鸟朝凤》争取排片,呼吁他们给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一个机会,同时也跪求网友帮忙传播扩散,支持这部吴天明导演的绝唱之作。虽然大学毕业后电影看得少,但吴天明还是知道的,他曾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执导过《老井》,算得上是张艺谋的恩人。为了支持中国的电影事业,我应该去看。同事帮忙一查,今晚7点附近影院就有演,于是当场决定晚上与妻去看看。
     可坐几十号人的小电影厅,连我们才五位观众。更好,可以静静欣赏。电影一开始,八百里秦川的苍凉空旷,人物的朴实无华就震撼了我,我知道这就是我想看的那类电影,它不会让我失望。观后,我的评价只有4个字:流泪,震撼。
     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1982年,一个13岁的小男孩游天鸣被爱好唢呐的父亲逼领着去找邻村的唢呐师傅焦三学艺,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游天鸣练就了高超的唢呐技艺,并成为师傅的接班人,游家班取代了焦家班。然而随着年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传统技艺越来越被人冷落,不仅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而且难以为继。一代唢呐王焦三带着对传统技艺的不舍含恨去世,游家班艺人纷纷外出打工。技艺的传承者游天鸣何去何从?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将沉重的思索留给了观众。
     可以想见,这部电影的拍摄成本应该不会很高,从这方面来说,不仅不能算是人们常说的大片,连中片都不算,顶多算是小片,但如果从思想性、艺术性来说,它却算得上巨片,它给人思想上、灵魂上的震撼是巨大的,怪不得同事会流泪,我的双眼在90分钟内也始终是湿润的,自己仿佛经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展,外来文化越来越冲击国门的今天,传统技艺、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是眼睁睁地看着它们从我们面前消亡,还是尽力去保护,继承并发扬光大?这是每一个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国人应该深思的问题。我们在关注股市的起伏、楼市的疯涨、在关注工资、教育、医疗的同时,能不能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并不是一概反对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事实上,与传统的政治文化相比,我更愿意接受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但当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等充斥大街小巷的时候,我们还能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文明古国吗?!
     看到少年的游天鸣被父亲逼着去拜师学艺,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他没有文化,但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有出息,在我才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领着我去找汉伯学习英语,那是1978年,国门还没有打开,知识还没有得到重视。我又想起了汉伯和叔公,他们就像唢呐王焦三一样在自己破旧的老房子带着一群乡下的孩子学英语,不仅教他们学习,还教他们做人。孩子们走了一批,又来一批,小屋的煤油灯照亮着他们前进的道路。我还想起了四中的许建侯师及师母,他们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学习上时刻关心,生活上细心照顾。许师离开我们八年了,但同学们始终记得他的音容笑貌,大家仍然去看望师母。
     也许因为同龄的缘故,且同样出生在农村,在游天鸣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许这就是《百鸟朝凤》更容易打动我的主要原因吧。我想把它推荐给儿子,但他能理解和欣赏吗?我没有把握。
   《百鸟朝凤》观后感4     80年代是我的年代,那里有我纯真的童年,有我澄澈的眼睛。我和我的同龄人都曾在那个年代畅想未来的新世纪,最具有典型代表的画面就是我们在清晨打开计算机和别人视频,然后我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许多事情。
     现在是新世纪的第16年,我们比我们曾经的想象走的更远,我们仅仅需要用一个便携的手机就可以交换很多信息。
     吴天明导演是1939年生,百鸟朝凤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因为上映的问题竟颇费周折。可见时代对他的遗弃有多么决绝。
     映入眼帘的屏幕画面是80年代的田园牧歌式的风光,河岸的苇草,鲜明的鸟啼,静谧的农家院落,淳朴的人们,那是我所熟悉的当年,温暖而令人怀念。
     作为该片的主线,唢呐,在新时代中终于没落、消亡,是它的必然命运。而焦三爷这位坚强的关中汉子以他执着的坚守希望它传承不灭,也希望唢呐所代表的旧时代的价值观永留人间。
     中国的传统乐器主要构造多为竹、木、棕、丝等物,来自简单加工的动植物,所以中国人称乐器为丝竹,是人类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文明的产物,唢呐亦不例外。西洋乐器的材质是冶炼精良的金属与化学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材质的差别造就音色与音域的霄壤之差。
     人类的历史上只发生过一件事,就是工业革命,从此,人类的进步日新月异,生产力几何倍的增长,新的科技不断的刷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淘汰旧的生产方式,100年前的中国人就开始感到了这种压力,直到今日依然天下大势,浩浩荡荡。从一百多年前新的织布机取代旧的织布机,从叶圣陶写的多收了三五斗中看到洋米洋面以更高效的生产挤兑传统作业的中国农民。
     科技进步提高的不只是生产力,更改变人类的思想,平等、自由、透明、开放、等等,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闻所未闻,焦三爷坚忍、倔强、理想、充满英雄主义梦想的同时也表现出专制、傲慢、狭隘,垄断,忽视他人感受,对于传授技艺这件事,中国人自古就小气的出奇,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封建专制了几千年,专制思想已渗入社会的每一个毛孔,每一个人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行专制。
     一方面看是他坚守道义的崇高,另一面看则是专制绝对的垄断,殊不知音乐就是音乐,从来不应该肩负那么沉重的负担,殊不知商业社会的今天,各种音乐学习班,是师父求着学生交钱来学的,礼崩乐坏,礼崩乐坏才能各得其所,才是自由之始。
     片尾焦三爷最后的泣血演出,作为70后,我能看懂他的悲壮与坚持,理解他那一代人的不甘离去的无奈,但作为70后,我也看的出他负隅顽抗的挣扎,看得出他螳臂当车的可笑。
     最有讽刺意味的是,片尾当焦三爷泣血吹奏到最后,唢呐声突然被隐去,背景是低沉而悲怆的大提琴,在那一刻,很多观众被感动了,连导演自己也清楚,大提琴才能打动观众,唢呐不行。
     我们是人类历史上最幸运的一代人,我们有幸目睹了人类社会快速前进的目不暇接的精彩,我们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催的一代人,我们承受了人类生活最急剧变革的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时光把一切看在眼里,什么也不说,径直向前走去,该消亡就消亡吧,唢呐只是唢呐,音乐只是音乐,这里不该有鲜血,这里不需要任何人悲壮,擦干眼泪,让焦三爷再吹奏一遍,微笑着离开。
     礼崩乐坏吧,给后人以自由。
   《百鸟朝凤》观后感5     一个事物能流传很久是因为它拥有价值,历史的迭代中它没有被时间与空间淹没,所以能流传至今这是时间选择。讲到这,不得不说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导演,还没等他的片子上映,就以去世了。一部以“仿古”手法拍摄的电影,其实在1年这部片子就拍完了,可是最近才在电影院上映,之前它一直找不到投资方,因为这部片子被他们认为没有所谓的市场竞争力,时下社会庸俗化严重,还好后有一些比较有审美能力的投资方赞助,本片才得以公映,此片就是《百鸟朝凤》。
     人是爱贴标签的动物,动不动就给这部片子贴上,“大师的绝唱”,“吴天明——电影真正的巨人”等等这样的标签,我不针对吴天明,他或许是好导演,这部片子不管从取景,还是构图,以及演员都体现了导演的独到的,我也很喜欢这种拍摄手法,这部片子站在拍摄水平和演员的角度上看,简直是无可挑剔。
     影片所表达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和我们所理解的,以及一些无法回避的价值观中还是有一些出入的,(希望读者你是看过此影片的)“唢呐”作为一种民间乐器,也是一种非物质化遗产,或许是应该得到传承,可它毕竟还是太过小众了,不是大众皆喜欢的,尤其是这个时代。你可以试试,如果听一遍唢呐曲你兴许还能接受,那让你听十遍二十遍呢?你愿意吗,反正我不愿意,让我听一遍也不愿意,而相反如果是代表纯正中原化的古琴,我就十分愿意,因为它符合我的,也符合大众的听觉习惯。
     因为“唢呐”它本身就诞生在黄河流域,大多描述着黄土高坡的凄凉与悲伤,与纯正的.中原化的“雅言正声”有所区别。到今天世界音乐的广泛交流,使它渐渐的在被人遗忘,这也是无法避免的,这点有点像西域的乐器“箜篌”失传一样,是历史作出的选择,如“箜篌”一类的乐器,有专家这样说道几乎没有恢复的必要,这与唢呐的命运如出一辙。在历史的潮流中,它没有用了所以渐渐的就被遗忘,试想现在婚礼还会请唢呐戏班子吗,就算丧礼也被现代化,即便是在殡仪馆里,都用的是管弦乐。因为但它显然是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习惯。
     在中国,也是有很好听的乐器,例如古琴,现在学古琴的学生越越多了,甚至在很多婚礼上汉式婚礼上都会出现古琴,它也是符合当代审美价值观念的,也是符合大众视听习惯的。总有一天还有许多事物也会消失,因为随着人们的审美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变迁。
     其实这部电影的优点在于导演的镜头感好,拍的很民俗化,视觉很接地气,体现了八十年代的风情,热烈、变迁和当时人们的执着,以及无知,也揭露了以前和当今社会的矛盾,父母老是强加于自己的孩子,干自己想干的事,让孩子替代自己去他未完成的理想。这部电影拍出注定就是褒贬不一的,说它好的人会把他顶上天,说它不好的人会把他说的跟烂泥一样。而以上内容只是我主观所认为的,我并不能说它好或不好,也不能说他好看或不好看。反正一部好的影片肯定是透过故事,透过镜头让观众看到导演的立意,犹如没有了立意,即便是花团锦簇的字也是肤浅的。
     总之我总结一下我看完电影的感受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过滤,人们便会透过现象看清,经典的人和事或物,任何事物除非有什么无法避免的客观因素,好的都会流传下去,该逝去注定也会逝去”。
   《百鸟朝凤》观后感6     新闻中看到《百鸟朝凤》的制片人方励下跪磕头,求各大院线为这部电影增加排片,这则新闻被多方转载。被方先生的行为深深打动,觉得太可怜了,于是买了张票,在周日带着琪姐毅然走进了电影院。孩子在家两星期了,一直在吃中药调理脾胃,每天吃药都像杀猪一样,外加调皮捣蛋,姥姥姥爷的忍耐到达了极限,勒令我看电影必须带走,也不管我看的是不是动画片。连我都不确定能看进去的文艺片,一个三岁半的孩子能呆到影片放映结束实属不易,虽然爆米花可乐供着,这里给琪姐点个赞。
     依然迟到半个小时,我去的是爱琴海里的红星国际电影院,摸黑进去,还要拽着孩子随便找了个座位,四下一看,发现整个放映厅不到十个人。事实证明这部文艺片真的不是我的菜,片是好片,大咖都说好。影片画面优美,感观不特别宏大,情节紧凑,演员表演质朴而不做作。在当今的浮躁社会氛围下,能拍出如此纯粹澄澈的电影,证明导演真的是一个内心宁静有底蕴的人。怪只怪自己没那个文化底蕴,太low了,欣赏不了高雅的东西。
     这里我大概分析出几个原因,首先,唢呐艺术起源于西北地区,与我这个东北大妞的成长背景离得比较远,不熟悉所以不懂欣赏,只能看个热闹。再则,影片里没有我喜欢的明星,我只认识陶泽如,谈不上喜欢,剩下的没一个脸熟的。大师级的导演吴天明我更是没听过,原谅我的无知吧!现今的社会处在快速发展的浮躁时期,大众多数只看脸,男不帅女不靓,再没风头正劲的演员,就吸引不了眼球。不得不承认我是个外貌协会的俗人,也喜欢漂亮的事物,如果导演当初能稍微照顾下我们这些俗人,可能会吸引多些观众。最关键的,在剧里我没感受到能引起我共鸣的东西,不同于鸡汤电影《垫底辣妹》的回忆无穷,我也有些困惑。为什么就不能吸引我呢?内容我看懂了,表达了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对手艺渐渐失传的无奈,当游天鸣最后在师傅坟前吹起了“百鸟朝凤”,也揭示了悲剧的结局,就是唢呐艺术的日渐消退,后继无人。
     这种结局也与国家不够重视传统文化有关系,当文化局的局长想录一段唢呐演奏的时候,游天鸣连人都凑不齐了,大家迫于生活压力都改行了,有的人工伤有了残疾,有的人得了尘肺病,这辈子都不能再演奏唢呐了,这种结局让人感觉特别无力!
     在说说传统艺术,他们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发展离开了特定环境,可能就没人再去欣赏了。拿京剧举例,我的爷爷奶奶等长辈很喜欢,到我父母这一代人,多数就不感冒了,等到我这一代更是欣赏不了,就不要再提我的孩子了。没人看了,早晚会被淘汰,好在国家比较重视,好多孩子也在学习,但是想再现辉煌则比较难了。之前一直说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是继承传递,很少提到发展,至今没听过京剧有什么新的曲目,当然京剧创作难度肯定比较大。没有推陈出新,不能与时俱进,国家服持力度再不大,好多传统技艺都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再说回这部大师的绝唱之作,自己欣赏不了的东西不见得不好,还是建议大家走进影院看看这部电影,看惯了大片烂片也该换换口味了!

3. 《百鸟朝凤》观后感

   人还是要有所坚守,文化还是要有人传承,在看了百鸟朝凤之后,你是否有同样的感受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欢迎参考借鉴。
     《百鸟朝凤》观后感范文1     一个事物能流传很久是因为它拥有价值,历史的迭代中它没有被时间与空间淹没,所以能流传至今这是时间选择。讲到这,不得不说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导演,还没等他的片子上映,就以去世了。一部以“仿古”手法拍摄的电影,其实在13年这部片子就拍完了,可是最近才在电影院上映,之前它一直找不到投资方,因为这部片子被他们认为没有所谓的市场竞争力,时下社会庸俗化严重,还好后来有一些比较有审美能力的投资方赞助,本片才得以公映,此片就是《百鸟朝凤》。
     人是爱贴标签的动物,动不动就给这部片子贴上,“大师的绝唱”,“吴天明——电影真正的巨人”等等这样的标签,我不针对吴天明,他或许是好导演,这部片子不管从取景,还是构图,以及演员都体现了导演的独到的,我也很喜欢这种拍摄手法,这部片子站在拍摄水平和演员的角度上来看,简直是无可挑剔。
     影片所表达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和我们所理解的,以及一些无法回避的价值观中还是有一些出入的,(希望读者你是看过此影片的)“唢呐”作为一种民间乐器,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是应该得到传承,可它毕竟还是太过小众了,不是大众皆喜欢的,尤其是这个时代。你可以试试,如果听一遍唢呐曲你兴许还能接受,那让你听十遍二十遍呢?你愿意吗,反正我不愿意,让我听一遍也不愿意,而相反如果是代表纯正中原文化的古琴,我就十分愿意,因为它符合我的,也符合大众的听觉习惯。
     因为“唢呐”它本身就诞生在黄河流域,大多描述着黄土高坡的凄凉与悲伤,与纯正的中原文化的“雅言正声”有所区别。到今天世界音乐的广泛交流,使它渐渐的在被人遗忘,这也是无法避免的,这点有点像西域的乐器“箜篌”失传一样,是历史作出的选择,如“箜篌”一类的乐器,有专家这样说道几乎没有恢复的必要,这与唢呐的命运如出一辙。在历史的潮流中,它没有用了所以渐渐的就被遗忘,试想现在婚礼还会请唢呐戏班子吗,就算丧礼也被现代化,即便是在殡仪馆里,都用的是管弦乐。因为但它显然是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习惯。
     在中国,也是有很好听的乐器,例如古琴,现在学古琴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甚至在很多婚礼上汉式婚礼上都会出现古琴,它也是符合当代审美价值观念的,也是符合大众视听习惯的。总有一天还有许多事物也会消失,因为随着人们的审美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变迁。
     其实这部电影的优点在于导演的镜头感好,拍的很民俗化,视觉很接地气,体现了八十年代的风情,热烈、变迁和当时人们的执着,以及无知,也揭露了以前和当今社会的矛盾,父母老是强加于自己的孩子,干自己想干的事,让孩子替代自己去他未完成的理想。这部电影拍出来注定就是褒贬不一的,说它好的人会把他顶上天,说它不好的人会把他说的跟烂泥一样。而以上内容只是我主观所认为的,我并不能说它好或不好,也不能说他好看或不好看。反正一部好的影片肯定是透过故事,透过镜头让观众看到导演的立意,犹如文章没有了立意,即便是花团锦簇的文字也是肤浅的。
     总之我总结一下我看完电影的感受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过滤,人们便会透过现象看清,经典的人和事或物,任何事物除非有什么无法避免的客观因素,好的都会流传下去,该逝去注定也会逝去......”
     《百鸟朝凤》观后感范文2     寒假中,我观看了吴天明导演的作品《百鸟朝凤》。
     该影片讲述了在陕西的无双镇里,吹唢呐这项民间艺术,不止于娱乐,更是用在了丧事上,以示对故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的吹八台,只有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而整个无双镇,唯有焦三爷会吹这“百鸟朝凤”。
     年幼的.游天明成为了焦三爷众徒弟中的一员。但他肯吃苦,勤于练习,师傅更看重的、他所拥有的便是他骨子里对唢呐的喜爱和高尚的人格,因此,游天明成了唯一习得“百鸟朝凤”的接班人。但后来,随着西洋乐器的冲击到来,适逢大事,村民们越来越少的选择请唢呐班,而是选择更震撼的西洋乐队。游天明不愿唢呐就此没落,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影片结尾,云天明成功申遗,成为了唢呐非遗继承人。
     这部影片给我的震撼与感动,绝不仅限于其画面的宽阔、人物内心的细腻、背景音乐的穿透力,而是在于他的思想主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四面八方的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世界甚至改变着中国传统文化。从欢乐圣诞节到情人节,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火,而传统的中国节日却渐行渐远。尤其是商家更是津津乐道,特别是圣诞节,无论大街小巷,热闹程度,有增无减;中国传统节日日渐清淡,端午重阳元宵,越来越不被重视,在电影院,美国大片、日本动漫成了众多观众的选择,国产片却常被冠以“烂片”的称号……
     对此,我们要做的是保护与继承。可以改变的是文化的内容,但不可以改变文化的精髓。影片中,年迈且患有肺痨的焦三爷为演奏百鸟朝凤,一口鲜血喷出,这是对艺术的坚守,更是对文化的献身!正如焦三爷所言:“这秦川大地,不能没有唢呐!”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一种品质。
     回看当今,各种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影片、节目譬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不断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们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学习……“。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的人,才能拼了命把这活儿保住,传下去!”只要我们拥有继承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相信传统的种子定会在天朝大地上永远生根发芽!
     影片到最后,在师傅焦三爷坟前,游天明满怀悲痛地奏响了惊天动地的“百鸟朝凤”云雾中,师傅坐在太师椅上,微笑地看着徒弟,面容骄傲地听完了整曲,罢了,起身,头也不回地消失在远方……
     那一刻,我意识到,传承的精神已在我心中永恒。
     《百鸟朝凤》观后感范文3     唢呐,在现在已不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这种古老的民乐逐渐被西洋乐器所取代。但是,有一首唢呐曲,在看过一部电影后,已被深深烙印在了我心里,那就是——《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讲述了游天鸣自小拜师学唢呐的故事。从电影开头唢呐的光辉岁月,到最后的逐渐没落,无不让人感动。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则是电影的尾声,一位老者,手拿唢呐坐在家门前的台阶上演奏着,有一对年轻女孩走了过去,还向老者身前的杯子里投了一块钱,这多么令人感到屈辱啊!
     那位老者的唢呐技艺极好,可是,曾经无比光辉的唢呐技艺,如今,却只能用来像乞丐一样讨钱,这如何能不令人感到屈辱心寒呢?再回顾电影的开头,二十几年前的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为红白喜事伴奏,多么光辉,多么光荣啊!可如今,有谁还尊重我们唢呐匠?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这么被人给遗忘抛弃。而这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那些西洋乐曲新鲜,有趣,可我认为这并不值得我们为其放弃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而对于那些赶流行,推崇西方文化的人,我想问你们几句,你们从哪里来?你们记得自己的根吗?
     我认为,西方文化是非常新鲜,有趣,但是,我们要时刻记得,不能够本末倒置,不能忘记我们作为中国人,要将中国的文化传承下去。要像游天鸣一样,将属于我们的文化时刻记起,烙印在心头,有着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的信念。
     唢呐匠只不过是沧海一栗,它反映了现代人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任由别人将自己的东西拿走。我们不能像电影里的那些混混,要像天鸣和他的师傅一样,将中国文化传给我们的后代。
     百鸟朝凤,唯有坚持方能成凤。要学习电影里的唢呐匠们,传承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的坚持。

《百鸟朝凤》观后感

4. 《百鸟朝凤》观后感

《百鸟朝凤》观感
  
  
 我坐在电影院里,对于《百鸟朝凤》的了解,只有几个字“唢呐的兴衰”。
  
  
 说起唢呐,我读中学的时候在马路上远远瞥见过一眼,那时不知道是谁家办红事还是白事,总之一堆人簇拥着几个穿白褂吹唢呐的人游街,好不热闹。可这热闹,在彼时的我眼中极其嘈杂,我那时在学手风琴,爱极了风箱里琴键的低沉共鸣,所以我就只是瞥了一眼,嗯,当时应该还撇了嘴。
  
 影片开始时,我方才知道,这是吴天明导演的遗作。你要知道,当一个词语和“遗”摆放在一起时,它的意义就变得微妙起来。我几乎是正襟危坐,紧紧盯着眼前:辽阔的高原,蜿蜒的山路,点缀在黄土边的绿色,还有那大片的芦苇……就在这让人感到宁静的原生态景致中,开始了《百鸟朝凤》的观影。
  
 我不知道电影行业的人都以什么样的标准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我是个外行人,除了其间的热闹,我在乎的是一部电影能带给我多少感动与启迪。而这部影片显然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甚至让我有点难以负荷。
  
 在主角“唢呐”尚未露面的许多帧里,有因望子成龙而低声下气讨好奉承的父亲,有痛失两子温柔和蔼的师母,有天分极高活泼可爱的师弟……如果你仔细揣摩,这些所谓的配角的行为举止,无一不展现人天性里的许多美好。当然,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焦师傅与游天鸣。焦师傅是个外冷内热的人,我记得最清楚的细节:他让天鸣用芦苇杆吸河畔的水时异常严厉,吸不上来不准回来吃饭,吸上水后没有表扬与赞赏,换了一个更长的芦苇杆让天鸣继续吸。可在瓢泼暴雨中他又和妻子一起给河边勤奋苦练的天鸣带来蓑衣,并将自己的斗笠解下戴在天鸣头上。总觉得这一幕狂风暴雨中爱的显露是一个转着,因为此后影片中的焦师傅面上有了笑容。再说游天鸣,一个被父亲谎报年龄不情不愿且天分不足的孩子,怨恨父亲将他的唢呐梦寄托在自己身上的同时又为父亲额头蹭出的血流泪心疼。这样一个孝顺善良的孩子,除了天分不足,焦师傅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虽然电影情节开展的前段有这么多美好值得品味,但真到了“唢呐”出场时,我才觉得这部电影有了它的灵魂,一个能自己歌唱能与人交流的灵魂。关于这缕灵魂,我记得三个唢呐:焦师傅的藏宝箱里,向他徒弟们介绍的第一支唢呐是“清朝道光年间”云云,着重点在文物与地位,可见当年唢呐的盛极一时。第二支是焦师傅送给游天鸣的唢呐,是焦师傅的师傅送的,也是焦师傅人生的第一支唢呐,现在成了游天鸣人生中的第一支唢呐,它代表的该是师傅的厚望。可惜这支意义非凡的唢呐被一场火烧了。不过游天鸣却不负厚望的苦心孤诣,在接班礼上从焦师傅手中接过第三支唢呐,一支金的、从他师爷的师爷的师爷的手里传下来的唢呐,用来吹奏《百鸟朝凤》的唢呐,这支唢呐,似乎就是第一支放在藏宝箱里的“清朝道光年间”,可是此刻出现却不止代表唢呐的当年的地位与荣耀,而是代表着传承与寄托。一支传了好久的唢呐,焦师傅希望它可以传的更久。
  
 唢呐静静的时候,是被人珍藏爱护与传承守候的,当唢呐跳跃起来,被吹唢呐匠人的气息与指尖包绕,它就成了一个个跃动的音符,就成了一曲曲史诗,就成了一场与自然沟通交流的视听盛宴。说来奇怪,我的耳朵跟本分不清唢呐曲的差别,在我耳中所有的唢呐曲都是那么曲调欢快,喜气洋洋。当我坐在电影院静静听时,耳朵依旧分辨不清,可有的唢呐曲就是让我开心的不由自主的摇头晃脑,有的,让我眼眶湿润泪流满面。我想,唯一的解释就是,那些将唢呐吹进骨头缝儿里的匠人们,的的确确的将唢呐吹进了我的骨头缝里。我也曾一度不解过白事为何要吹奏唢呐,这个从外形看来就活泼喜悦的小喇叭。看了这部电影,我似乎有了理解。这种理解远远不是“习俗”“民间艺术”这些概念解释的清的。我想将几个情节联系在一起,当然,我不知道吴导有没有这样的表达,我也不知道唢呐是不是这样的讲究,但它们确实给我一些启迪。我想分享给大家。
  
 在和风涤荡的芦苇丛里,焦师傅学着鸟叫吸引着鸟儿,得到了“鸟儿”的回应,于是焦师傅和“鸟儿”愉快的交流起来,焦师傅寻找鸟儿的路上发现了“鸟儿”游天鸣。这是整部影片中我最喜欢的情节:自由的蓝天下,宽阔的土地间,师徒三人温情的传道授业解惑,人与自然的交流是那么惬意、舒畅,让人神往。我当时就想一头扎进那悠悠的芦苇荡。我也是那时才欣喜的了解,原来唢呐是与大自然交流的媒介。与之联系起来的情节是悲戚的一幕,这一幕大概是整部影片最虐心的一幕:在一位德高望重的村长去世后,焦师傅要游家班吹奏百鸟朝凤,百鸟朝凤,唢呐一响,百鸟来朝,不轻易吹奏。吹的人,享用的人都要德行非常好。德行好,是贯穿整部剧的眼,这也是为什么吹的人是天鸣是焦师傅不是蓝玉不是三师兄,享用的人是打击日寇保家卫国的村长而非排挤村人一家独大的村长。焦师傅自己咳嗽不止却要替患病的天鸣吹奏百鸟朝凤。我期待着金唢呐里的婉转,却不该开出一朵血丝花。已然衰败的唢呐,勉强齐全的人心,焦师傅痛心又无奈,拼着全身的气力向民族英雄致敬。不知道阖上双眼来于土归于尘的村长是否知道,来于自然归于自然的百鸟朝凤,是一个唢呐匠人对他整个生命的最高礼赞。
  
 还有一支《百鸟朝凤》,焦师傅说他去了让天鸣给他吹个四台,天鸣哽咽着说,我要给您吹百鸟朝凤。焦师傅说:“使不得,使不得。”这大概是德行高的人的统一特点:从不觉得自己德行高。试问,用一生去践行去传承唢呐的匠人,怎么会配不上唢呐对他的歌赞呢?一座孤立的坟,一立简单的碑,一支吹给一个人听的百鸟朝凤,一个欣慰的笑,一个抖擞的背影,一起隐在大山里。这一幕情节,我是描述不出其中的滋味的,只有亲眼去看的人才有深刻的属于自己的感受。有很多人讨论那个背影,我觉得那个背影,他可以孤独、可以决然、可以无奈、可以悲哀等等,但他一定是欢快的。还记得那句话吗?“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喝了深藏二十年的杜康,解了忧的焦师傅像个顽童,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唢呐里,笑着,摆着,和唢呐融为一体,沉浸在自己的喜悦里,沉浸在唢呐的喜悦里。他不是吹给别人听的,他是吹给自己听的。我们这些听众,只不过是讨了便宜而已。也有很多人说这部影片是个开放式结局,天鸣是否选择了坚守还不知。我不能左右别人的想法也无权评判,我只是阐明自己的立场,这并非一个开放式结局。在一个传统文化衰落的大势里,一个人的坚守辛苦不堪又仿佛螳臂当车般毫无意义。人性,又偏偏是极其复杂又极其简单的,坚忍而纯净的灵魂,他会遇到阻碍,会遇到挫折,会迷茫,会彷徨,会被诱惑,会短暂迷失,但他永远不会偏离。“唢呐离口不离手”绝非字面上的含义那么浅显。天鸣可能会因着城墙上孤独的吹奏人,省城里的高楼大厦,受人追捧的洋乐队而有一时的迷茫和片刻的迷失,但他最终会像焦师傅一样,昂首阔步的隐在秦川的黄土高原里。当然,也可能会换种方式,因为在最后的唢呐高歌里我放佛听到了大号的低吟。
  
 至此,这部电影结束了。可带给我们的感动没有结束。我们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有着所谓的配角充斥在我们的人生里,他们会是像游父一样始终支持你做你后盾的父亲,会是像游母一样始终为你着想为你好的母亲,会是像焦师傅一样倾其所有助你成才的恩师,会是像师母一样由衷欣赏你无条件信任包容的爱人,会是像蓝玉一样替你抡起拳头的朋友,会是像妞妞一样摇着尾巴不曾离开的宠物,也会是像唢呐一样,你始终追求并坚守的梦想。这部影片的意义,不止是唤醒了新一代对唢呐这种民间艺术的记忆,更是唤醒了我们的心,去看看我们自己的人生。也许会有人因为《百鸟朝凤》热血沸腾的去学习唢呐传承文化,也许会有人因为《百鸟朝凤》而潜心了解其他正在衰败的民间艺术,也许会有人因为《百鸟朝凤》立志成为一名导演拍更多更好的影片,但更多的人像我一样已经有了梦想的人,会因为《百鸟朝凤》而感动,然后思忖自己的人生。
  
 最后,在电影院里认真聆听观看,在深夜里仔细品味感受,那些在《百鸟朝凤》里发现的美好,我慢慢敲了下来,是我对吴天明导演的致敬,感谢他带给我的视听盛宴,感谢他所展现的人性中的美好。谢谢!

5.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谢谢

好久不看电影了。上午与同事在办公室喝茶聊天,一位美女说,刚看了一部电影,流了不少泪。啥片?吴天明生前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百鸟朝凤》,票房虽然很低,但值得一看。搞笑的电影我向来不屑一顾,而对催人泪下的电影情有独钟。2016年5月12日,著名制片人方励在直播平台上下跪磕头,向全国影院经理为《百鸟朝凤》争取排片,呼吁他们给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一个机会,同时也跪求网友帮忙传播扩散,支持这部吴天明导演的绝唱之作。虽然大学毕业后电影看得少,但吴天明还是知道的,他曾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执导过《老井》,算得上是张艺谋的恩人。为了支持中国的电影事业,我应该去看。同事帮忙一查,今晚 7点附近影院就有演,于是当场决定晚上与妻去看看。
可坐几十号人的小电影厅,连我们才五位观众。更好,可以静静欣赏。电影一开始,八百里秦川的苍凉空旷,人物的朴实无华就震撼了我,我知道这就是我想看的那类电影,它不会让我失望。观后,我的评价只有4个字:流泪,震撼。
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1982年,一个13岁的小男孩游天鸣被爱好唢呐的父亲逼领着去找邻村的唢呐师傅焦三学艺,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游天鸣练就了高超的唢呐技艺,并成为师傅的接班人,游家班取代了焦家班。然而随着年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传统技艺越来越被人冷落,不仅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而且难以为继。一代唢呐王焦三带着对传统技艺的不舍含恨去世,游家班艺人纷纷外出打工。技艺的传承者游天鸣何去何从?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将沉重的思索留给了观众。
可以想见,这部电影的拍摄成本应该不会很高,从这方面来说,不仅不能算是人们常说的大片,连中片都不算,顶多算是小片,但如果从思想性、艺术性来说,它却算得上巨片,它给人思想上、灵魂上的震撼是巨大的,怪不得同事会流泪,我的双眼在90分钟内也始终是湿润的,自己仿佛经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展,外来文化越来越冲击国门的今天,传统技艺、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是眼睁睁地看着它们从我们面前消亡,还是尽力去保护,继承并发扬光大?这是每一个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国人应该深思的问题。我们在关注股市的起伏、楼市的疯涨、在关注工资、教育、医疗的同时,能不能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并不是一概反对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事实上,与传统的政治文化相比,我更愿意接受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但当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等充斥大街小巷的时候,我们还能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文明古国吗?!
看到少年的游天鸣被父亲逼着去拜师学艺,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他没有文化,但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有出息,在我才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领着我去找汉伯学习英语,那是1978年,国门还没有打开,知识还没有得到重视。我又想起了汉伯和叔公,他们就像唢呐王焦三一样在自己破旧的老房子带着一群乡下的孩子学英语,不仅教他们学习,还教他们做人。孩子们走了一批,又来一批,小屋的煤油灯照亮着他们前进的道路。我还想起了四中的许建侯师及师母,他们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学习上时刻关心,生活上细心照顾。许师离开我们八年了,但同学们始终记得他的音容笑貌,大家仍然去看望师母。
也许因为同龄的缘故,且同样出生在农村,在游天鸣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许这就是《百鸟朝凤》更容易打动我的主要原因吧。我想把它推荐给儿子,但他能理解和欣赏吗?我没有把握。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谢谢

6. 《百鸟朝凤》观后感800字

  唢呐,在现在已不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这种古老的民乐逐渐被西洋乐器所取代。但是,有一首唢呐曲,在看过一部电影后,已被深深烙印在了我心里,那就是——《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讲述了游天鸣自小拜师学唢呐的故事。从电影开头唢呐的光辉岁月,到最后的逐渐没落,无不让人感动。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则是电影的尾声,一位老者,手拿唢呐坐在家门前的台阶上演奏着,有一对年轻女孩走了过去,还向老者身前的杯子里投了一块钱,这多么令人感到屈辱啊!
 
   那位老者的唢呐技艺极好,可是,曾经无比光辉的唢呐技艺,如今,却只能用来像乞丐一样讨钱,这如何能不令人感到屈辱心寒呢?再回顾电影的开头,二十几年前的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为红白喜事伴奏,多么光辉,多么光荣啊!可如今,有谁还尊重我们唢呐匠?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这么被人给遗忘抛弃。而这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那些西洋乐曲新鲜,有趣,可我认为这并不值得我们为其放弃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而对于那些赶流行,推崇西方文化的人,我想问你们几句,你们从哪里来?你们记得自己的根吗?
 
   我认为,西方文化是非常新鲜,有趣,但是,我们要时刻记得,不能够本末倒置,不能忘记我们作为中国人,要将中国的文化传承下去。要像游天鸣一样,将属于我们的文化时刻记起,烙印在心头,有着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的信念。
 
   唢呐匠只不过是沧海一栗,它反映了现代人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任由别人将自己的东西拿走。我们不能像电影里的那些混混,要像天鸣和他的师傅一样,将中国文化传给我们的后代。
 
   百鸟朝凤,唯有坚持方能成凤。要学习电影里的唢呐匠们,传承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的坚持。
                     
     微信公众号搜索  精典说说美文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7. 观《百鸟朝凤》有感

      导语:《百鸟朝凤》这部电影的上映之路可谓历经波折,先是排片过少,再又出现“下跪门”。究竟这部电影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观者的感受。
         观后感_第1篇: 
        见过人生如戏,以为阅过沧桑,却总有不经意间的感动在某个瞬间。
        电影如潮中,本来没有注意《百鸟朝凤》,只为方励那一跪,知道的,重点关注了;不知道的,赶紧去看简介。业内的,一个情分;槛外的,一份唏嘘。
        是的,一个不悲哀却无法欢笑的故事,一位极有建树的第五代导演鼻祖的遗作,拍此片的时候,他也许并没有预知,自己也如同焦三爷,时日无多,会凤来泣血。而我的感动,却是不知名的,甚至自己很惊诧,有多久没有感动到落泪?为天鸣第一次吸上来的手心儿里的那捧河水;为天鸣去而复返时师傅留在桌子上等待他的唢呐;为天鸣接过的祖师爷的那一尊三百年传承的宝贝;为一个半途而废的唢呐手捍卫儿时的未竟事业大打出手;为混战中被践踏碾压的老一代艺人视若珍宝的断管残花;为师兄弟同仇敌忾的累累伤痕;更为老班主毕生绝唱“百鸟朝凤”时从喇叭口倾泻的拳拳热血,昭示着恪守忠诚,承载民间绝学的一代艺人,殚精竭虑,油尽灯枯!血花绚烂,血色斑斓。这些并不风姿矍铄的镜头竟然让我和游天明一样泪眼婆娑。我只能解释为,这些“傻傻”的泪,触动了我们天性的纯良,和不曾失去,却一直被压在心底的精神世界。原来焦家班班主选徒弟时就心明眼亮:只源自天鸣扶起爹爹,抚摸爹爹额头的伤口时,那一颗晶莹珍贵的泪滴。
        影片没有宏大的气势,包括传说中《百鸟朝凤》的曲子也没有美如天籁,绕梁三日,更没有真的引来百鸟,也没有凤凰的存在,那只是一个行业的至高点,如同围棋的最高段位,习得此曲,即是下一任班主的象征。电影表现手法很娴熟的吴天明特色,主人公的名字不知道是不是有所暗喻:游天鸣,由天命,听天由命,难不成天明导演预见了自己的无力回天,亦或预见了快餐时代这部戏的厚重与残缺?反正《百鸟朝凤》的情节很现实,结局更现实。专业的影评留给诸多名家,我暂取一瓢饮,除了感动和遗憾,还有爱与哀愁。
        我看到了焦师娘很爱很爱爱她的丈夫,以及她丈夫的事业。她没这样说,她只做了自己分内之事:锄地,做饭,安慰小徒弟,照顾小徒弟。但是她风吹日晒的脸,会在丈夫吹起唢呐时,满面荣光。哪怕是丈夫醉酒时顽童一样的表演,她仿佛心领神会,带着崇敬,认可,爱恋,宠溺。而天鸣爱情的空白,不得不说,也许,他缺少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侣。因为他把唢呐爱在骨头缝里了,也要有一个接纳这份执着的姑娘才好。
        天鸣在师傅暮年做了接班人,却在他手艺如日中天时,遭遇民间绝学的没落,就像西安街头,唢呐人在沿街乞讨;就像文化局的正傅局长确立了唢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没能感召回八台唢呐;就像尽管称之为遗产,却不能兑换成金钱赚的金玉满盆,甚至没有改变游家班班主放了妹妹自由,没有了换亲的资本便要打光棍,而他的师兄弟们风餐露宿,拼却一根手指也不足以养家糊口;就像片尾焦师傅的墓前,天鸣一腔悲愤,双泪横流,无语对苍天,只能鼓足勇气为师傅吹一曲杜宇声声,师傅却用一个转身告诉他,不如归去,如何来兮?
        万卷归宗,百鸟朝凤,可惜,天明时节,凤隐山林。不知天明导演可曾瞑目,天堂途中,可曾听到影院增排的消息,可曾看到他的同行们为他奔走跪求。愿爱与忧愁不再,天明与天鸣开怀。
         观后感_第2篇: 
        “百鸟朝凤”没那么简单
        《百鸟朝凤》是唢呐名曲。然而,它并不仅仅是一支曲子那么简单。据影片主演陶泽如介绍,《百鸟朝凤》原是欢快的曲子,常被用于乡间结婚喜事。然而在电影《百鸟朝凤》中,吴天明导演将其改成了哀曲,变得深沉庄重。一般情况下不吹此曲,“只有德高望重者,才配得起为他吹《百鸟朝凤》。这首曲子,承载的是对人生的`评价。”
        正如黄建新导演所评价:“吴天明用‘一个年轻生命的成长’与‘一个生命的消亡’交叉来表现了一种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是他的,又是全人类的。电影到了这个份儿上,才是真正的大师。”
        辗转两年,上映不易
        2014年吴天明导演离世后,因为缺乏宣发费用等原因,《百鸟朝凤》被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吴天明导演的女儿吴妍妍四处奔波,直到遇见了著名制片人方励。“我让方励老师看了《百鸟朝凤》,他看完之后背过身去,半天没有说话,等他转过身来,满眼都是泪水。然后他问你缺什么,我说缺资金,我现在没有足够的钱来做这件事。方励老师说你缺多少钱我给你补多少,一定要把这部电影推出去,哪怕头破血流,也要为了这部电影跟市场打一仗。让观众都看到吴天明导演这么好的一部作品,这样我们才对得起这位艺术家。”
        对此方励表示,《百鸟朝凤》是“电影中的电影”,每次看片都被感动落泪,因此毅然决定亲自带领“志愿者”队伍,集结社会各方力量与业内同仁,为电影推广尽其所能。
        于是,在《百鸟朝凤》制作完成的两年之后,这部影片才终于得以跟观众见面。
        “大半个中国电影圈”自发力挺
        作为吴天明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百鸟朝凤》在整个电影圈和业内得到了前所未见的支持。近百位志愿者不辞辛劳,为电影推广尽其所能。全国九大影业发布联合声明,为影片发行保驾护航。张艺谋、徐克、黄建新、陈凯歌、贾樟柯、张一白、韩寒、黄健中、谢飞、何平、张扬、管虎等多位著名导演齐声应援,义气相挺。
        著名导演贾樟柯认为:“《百鸟朝凤》表现出对文化本身的‘在意’,这个时代在意这样事情的人不多了。只要看五分钟,就会被这部电影打动。”著名导演黄建新看完《百鸟朝凤》后大力推荐:“这部电影包含着天明导演对生命的体会,对理想的坚持,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灵魂的拷问。影片大情大爱,至情至深……我是含着眼泪看完的。这部电影富有魔力,你看了,会影响你的人生……”
        奥斯卡金像奖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倾力推荐
        曾执导《愤怒的公牛》、《出租车司机》《无间道风云》等片的奥斯卡金像奖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对《百鸟朝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盛赞吴天明是“一位电影界真正的巨人”。
        马丁表示:“吴天明先生是一位非凡卓越,有胆识的人,他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对自由的信念。实际上,我认为他始终相信这两者是共通的,而我和他有着相同的信念。吴天明先生给予了所有的人,给予了全世界不寻常的宝贵的东西。如今,在这位艺术家离世的两年后,《百鸟朝凤》终于要在中国上映了,我强烈建议大家珍惜这次机会,到电影院观看这部优秀的电影。”
        国外巡展,获奖无数
        《百鸟朝凤》在国内公映之前,已经参展过许多国际电影节,并获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大奖”、法国tours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影片奖”、第 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大奖、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等多个奖项,在釜山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东京电影节中成为官方展映影片,所到之处,皆获极高评价。
        匠心传承,时代风骨
        《百鸟朝凤》讲述的是在当下民心浮躁的时代里,对匠人精神的传承,不被现实折服的任性,以及追求理想的执着。正如影片主演陶泽如所说:“《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中,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多的是德,是风骨气质,是坚守信念的精神。”方励也表示:“这部电影讲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意境。不管外界多么喧嚣浮华,心中一直有自己的坚持,这是这个时代特别需要的。”
         观后感_第3篇: 
        在上映之初就,就急忙的去看了《百鸟朝凤》,因为觉得它在院线一定命短,怕失去了在电影院内观赏的机会。看完本来并无太多感想,可前几天突然看到了影片的制片人下跪求排片的新闻,反响很大,票房逆袭,这才努力提起精神,好好思考一下这部电影。先说那天去看电影,因为在下跪事件之前,所以在买票的时候发现排片率的确非常可怜,大多数影院一天只有两场,分别排在大早和半夜。因为本片是有曲江投资,所以西安有两家曲江旗下影院都给予了全天排片的待遇,这才顺利的去看了电影。令人意外的是,与想象的不同,影厅内入座不少观众,人数甚至多于之前看《荒野猎人》了。
        我之前并不了解吴天明,也不了解第四代导演,但对于能看到这样的作品感到很难得,尤其在现在浮躁的大环境中,更觉得难能可贵。不过看完之后,电影给我的感觉,如同片中的唢呐匠人一样,显得过于“老派”,老派的剧本、剪辑、和手法,还有那关于正付局长的笑料,甚至特效都做得很老派。在这个时代,这部电影就像片中的唢呐一样,是匠活,但格格不入。
        在影片中,每到了吹奏唢呐的场景,电影就采用背景音乐配合演员表演的形式,对比起《爆裂鼓手》中实拍的演奏场面(虽然有很多替身镜头),显得毫无力度,不过焦三爷醉酒时独自吹奏的戏,倒显有些味道,当然这与演员的表演也有很大关系。片中一直在强调的曲子“百鸟朝凤”,经过前半部分的渲染让人很是期待,最后终于吹奏“百鸟朝凤”时,我却失望的发现演员的动作与背景音乐甚至不能很好的合上节奏,十分出戏,最后也未能听完全曲。在师徒关系处理的方面,有些地方我也觉得不算合理,虽然焦三爷说他之所以给主角传授“百鸟朝凤”是看到主角扶起父亲时的眼泪,但在其中我并不能很好的能体会到这种心情,很多地方更会感到“因为游天鸣是主角,所以他才能这样”的心理。总之,导演在这方面的处理就像之前所说的“老派”,现在看来,都显得有些勉强。
        全片的表演最出彩的必然是出演焦三爷的陶泽如了,他把焦三爷严厉不失温情,顽固而又执着守卫着传统文化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导演也通过了这个角色,诉说了自己的担忧,这是对未来,对传统文化甚至对电影的担忧,并且是很绝望的。影片结尾并没有给唢呐人留下任何希望,焦三爷看似德高望重,最后为他送行的却只有主角一人,就连寻常的四台八台,也没法凑齐。主角一人苦苦的坚守着唢呐,焦三爷的确没有看走眼,但他又能在这洪流中坚持多久,如果顺应剧情发展到现在(2016年),主角又会变成怎样呢。传统文化的衰退,是悲哀,也是必然。文化是要顺应时代的,否则无法在历史长河中生存下来。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多都是在漫长的农耕文化中发展而来,仪式感较重,背负着人们对于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吃饱穿暖这样的美好期许,而在当代社会,除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对于摆脱了农耕文化的人们,那些简单朴素的需求对于我们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失去了仪式感的唢呐声,也注定会慢慢被人遗忘,以后也许只能在片中提到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或者民俗演出中才能听到了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师娘这个角色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第一次见到小时候的主角给他递水的样子,半夜送食物的样子,像主角师弟告别时微微挥手的样子,的却是是那种陕西农村女性性淳朴善良的形象,让我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姥姥,感觉很亲切。其他的角色,相比之下就表现平平,出演童年时期的小演员的有些灵气,但主角长大之后,却比较木讷,表演显得刻意。片中还有一处应该西安人才能发现的穿帮,如果没记错的话,主角去西安应该是在1992年,这时在一个拍摄钟楼的镜头出现了钟楼地下通道的出入口,而钟楼地下通道应该是在2000年左右建成的。说实话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细节,但我还是认为在一部导演是陕西人并且又有曲江参与的影片中,这种情况不该出现。
        总的来说,《百鸟朝凤》值得一看,虽然它没有我之前预期的那么好,但也谈不上失望。昨天看到在下跪事件之后,《百鸟朝凤》的票房已破千万。老实说,我很不喜欢这样的可怜营销,哪怕这的确是为了中国电影的未来担忧而下跪。一身傲骨,就像片中唢呐班和洋乐队冲突时一样,不仅打不过别人,连唢呐也折掉了,吴天明导演泉下有知的话又会作何感想呢。但从结果来看,这一跪又得到了很好的回报,人们也似乎也开始从无尽的娱乐中清醒过来,纷纷关注起了这让人无法轻松的严肃电影。对此,我觉得这也只是众人一时热潮摆了,过不了多久,这些担忧的言论就会从朋友圈、微博里消失。而真正的情景,则更有可能是最近看的另一侧消息:今年北京电影节上,塔科夫斯基的电影票全部售罄,可在观影时,观众纷纷抱怨看不懂,睡着,或是用手机查影评。如果变成这样,我觉得还不如让这些电影少些关注,去让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有机会看到看到那些优秀的作品,而不是沦为让人去装腔作势的资本。当然,《百鸟朝凤》和上述情况也不一样,首先我不会说它是一部文艺电影,这些年“文艺”承载了太多不属于它的意义,《百鸟朝凤》只是一部普通的电影,和同期上映的《美国队长》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它没有先锋的实验态度,也想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它只是不想逗你笑,也不想让你爽,想严肃地去讲一个故事罢了。
        如今,《百鸟朝凤》受到了很多关注,排片率大增,票房也变得很可观。但这真的是一种惨胜,是由导演的去世以及制片人的下跪换来的,更不提前期还有众多明星卖力推广,甚至我觉得《百鸟朝凤》此时已经承载了超出电影素质本身的赞誉,与之前的无人问津相比,真让人哭笑不得。如果说一部电影,或是我们的传统,是通过这种方式让人铭记,那我想它还是会在时间长河中,慢慢被我们遗忘吧。

观《百鸟朝凤》有感

8. 《百鸟朝凤》后感

"凤凰,汇聚着世间所有的美丽,集合着世人对人生最美好的憧憬,隽永而不遥远,神秘而不陌生。
  
 唢呐,时而高亢激昂,如战马嘶鸣;时而委婉低徊,如泣如诉。极致地奔放着生命,如歌般地演绎着人生。
  
 如今,百鸟不在,凤凰也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而孤独的唢呐却还在厚厚的尘埃下,梦幻着涅槃。
  
 
  
                                          
 
  
  
 这是焦三爷的扮演者陶泽如在《百鸟朝凤》的首映礼上朗诵的诗歌。
  
 这是应该用一种低哑深沉的音调去能读得出那种豪情壮志却因现实而苍凉的无奈,一如电影的结尾。
  
 
                                          
 
  
  
 觉得写得挺好的,贴合这部电影的两大关键词"凤凰"和"唢呐",也写出了这部电影的精神。所以就顺手摘过来了。
  
 这是我目前为止所看到的第一部用唢呐为题材的电影,挺特别。唢呐,其实,给我印象并不是很深刻或者很好。因为一平时唢呐出现在生活中无非就是红白喜事或者祭祖,在我家乡那边,更多的是用于丧事,又悲又尖,不绝于耳,聒噪。一听到唢呐声,首先第一反应是谁家哪个谁走了?二是唢呐形如喇叭,发出的声音也如大喇叭那样洪亮无比,一吹,方圆十几里都能听到,给我感觉是侧重于声大,并没讲究什么音律节奏。也不如其它乐器那么悠扬悦耳动听。也许是我平时听到的唢呐都是非常简单粗暴,也许也是我鉴赏能力有限。
  
 
                                          
 
  
  
 后来,特意去听了几遍网上的《百鸟朝凤》音乐,总体轻快,声音清亮,里面有各种模仿鸟叫,生动形象,比较调皮,调子时高时尖,时快时慢,起伏跌宕。
  
 说老实话,这首唢呐曲给我感觉并不像用于丧事,虽然我不太懂怎么去听,但这首总体风格都比较轻快活泼的,用于伤心难过的丧事,还是觉得怪怪的。也许也是我想法偏颇,谁说丧事演奏的乐曲就必须悲天悯人,呼天抢地的?
  
 再看回百鸟朝凤的相关网络解释: 朝:朝见;凤:凤凰,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不管是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还是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对老百姓来说,都是件可喜可贺的喜事。从此角度出发,欢快的曲调并不相违背。只是我们容易用惯性思维考虑事情,习惯标志化。
  
 这部电影虽然总体情节、画面和节奏较为温和,没有美国大片各种场面宏大的特效效果,也没有青春电影里面的各种霸屏美女帅哥,更没有某些电影只为娱乐大众的恶俗恶搞。可是,看完后就是让人揪心且意犹未尽加深思。
  
 
                                          
 
  
  
 
                                          
 
                                          
 
  
  
 为什么不伤大雅的传统手艺会被时代挤压舍弃,得不到重视?
  
 为什么这部片这么优秀却因为被定义为文艺片并认定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而被搁置被忽略被冷落,直至两年后才公之于众?还要制片人下跪求情增加排片量?
  
 为什么现在电影院里面和电视剧大部分是播放各种情节对白都似曾相识、千篇一律、没什么创新的电影电视剧?只因为普罗大众都只爱通俗?
  
 据闻有很多创新的不错的文艺电影因为无大明星撑场、无物力财力大规模宣传,即使获得各种国内国际大奖,依然会被定义为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而渐渐被埋没,无法与大众见面。
  
 我是不懂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律,也不懂一部电影的诞生到面世要经历多少重重障碍。可是,造就大众热衷各种恶搞娱乐享受,媒体网络各种无处不侵的铺天盖地的宣传,甚至到麻木从众的个人就没有丁点责任吗?归根结底,钱在作怪。
  
 然而,愤懑责备并无卵用。一个愤青能做之事就是默默地掏钱,叫上亲朋好友,去看看这部难得的不是为钱而拍的实实在在的电影,尽绵薄之力。
  
 (备注:2016.6.2.23:47补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