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是做什么的

2024-05-04 01:57

1. 中关村是做什么的

中关村原名“中官屯”、“中官坟”或“中官村”,是明清时期太监的养老院,因太监别称“中官”而得名。

中关村是做什么的

2. 中关村是啥

中关村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即中国高科技产业中心,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它就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北京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

3. 中关村是什么?

1949年以前,中关村是个有70户住家、276口人的自然小村,它以经营农业为主,周围的坟地占了土地的30%多。那时派出所的旧警察在村子里做户口登记时使用的地址就是“中关村”。就把这个小村作为第一个阶段,叫中关村自然村阶段吧。  中关村自然村的范围不是十分大,其东界南起保福寺(在今天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原子能所一线)至蓝旗营西门北侧(今天蓝旗营西红绿灯北清华大学泵房处);北从蓝旗营西门北侧沿旱河经与于振周果园为邻至今天中关村二小南侧为中关村自然村的西北边界;南与东大院(今四环路南)相邻至保福寺为中关村自然村的南界。  1949年以前,中关村自然村归北平市十八区十八保管辖,十八保设在保福寺,下辖保福寺村、中关村自然村、蓝旗营和三才堂村。这个十八保的范围是个比中关村自然村更大的区域范围。当时,中关村自然村是十八保属下的第五、第六甲。土改以后,十八保被保福寺行政村所取代,中关村自然村为第五闾、第六闾。再后来又称保福寺行政村为保福寺乡。1956年保福寺乡又与大钟寺乡合并成为新的大钟寺乡。  1952年,中国科学院确定了以中关村院址的规划,中关村自然被划进了中国科学院的建设蓝图的范围内。由于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形成新的北京大学,1952年底,中关村自然村北部的土地从中国科学院原有的建设蓝图中划出,划出的部分形成了北大的中关园。中国科学院在中关村自然村剩下的范围里及其保福寺村、蓝旗营和三才堂村的部分土地上征地进行建设。到1959年,中关村自然村已经被中国科学院的几个研究所和北区宿舍全部覆盖。此一时期,“中关村”和“科学院”一个作为地名、一个作为单位名称可以相互代用。中关村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名概念,已经被各方接受。这一时期为中关村初期建设阶段。  至1959年7月,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家属宿舍人口已经发展到有家属1971户、7572人。由于人员居住比较集中,但迁报户口、办理粮食、结婚登记等手续需要去大钟寺派出所,路途较远、交通不便。因此中国科学院要求成立办事处、派出所。海淀区在不打破行政区划的前提下,决定不成立办事处,只成立一个居民工作站,全名为“东升人民公社中关村居民工作站”,具体工作仍由大钟寺大队领导。同时为了照顾蓝旗营、三才堂666户,2802人,(农民50户、217人)迁报户口,办理粮食去大钟寺的困难,将两自然村划入(中关村)。到这个时候,中关村仍然归海淀区东升公社大钟寺大队管辖,只成立了一个中关村居民工作站和一个派出所。在北京市政府的督促下,海淀区于1960年底批准成立中关村街道,1961年中关村街道正式成立。  从这个时期起,中关村开始作为北京市的基本行政单位。中关村下辖科学院宿舍、科学院在中关村各研究所以及蓝旗营、保福寺、三才堂等自然村。  1961年以后,中关村南区宿舍已经形成。到1980年前后,中关村范围除了包括保福寺、三才堂、蓝旗营等村外,还包括石家坟、大泥洼、黄庄东等自然村,范围基本就是现在海淀中关村街道管辖的范围。这一时期的是中关村街道发展成熟阶段。  归纳起来可以将中关村范围的概念归纳为“十八保”的中关村自然村时期、中国科学院确定中关村作为院址时的保福寺行政村(保福寺乡)时期、中国科学院进入以后中关村的建设时期、1961年以后的中关村街道管理初期,以及中关村高科技产业示范区成立前的中关村街道管理的成熟期。有了中关村这些不同时期的区域范围,在以后讨论起中关村的事情来,就比较容易说清楚。  “中关村”的历史回顾  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8年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  1978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改革的序幕。改革大潮直接激发了中国最大的高智力知识密集区 北京中关村。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春先在三次考察美国“128号公路”后,怀着一种使命感,要在中关村建立“技术扩散区”,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扩散新技术、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子。1980年10月23日,他在中关村率先创办了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 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发展技术服务部。其基本原则是:科技人员走出研究院所,遵循科技转化规律,市场经济规律,不要国家拔款,不占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依法自主决策。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还不是高技术企业,而只能说是高技术企业雏型,但它却使人们看到了在中国条件下发展类似于美国“硅谷”或波士顿128号公路两旁那样的高技术企业群的可能性,因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有关“科研人员的任务究竟是什么”,“研究院所是否应办经济实体”等种种争议。  1982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从理论上解决了关于中关村的争议。科技人员转向经济,兴办高技术企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  1983年1月,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就中关村的争议作了批示,肯定了中关村科技人员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积极探索。从此,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坎坷历程,中关村的民营高技术企业从无到有,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  此后,中关村地区民营科技企业如科海(1983)、京海(1983)、四通(1984)、信通(1984)等先后建立。到1986年底,中关村各类开发性公司已近100家,逐渐形成了闻名中外的、以开发、经营电子产品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充分肯定了这一改革的新生事物,中国科技知识分子的开创性为我国改革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86年12月,《人民日报》以“北京中关村一场悄悄变革,中国硅谷正在这里孕育”为题,向社会各界宣传报道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成长与发展情况。在此同时,7个城市的100多位从事软件科学和管理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中国高技术开发区研究”和“北京中关村建立高技术开发区的调查与研究”,经过3年的努力,第一次系统、全面、理性地研究了高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规律,这两个课题不仅从理论上肯定了我国搞高新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系统地对高新区发展的概念、模式、项目、选址和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随着国务院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决定的发布,同时由于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出现了勃勃生机。两年中,中关村的高技术企业发展到了400多家,并在实践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技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1988年初,中央办公厅组织联合调查组,根据十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对电子一条街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总结,肯定了中关村高技术企业的方向,并提出了兴办中关村新技术开发试验区的建议。同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发布《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标志着中关村高技术企业从此进入了不仅合理而且合法的正常发展阶段。  二、从1988年到1998年:北京试验区发展期。  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即十八条),大大激励了科技人员创办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科学院、各大专院校、各部委研究院所的一大批科技人员纷纷来到试验区,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在试验区成立后现呈迅速增长的态势。  随后的两年,尽管全国范围内存在经济调整与市场疲软等因素,在全国宏观经济环境十分不利的情况下,试验区仍然保持了超常规的增长。从1987年底到1991年底,试验区企业由148家急剧增加到1300余家,年技工贸总收入由7亿元增到37亿元,年工业产值从4.8亿元(1988)增到12亿元,上缴税金由0.25亿元增到1.5亿元,年出口创汇由300万美元增到4500万美元,后四项指标年平均增长53.9%,36.9%,64.5%,125.7%。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掀起中国改革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和现代建设的高潮,为中关村的兴盛注入新的活力,高技术企业的发展更为活跃。1993年6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一新形势的推动下,中关村的科技企业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深刻总结了创业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率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战略,即“资本股份化、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化、融资多元化、管理科学化、经济国际化”。这是在明确建立新经济体制时期,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新阶段。  1995年5月,中央作出《关于加速科学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决定》明确指出,“民营科技企业是全社会科技进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共健康发展”。在全国上下引起极大反响。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重新研究北京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包括海淀试验区、丰台园区、昌平园区在内的一区多园格局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并建立相应的市级管理机构:市试验区管委会,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到突出地位。  1998年,北京市政府颁布《关于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若干规定》(新十八条)。1999年初,颁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即“33条”)。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随后,“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

中关村是什么?

4. 什么是中关村?

中国科学院在科学城的优先工程是近代物理、地球物理和应用物理三所的三个大楼,都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当时科学院还有四个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所,即近代史所、经济所、语言所和考古所。院领导为了让这几个所离人民大学近一些,打算把它们统统从城里迁出来,于是在近代物理所西南角上盖了四排二层小楼,一个小楼一个所,所以称“四所”。盖这几幢楼,比较简单。1953年4月,近物所刚刚起楼顶,四所才动工。待到这一年的10月,近物所还在装修内部时,四所已经竣工了。
为四所盖了楼,四所中只来了经济所(语言所有人来过,时间不长就撤回城里),因此至今人们统称此处为“经济楼”。实际上,在中国科学院早期,这里充当了“中转站”。许多研究所的历史上都有在这里周转过渡的一页。尘埃落定之后,最南面的楼是微生物所的行政楼,北面三座多归化学所。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教育部下面有个地理研究所,解放后由院接收,暂留南京(所本部于1958年迁京),归属该所的《中华地理志》编辑部则在北京工作。1953年10月,刚刚受命出任编辑部秘书的丘宝剑,奉命率“部”开进“四所”,住进了最南面的那一座。在距离楼门口西北不到10米的地方,有一个小店。丘宝剑看到南墙上用石灰写着“中官屯”三个大字。
与邓启祥介绍的前些年在张宅东侧搭建的小偏厦有所不同,丘宝剑于1953年10-11月间所见的小店是单独一间房,位置在原张宅之南数米处,是在南墙上用白石灰写着“中官屯”三字。原有的张家地主宅和搭建的小店,可能在盖四所楼房时已被拆迁了,后来在它的北面建起了锅炉房。
编辑部联系四面八方,要尽快印制一批信封和信笺。经办此事的行政干事袁保诚没有注意墙上的字,在口头的语言传递中误把“中官屯”听作了“中关村”。结果,印好的一大批信封上,中华地理志编辑部的办公地址就是“中关村”了。三反之后,慑于“浪费”罪名的压力,信封只好将错就错地用。仿佛是当年行军队伍错传了一个口令,科学院的大批后续队伍就以讹传讹地往下传。半个世纪之后想当初,“中关村”毕竟比“中官屯”雅一些,我们感谢这个错误。了解北京掌故的人们,不是也都很赞赏“魏公村”比“畏吾村”好嘛,管它是有意改的还是流传中出了差错的

5. 中关村的发展是什么样的?

  中关村”名称由来的谜底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IT。提起中关村,人们立刻会联想到高科技,然而几十年前这里却还是一片荒凉的坟场,大多是太监的坟墓。明朝时,太监们就开始在中关村一带购买“义地”,形成了太监自己的墓葬地,年老出宫的孤苦太监就寄居在这里,他们生活上依靠富裕大太监的捐赠,平时则给埋葬在这里的太监扫墓上坟,烧香祈福。因明清时期称太监为“中官”,所以这里被叫做“中官坟”。
  中关村有原始地标石碑,上书“中关村”,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题字(位于中关村北站,路西绿地)
  中关村有科技园区标志,为DNA双螺旋造形钛合金镀膜金属雕塑(位于海淀黄庄北站,路中隔离带)
  也有一说认为从明朝开始,太监多在此建庙宇和养老的庄园,也因当时人称太监为“中官”,故称此地为“中官村”。今天北大物理楼楼北的院落中,就有太监祭祀的刚秉庙,还有一个叫“刚秉”的太监像。
  随着历史的变迁,还出现了一些与“中官”谐音的叫法,如钟关、中关及中官儿、中官屯等。 中关村是怎么从“中官”演化为“中关”的也有不少传说。一说是1913年在《二万五千分之一京西图》上已经见到“中关”地名的使用。对于这一称谓,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清朝末年有关人员编制地图时,因 为“中官”寓意太监不太好听,故将其“雅”化为“中关”。又有人说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曾在此地搭建一座城关,用于祝寿,因此得名。
  中关村正式得名是在解放后。解放后选择这里建中国科学院,觉得“中官”二字不好,才在北师大校长陈垣先生的提议下改名为“中关村”。另有一说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下属的《中华地理志》编辑部于1953年迁至中科院新址后,在印制新址第一批信封和信笺时,经办此事的行政干事袁保诚在口头的语言传递中误把“中官屯”听作了“中关村”,时值“三反五反”时期,未免于“浪费”罪名,信封只好将错就错地使用,结果中关村名称沿用下来。
  中关村是北京的高科技中心,它被誉为“中国的硅谷”,很多人都简称它为“村子”。
  从地理上讲,它位于北京城的西北部海淀区一带,在西北三环路西北四环路中间。
  由于比邻中国最著名的两座大学,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很多的西方分析家对中关村的前景很乐观。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斯坦福大学在最初硅谷的发展中扮演了相似的角色。
  很多电脑用户在这里购买他们的高科技用品。
  海龙大厦是最显眼的建筑之一,由于它是“shops with a shop”而为人们所熟知,在这里价格很容易商定。它主要是经营 Windows 兼容的硬件。苹果电脑的用户有一个AppleCentre 和一个体验中心。
  “中关村”这个词在中国高科技领域很著名,甚至在中国的其它领域。 [编辑本段]中关村科技园区简介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199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请示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发展规划,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家中央领导曾先后多次到中关村科技园区视察、指导工作。
  中关村科技园区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园区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科院校39所,在校大学生约40万人,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的科研机构213家,其中国家工程中心41个,重点实验室4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现已形成一区八园的发展格局,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石景山园、德胜园和健翔园,其中海淀园的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成果的研发、辐射、孵化和商贸中心,其他六园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地。海淀园位于海淀区,规划占地面积217平方公里;丰台园位于南郊的丰台区,昌平园位于北郊的昌平区,作为高科技产业基地,两园面积各占地5平方公里;亦庄科技园位于北京东南郊京津唐高速公路起点,面积7平方公里;电子城科技园位于首都东北郊酒仙桥,面积10.5平方公里;德胜科技园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规划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健翔园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面积约4.2平方公里,石景山园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中部,是最新建造的科技园。八个科技园共同构成了沿京城五环路布局的颇具特色和充满活力的高科技产业带。
  目前七园内有各类高新技术企业万余家,其中有联想、方正等国内知名的公司,还有诺基亚、惠普、IBM、微软为代表的1600余家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已达到112家,其中包括研发机构41家。
  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近年来致力于园区的基础建设,在硬件建设环境方面,加大规划和投资力度,在中心区通过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加速建设了中关村科技商务中心区,中科院科学城、北大科技园和清华科技园。在发展区重点规划建设了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大生物城、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多个专业化产业基地。为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产业化空间。
  园区内还有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历史名胜和自然风景区非常适宜人的工作、生活、居住。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的增长速度。2004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600亿元,同比增长25%;上缴税金133亿元,同比增长11%;生产总值760亿元,同比增长25%,相当于当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8%,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涌现出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企业。目前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4000家,新诞生高新技术企业4268家。
  近几年来,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累计达到2500多家,从业留学人员近6000人。
  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各类孵化器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摇篮。目前,园区内拥有中关村国际孵化器、丰台科技创业中心(设有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IBI)、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清华科技园等各类孵化器39家。
  中关村科技园区重视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利用国际各类资本发展高科技产业。至2004年底,园区拥有三资企业1600多家,约占企业总量的11.4%。 [编辑本段]中关村早期变迁  “中关村”的真正得名与定名,与中科院的“入住”和随之而起的“科学城”有关。成立于1949年的中科院,是以前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原有机构为主要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主要分布在上海和南京,北平研究院的多数研究机构集中在北京的东皇城根和三贝子花园(今动物园),院本部机关则自1950年6月起设在北海西沿附近的文津街3号(静生生物调查所旧址)。1950年5月,中国科学院确定研究所组建方案之后,有些南方的研究所须迁进北京,在京各研究所也都要扩充实验室和办公室,摆在当时院领导们面前最紧迫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在北京选择一个能有较大发展空间的科研基地,时称“永久院址”。
  在建国之初,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邀请专家讨论未来北京的建设规划时,已大致形成了将高等学校比较集中地安排在西北郊的共识。
  科学院曾于1950年向政务院报告申请圈用农科所(今中国农科院)以北至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以南为院址,但未得批准。1951年1月20日下午,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在中南海召开会议,竺可桢代表科学院汇报1951年度工作计划时,明确提出优先考虑在北京修建近代物理所(后来发展为原子能研究所)和地球物理所(后来分化发展出卫星设计院)两座科研大楼,急需落实建楼地址。
  院领导于2月1日开会,认为“若科学院不去要地,势将落空”,遂决定致函政务院,再次提出申请用地计划。
  两个月后,竺可桢在4月7日记参加院长会议:“据丁瓒(院党组副书记、院办公厅副主任)报告谓文委会与首都计划委员会均已同意科学院在西郊农业科学研究所左近圈地事,且即可进行。新建筑即可设立其上。”具体情况是,批准将大泥湾以北、成府以南的4500亩划为科学院用地。
  北京大学,原在城内沙滩一带,教学和生活用地也极为紧张。在科学院得到拨地的同时,北京大学得到批准的新校址是在科学院用地的南面,即大泥湾以南至农科所(今农科院)以北的地段上。到1951年末,政府高层已经内定了院系调整计划,北大将迁至燕园。1951年12月初,由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曾昭抡(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出面,要求将北大的用地与科学院用地对调(本年竺日记12月6日)。但此议提出为时已晚,因为科学院的建设规划已经确定,作为优先安排的重点工程———近代物理所大楼,已破土动工一个多月了。
  在视察现场之后,由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出面协调。科学院为此召开院长会议,经讨论,决定从原来拨给科学院的4500亩中划出北面1000亩左右给北京大学(本年竺日记12月8日)。
  1952年2月,中关村科学城的大规模建设即全面展开。同年,北大、燕大、清华成立三校建筑委员会,确定用科学院的“割地”修建教职员工宿舍。先是第一公寓,后是连片平房,再后是第二、三公寓。这一片地,后来称作“中关园”。
  科学城中第一个现代科学实验大楼,毕竟还是近代物理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50年5月,后于1958年7月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因此那座楼后来被称为“原子能楼”。
  尽管“永久院址”确定于1951年,但在竺可桢日记中记述新建筑所在地时,先是以清华、蓝旗营、保福寺为参照地,后来则以“西郊”代指。
  “中关村”名称的由来,与“中官”居民点有关。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有过中宫、钟关、中关、中关村、中官儿、中官村、中官屯等多种多样的说法。这可能与这一带及其周边地区在历史上有过的太监庙、太监坟有关。中官,虽含义多歧,但在明清时期是用以称谓太监的。
  康熙年间有《日下旧闻》一书,书中录有北京各地的记载和资料,但没有关于中关村的记述。在此书问世后的年代里,北京西北郊开始大兴土木,建造皇家园林,为北京增添了许多新景。乾隆指令一批文人学士对《日下旧闻》进行大篇幅地增补和考订,撰成《日下旧闻考》。与《日下旧闻》相较,该书在新增的“国朝园囿”部分,把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等,尽纳其中,对圆明园部分记述犹详。另在“郊坰”部分,则大量增加了有关圆明园周边地区景物的记述。其中的海淀、皇庄(今黄庄)、蓝旗营、保福寺、陈府村(今成府)等,都在圆明园的南侧,说明书作者们曾经到过今称中关村周边地区做了认真地实地考察。
  书中所列的黄庄,原来可能是明代为宫廷产粮的皇庄,至清则废。保福寺,是明代兴建的寺庙,曾有名僧主持,寺中有塔、钟、碑,可能有过香火颇盛的时期。真正伴随圆明园而新起的,是蓝旗营和陈府村。蓝旗营,即保卫圆明园安全的“正蓝旗护军营房”。蓝旗,乃“八旗”之一支,是满族人在历史上形成的兵民一体的军事组织。陈府村,在明代已有道教建筑。清代成为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寓园所在地,地名亦因此改称“成府村”,在圆明园遭毁之前,曾盛极一时。海淀镇,在金朝时是京城通向西北方的交通要道,至元代建大都皇城后,因北上要道东移而一度转衰,到清代则又因皇家诸园林的建设而兴起,发展成为一个聚有相当数量非农业人口的商业集镇。
  在周边地区人口激增的情况下,介于这些“发达地区”之荒郊野外的空隙地带,最有可能充当为死亡人口找出路的坟茔地。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中关村发源地”,就是坟茔地。最早与太监有关,但更大量地应是来自周边地区的居住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坟茔可能改变为耕地,看坟人可能兼为农民或完全转变为农民。土改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口语流传称这里为“中官儿”。在民国时代,这个居民点的边界情况是,南至今四环路南侧,东至蓝旗营西门(今科学仪器中心),北至成府路南缘,西至今中关村北路东侧。旧保甲制时期,“中官”的北部(今中关园一带)为保福寺乡五甲,南部为六甲。在今中关村北一街的通道上,当年东缘的一家小卖部和西缘的一所住宅的山墙上,都有过“中官屯”三字标记,或许那是由“中官坟”的谐音而来。
  1953年10月,《中华地理志》要尽快印制一批信封和信笺。结果,在印好的一大批信封上,错用成“中关村”了。“中关村”一名,也就如此这般地开始起跑。
  中关村的巨变,是共和国科学发展史的缩影。作为副院长的竺可桢经常跑中关村,他的日记也就见证了中关村社区的早期发展史。
  在中关村后来的变迁中,以“中官”为基点,除了北面划出中关园而与中关村告别之外,后来在东、南两面不断展开。在国家划给科学院的用地上,分几个不同历史阶段发展了北区、南区、保福寺区、黄庄区和东南区。

中关村的发展是什么样的?

6. 中关村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1980年,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春先为首的一批高技术人员,在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路东侧的中关村小区,率先办起了“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以咨询、开发新技术为目的,成为我国高新科技产业区的发端。
1984年,已有40多家高科技公司在这里注册落户,当时这些公司规模均较小,却是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先导。
1986年,中关村“菜地里长出了计算机”,各种以微电子产业为主的高科技公司纷纷出现,始有“电子一条街”的说法,科技企业实体达140家。
1988年5月,鉴于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群体发展的规模和条件,为推动科学体制改革,加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在海淀区划出一片范围,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由相互连接的白石桥路、海淀路、中关村路及附近区域组成,包括电子一条街在内,给予特殊的政策、服务,以鼓励、扶持高新科技企业,构成了海淀高新技术园的雏形。
之后,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加快。1999年国务院批准其辐射区延伸至密云工业开发区内八个代表性的工业产业园,整个范围扩大到五园一区。
“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再度确立了中关村在全国的地位。北京市以中关村为核心,拟建全国最大的集研发、孵化、培训、生产、贸易、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软件产业基地。

7. 中关村指的是哪里?

 中关村指的是哪里?  原本中关村就是指海龙,鼎好这一块地方 但是后来慢慢扩大 很多地方都被收进中关村科技园区 上地那边也属于中关村科技园区 甚至包括更北边 永丰 苏家坨 等等 但是现在提到去中关村 还是海龙鼎好科贸这一带  中关村”名称由来的谜底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IT。提起中关村,人们立刻会联想到高科技,然而几十年前这里却还是一片荒凉的坟场,大多是太监的坟墓。明朝时,太监们就开始在中关村一带购买“义地”,形成了太监自己的墓葬地,年老出宫的孤苦太监就寄居在这里,他们生活上依靠富裕大太监的捐赠,平时则给埋葬在这里的太监扫墓上坟,烧香祈福。因明清时期称太监为“中官”,所以这里被叫做“中官坟”。  也有一说认为从明朝开始,太监多在此建庙宇和养老的庄园,也因当时人称太监为“中官”,故称此地为“中官村”。今天北大物理楼楼北的院落中,就有太监祭祀的刚秉庙,还有一个叫“刚秉”的太监像。  随着历史的变迁,还出现了一些与“中官”谐音的叫法,如钟关、中关及中官儿、中官屯等。 中关村是怎么从“中官”演化为“中关”的也有不少传说。一说是1913年在《二万五千分之一京西图》上已经见到“中关”地名的使用。对于这一称谓,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清朝末年有关人员编制地图时,因为“中官”寓意太监不太好听,故将其“雅”化为“中关”。又有人说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曾在此地搭建一座城关,用于祝寿,因此得名。  中关村正式得名是在解放后。解放后选择这里建中国科学院,觉得“中官”二字不好,才在北师大校长陈垣先生的提议下改名为“中关村”。另有一说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下属的《中华地理志》编辑部于1953年迁至中科院新址后,在印制新址第一批信封和信笺时,经办此事的行政干事袁保诚在口头的语言传递中误把“中官屯”听作了“中关村”,时值“三反五反”时期,未免于“浪费”罪名,信封只好将错就错地使用,结果中关村名称沿用下来。  中关村是北京的高科技中心,它被誉为“中国的矽谷”,很多人都简称它为“村子”。  从地理上讲,它位于北京城的西北部海淀区一带,在西北三环路西北四环路中间。  由于比邻中国最著名的两座大学,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很多的西方分析家对中关村的前景很乐观。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斯坦福大学在最初矽谷的发展中扮演了相似的角色。  很多电脑使用者在这里购买他们的高科技用品。  海龙大厦是最显眼的建筑之一,由于它是“shops with a shop”而为人们所熟知,在这里价格很容易商定。它主要是经营 Windows 相容的硬体。苹果电脑的使用者有一个AppleCentre 和一个体验中心。  “中关村”这个词在中国高科技领域很著名,甚至在中国的其它领域。  [编辑本段]中关村科技园区简介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 *** 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199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覆北京市 *** 和科学技术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请示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发展规划,这是中国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家 *** 曾先后多次到中关村科技园区视察、指导工作。  中关村科技园区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资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园区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科院校39所,在校大学生约40万人,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的科研机构213家,其中国家工程中心41个,重点实验室4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现已形成一区八园的发展格局,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石景山园、德胜园和健翔园,其中海淀园的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成果的研发、辐射、孵化和商贸中心,其他六园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地。海淀园位于海淀区,规划占地面积217平方公里;丰台园位于南郊的丰台区,昌平园位于北郊的昌平区,作为高科技产业基地,两园面积各占地5平方公里;亦庄科技园位于北京东南郊京津唐高速公路起点,面积7平方公里;电子城科技园位于首都东北郊酒仙桥,面积10.5平方公里;德胜科技园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规划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健翔园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面积约4.2平方公里,石景山园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中部,是最新建造的科技园。八个科技园共同构成了沿京城五环路布局的颇具特色和充满活力的高科技产业带。  目前七园内有各类高新技术企业万余家,其中有联想、方正等国内知名的公司,还有诺基亚、惠普、IBM、微软为代表的1600余家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已达到112家,其中包括研发机构41家。  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近年来致力于园区的基础建设,在硬体建设环境方面,加大规划和投资力度,在中心区通过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加速建设了中关村科技商务中心区,中科院科学城、北大科技园和清华科技园。在发展区重点规划建设了中关村软体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大生物城、上地资讯产业基地、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多个专业化产业基地。为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提 *** 业化空间。  园区内还有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历史名胜和自然风景区非常适宜人的工作、生活、居住。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的增长速度。2004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600亿元,同比增长25%;上缴税金133亿元,同比增长11%;生产总值760亿元,同比增长25%,相当于当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8%,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涌现出了一大批拥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新技术企业。目前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4000家,新诞生高新技术企业4268家。  近几年来,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累计达到2500多家,从业留学人员近6000人。  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各类孵化器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摇篮。目前,园区内拥有中关村国际孵化器、丰台科技创业中心(设有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IBI)、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清华科技园等各类孵化器39家。  中关村科技园区重视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利用国际各类资本发展高科技产业。至2004年底,园区拥有三资企业1600多家,约占企业总量的11.4%。  [编辑本段]中关村早期变迁  “中关村”的真正得名与定名,与中科院的“入住”和随之而起的“科学城”有关。成立于1949年的中科院,是以前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原有机构为主要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主要分布在上海和南京,北平研究院的多数研究机构集中在北京的东皇城根和三贝子花园(今动物园),院本部机关则自1950年6月起设在北海西沿附近的文津街3号(静生生物调查所旧址)。1950年5月,中国科学院确定研究所组建方案之后,有些南方的研究所须迁进北京,在京各研究所也都要扩充实验室和办公室,摆在当时院领导们面前最紧迫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在北京选择一个能有较大发展空间的科研基地,时称“永久院址”。  在建国之初,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邀请专家讨论未来北京的建设规划时,已大致形成了将高等学校比较集中地安排在西北郊的共识。  科学院曾于1950年向政务院报告申请圈用农科所(今中国农科院)以北至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以南为院址,但未得批准。1951年1月20日下午,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在 *** 召开会议,竺可桢代表科学院汇报1951年度工作计划时,明确提出优先考虑在北京修建近代物理所(后来发展为原子能研究所)和地球物理所(后来分化发展出卫星设计院)两座科研大楼,急需落实建楼地址。  院领导于2月1日开会,认为“若科学院不去要地,势将落空”,遂决定致函政务院,再次提出申请用地计划。  两个月后,竺可桢在4月7日记参加院长会议:“据丁瓒(院党组副书记、院办公厅副主任)报告谓文委会与首都计划委员会均已同意科学院在西郊农业科学研究所左近圈地事,且即可进行。新建筑即可设立其上。”具体情况是,批准将大泥湾以北、成府以南的4500亩划为科学院用地。  北京大学,原在城内沙滩一带,教学和生活用地也极为紧张。在科学院得到拨地的同时,北京大学得到批准的新校址是在科学院用地的南面,即大泥湾以南至农科所(今农科院)以北的地段上。到1951年末, *** 高层已经内定了院系调整计划,北大将迁至燕园。1951年12月初,由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曾昭抡(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出面,要求将北大的用地与科学院用地对调(本年竺日记12月6日)。但此议提出为时已晚,因为科学院的建设规划已经确定,作为优先安排的重点工程———近代物理所大楼,已破土动工一个多月了。  在视察现场之后,由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出面协调。科学院为此召开院长会议,经讨论,决定从原来拨给科学院的4500亩中划出北面1000亩左右给北京大学(本年竺日记12月8日)。  1952年2月,中关村科学城的大规模建设即全面展开。同年,北大、燕大、清华成立三校建筑委员会,确定用科学院的“割地”修建教职员工宿舍。先是第一公寓,后是连片平房,再后是第二、三公寓。这一片地,后来称作“中关园”。  科学城中第一个现代科学实验大楼,毕竟还是近代物理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50年5月,后于1958年7月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因此那座楼后来被称为“原子能楼”。  尽管“永久院址”确定于1951年,但在竺可桢日记中记述新建筑所在地时,先是以清华、蓝旗营、保福寺为参照地,后来则以“西郊”代指。  “中关村”名称的由来,与“中官”居民点有关。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有过中宫、钟关、中关、中关村、中官儿、中官村、中官屯等多种多样的说法。这可能与这一带及其周边地区在历史上有过的太监庙、太监坟有关。中官,虽含义多歧,但在明清时期是用以称谓太监的。  康熙年间有《日下旧闻》一书,书中录有北京各地的记载和资料,但没有关于中关村的记述。在此书问世后的年代里,北京西北郊开始大兴土木,建造皇家园林,为北京增添了许多新景。乾隆指令一批文人学士对《日下旧闻》进行大篇幅地增补和考订,撰成《日下旧闻考》。与《日下旧闻》相较,该书在新增的“国朝园囿”部分,把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等,尽纳其中,对圆明园部分记述犹详。另在“郊坰”部分,则大量增加了有关圆明园周边地区景物的记述。其中的海淀、皇庄(今黄庄)、蓝旗营、保福寺、陈府村(今成府)等,都在圆明园的南侧,说明书作者们曾经到过今称中关村周边地区做了认真地实地考察。  书中所列的黄庄,原来可能是明代为宫廷产粮的皇庄,至清则废。保福寺,是明代兴建的寺庙,曾有名僧主持,寺中有塔、钟、碑,可能有过香火颇盛的时期。真正伴随圆明园而新起的,是蓝旗营和陈府村。蓝旗营,即保卫圆明园安全的“正蓝旗护军营房”。蓝旗,乃“八旗”之一支,是满族人在历史上形成的兵民一体的军事组织。陈府村,在明代已有道教建筑。清代成为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寓园所在地,地名亦因此改称“成府村”,在圆明园遭毁之前,曾盛极一时。海淀镇,在金朝时是京城通向西北方的交通要道,至元代建大都皇城后,因北上要道东移而一度转衰,到清代则又因皇家诸园林的建设而兴起,发展成为一个聚有相当数量非农业人口的商业集镇。  在周边地区人口激增的情况下,介于这些“发达地区”之荒郊野外的空隙地带,最有可能充当为死亡人口找出路的坟茔地。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中关村发源地”,就是坟茔地。最早与太监有关,但更大量地应是来自周边地区的居住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坟茔可能改变为耕地,看坟人可能兼为农民或完全转变为农民。土改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口语流传称这里为“中官儿”。在民国时代,这个居民点的边界情况是,南至今四环路南侧,东至蓝旗营西门(今科学仪器中心),北至成府路南缘,西至今中关村北路东侧。旧保甲制时期,“中官”的北部(今中关园一带)为保福寺乡五甲,南部为六甲。在今中关村北一街的通道上,当年东缘的一家小卖部和西缘的一所住宅的山墙上,都有过“中官屯”三字标记,或许那是由“中官坟”的谐音而来。  1953年10月,《中华地理志》要尽快印制一批信封和信笺。结果,在印好的一大批信封上,错用成“中关村”了。“中关村”一名,也就如此这般地开始起跑。  中关村的钜变,是共和国科学发展史的缩影。作为副院长的竺可桢经常跑中关村,他的日记也就见证了中关村社群的早期发展史。  在中关村后来的变迁中,以“中官”为基点,除了北面划出中关园而与中关村告别之外,后来在东、南两面不断展开。在国家划给科学院的用地上,分几个不同历史阶段发展了北区、南区、保福寺区、黄庄区和东南区。
  请问 中关村 指的是什么啊?  北京的地名都有年头的,所以显得土里土气的,不过中关村虽然是个村,但因身处海淀,紧挨中国高尖端的发源地,所以显得很高科技.电子类产品很齐全,也很便宜.
  北京中关村CBD指的是什么?  中关村不在cbd,也不在金融街,你可以把中关村看成矽谷,专门搞电子的。  cbd是商业中心集散地,众多国内、世界企业都驻扎在cbd。  金融街就是银行保险公司什么的总部所在地。
  中关村seo 中关村seo学院在哪里?  中关村seo就去雅然培训呗,我以前就在那儿学的。地址是朝阳区劲松桥东富顿中心。这个seo培训班是小班教学,比中关村的好,这些教seo的老师水平也高,讲课非常耐心。你如果不放心的话,可以先去免费试听一节课,觉得好再报名,学完以后,保证你以后可以胜任这个工作!中关村的不太清楚。
  发烧友们指的中关村,是北京中关村哪个大厦?  统称 由科贸 E世界 海龙 鼎好所组成
   
  中关村哪里卖PSP  海龙的6层里面就有。有很多家,你可以看看。
  中关村哪里卖电脑?还是整个中关村都有卖?  都有卖的 大部分都是骗子居多 没熟人最好不要去
  上海的“中关村”是哪里?怎么走?  为什么不去徐家汇,徐家汇有百脑汇,太平洋一期,二期,三期和巨集图三胞,1号线到徐家汇就是了,或者去陆家嘴的的百脑汇.
  中关村一小、中关村二小、中关村三小、中关村四小,这里面哪所最好?  中关村一二三小是老牌优质名校,中关村四小是后起之秀,规模到历史都不及前辈,在中关村一二三小中一小和三小实力相当,二小稍逊,个人认为三小要比一小更时尚更先进,所以推三小哦!
  中关村的DQ在哪里??  中关村大街15#中关村广场购物广场A130#
   

中关村指的是哪里?

8. 中关村 怎么了

近来,中关村连续发生电脑商家和销售人员被抢、被盗案件。据赛迪网报道,7月25日,有3家电脑公司的电脑被抢,1家公司的电脑被盗……7月24日中午时1点左右,位于中关村中科大厦的某公司的员工L,应硅谷电脑城一公司的进货要求,携一台价值3万元的笔记本电脑骑自行车行至距“硅谷”南侧约50米的路口,三名歹徒突然出现,一名歹徒飞快地解下L自行车后座的电脑,跳上另一名同伙的自行车后座逃跑,刚刚反应过来的L顺手扔下自行车, 冲上前死死抓住一名歹徒,二人在扭打过程中,L把歹徒按在路旁带倒刺的防护栏上,谁料已逃脱的2名歹徒见其同伙被抓又折回,一名歹徒持刀猛扎L的腿部、臀部,顿时,鲜血顺着裤管直流。见L还未松手,持刀歹徒又举刀扎向L紧紧抓住歹徒的左臂,3名歹徒就此脱身。 

      在医院,L回忆说,3名歹徒逃跑时,那台笔记本电脑已经不见了,估计还有其他的同伙在暗处接应。很显然,这是一起早已谋划好的团伙犯罪。 

      硅谷电脑城的一位施姓经理人员向本刊记者介绍说,他们最近对这类案件时有耳闻。犯罪者主要针对送货人员下手,比如一位骑车送硬盘的公司人员就被人前后夹击,抢走了货物,另一位电脑笔记本的销售员则被抢去了数万元货款。案发地点不光是硅谷电脑城,海龙大厦附近也有。 

      令人忧虑的是,案件屡屡发生却很少有被破获的。这种不良的社会治安环境性使得中关村商家和销售人员人心惶惶,同时对中关村电脑销售业在如此的商业环境中发展前景深深忧虑,近日,中关村几十家公司的代表们前往海淀区政府反映情况,要求政府加大整肃治安的力度,提高案件侦破比率,严惩不法之徒,还中关村高科技园区一个应有的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宽松的商业环境。 

      在中关村一座座有代表性的现代化的电脑商厦拔地而起,中关村的硬环境一天好过一天的情形下,中关村的软环境,也到了应该大力加强的时候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