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决策的艺术》有感

2024-05-05 19:21

1. 读《决策的艺术》有感

这本书不厚,很多案例。
  
 记录一下有用的信息。
  
 1,决策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定义你的问题,对决策也有影响。有时候因为懒惰,用最显而易见、最直观、或者最通常的方式来表示问题,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容易的事情不见的最好。好比公路上高速行驶的旅行者,得意于七十迈的速度,却没意识到走反了方向。
  
 2,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最想要什么?如果你不知道你的目的地,只能走哪算哪。尽量全面的写下你在决策的过程中希望关切的所有事项,不要担心杂乱无章,太讲究秩序,只会阻碍你的创造力。多问为什么。意义是什么。
  
 3,备选方案。做一个有心的人,永远不要停止寻找新方案。在向其他人咨询之前,先进行独立思考,假如你无意产生了一些最原始的想法,如果马上去问别人,而不是首先自己来关注和提炼这些想法,很可能被其他人的想法所困。有时,暂时忽略别人的意见是很有必要的。并要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寻找方案,十全十美的方案几乎不存在,这是一个不幸的事实。
  
 4,结果。想象一下未来的场景,用最能表现其特征的词汇和数字来记录,排除明显不利备选方案。可以制作结果表,简单预估,尽量准确、完整、精确。
  
 5,取舍。有选择就有取舍。找出你真正需要的。不断地进行等价置换,确定不同结果的相对价值。每一次置换,都需要仔细判断,随着经验积累,洞察力也会随之增强,你会将注意力集中于真正的价值源上,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不是。它的最大价值是迫使你以一种理性的、可测量的方法考虑每一次的取舍,这正是明智选择的秘诀所在。
  
 每次做选择都是纠结犹豫,小到买哪个牌子的牙膏,大到什么时候生娃。做选择需要花费很多精力,生活里充满着选择,选择成就了现在的生活。
  
 怎么做出明智的选择?《决策的艺术》给出了一些基本的点。可以用来列表,分析问题,逐个击破。
  
 因为不确定性,风险承受力,产生的相关联决策,每个人给出的决策都是不一样的。有时自信,有时恐惧。这个感觉有的,怎么说呢,面对未知,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恐惧。但那些艰难的决策问题,大多数只有1~2个艰难的要素。
  
 一定要提早开始决策,不要想着太复杂太纠结而逃避推拉!发挥潜意识的作用。记得初三的语文老师讲答题技巧说过,拿到试卷先把作文题目看一遍,再开始答题,大脑中一些细胞已经开始想着去怎么写作文了,这就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有时候你会突发灵感,就是因为你的潜意识会一直思考问题。当然,潜意识需要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时间和刺激,所以最好尽早开始考虑你要决策的问题,不能拖到最后一刻。一旦开始思考,要持之以恒,不断唤醒潜意识,灵感也会随之而来。当灵感迸发时,要马上用把它记下来,不然很容易忘掉细节。
  
 描述问题,确定目标,提出好的备选方案。这是构成精明决策的基础。主动去做,对决策负责,妥善处理决策,养成良好决策习惯。
  
 决策是掌握自己人生命运的唯一方法。生活充满决策,决策成就生活。

读《决策的艺术》有感

2. 《决策与判断》读书笔记

本月时间实在有限,看了下时间不多了,为避免拖沓,所幸提前分享完结掉。
  
 这本书面对的群体,是希望了解决策与判断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的非专业人士。它着重是实验结果而不是心理学理论,是出人意料的结论而不是猜想,是对研究的描述而不是数学公式。一句话,这本书是想要大家高兴而且思考,同时也是为了传播和普及心理学的知识。
  
 在我看来,它里面的理论总结,还有对照的现实例子就非常有趣,完全可以解释现实中所谓人性的一些疑问。可以避免陷入人性本恶,还是人心向善,甚至为什么有些人撒谎成性等等的哲学疑问。有些是社会心理问题,有些是个人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如果妄想用一种理论去套,那才是掉进了错觉的漩涡。
  
 以下我例举了目前读到的印象深刻的重点:
  
 1.社会心理学是在二战后兴起的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它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试图探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如何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实际的、想象中的和推测出来的人际作用。
  
 2.人们的知觉受到了已有信息和预期的强烈影响,心理学家将这些影响称之为"认知"因素。实际上,"知觉"不仅仅受到人们预期的影响,也受到了其愿望的影响。那些与希望、欲望和情感等因素相关的影响称之为"动机"因素。
  
 3.知觉的本质就是具有选择性。即使只是识别一张扑克牌——或是醉酒的感觉——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知和动机因素。(书中采用了在常规扑克牌中混杂特质花色扑克牌,在饮料中掺杂酒精并引导别人相信里面参了酒这两个例子来混淆人们的认知。很有意思,就像魔术师一样。)因此,在做任何重大决策或判断之前,很值得停下来想一想并问自己一些关键问题: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否受到某种动机的驱使?(是否已有强烈的愿望),我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是否夹杂了自身的预期?(是否有某种期待),我是否与那些与我有着不同预期的和动机的人交换过意见?(是否被别人影响了看法和期待,或是达成共识),通过询问这些问题,决策者可以发现许多能够引起知觉偏差的认知和动机因素。
  
 4.
  
 
                                          
 当裁缝宣布他不再付钱时,他便成功地诱发了一种心理上的不一致状态,让这帮年轻人觉得好像是免费地奉承裁缝一样。于是,当这群年轻人没有获得足够多的金钱时,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和目标之间的不一致感到不满。
  
 5.当人们同时有两种心理上不一致的想法时,他们就会处于认知不协调状态。而为了降低不协调感,人会自发地改变一些行为。
  
 6.不协调理论认为,当人们为一件事情付出越多,他们就越认为这件事有价值,而且越有压力为这件事情继续付出。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购买商品,也适用于为了某一目标而做出的任何承诺和努力。
  
 7.众所周知,态度的改变会引起行为的改变。但有关认知不协调理论的研究表明,态度的改变也可能是由于行为的改变多引起。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为了保持一致性,人们通常不得不去改变他们的信念使之与行为一致。(很有趣的现象。生活中不乏这种例子,而这些现象通常被称为人性。人性这个话题啊,太大了,太复杂了。)

3. 《决策的智慧》读书笔记

《决策的智慧》一书主要讨论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在工作和生活中做智慧的决策。
  
 一、关于做决策的两个基本知识
  
 很多人做决定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作者告诉我们:做决定时,结果比理由重要;结果不好确定时,换算成价值是关键。
  
 1、结果比理由重要
  
 书中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因为同事让你受了委屈,受了不公平待遇,你就想有机会也让他不舒服;二是你在开车时,被另一辆车别了一下,吓得你急刹车,结果你很气愤,会不顾危险追上去也要另他一下,进行报复。这两种情况,就算我们有道理,但我们真的应该做出这些决定吗?是职业前途重要还是职场斗争重要?是行车安全重要还是报复赌气重要?
  
 这样一问,答案就出来了:我们做决定,不能仅仅因为自己有理由有道理就去做,而是要看结果。其实很多理由只是维护面子或其他原因编造出来的看似合理的借口而已,所以要提醒自己,不要被自己的理由绑架。
  
 2、结果不好确定时,换算成价值
  
 评价一个决策的好坏,要看这个决定带来的价值和为此付出的成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成本小、收益大。
  
 但在现实生活中,成本和收益并不是一目了然的。比如,你只有1个小时,是工作还是收拾房间?这两个选项的收益很难比较,就好象比较1千克水和1米长的棍子哪个大,计算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可是作者说,如果真要比较,就把计算单位进行转换,换算成带来的价值进行量化,从而作出判断。可以把工作1小时的收入算出来,比如是100元,再参考市面上家政阿姨的工资,收拾房间1小时是50元,这样一转换,显然是工作带来的收益更大。
  
 二、做决策时的注意事项
  
 做价值判断有时是很主观的,不同的人成本不一样,那么计算价值过程中很容易掉进两个陷阱:
  
 1、忘了考虑“机会成本”
  
 所谓机会成本就是将特定的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取得的收益是以放弃将该资源用于其他有利可图的用途为代价的,这种代价的最大预期收益就是机会成本。多数人在计算成本时往往考虑全不全面,忽略了机会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比如,你为了抢一件限时优惠5元的商品花了20分钟,支出了10元,假设你在这20分钟工作有收入30元,那么机会成本就是30元,买这件商品的成本就是10+30=40元。如果你不去抢购,没有机会成本,那么买这件的成本就是5+10=15元,远低于优惠后的40元成本。
  
 2、多计算了“沉没成本”
  
 我们过去做的决定所产生的成本,如果现在或以后都无法改变了,那么这个成本就是沉没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与决策。比如,你花钱买了一张电影票,结果电影很难看,你看了一半却不想看了,可是电影院不允许退票,那么,这时你买电影票的钱就是沉没成本。
  
 我们多数人,看电影到到一半,哪怕觉得电影不好看,也因为钱已经花了,怕浪费而看完。但作者说,我们做决定时,不能根据这些过去花出去、无法改变的沉没成本做决定,而是要面向未来思考,不管前面的沉没成本,看接下来我应该做什么事更有价值。如果你觉得接下来1个小时,读书比看这个电影有意义,那你就应该果断地离开电影院,找个地方读书,而不是考虑沉没成本后,把自己困在不喜欢的电影里。
  
 所以我们要做到:既往不恋,纵情未来。
  
 三、做出高质量决策的思考方法
  
 书中有三个很有启发的决策方法:
  
 1、寻找第三条路
  
 我们在做决策时,常常会被眼前已有的选项限制了自己的思维,让人为答案就是只能在给出的选项里产生。而实际上,我们我思考一下,往往会发现其实你可以创造出其他更好的选择方案。
  
 2、16倍法则
  
 我们每天要做的选择有很多,这些选择看似一样,但其实彼此的优劣差很多。根据“二八法则”,20%的员工,产生80%的收益;而剩余80%的员工,只产生20%的收益,两类员工,人均创收就相差了16倍。那些好的选择结果和一般的选择结果,带来的收益差别大到可能有16倍之多。而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就应当优先选择那些比一般选择有16倍收益的方案。
  
 所以,在决策中,要对影响大的决策花更多的精力,而不是在所有的决策上花一样的时间。
  
 3、临界值法
  
 我们面临几种不同的选择时,不知道该选哪个方案,就可以逆向思维,先思考每个方案如果实现了预期目标时,成本是多少。根据成本,就便于做出决定。
  
 
  
  
 作者告诉我们,如果按照上面教的方法做选择,可能会发现采取一些不道德的决策,就不要做,因为每做一次就会损失一次信任。

《决策的智慧》读书笔记

4. 《决策的智慧》笔记

决策,就是做决定。
  
 一、做决策的两个基本知识:
  
  
 1. 结果比理由重要
  
 2. 将选项换算成价值
  
 二、两个做决策时的陷阱
  
 1. 忘了考虑“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大多数人在计算成本的时候往往考虑不全面,忽略了机会成本。在做决策的时候计算机会成本,能帮助我们对决策质量进行更好的思考和判断。
  
 买东西,一般只考虑价值成本,没考虑机会成本。
  
 比如,买音频,不只音频本身,还要算听书那二十分钟,可以赚多少钱?
  
 2. 多计算了“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指过去的决策所产生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改变的成本。我们要像经济学家一样,不去考虑已经不能改变的沉没成本,而是面向未来思考,看清楚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去做的事情。
  
 过去做决定的成本,无法改变。要面向未来,不被错误的过去牵绊,做错误的决策。
  
 比如看电影,不好看,不要勉强,而要做有用的事。
  
 三、做出高质量决策的思考方法
  
 1. 寻找第三条路
  
 指除了现有选择之外,主动积极地创造其他更好的选择方案。
  
 【案例】度假,枕头硬,头痛。换酒店,每天要多花二百美元。第三种选择是花几十块钱就解决了因酒店枕头太硬而影响睡眠的问题。
  
 2. 16倍法则
  
 好的决策所带来的收益,可能是一般的决策的16倍,来自于二八定律,百分二十的成本,百分八十的收入。16倍法则告诉我们必须要从事情的重要方面着手,思考做哪些事情是能够产生最大收益的,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收益,是一个好决策的标准。
  
 【案例】美国地毯租赁公司降低维护成本的方法。
  
 3. 用临界值法
  
 比较不同选择方案,可以通过计算临界值来分析,即假设不同的选择实现同样的效果时,各自的代价是多少。
  
 【案例】美国艾滋病药物的研制公司,拒绝大型医药公司的销售渠道而选择自己销售。
  
 四、做决策的注意事项
  
 决策的制定,一定要诚实有道德。不道德的决策,虽然能获利,但每做一次就损失一次信任,会导致未来的选择越来越少。
  
 【案例】美国默克尔制药公司给员工的忠告。

5. 决策的艺术的作者简介

约翰·S.哈蒙德,一位国际知名的决策咨询专家,擅长领域为商务谈判和企业战略。曾担任哈佛商学院教授。拉尔夫·L.肯尼,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知名决策顾问。霍华德·莱福,一位决策理论和谈判分析领域的先驱者,哈佛商学院教授,著有《谈判的艺术和科学》一书。曾向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学以及医学专业的学生广泛传授决策知识。

决策的艺术的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