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斗规模超越GPS,北斗系统与GPS相比有何优势?

2024-05-17 12:47

1. 中国北斗规模超越GPS,北斗系统与GPS相比有何优势?

因为我国的卫星后起之秀,在技能方面也是强于传统的GPS。还有就是我国的北斗七星卫星系统的卫星数量也是非常多的,它们都能够稳定的工作,覆盖全球这方面也要占优势。我们都知道现在用GPS的时候,其实很恼火的。特别是在重庆的时候,如果开启导航,那就基本找不到路,最后可能迷路。这因为GPS还是不够精准,只能是大概的位置,具体位置就迷糊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目的是为全球卫星导航服务。它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的第三个卫星导航系,得到了联合国卫星委员会的认定,成为了全球的四大卫星系统之一,这也让我国成为了在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完整且成熟导航系统的国家。

而北斗系统拥有短报文的功能是特有,这是其它四大卫星系统所没有。这个短报文功能强大,如果在手机没有信号的时候,我们的北斗也是可以发送信息,这可是野外生存的法宝了。北斗在信息掌握方面也是拥有独立的掌控权,还能够控制信息的准确度。
还有就是北斗系统空间段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高轨卫星更多,抗遮挡能力强,尤其低纬度地区性能特点更为明显,这样地面的定位准确度就会大大的提高。GPS可以说是上个世纪的产物在后期不断完善,而北斗现世纪的产物,在核心技术与规模方面都要比GPS更强一些。

中国北斗规模超越GPS,北斗系统与GPS相比有何优势?

2. 北斗系统与GPS相比,谁强?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天空中非常重要的星宿。它主要是由七颗星星组成的,形状为斗状或是勺状,故称北斗。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夜晚会出现在不同的方位。在《甘石星经》和《天象列星图》中有记载过,古时候的人,根据北斗七星来判断方向、天气、时间,具有指示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夜空中又多了一个颗闪亮的星星,那就是北斗卫星。它可以全时段为不同需求的人们提供精准可靠的定位、导航以及授时,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
奉命于危难之间,不惧危难
中国北斗应时而出,打破了卫星导航系统(GPS)的垄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有今天的成绩,还要感谢这位“两弹一星”元老孙家栋。

孙家栋先生,辽宁复县人,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的开拓者,是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工程的总设计师。孙家栋先生为中国卫星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北斗卫星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北斗之父”。
孙家栋先生在求学路上因为是左撇子而被劝退,但他奋发图强一年时间学会用右手写字,继续开始他的求学之路。在他21岁那年,孙先生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去苏联学习。他艰苦学习7年,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的他激动不已。
满腔热血的他在37岁那年被钱学森先生任命为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临危受命却不畏艰难,迎难而上。


他说:“别的国家有的,我们也要有,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这句话或许是一腔热血,或许是滚滚热血,但是他说到做到了。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从那一天起,浩瀚的宇宙太空中也有一颗属于中国的“星星”了。1974年,中国第一颗遥感卫星发射,但结果令人大失所望。火箭仅升空20秒,就爆炸了。当时对于孙家栋先生和那些技术人员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这是他们夜以继日,不眠不休几年时间的心血,但现在全部都付诸东流了。孙家栋先生因为之前压力太大在开会时就晕倒过,在看到这样的结果后,他承受不住,再次晕倒过去。

等到他醒来以后,他一个人躲在地下室的一间小屋子里痛哭流涕。
在简单的调整之后,全部的技术人员包括孙家栋先生在严寒的天气里,在沙漠里,寻找了三天三夜,掘沙漠一尺,寻找火箭的残片,分析失败的原因。
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成功的道路上总会有阻碍你的事情出现,但只要不断调整自己,找到原因,再重新出发,你依然是最强大的,成功也会彼岸等你。
他们在经过艰苦的寻找,最后找到失败的原因——火箭中一根导线的铜丝质量不好,因火箭升空剧烈震动而断裂。

后面的研究他们紧抓质量,日夜修改,不断完善,一年后,我国的第一颗遥感卫星正式升空,并在三天后如期返回。
“形影不离”是他最大的贡献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航空事业不断发展,探月计划、航空计划相继开展,嫦娥号、风云号航空器都相继飞向太空。在孙家栋先生的指导下,我国航空事业蓬勃发展。
中国的“星星”也越来越亮了。孙家栋先生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航空事业,对于他来说,航空与他已经“形影不离”了,这辈子都不会再离开他了。如今的孙先生已经九十多岁了,但他依然奋斗在航空航天事业的一线,不离不弃。

一马当先的GPS
在二十一世纪,也就是现在,多少人已经离不开导航了。没有导航就不知道方向,没有导航就没有办法出门。多少路痴路盲在离开导航后,分分钟面临的就是迷路。
GPS最开始的是美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的一个项目,在1964正式投入使用。GPS出现在大众视野并且投入使用的时间比较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
GPS是具备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确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够快速地为不同需求、不同行业的人或单位快速提供所需要的数据。不仅快而且相当准确。GPS定位卫星导航系统已经与与各行各业密不可分,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快速出行的辅助工具。
前路很长,仍需努力

GPS卫星导航系统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虽然在卫星定位功能上较为相似。但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是大不不同。除了制造的国家不同以外,GPS出现的时间更早,目前已经覆盖全球范围。但北斗卫星还未能完全覆盖全球。
我国的北斗卫星,虽然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但现在也已经在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测绘等行业广泛运用。也进入了智能手机、车载导航等消费领域,而且我们的北斗导航系统的通信和目标定位功能是GPS系统所不具备的。
但孙先生并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他表示,别的国家数十年近百年的研究成果,不是我们二三十年便可以赶超的,路还很长,千万不要自大,清醒一点。在当时,北斗卫星现在正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

北斗卫星检测的是二维平面的定位数据,在国土以外的地区的准确性还可以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再者是北斗卫星的反馈时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候觉得已经很快了,确实,一秒确实很快,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但这只是在日常生活中,但北斗系统若是用到军事方面,更具体一点儿,运用到战争时,一秒便会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
万事开头难,只要开了好头,进入正轨,那么只要坚持下去,成功就水到渠成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孙家栋先生和他的团队已经为我国的北斗卫星事业开了一个好头,我们又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再次完成蜕变。

无论是在精确度还是在传递时间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目前,北斗卫星的精密授时已经相当快而且准确,可向用户提供20ns-100ns时间同步精度。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是中国的盛世,也是全球的盛世。我们也坚信,中国北斗卫星事业会越来越辉煌。让我们未来一起见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熠熠生辉吧!

3. 北斗系统与GPS相比谁强?

现在科技社会的发展下,各个国家都开始探索起了外太空,卫星也就此产生了。在卫星系统领域上,卫星导航定位几乎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垄断了。在这时,中国突破了这样困难的局面,我国也自主研发了一款卫星系统——北斗卫星系统。
北斗之父——孙家栋
在研究卫星这条道路上并不好走,在1974年,我国就自主研发出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当时第一次发射并未成功,仅仅只飞行了二十一秒就陨落了。经过分析原来是火箭的一个导线被震断了,在不断地摸索下,这颗卫星终于发射成功了。之在卫星研究上,我们更加仔细丝毫不敢马虎。孙家栋就是这颗卫星的总设计师,他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标杆。
孙家栋是辽宁省瓦房店市人,出生于1929年。他自幼就十分聪明,与常人不同的是,他是个左撇子。在学生时期他并未一直在校学习,而是在家自学过一年。即便这样他的学习一直都很好。后来他还考进了哈工大。

他曾说:“别的国家有的,我们也要有,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孙家栋是我国的卫星之父,创造了中国卫星工程的第一。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都是他作为技术总设计师参与建造的。
他先是学习了飞机制造,又投身进导弹建设研究,最终扎根于我国的卫星建设上来。孙家栋可谓是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
孙家栋先生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功勋的获得者,如今他已经九十一岁了,即便年龄这么大,他依旧还在为我国事业而奔波。真的让人着实佩服!
北斗卫星与GPS,发展大有用途
从宇宙中看,在地球附近有无数的卫星航天器环绕着地球,我们可以发现有数十颗插满五星红旗的卫星,它们的名字叫做北斗。

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我国急缺航天事业的人才。在毫无经验、毫无技术,“睁眼瞎”的情况下,外国的GPS系统已经飞上天了,我们只能望洋兴叹。
GPS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的全球定位系统,它可以为地球提供精准的定位。它的特点是全时段、全天候、全方位、高精度。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战事上,我们都离不开卫星导航系统。因此,拥有属于本国的卫星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面对困境,我们也没有放弃。无数的科技人才涌现了出来,纷纷要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于中国来说,自主研发出卫星导航系统刻不容缓。在我们坚持不懈、迎难而上、不怕困难的精神支持下,我们终于在航天事业领域内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此后的数十年我国航空事业蓬勃发展。探月工程、航空计划等等相继开展了起来,我们在航天领域站起来了!如今我们的北斗系统,完全不输于GPS,而且精密度也会越来越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继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定位系统。它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导航。在战事上,也能为我们取得先机。在当今科技时代,导航卫星就相当于我们的眼睛一般。由此可见,拥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啊。
虽然卫星导航定位几乎被资本主义国家垄断。但是这并不代表GPS就是全球的唯一选择,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能为我们提供便利。在研究出北斗卫星,并成功发射之后,我们终于可以吐出一口气了。

北斗卫星已经崛起
截止到去年,我国北斗卫星系统已经成功发射了四十八颗,已经开始提供全球服务了。计划在今年一年完成预计的全部卫星发射的计划。预计在今年年底,我国将全面完成北斗三号系统建设。与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相互照应,实现亚太地区的国家和地区服务。“北斗系统”有一个其它卫星导航系统所不具备的独特功能,它不用信号,也能够进行通信作用。
到今天为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了。北斗导航应用在各个基础行业中,智能手机、APP、车载导航等电子消费领域,我们再也不用羡慕外国的GPS了,中国也在航天领域之中站起来了。
北斗之父孙家栋直言,在卫星领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今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很成熟了,但是不要高兴得太早。九十一岁的北斗之父孙家栋直言:“清醒一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众人为北斗系统欢呼时,他适当给众人提了一个醒。“不要自大,我们并不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赶超别的国家数百年的研究。”

其实人造卫星主要有三种功能,一是通信、二是定位、三是数据传输。实话说我们对于这三项功能应用的并不完美。在数据传输和通信方面,我们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定位方面还是有些不精准。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只能将其用于民用。在军事上使用,还是有些勉强,在军事上并未使用北斗。
事实也正是如此,我国的北斗系统是一个双星系统,它的接收器只能够测得二维平面的数据,对于不是我国区域的地理数据定位并不是十分精确,会造成重大的误差。
从北斗卫星的研究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科技国防方面,我国还是仍有欠缺。在经过二战之后,我国的科技发展就落后了,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对待科技这一块儿。不能稍做出一些成就,就洋洋得意。实际上,我们还差得远呢。

在生活中,为人处世方面上,我们也应该学会谦虚。不能有了一些小成就,就飘飘然了。应该稳重一些,沉下心来,潜心学习。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们都不应该得意。都说学到老,活到老,学习的道路还长着呢!

北斗系统与GPS相比谁强?

4. 北斗系统与GPS相比谁强?

继美国GPS系统之后,中国北斗系统也开始正式进入商用,与GPS相比,中国北斗具有哪些优势呢?前不久南海突然GPS信号全无,美军航母瞬间就迷失了航向,原来南海的GPS航标已经被北斗航标替换。

5. 北斗卫星问世这么久而我们却只用GPS,是北斗还没成熟吗?

目前的手机使用的仍旧是GPS,那么距离手机标配北斗还有多久,其实虽然北斗已经问世很久而且已经相当成熟,但从覆盖面积上来看还是不如GPS的,所以说目前的主流仍然是gpS等,支持北斗的手机并不代表没有,其实还是有很多的只是大家都不知道而已及其国内116款拥有定位功能的手机,其中有82款是支持北斗系统的,也就是说覆盖率达到了70%,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华为,只要配有麒麟芯片的手机,那么就支持北斗系统,可以说是很不错了

当我们到一个地方的时候不会像以前一样不知所措,通过GPS我们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不过GPS终究是美国的如今世界太过于依赖GPS实在不是一件好事情,就像当年的美国打击伊拉克,美国直接关闭了中东地区的GPS系统,导致中东地区的导弹系统全部瘫痪

而且许多国外的厂商也开始推出兼容北斗系统级片了,这些都表明北斗一直在缓慢地进行着,按照目前北斗的计划是打算在2020实现全球服务,并且在2020年的时候,国产及基本都会配上北斗系统,也就是说,距离手机标配北斗系统最早就是在明年了,相信未来北斗肯定会一鸣惊人,甚至超越美国

定位导航技术不仅仅是给老百姓指路和授时用的,其更大的运用则在军事领域。比如精确制导。导航技术从军事领域转换为民用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主要受接收端导航芯片早期成本居高不下的影响。当民众对导航技术的迫切渴求,必然会刺激导航芯片技术的发展。随着导航芯片技术的不断突破,芯片成本不断降低,低廉的价格为导航技术从军转民打开了通道。导航芯片也越做越小,更加节能,这才是能使导航技术运用到手机上。

北斗卫星问世这么久而我们却只用GPS,是北斗还没成熟吗?

6. 北斗系统相比GPS的优势

继美国GPS系统之后,中国北斗系统也开始正式进入商用,与GPS相比,中国北斗具有哪些优势呢?前不久南海突然GPS信号全无,美军航母瞬间就迷失了航向,原来南海的GPS航标已经被北斗航标替换。

7. 北斗系统与GPS差距何在?

北斗一号与GPS系统比较
覆盖范围:北斗一号与GPS系统比较覆盖范围:北斗导航系统是覆盖中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东经约70°-140°,北纬5°-55°。GPS是覆盖全球的全天候导航系统,能够确保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能同时观测到6-9颗卫星(实际上最多能观测到11颗)。

卫星数量和轨道特性:北斗导航系统是在地球赤道平面上设置2颗地球同步卫星,卫星的赤道角距约60°。GPS是在6个轨道平面上设置24颗卫星,轨道赤道倾角55°,轨道面赤道角距60°。GPS导航卫星轨道为准同步轨道,绕地球一周11小时58分。

定位原理:北斗导航系统是主动式双向测距二维导航。地面中心控制系统解算,供用户三维定位数据。GPS是被动式伪码单向测距三维导航。由用户设备独立解算自己三维定位数据。“北斗一号”的这种工作原理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用户定位的同时失去了无线电隐蔽性,这在军事上相当不利,另一方面由于设备必须包含发射机,因此在体积、重量上、价格和功耗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
定位精度:北斗导航系统三维定位精度约几十米,授时精度约100ns。GPS三维定位精度P码目前己由16m提高到6m,C/A码目前已由25-100m提高到12m,授时精度目前约20ns。

用户容量:北斗导航系统由于是主动双向测距的询问--应答系统,用户设备与地球同步卫星之间不仅要接收地面中心控制系统的询问信号,还要求用户设备向同步卫星发射应答信号,这样,系统的用户容量取决于用户允许的信道阻塞率、询问信号速率和用户的响应频率。因此,北斗导航系统的用户设备容量是有限的。GPS 是单向测距系统,用户设备只要接收导航卫星发出的导航电文即可进行测距定位,因此GPS的用户设备容量是无限的。

生存能力:和所有导航定位卫星系统一样,“北斗一号”基于中心控制系统和卫星的工作,但是“北斗一号”对中心控制系统的依赖性明显要大很多,因为定位解算在哪里而不是由用户设备完成的。为了弥补这种系统易损性,GPS正在发展星际横向数据链技术,使万一主控站被毁后GPS卫星可以独立运行。而“北斗一号” 系统从原理上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一旦中心控制系统受损,系统就不能继续工作了。

实时性:“北斗一号”用户的定位申请要送回中心控制系统,中心控制系统解算出用户的三维位置数据之后再发回用户,其间要经过地球静止卫星走一个来回,再加上卫星转发,中心控制系统的处理,时间延迟就更长了,因此对于高速运动体,就加大了定位的误差。此外,“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也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其具备的短信通讯功能就是GPS所不具备的。

来自维基百科

北斗系统与GPS差距何在?

8. 北斗系统有多厉害?有了北斗之后,我们可以不用GPS吗?

北斗系统有多厉害?有了北斗之后我们可以不用GPS吗?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继美国的GPS 定位系统和俄国的“格洛纳斯”系统之后,又一个被全球认可的定位系统。我国的北斗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北斗系统的建设实践不仅提升了中国的科技水平,而且也丰富了世界的卫星导航事业。这引起了广大天文爱好者的好奇心,“北斗”系统到底有多么的厉害?将来能否替代美国的GPS系统?
 
01,北斗卫星系统的构成截止到2020年6月23日上午,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美竣工。我国的航天人员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和重重困难,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二再到北斗卫星导航系三,我国的航天人员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了五十五颗北斗导航系统,极大提高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服务的能力,并为我国未来5G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02,北斗系统到底能干什么?自从我国的“北斗”卫星系统提供服务以来,我国的定位服务、交通运输、气象报告等行业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变得家喻户晓,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全球用户全天候的提供更为准确的定位和导航,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不仅如此,我国秉承着“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践行着“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发展思想将其运用到“一带一路”,积极推进全球经济、科技的发展进步。
 
03,美国的GPS系统与北斗系统的区别其实,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系统与美国GPS系统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和不同。第一,制造国家的不同,GPS定位系统来自于美国的科技研发,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所研发的,也是中国科技进步的体现。其次GPS系统是单向的,只能够接收信息,却不能够传递信息;但是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能够将你所在的位置信息发送给别人而且还能够接收到别人的位置信息,就此而讲,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更胜于美国的GPS定位系统。

04,北斗系统和GPS定位系统的使用。随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逐渐发展完善也逐步取代了我们先前使用的GPS定位系统。在军事领域已经使用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但是介于GPS的民用领域是免费向全球的使用者提供无偿服务的,所以在民用领域我们依旧在使用GPS的定位导航等功能。还有就是,苹果手机在我国手机市场仍旧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所以笔者认为GPS系统并不会完全消失在中国人们的视野里。
以上仅为笔者个人观点,欢迎您的补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