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泰山封禅后,往后的皇帝为何都不去泰山封禅了?

2024-05-06 01:51

1. 宋真宗泰山封禅后,往后的皇帝为何都不去泰山封禅了?

古代的皇帝是很喜欢泰山封禅的,但是宋真宗之后,就没有皇帝再愿意去泰山封禅了。这是因为,原本泰山封禅是自己功劳的一种象征,但是宋真宗并没有做出什么功劳,却非要去封禅,称为了笑柄。泰山封禅在皇帝们心目中的含义就变化了。所以以后的皇帝,都不想自己像宋真宗那样沦为笑柄,所以就没有人愿意去泰山封禅了。

一、泰山封禅是有条件限制的。根据历史的记载,从三皇五帝开始,就有了泰山封禅的记载,但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可以去泰山封禅的,一般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要完整大一统,而且政绩斐然,国泰民安,最后要有祥瑞出现,才能去泰山封禅。在古人们看来,这是一项神圣的任务,是在向上天汇报工作,所以封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二、历史上去封禅的皇帝很少。根据历史的记载,在泰山封禅的皇帝只有六位,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就连被后人广为赞誉的唐太宗都没有去体山封禅,并不是其他的皇帝不想去,而是他们严格恪守封禅的约束,但是这种约束却被宋真宗破坏了,所以后来的皇帝就不愿意去泰山进行封禅了。

三、宋真宗“澶渊之盟”。宋真宗和金人对战的时候,御驾亲征,签订了澶渊之盟,北宋确实迎来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于是宋真宗就觉得自己能力很强,但是却丝毫没有想到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的屈辱。王钦若给宋真宗泼了冷水之后,宋真宗就像借着泰山封禅的做法来给自己作证,于是就举行了封禅,这件事情被人们所耻笑,于是后来的皇帝就不再去泰山封禅了。

宋真宗泰山封禅后,往后的皇帝为何都不去泰山封禅了?

2. 在宋真宗之后,为何就再也没有帝王去泰山进行封禅了?

当时宋真宗为了去泰山搞假的,让后面几个朝代的皇帝觉得耻辱就不在去泰山了。在泰山进行封禅也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历代帝王在泰山进行仪式,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对于文治方面,需要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武功方面,是要百姓们都臣服,在泰山上进行典礼的君主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高唐高宗唐玄宗,前两个皇帝自是不必说的,汉光武也是为当时国家兴亡做了努力,唐高宗给他的印象也是比较一般,但是他以孝天下,帝国还是比较稳定的,为盛唐打下了基础,唐玄宗晚年虽然不咋行,但是早年也是开辟了大唐盛世,这五位帝王也都是比较优秀的帝王,其他皇帝也是开创了他们当时比较兴旺的一个时间。有些帝王也不敢说在泰山封禅,因为这件事情太神圣了,古代只有有才能的君王才能去泰山进行封禅,除了真宗,还有其他的几个帝王,都是有着光辉功绩的,宋真宗订立了那些盟约之后,他去了封禅,当时签订的合约已经让当时的大宋有了耻辱的标记,宋真宗也是特别凄凉的说,有什么可以补救的办法,当时的大臣也是说去泰山,这样不丢失民心,当时的宋真宗还是没有这个资格的,他没有统一也没有什么功绩,他怎么封禅呢。当时宋真宗去贿赂了一个大臣,让这个大臣继续负责这个事情,搞了一份可以帮助他的天书,最后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真宗就是正式的去泰山封禅,皇帝这样他这样那个地方也是不在神圣,让人感觉到很丢人,后来的几个朝代皇帝们都知道真宗在这样,这个事情弄得不太光明,所以在京城建造了一个皇帝专门为皇帝进项封禅的地方,你就不需要再去泰山了。

3. 为何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呢?

北宋除了太祖赵匡胤能文能武外,其他皇帝基本就是废柴,尤其是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更是亡国之君。“靖康耻、亡国恨”在宋朝帝王心中是挥之不去的噩梦,宋朝因此被视为历史上最窝囊的王朝。

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此人在历史籍籍无名,既没有治理国家的政绩,又无来开疆拓土的战例。但是就是这个一个泛泛之辈,却效仿了“秦皇汉武”的封禅大典壮举,这在历史上留下了笑话。
景德五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登泰山封禅。然而自他封禅之后,就再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而赵恒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封禅泰山”的最后一位皇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原来宋真宗拉低了帝王封禅的规格。说起赵恒封禅之事,还得从“澶渊之盟”这次战争说起。
“澶渊之盟”发生在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太后发兵20万攻宋,契丹兵锋势如破竹,一直攻到了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契丹军队和京都汴京只一河之隔。此时朝廷震动,人心惶惶。以宰相寇准为首的主战派,提出皇帝御驾亲征,以鼓舞士气消灭敌人;以宰相王钦若为首的主和派则建议迁都,放弃北方之地。
最后真宗采纳了寇准的建议,御驾亲征,果然取得了胜利,宋朝和辽国签订了城下之盟“澶渊之盟”,契丹军队退回了辽国,京城危机解除了。寇准因此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宰相王钦若嫉妒寇准的功劳,于是挑拨真宗和寇准之间的关系。他对宋真宗说,“当初寇准是用皇帝的生命做赌注赢得了这次战争。再者说了,“澶渊之盟”是耻辱的条约,是不公平的条约。【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引自王钦若语】
王钦若的话,本来是要贬低寇凖的,但却同时给爱虚荣的赵恒泼了一盆冷水,从此他一直闷闷不乐。
王钦若为了博得皇帝的宠信,揣摩圣意,提出了“封禅泰山”的建议,目的就是宣扬宋真宗的文治武功,试图比肩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样的皇帝。真宗听后大喜过望。其实按照真宗这点能力,“封禅泰山”根本就是扯淡的事。我们先看看前朝都有哪些皇帝封禅泰山吧。
1.秦始皇嬴政、2.汉武帝刘彻、3.汉光武帝刘秀、4.唐高宗李治、5.唐玄宗李隆基。
亲们可以比较一下,宋真宗能比肩哪个皇帝呢?秦始皇汉武帝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三人就别说了,真宗和他们相差甚远,即便李治和李隆基他也比不上。李治能被“明君”李世民选中接班人就是明证,李治以仁孝著称。李隆基少年得志,他老爸的皇位都是他通过“唐隆政变”打拼来的,他开创了“开元盛世”,只不过到了晚年宠幸杨贵妃而被世人诟病。总之真宗和这些皇帝有一定的差距。

真宗苦无良策,越比越自卑,假如提出封禅泰山这事,大臣反对怎么办?毕竟自己这点业绩明摆着呢!正在苦无良策时,王钦若又给真宗出了一条妙计,就是从“地方包围中央”,他说,只要地方官员不断的献瑞,朝廷大员们就不好反对了。献瑞是古代常用的办法,想捧谁,就让老百姓献个奇异的东西,比如五色的鸡、鸭,谷子一个杆长两个穗。小猪有两个尾巴等等……。
真宗一听这办法不错,于是暗示地方官员进行操作,结果可想而知,祥瑞之物源源不断汇集汴京,王钦若把握火候,适时提出了皇帝封禅泰山的建议,朝廷一致通过,这就是真宗封禅的过程。
说实话,皇帝弄虚作假让人不耻。到后来的元、明、清这几个朝代,皇帝们都知道真宗在封禅这事弄的不够光明正大,都嫌弃他,以他为耻,以后只是来泰山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后来的康熙和乾隆就只是祭祀,而不是封禅。)

为何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呢?

4. 为何宋真宗泰山封禅后,再也没有皇帝去了?

本来泰山封禅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情,历朝历代做出杰出贡献的统治者才有资格这么做,可宋真宗凭借自己之力改变了泰山封禅的性质,让后人都对此感到羞耻。
“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封禅也就指的是古代帝王祭拜天地的典礼,而在各大祭祀活动中当属泰山封禅最为隆重。因为泰山作为五岳之首,被公认为是最接近天的地方,古代帝王自诩天子当然希望能够加强自己与天的联系,于是乎泰山封禅成为无数君王梦寐以求的活动。

不过并不是每个帝王都有资格进行泰山封禅的。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封禅的三个基本条件:公认贤明君主、太平盛世、天降祥瑞。
这些条件看似简单却很难同时做到,尤其是“天降祥瑞”这一点更需要某些契机。所以古代封建社会有过泰山封禅经历的皇帝并不多,只有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和宋真宗赵恒共计六人。
秦始皇一统六国、创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他所做出的贡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所以进行泰山封禅合情合理;
汉光武帝刘秀同样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打败新朝的王莽,重新统一全国中兴汉朝,开创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时代,因此同样有资格进行泰山封禅。

与秦始皇齐名的汉武帝刘彻的贡献自然不需多说,单单抗击匈奴这一点就让许多帝王望尘莫及,更不要说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作出的其他贡献,汉武帝亦是具备泰山封禅的资格。
唐高宗李治同样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在位期间李治先后消灭了西突厥、百济、高句丽,使得唐朝的版图面积达到最大水平,虽然说其他方面的作为稍稍有些不足,但也算勉强能进行泰山封禅。
唐玄宗李隆基后半生虽然有些昏庸,但是他前半生的贡献并不小,他发动唐隆政变,铲除韦后势力,中兴唐室并且开创开元盛世,所以也是有一定资本进行泰山封禅。

然而宋真宗赵恒与前面几位皇帝都有所不同。其他皇帝去泰山封禅是为了炫耀功绩的,而宋真宗只是希望后人对他的评价不会那么难堪,借助封禅来减少他们对自己的厌恶。
殊不知宋真宗这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但是百姓对他厌恶至极,就连后来的帝王也对他无比好感全无,因为他的胡闹泰山封禅失去原本庄重神圣的意义,此后再无皇帝进行泰山封禅。
宋真宗在位时期他只做了三件事:檀渊之盟、咸平之治以及天书封禅。
公元1004年,宋真宗赵恒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亲赴澶州督战,而后宋军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杀死了辽军主帅。
或许是常年笼罩在辽军的阴影之下心里发生了一些扭曲,得胜之后宋真宗不但没有乘胜追击一举拿下燕云十六州,反而用失败者的姿态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希望辽国与宋朝和解,而宋朝每年会向辽国三十万岁币作为条件。
打胜仗后居然想着向对手求和?不得不说宋真宗真是皇帝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他也成为中原王朝历史上第一个放弃天朝身份并且承认了辽与宋并立局面的无能皇帝,是历代皇帝引以为戒的对象。
当然檀渊之盟并非没有给宋朝带来任何好处,它给宋朝换取了三十多年的太平时间,这段时间里宋朝经济迅猛发展,人口激增,全国上下一副繁荣富强的模样。这一段时期也被称为“咸平之治”。

最后再来说说“天书封禅”。事实上宋真宗在签订檀渊之盟后不久便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可是他身为皇帝不可能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又担心自己死后史书对他“指指点点”。
这时宰相王钦若建议宋真宗制造天书降临的假象,名正言顺地进行封禅大典,从而消除人们对檀渊之盟的不好映象。宋真宗觉得这个方法可行,便同意了王钦若的建议。
于是乎这两人自导自演了一场“天书三篇从天而降”的戏码,并且在文武百官多次建议之下‘勉为其难’地前往泰山进行封禅大典。
当宋真宗带领众臣浩浩荡荡地前往泰山时,各地不断有献瑞之时事奏报上来,山出醴泉、天降甘露,反正这么玄乎怎么来,可以说宋真宗这次泰山封禅是历代背景最为强大、仪式最为隆重的。
泰山封禅以后,宋真宗身上就多了一层“神圣”的光辉,而广大百姓也渐渐忘记他签订檀渊之盟的耻辱行径,并且全国上下开始掀起“奏报祥瑞”的狂潮,一直到宋真宗去世才结束。
宋真宗功不抵过却自欺欺人认为制造献瑞景象,最后还厚颜无耻地前往泰山进行封禅,极大地损害了宋朝的国力,这也难怪后世皇帝会以他为耻,并且全都不愿意去泰山封禅。

总而言之,与其说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再无皇帝这么做,倒不如说他是泰山封禅的终结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泰山封禅庄严神圣的意义,使其成为羞耻的代名词,从这一点来看,宋真宗赵恒哪怕遗臭万年也不为过。

5. 为何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

泰山封禅是古代帝王为了显示自己是皇帝,得到天地之命而采取的一种政治手段。那为什么从古到今只有几个皇帝封泰山呢?为什么到了宋真宗以后再没有泰山封禅?
先来看看泰山封禅究竟是什么?根据韩非子的记载: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秦山之上,乘象而行。简而言之,西秦山,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泰山,皇帝跟蚩尤站在一起,黄帝在泰山聚集了很大的神灵。可以看出,泰山在公元前就被尊为神明,因为黄帝凭借这部分神灵击败了蚩尤,炎黄子孙得以安息繁衍,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帝王会在泰山封禅的原因。

其次,泰山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中华民族的中心地带。现在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不把昆仑山之类的古龙脉作为禅宗?古代人讲究中庸,地理位置也必须选在天下最中心的地方。与此同时泰山海拔1524米,站在这个位置上,皇帝会有一种天下尽在手中的感觉,结合两者,皇帝就会把泰山作为自己的封禅之地。
事实上,封禅泰山其实就是帝王的政治表演,只不过是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帝位是在天之下,因为我是天之子,你们凡人绝对不能反抗我对你们的统治,否则天将惩罚你们,而封禅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炫耀自己的丰功伟业,其他的都没什么,而且封禅花费很大,一生只有一次,这很好。

泰山封禅可以说不是说够不够,而是全凭皇帝的心意,皇帝不想封禅就不封禅,皇帝想封禅就可以封禅,可以这样说,昏君他想封禅,就像晋惠帝司马哀那样,他随时可以去。因此说,封禅的事不是老天决定的,不是大臣决定的,更不是百姓决定的,而是皇帝自己决定的,只要他愿意。
所以许多人都会问,既然禅宗如此辉煌,却只去了那么几位皇帝?他想走的话就走吧?为什麽会有这么多皇帝不去?理由其实很简单,要么就是脸皮不够厚,要么就是不屑去,要么就是只顾着玩乐根本就不想去,要么就是想去没时间,要么就是国家都快亡想去也去不了,要么就是忙着打战没空去。

泰山上有哪些帝王封禅?事实上,封禅其实就是皇帝用来巩固皇权、粉饰太平的一颗棋子,皇帝觉得有必要随时都可以下台,就像汉武帝先后六次在泰山封禅一样,皇帝觉得有必要随时都可以下台,就像汉武帝六次在泰山封禅一样,难道他真有这么大的功劳?
不会吧,其实纯属政治需要,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晚年西汉因连年征战,国家青壮年因战争十去九八,民间可说是十室九空,此时民间早已怨声载道,汉武帝急切需要做些什么来平息民怨,使他的皇权得以稳固,而封禅就是最好的办法,就这样汉武帝晚年几乎隔几年就到泰山封禅。但这只是一种平息民怨、显示自己帝王正统地位的手段而已。

根据具体的史书记载,自商代以来,总共只有6个帝王封禅:秦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为什么这六个人就这么多?现在,泰山封禅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结果证明这里还是有条件的。首先,皇帝在位时一定要有政绩,一定要国泰民安,一定要富国强兵,全国各方面的力量达到顶峰。另一个条件是祥瑞一定会出现。
古代人对天象的研究,并非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一天一天地看着天空,一天一天地看着天空,一天一天地过。因此这两个条件立刻使许多帝王想要封禅的愿望落空。所以这里必须提到一位帝王,唐太宗李世民。从道理上讲,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功勋卓著,而且据说在贞观之治时,天降祥瑞。李世民很高兴,请群臣前来商议泰山封禅之事。许多大臣认为李世民封禅是件好事。谁知道魏征站出来反对这是因为李世民的王位是从他哥哥手中夺来的,有缺陷。因此李世民只能作罢。

为什么宋真宗以后没有皇帝来封禅?宋元以后,元朝将版图扩大到西欧,清朝也有了康乾盛世,为什么这些帝王不来泰山封禅,以示自己的帝位天降大任?在此必须说说宋真宗。赵匡胤的侄子宋真宗,在赵匡胤病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代替弟弟当上了皇帝。但谁会想到赵匡义和辽国的战争是失败的。辽国萧太后更是将宋军击溃。那时候的宋真宗果断议和,签了澶渊之盟,宋朝每年给辽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后来宋真宗想去泰山封禅,被许多大臣所阻,最后还是去了。此后便再也没有皇帝肯去。理由其实不言而喻,宋真宗作为一位签署了不平等条约的帝王,他可以腼腆的去封禅,后宫的皇帝觉得自己再去,难道不会和他一样吗?朱元璋直截了当地讽刺宋真宗的行为,认为这种礼节不去就行。如今,泰山仍是人们心中的圣地,许多人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这座古老的圣山。

也有许多人认为后世的宋朝皇帝之所以不封禅,是因为后世的君主不屑于宋真宗的地位。我个人认为,元代不去泰山,是因为人家根本不信泰山的封禅,他们的传统就是在上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祭拜他们的长生天,而不去泰山封禅。而明王朝则更为直接,因为他们的开国皇帝都直接取消了对泰山的祭祀,连前朝所赐泰山的封号都被取消了,所以你说明王朝的皇帝们还会去哪呢?

而清代则主要是因为明朝早就取消了这一传统,再者封禅泰山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也不计其数,如果恢复过来,很有可能会被世人嘲笑为好大喜功,所以即使后期乾隆非常想封禅,但最后怕落个恶名而不得不放弃,乾隆虽数次登基,但也只敢祭祀下,而不敢封禅。

为何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

6. 宋真宗泰山封禅后,为什么再也没有帝王去泰山封禅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宋真宗把泰山封禅这件事情弄得没有那么高端了。凭借宋真宗的所作所为都敢去封禅泰山,后来历朝历代的帝王就已经不稀罕了,毕竟去和一个软弱无力的前人比较还是非常有失身份的。

宋真宗
在宋真宗之前封禅泰山的帝王,秦皇汉武自不必说;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唐高宗虽然人们对他的印象是懦弱平庸,这实在是一个误会,以孝治天下,帝国内部稳定,同时唐朝疆域在高宗朝达到了最大,为盛唐打下了基础;唐玄宗晚年昏庸,但早年开创了大唐盛世。每一个都有流芳百世拿得出手的成绩。
可是宋真宗赵恒,作为中原王朝历史上第一个放弃天朝身份的皇帝,签订了澶渊之盟承认了辽与宋并立的局面,放弃了对燕云十六州的人、因为他,华夏几千年来建立起的华夷格局被粉碎了,而且每年还要给辽国岁币,其实就是花钱买个太平。更为严重的结果是,宋军战斗力从此之后呈数量级下降,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了。

宋真宗
后来,宋真宗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以天书符瑞之说为借口,不惜劳民伤财的去封禅泰山。把原本无比神圣的泰山封禅变成了一个笑话当时民间人士都嘲讽他“淫祀渎天”,也因为亵渎上天成了一个笑话,后世的皇帝都不想和他作比较,也不想和他一样背负这样的骂名,所以在他之后再也没有去泰山封禅的皇帝了。

宋真宗
就这样泰山封禅从一个神圣无比的事情被宋真宗弄成了一个笑话。其实如果宋真宗不劳命伤财的封禅泰山,依靠澶渊之盟之后的和平局面还是有机会反败为胜的,只可惜他不把心思放在正道了,导致了后来的惨剧。

7. 为何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呢?

因为宋真宗成了封禅的标准反面教材,宋真宗封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导致财政失衡,天怒人怨、民心尽失,直接促成了北宋积弱的局面,所以北宋时期的农民起义是历朝历代之最高峰。有宋真宗这个例子在这,以后历朝历代帝王都不再提泰山封禅了。
一、封禅的意义

“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封禅即是帝王祭拜天地的典礼。在这种祭祀活动中,以泰山封禅最为隆重。封禅,就是古代帝王与天地的对话,在封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君权神授的观念,在禅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天子的权威,以便更好的集权。因此,每逢盛世,帝王必去泰山封禅。为何必定是去泰山,而不是其他山呢?因为《易经》上说,天地交界的地方,就叫做泰,而泰山是五岳至尊,群神之主,也是最接近天的高山,因此,历代帝王都选择泰山来封禅。
能够泰山封禅,是我国每个有抱负有理想的帝王普遍追求的。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记录封禅的基本条件有三条:公认贤明君主、太平盛世、天降祥瑞,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做到。
在秦始皇之前,举行了封禅大典的帝王有神农、伏羲、黄帝、炎帝、尧、舜、禹、汤、周成王等。有这些帝王标杆在前,除非极度自恋,一般的帝王基本上不敢拿自己和这些人相比。

当年秦始皇泰山封禅,事后下山,半路遇暴雨,不得不停下避雨这事都被儒生嘲笑一番,认为秦朝不受上天待见,封禅之后,秦朝二世而亡。所以后来皇帝对泰山封禅都比较谨慎。唐太宗李世民也算得上帝王中的佼佼者,但他想封禅泰山时被魏征所阻,原因是李世民玄武门杀兄,有道德瑕疵,所以没有资格泰山封禅。封建王朝中真正举行了泰山封禅的皇帝只有6位,分别是: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和宋真宗赵恒。
二、宋真宗封禅
公元1004年,宋真宗赵恒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至澶州督战,军心大振,杀死了敌军主帅,皇帝震慑于辽军的英勇,不顾寇准反对,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以宋朝每年向辽国三十万岁币结束了这场战役。

条约一签订,士大夫与民间怨声载道,士大夫认为这是耻辱盟约,民间百姓则因为多收税交给辽国而愤愤不平。为了平息众怒,王钦若提议宋真宗搞一场“造神运动”——封禅。
目的就是一举三得:1、可以借封禅提高君主的威望;2、可以转移民间和士大夫的注意力,平息民怨;3、是加强皇权集中,减弱文官集团的权力。其实真宗心里还有一个所求,那就是祈求皇嗣。
帝王要封禅,必须得百官之首宰相认可才行。宋真宗为此专门请了王旦喝酒,并送了一瓶酒让宰相带回去。王旦回家开瓶,全是夜明珠。王旦从中看到的宋真宗的决心,只好同意了。
1008年,宋真宗封禅开始,群臣纷纷表忠心,四处出祥瑞,一直到宋真宗驾崩之后祥瑞潮才开始消停。真宗的这次封禅最大的意义,是完成了对泰山封禅活动的终结,成了封禅的标准反面教材,从此以后历朝历代帝王都不再提泰山封禅了。

为何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呢?

8. 宋真宗泰山封禅之后,为什么再也没有皇帝前去泰山封禅了呢?

 丢不起这人
   
   中国 历史 上,一共有6个皇帝封禅泰山,可见,封禅泰山是帝王最高荣誉。这六个皇帝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含金量最高的,无疑是秦始皇,含金量最低的,就是我们这位宋真宗同志。
   宋真宗用实际行动,把一场盛事,拉低了档次,变成了鸡肋。
   后世帝王,都觉得和宋真宗为伍,非常丢人,封禅泰山就变得无关紧要了。
   宋真宗到底有多掉价?其实,平心而论,宋真宗时期,北宋王朝经济一直在发展,国家也越来越富裕。逐渐涌现出大量人才,这些人才,为仁宗的繁荣,打下基础。
   这些都是宋真宗的功劳。
    可是,宋真宗这些功劳,掩盖不住军事上的颓势,政治上的荒诞,也让宋真宗成了个荒唐君王。 
   军事上的颓势,其标志就是澶渊之盟的签订。
   这个盟约很丢人,宋朝被辽国打到家门口,这还不算,在宋军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几乎可以反败为胜,结果皇帝怂了。
   于是,宋朝每年送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现在很多人认为,花钱换和平,值得,也有一些人套用现代经济学,硬生生得出北宋赚了。
   但放在古代,这就是怂包的表现,尤其是完全可能取胜,结果怂了,就是不能容忍。
   如果说,军事上的颓废,不是宋真宗的锅,他可以甩锅宋太宗甚至宋太祖。但接下来,宋真宗的荒唐,无锅可甩。
   他开始信奉道教。
    这种信奉,让一个国家变成了神经质,各式各样的道观,庙宇,宫殿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烧香祈祷成了 社会 风气。 
    随之而来的,是各地祥瑞接踵而至,各地官员炮制出的祥瑞越来越荒唐,越来越夸张。 
    宋真宗沉寂在这种荒唐的氛围中,最终头脑一热,开始封禅泰山。 
   于是,当年只有大作为的君王,才有资格封禅泰山,在真宗时代,成了一场闹剧,封禅泰山被注了水,不再值钱,更成为后世君主眼中的笑话。自然不愿意再封禅泰山了。
   
   他拉低了规格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