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创新性探索

2024-05-10 07:01

1. 谈谈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创新性探索

 谈谈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创新性探索
                         实验室管理离不开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支持。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是做好实验室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高校决策者、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创新的重要意义,将实验室管理创新纳入财务预算,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确保实验室人员设备经费充足,为高校人才培养及科研发展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
    
          摘要: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发挥实验室作用,确保高校教学科研顺利进行,是实验室的重要功能所在。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应该充分借助实验室,发挥积极作用,创新管理工作,保障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创新策略
         在新形势下,只有切实创新高校实验室管理思路、理念、方式与手段,大胆实践与创新,提高管理效益,才能培养出更多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一)管理理念陈旧,模式单一呆板
         从思想理念上来看,有的管理者仍然用传统的思想指导实验室工作。在传统模式下,注重纵向层级和单线条管理,影响了实验室的横向互动,难以充分整合和调动各种资源,影响了团队运行效率。从管理模式来看,主要是注重单打独斗、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对科研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
         (二)管理制度缺乏,实验创新不够
         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是缺乏能力培养、岗位设置、激励竞争、培训考核等内容。对实验人员的职称评定晋升不利,正、副高级职称所在比例比教学科研人员要低。待遇不够高,影响了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很多优秀的实验室人员纷纷流失,导致实验队伍技术力量、实验能力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实验创新不够,综合统筹欠缺
         不少高校实验内容比较陈旧,实验形式单一,重程式而轻创新,一般都是按照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来设计实验的,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正因如此,影响了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致使有的学生在实验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经费保障不力,直接影响了实验室建设。有的高校实验室设备老化,损坏现象严重,但是因为经费投入不够而不能及时维修和更新实验器材设备等,对师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效果都产生了制约。特别是统筹协调规划不够,导致实验资源配置不够均匀。有的仅仅考虑本学科的需要,而没有从整体需要出发,造成不同学科之间的实验资源不均衡,出现重复购置现象。
          二、创新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创新管理理念
         高校实验室应坚持以能力为本的管理理念,最大可能地调动所有人力,实现目标最大化,并合理配置资源和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实验室人员是进行教学、科研、人才、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当前,在进行高校实验室建设改革中,应高度重视对实验室人员知识、智能、综合能力的培养,坚持以能力为核心,并将能力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考评依据。坚持能本管理,从根本上明确责任清单,细化分解责任,根据每个成员的特长,科学设置岗位,做好差别化、分级化管理。根据实验室人员的实际情况,捕捉和开发每个人的潜力,切实做到扬长避短,各尽所长,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注重统筹管理
         坚持团队化模式的管理理念,减少纵向组织层次,让更多的团队参与进来,更加广泛地凝聚人心和力量,增强所有成员对团队目标的认同度,强化目标的执行力,确保各项目标能够顺利实现。这样不仅可以发挥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发掘他们的创造潜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验教学和教学科研。故此,在实验室团队建设中,应树立分享理念,按照共享的管理思路,实现实验仪器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开放共享,达到各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使设备的利用率更高,资源实验的有效性更强。从当前来看,应着力提升精密仪器设备的资源利用率,推动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
         (三)创新管理机制
         根据实验室实际需要,要完善和改革相关制度体系,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坚持奖优罚劣,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实验人员的工资待遇、奖金福利等,让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高校实验室的队伍中来,增强队伍的稳定性和战斗力,最大可能地调动其实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设置多种创新奖项,如实验室创新管理工作创新奖、教学创新奖、研究创新奖、实验成果优秀奖、管理团队奖等,完善科研立项、创新实验项目研究等,最大可能地支持与鼓励实验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
         (四)改进实验教学
         第一,科学规划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对实验教学大纲及方案制定等进行整体规划和修订,增强实验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根据不同专业,分阶段实施计划,对实验教材内容进行精选,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狠抓过程管理,注重创新、实践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强对规范性实验操作的专业化训练。第二,改进教学体系。对实验课程进行独立设置,改变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模式,形成比较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从验证性实验为主改变为以设计性、创新性、研究性、开放性为主的实验模式,着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尤其应注重跨学科、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发展需要。第三,提升综合能力。应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研究能力、应用能力和开发能力入手,将与生产实际相近、实用性较强的实验项目作为重点,将科研课题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做好科研型实验,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五)加强文化建设
         实验室管理离不开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支持。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是做好实验室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实验室人员的水平、思想、素质、态度、行为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实验效果。故此,必须着力优化实验室环境,打造一个规范、有序、团结、奋进、和谐的实验环境。师生在这样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时,能够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和激励,引发他们进行实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不畏艰难、实事求是、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如,在实验室的墙上粘贴名人名言、科学巨匠画像、重大科技发明成果、最新研究动态等。实验室人员要坚持以德育人,用自己高尚的品德、规范的言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用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用积极进取、知难而上的精神鼓舞学生,用奉献科学、不计得失的个人魅力去感化学生。此外,大力推动实验改革与创新,开展多形式的培训方式,采用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实验交流等方式,用丰富多彩的实验业务活动激发实验工作的创造力。加强日常文体活动的开展,以此打造素质高、凝聚力强的实验团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实验氛围,增强高校实验室队伍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六)创新后勤保障
         经费保障是高校实验室顺利开展实验的重要基础,加大经费投入,强化物质保障,是做好实验室管理的前提。加大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发挥仪器设备优势,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变“守株待兔”为主动服务,增强实验的自主性。高校可以适当拓宽实验服务的经费来源渠道,盘活实验资源,增强实验项目的经济效益。实验室需要整合多种资产优势,加大与各个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目的。由此可见,实验室管理创新是形势发展所需,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高校决策者、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创新的重要意义,将实验室管理创新纳入财务预算,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确保实验室人员设备经费充足,为高校人才培养及科研发展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要顺应高校改革和发趋势,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勇于创新,采用新的管理理念,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合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实验室管理工作新模式,不断提高实验管理工作水平。
          三、结语 
         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创新是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高校必须切实注重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并为此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谢安建,王礼贵.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4):271-273,288.
         [2]赵阳.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探索与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2):54-57.
         [3]王鑫.浅析如何落实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创新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3(11):141-142.研活动结合在一起[5]。
    ;

谈谈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创新性探索

2.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的介绍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现将修订后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3.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的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基[2008]539号) 各有关单位:科学技术部 财政部二○○八年八月二十九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第三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坚持稳定支持、动态调整和定期评估。第四条 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的科研实体,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第五条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和自主创新研究。专项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第六条 国家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基金、专项等应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原则,优先委托有条件的重点实验室承担。 第七条 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是重点实验室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1.制定重点实验室发展方针和政策,宏观指导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2.编制和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3.批准重点实验室的建立、调整和撤销。与重点实验室签订工作计划。组织重点实验室评估和检查。第八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是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1.贯彻国家有关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和政策,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2.依据本办法制定本部门重点实验室管理细则,指导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3.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4.落实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间所需的相关条件。第九条 依托单位是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主要职责是:1.优先支持重点实验室,并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解决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2. 组织公开招聘和推荐重点实验室主任,推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委员。3.对重点实验室进行年度考核,配合科技部和主管部门做好评估和检查。4. 根据学术委员会建议,提出重点实验室名称、研究方向、发展目标、组织结构等重大调整意见报主管部门。 第十条 重点实验室根据规划和布局,从部门和地方重点实验室中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建设,保持适度建设规模。第十一条 科技部公开发布重点实验室建设指南,由主管部门组织申报。第十二条 申请新建重点实验室须为已运行和对外开放两年以上的部门或地方重点实验室,并满足下列条件:1.符合重点实验室建设指南,从事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2.研究实力强,在本领域有代表性,有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3.具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研队伍。4.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人员与用房集中。第十三条 主管部门组织具备条件的单位填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审核后报科技部。第十四条 科技部组织专家评审后,择优立项。主管部门组织相应依托单位公开招聘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制定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审核后报科技部。科技部组织可行性论证,通过后予以批准建设。第十五条 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提供建设期间所需的相关条件保障。第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完成后,由依托单位提交验收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科技部,科技部组织专家验收。 第十七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第十八条 重点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择优推荐,主管部门聘任,报科技部备案。重点实验室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一般不超过六十岁。第十九条 重点实验室主任任期五年,连任不超过两届。每年在重点实验室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八个月,特殊情况要报主管部门批准。第二十条 学术委员会是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职责是审议重点实验室的目标、研究方向、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每次实到人数不少于三分之二。第二十一条 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依托单位推荐,主管部门聘任,一般应由非依托单位人员担任;委员由依托单位聘任。第二十二条 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人数不超过十三人,其中依托单位人员不超过三分之一。一位专家不得同时担任三个以上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委员任期五年,每次换届应更换三分之一以上,两次不出席学术委员会会议的应予以更换。第二十三条 重点实验室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固定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动人员包括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重点实验室人员实行聘任制。骨干固定人员由重点实验室主任聘任;其余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由骨干固定人员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核准。第二十四条 重点实验室按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设置研究单元,保持人员结构和规模合理,并适当流动。重点实验室应当注重学术梯队和优秀中青年队伍建设,稳定高水平技术队伍,加强研究生培养。第二十五条 重点实验室应围绕主要任务和研究方向设立自主研究课题,组织团队开展持续深入的系统性研究;少部分课题可由固定人员或团队自由申请,开展探索性的自主选题研究。要注重支持青年科技人员,鼓励实验技术方法的创新研究,并可支持新引进固定人员的科研启动。第二十六条 自主研究课题期限一般为1-3年。重点实验室对自主研究课题的执行情况要进行定期检查,并及时验收。课题的检查和验收坚持“鼓励创新、稳定支持、定性评价、宽容失败”的原则。第二十七条 重点实验室应加大开放力度,建设成为本领域国家公共研究平台;并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重点实验室应建立访问学者制度,并通过开放课题等方式,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研究人员来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第二十八条 重点实验室应统筹制定科研仪器设备的工作方案,有计划地实施科研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自主研制。重点实验室应保障科研仪器的高效运转和开放共享,并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实施数据共享。第二十九条 重点实验室应当重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宽松民主、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开展经常性、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第三十条 重点实验室应当重视和加强运行管理,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要加强室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要公开透明。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第三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应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重点实验室完成的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研究成果均应标注重点实验室名称,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励等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第三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应当结合自身特点,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与合作。第三十三条 重点实验室应当重视科学普及,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学生开放,每年不少于十天。第三十四条 重点实验室需要更名、变更研究方向或进行结构调整、重组的,须由依托单位提出书面报告,经学术委员会论证,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科技部批复。 第三十五条 重点实验室应当在规定时间报告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经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科技部。第三十六条 依托单位应当对实验室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报主管部门和科技部备案。年度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实验室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第三十七条 根据年度考核情况,科技部会同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每年对部分重点实验室进行现场检查,发现、研究和解决重点实验室存在的问题。现场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听取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考察实验室、召开座谈会等。第三十八条 科技部对重点实验室进行定期评估。五年为一个评估周期,每年评估一至两个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具体评估工作委托评估机构实施。第三十九条 评估主要对重点实验室五年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指标包括: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第四十条 科技部根据重点实验室定期评估成绩,结合年度考核情况,确定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未通过评估的不再列入重点实验室序列。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的管理办法

4.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的附则

第四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统一命名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英文名称为“State Key Laboratory of ×× (依托单位)”。如: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ilicon Materials ( Zhejiang University)。第四十二条 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另行发布。第四十三条 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制定本部门重点实验室管理细则。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基字[2002]91号)同时废止。

5. 高校实验室管理对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探究

 高校实验室管理对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探究
                      一直以来,我国的实验室管理多以封闭式、专业性、多元化的管理为主,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很少运用到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中。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要相对提高,课前准备材料,课后打扫实验室,清理实验器材,并对这些器材的数量和使用情况及时做好记录,工作认真负责,这是作为实验室管理员必不可少的责任和义务。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对于教育行业的投资力度也逐步加大。学校实验室也朝着多元化、规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科研发展和教学水平,但随之而来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缺陷又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笔者通过对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改革学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对实验室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提高对实验室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 实验室管理;利用率
    根据2009年和2010年高校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数据显示,高校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的55%。国家对高校科研实验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各大高校的科学研究实验水平也日益提升,但教学实验室仍以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为主,实验室规模较小且功能单一。改革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改善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的现状已刻不容缓。
     1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实验室资源浪费
    以分散式和集中式为主的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是依附于课程内容而产生的,根据教程理论知识和实验要求,将学生集中在短暂的上课时间内进行实验,大部分时间实验室处于一个闲置的状态,使得实验课实验室使用超负荷,而课余时间实验室闲置,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实验室资源浪费,同时也对提升实验室规模有一定的限制影响。
    1.2实验效果较低
    在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下,实验室功能单一,主要为专门的学科提供实验场所和器具,学生进行实验时过分依赖老师的引导,导致实验效果较低。以光电专业课中关于“光电探测原理实验”实验为例,学生熟悉掌握光生伏特效应掌握光照度对光生电流、电压的影响曲线,并利用它分析光电池的工作原理。现在的仪器设备不需要学生自行安装,只要用手按一下控制键,就可以轻松调节,对于仪器本身的构造不清楚;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匆匆做完实验便要撰写实验报告。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课程的分析和理解没有深入,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实验本身带来的效果不好。
     2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对实验室利用效率的影响 
    2.1专业间相互渗透
    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对学科与学科之间树立了一道壁垒,每个学科各不相连,在科学实验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物理实验只针对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化学实验也针对化学方面。这在无形之中造成了学生对于事物的关联性大大降低,对学生思维发散发面带来了不利影响。要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应先将各学科关联起来,相互渗透。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及进行科学实验时可以把一些实验现象和结果结合起来,比如在物理专业课中讲到“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原理时,可结合光电专业课关于“衍射光强实验”以及“偏振光实验”原理来多角度解释“光”学这种难度较大的科学现象,打破学生认知上的局限性,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扩展,提升教学质量。
    2.2分散式管理模式下的实验室利用
    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中分散式管理存在着很多缺点,如每个专业各设一个实验室,造成实验室资源浪费;实验器材的利用率低;每个专业对于实验室的资金管理独立,资源共享率低等。各学科根据自己专业的教学内容,建立不同的实验室,购买该专业的实验器材,实验室归自己专业的人员管理。如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室和光信息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教室,同为计算机房,但是却分开管理和设立。这就造成了各科实验室空间规模缩小,在课程需要进行实验时,实验室人员爆棚,很多同学可能没有参与实验的各个步骤。而平时不需要实验时,大多数实验室被闲置下来,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根据分散式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可以对一些相关学科的实验室进行整合,比如计算机专业和相关专业(需使用机房的)可以设立一个共同管理使用的实验室,因为它们的基本配置大同小异,都需要用到大量的计算机。物理专业和光信息研究专业的实验室也可以部分设置为共同使用,这两个专业在实验上有很多相似处。例如光电专业实验中关于“偏振光、衍射光实验”以及“电光调制”方面与物理实验中“分光仪的调整与棱镜折射率的测量”、“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数”在研究对象上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因此在实验室的设计和基本仪器的购买方面都可以实现共用。这不仅可以对实验室的`规模得到提升,节省实验室器材等资源,还可以共同承担采购费用,减少每个专业的支出。
    2.3集中式管理模式下的实验室利用
    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中虽然也包含着集中式管理,但这类集中式管理也存在一些缺点。以2006年广东商学院对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为例,在2006年以前,广东商学院实行的是分散式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校方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分散式的实验室管理方法对实验室的规模、资源使用以及实验室利用率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针对分散式管理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校方领导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采用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对学校的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该校把信息学院的计算机实验室、人文与传媒学院的多媒体实验室、外语系语音室、法学实验室、网络中心等统一合并到教育技术中心,对各个专业实验室和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实践结果发现,这样的集中式管理也存在着缺陷。
    一方面就教育技术中心而言,这样的统一管理使得管理的范围扩大,各个专业性质的不同,管理也相对更为复杂,非本专业人士对其他专业的管理难度提升,对教育技术中心的管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从各院系的角度来看,实验室可自由支配度降低,器材使用方面的局限性和复杂性增强,对于实验材料的消耗各专业间资金分配不均,对各院系的和谐相处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即使是集中式管理模式也需要进行改革。如何改革才能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减少实验室超负荷的现象,以及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的同时促进各院系间的和睦相处,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法,笔者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供参考。各专业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但一些专业之间也有着很多的联系,有的是设备使用上的相似性,有的是实验内容上的联系,有一些是实验材料上的关联。根据这些条件,针对关联度相对较高的专业进行实验室合并,资源整合共享,公平分配资金,并对资金流向和材料使用做好相关记录。这样既有利于扩大实验室规模,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又避免了资源和资金上的浪费。
    2.4建立开放式管理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的实验室管理多以封闭式、专业性、多元化的管理为主,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很少运用到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中。这主要是出于对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和实验成果的保护方面考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思维的扩展性也应得到加强。建立开放式管理模式,学生利用网络在学校网站上进行专业实验的预约,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又可以切实深入体验和理解,同时也将闲置的实验室资源合理利用起来,既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又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率。
    2.5管理人员要求
    要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离不开管理人员的积极工作和记录协调。因此,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要相对提高,课前准备材料,课后打扫实验室,清理实验器材,并对这些器材的数量和使用情况及时做好记录,工作认真负责,这是作为实验室管理员必不可少的责任和义务。选择合适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的安全和器材维护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结语 
    总之,单独对各专业设立实验室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实验室利用率降低,但过分集中也会带来管理上的缺陷,增加管理难度。要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应对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解决实验室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才能避免资源和财力上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张峰,武秀丽.高校实验室集中式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2:32~34.
    [2]苗艳丽,宋玉厚.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与提升实验室功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03:46~50.
    [3]白雪.高校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黄山学院报,2010,04:134~03.
    [4]张立新.加强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J].教育探索,2011,12:098~02.
    [5]蔡久评,熊中侃,李莉.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研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4:091~04.
  ;

高校实验室管理对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探究

6. 2017年底,我校省级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

2017年底,省级重点实验室——智能医学影像分析与精准诊断实验室获批成立。
  
  
 
  
 这个由贵州大学与省人民医院合作组建的实验室主要针对我国发病率、致死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肿瘤,人脑神经系统疾病三种疾病开展相关研究。
  
  
 经过四个多月研发,实验室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可帮助医生更高效更精准地对疾病进行判断和治疗。
  
 
  
 诊断心血管疾病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要看清心肌纤维的结构,医院通常采用CT扫描,不过由于心脏搏动容易导致二维图像不够清晰、差别较大,给医生诊断造成不少困难。
  
  
  
 智能医学影像分析与精准诊断重点实验室主任许道云说:“由贵州省人民医院提供影像数据给我们,我们利用我们这边的技术人员跟团队通过对影像进行一些数据处理,做到三维图像重构提供给医院使用。”
  
  
  
 现在实验室还可以通过不同颜色渲染心肌纤维图像,清晰地展现心肌纤维的方向、密度及损伤等状况。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程欣宇说:“在心脏磁共振图像分析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可以进行心肌纤维活体成像分析的单位。”
  
  
  
 一名放射科医生完成一份CT分析报告需要半个小时,但通过实验室研发的计算机智能看片只需要几分钟,而且大大提高了医学影像分析的精确度。同时,因为录入了病人的临床检测指标等信息,计算机可以综合分析,为医生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贵州省人民医院 肿瘤科医生王玮说:“同一种类型的肿瘤病人,每种药的有效性对他可能都不一样,他的治疗方案肯定也不一样。我们通过大量地数据学习、数据挖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就可以选择最有效对病人经济压力比较小的方案来给他做这种治疗。”
  
  
  
 虽然获批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才四个月,但是贵州大学和省医的合作已经有三年时间了,这些突破性的实验成果即将投入临床诊疗,医工合作的模式不仅提高了贵州大学的科研能力,也高效地解决了省人民医院的临床应用问题。

7. 如何发挥高校重点实验室在重点学科建设中重要作用

1、选拔和培养了新一代学科带头人。重点学科建设成效和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学科带头人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人物。由于多数学科带头人年事较高,选拔好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是保证学科继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
2、加快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教师队伍中梯队断层现象较普遍存在。通过学科建设,促进了一批青年学术骨干迅速成长,是重点学科梯队建设的重要方面。
3、提高科研成果水平。承担科研项目是获得科研成果的前提,科研成果则是对完成科研项目水平的认可。一个高校所获得的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也反映了该高校的水平。

如何发挥高校重点实验室在重点学科建设中重要作用

8. 教育部:我国超六成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由高校牵头建设

   教育部今天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成效。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介绍,十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加速汇聚创新资源,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高校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实现跃升。
    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 
    高校牵头建设60%以上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雷朝滋表示,十年来,高校牵头建设了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动布局建设了25个前沿科学中心、14个集成攻关大平台、3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系统布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超过1500个。
     此外,高校牵头建设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台站等支撑类重大平台,初步形成了层次清晰、布局合理、支撑有效的科研平台体系。
    科技人才队伍更加壮大 
    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集聚在高校 
     雷朝滋指出,十年来,高校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群体稳步壮大,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都集聚在高校。
     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支撑了数百万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每年大批的优秀毕业生走进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和研究型大学,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创新资源加速汇聚 
    高校R&D拨入经费十年累计总额上万亿 
     雷朝滋谈到,十年来,高校R&D拨入经费从2012年的768.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592亿元,十年累计拨入经费总额上万亿。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由2012年的391.8亿元增至2021年的847.5亿元,增长超过116%。
     高校科技活动中的R&D人员全时当量从2012年的20.9万人年增长到2021年的33.4万人年,增幅近60%。创新资源的汇聚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跃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际科技合作更加广泛 
    高校派出近40万人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雷朝滋表示,十年来,高校共派出近40万人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人员174万人次,发表特邀报告18.7万篇、交流论文88.3万篇。更多高校走出国门,深度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大洋钻探等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牵头组织了国家首批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深时数字地球(DDE)”,还有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正在加快培育。
     此外,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广泛开展深层次国际合作,建设了70多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升 
    高校专利授权量增幅达到346.4% 
     雷朝滋介绍,十年来,教育部不断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率先调整专利资助奖励政策,推动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落地,着重发挥产权激励和评价导向作用,高校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显著提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