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点

2024-05-17 11:58

1. 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点

数字化可以重塑商业模式,但有5个注意事项。
  
 第1个就是要把数字技术作为核心的驱动,力要重视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数字化成为推动企业的重要基础。
  
 第2个数字化转型必须与业务相结合,数字化转型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支持企业的创新和成长,因此企业要推进数字化转型,必须从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
  
 第3个数字化转型要配套组织变革,数字化转型的支撑系统是组织变革,其中包括组织结构,人才体系,管理制度,流程,公司治理等变革,没有组织变革的支持,数字化转型将无法落地和持续。同时数字化的发展也将推动组织的变革,数字化将打破组织的边界,使组织的边界变得模糊,这样可以使得组织的活力和弹性得到保障,从而降低成本。
  
 第4点,数字化需要利用资本杠杆,大多数企业都有很强的组织惯性,自上到下的数字化转型很难,成功概率也不高,企业可以利用资本的力量,通过联合孵化或者并购企业的方式,孵化自己的创新基因,构建企业内部的创新投资平台是一个很好的数字化转型的方式。
  
 第5点,数字化需要改变心智模型数字化要成功落地,离不开企业领导者的心智模型方面的改变,这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改革过程中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认知模式都必须随之变化。

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点

2. 关于数字化的一些思考

 数字化在交易中充当什么角色:
    1)催化物价值。 在我看来,在现阶段,非互联网企业做数字化应用的大部分意义,是依附于交易的,我把它称为催化物价值。也就是说,数字化是促进交易的重要手段。数据即服务,服务即数据。
    2)无形资产价值。 在未来的远期,也许数字化的无形资产价值形态(例如创造、售卖、购买、使用 游戏 装备、皮肤;发行电子乐曲、电子书;元宇宙地皮等)会超越其依附于交易的价值,目前来看对于普通传统行业来说跨度太大,暂不讨论。
   交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甚至物品、房产、金融资产的价值本身也是由交易决定的。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不等于其价值,商品的真实价值是其交换价值;房子的购入价也不等于其价值,而是受周边房产的交易价格等多种因素影响;金融资产例如股票就更加依赖于交易,瞬时的交易量都会大幅影响股票价值的波动。交易的缺乏、不充分、不均衡会导致一系列的经济 社会 问题,例如三角债、滞涨、经济危机等。
   从微观上讲,我们每个人赚到的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早晚都是要花掉的。不是花在你那里,就是花在他那里。那么个体和群体如何选择花出去的对象,如何做出消费决策,就很重要。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你存了10万块钱,是买辆车开开,还是去做个整容手术,对她个人将来一段时间的生活有很大影响。对于一个群体来说,群体更倾向于买车还是整容,对整个 社会 的产业发展有很大影响;群体更倾向于买电车还是油车,买特斯拉还是比亚迪,对整个国家和整个制造业产业链都有深刻影响。
   通过数字化转型, 首先 可以使决策中枢了解和知道交易的状态。
    然后 在这一个个具体的购买行为中,数字化都在其中起着越来越大的催化作用。催化行为主要体现在:引导舆论倾向;倾斜购买渠道。
    第三 ,线上交易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交易效率,降低由信息差带来的交易溢价,降低交易成本。
   数字化在破解经济危机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我个人认为我们目前已经处于一定程度的经济危机中。经济危机典型特征:流动性下降、结构性失衡。数字化恰恰具有抵抗这两个特征的特性。

3. 数字化转型的7个错误认知

最近和一些客户沟通,发现越来越多的客户已经意识到,无处不在的技术正在成为工作的一部分,成为业务的一部分,企业面临双重压力,在内部要寻求促进发展和突破的引擎,在外部有消费者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以及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所以企业不得不做出改变,进行业务创新,或者领先一步重塑行业,在这种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经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生存题。
  
 但同时企业对数字化转型又有着一些误读和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下总结了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之前或者过程中经常会产生的7个错误认知:
  
 这个大招可能是某个工具,也可能是某种平台,比如当下被炒的很火的“数据中台”或者“业务中台”,这些新的概念会被解读成治疗一切问题的良药,比如,等我们建设完业务中台,就不会存在开发效率低或者支持不了的业务功能,比如,等有了数据中台,所有你想看到的数据、报表、分析都能即刻呈现到你的面前,所有这些问题都能通过分析数据找到答案,再比如,就购买那个工具吧,它的功能很齐全,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
  
 在这些期望的背后,源于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有一把万能钥匙,能解决所有千变万化的问题,也缺少了一些必要的分析,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分析一下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建设中台是手段,那么为什么要建设中台呢?中台是不是真的能解决我的问题?
  
 很多时候,咨询师的行业经验甚至跨行业的经验会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企业变革或者转型的财富,会给企业的变革或转型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支撑,帮助企业更加理性的做决策,在落地一些方案政策的时候也可能事半功倍,所以咨询师是一种很宝贵的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咨询师能搞定一切问题,比如变革过程中组织功能和业务功能再分配和再组合的问题,比如转型中新旧业务如何协作和配合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组织在转型之前需要考虑清楚、在转型过程中需要自上而下拉通并落实的事项。
                                          
 企业在引入咨询师之前考虑这些问题,不代表企业必须先有成熟的想法和方案,但是企业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转型的复杂度和难易程度有客观清醒的认识,因为这些问题梳理不清楚,即使咨询师入场,也会遇到壁垒、阻力,轻则转型的过程磕磕绊绊,重则转型还没有等来第一个结果便已经夭折。
  
 转型会伴随着很多不确定性,企业转型失败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但同时,转型又面临很多期待和压力,所以,越是明确了结果,越有可能走向失败,因为过程中任何一个不确定性的出现,都有可能导致结果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也因此很多企业在选择转型的时候,处于对未知的恐惧,也是处于对自身的保护,通常会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而闭口不谈期待中的结果是什么样子,这无疑宣告了一种“重在参与”的态度。
  
 但是,组织选择转型一边是追求创新和突破,一边还要考虑有效利用资源,如果不能把期待的结果和目标进行关联,便很难衡量资源是否被用在在战略方向上,甚至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企业转型的道路可能充满波折,但结果也可以不断调整和修正,结果与过程同等重要。
  
 经常听客户提到,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做出改变的速度不一样,有时候业务走在前头,有时候技术走在前头,终于借助转型想把业务和技术拉在一起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对于转型的诉求不同,业务需要的永远是多快好省,而技术似乎永远在一堆约束里摸爬滚打,所以业务会抱怨技术团队开发出来的功能又慢又不好用,而技术也有很多苦衷,既想获得业务认可,又不得不在资源、能力、优先级上做权衡,所以业务和技术的矛盾似乎难以调和。
  
 这也源于一个错误认知,那便是认为业务与技术的壁垒是拆不掉移不走的,业务如果理解了软件开发、数据以及技术(包括智能技术)便会对数字化有了更好的认识,技术如果理解了业务场景,便能通过规划让技术更好的赋能业务功能、业务场景和业务目标,所以调和这个矛盾,在于拉通底层的认知。
  
 很多企业就是这么做的,对方是行业老大,他摸着石头过河,我跟随他走路即可,他做电商平台我也做电商平台,他做生态我也做生态,他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那我也不能落下,甚至他的供应商合作伙伴,我也照单全收,他是老大,有眼光有实力,跟着他走起码不会犯错。
  
 这种行为背后也源于一个错误认知,那就是他的方向也是你的方向,他的目标也是你的目标,但其实你们有可能是竞争对手,和竞争对手做同质化的事情,尤其对方是实力更强的对手,你的结局很可能一眼望穿,现实情况是,你要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去做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事情,转型才可能取得成功。
                                          
 领导在转型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领导很可能是转型的决策者、发起者、推行者,很多时候是领导在引领转型的方向和目标,所以领导的决心和参与程度对转型的成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领导也是受转型影响的人,转型的过程中,举措被不断验证,有成功的,也有行不通的,这些结果也会影响着领导对转型的认识进而做出改变,不断修正方向和行动,最终带领转型走向成功,所以说,转型成功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认可,但反过来,只要领导认可,转型就注定会成功,却是一个伪命题。
  
 这个想法的背后也源于一个错误认知,那就是领导的稳定性以及领导对于转型的决心,看过很多转型的例子,转型还在过程中,领导已经换了好几拨,每个领导的想法都不一样,所以推行转型的团队做了很多事情,但却一直停在原地,也看到过有的领导一边受制于资源的短缺,一边应对着各方的挑战和压力,时间一长,也会对转型这件事情做出妥协,这种结果也不是成功。所以说,转型要想取得成功,不但领导认可,组织内部还要上下一致,参与方对转型的认识保持一致。
  
 很多组织梦想着转型可以快速出成果,可以一步到位,一旦完成,一劳永逸,但现实很骨感,所谓的创业易,守业难,转型成功已经很不容易,保持住成功的结果更是难上加难。现实中,我们处于一个多变的环境下,企业面临多样的来自内外部的挑战和机会,既要防守又要进攻,所以很难通过一个大招就能应对得了所有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引入外部资源帮助企业成长,更需要内建能力应对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瓶颈和挑战,只要能力夯实起来了,企业才会长期永续的经营,才会有可能在多边的市场中不断寻找机会。
  
 认为转型是一步到位的工作源于这样一个错误认知,那就是环境是静态的,市场是静态的,所以企业的形态也是固定不变的,这个认知不符合这个社会的现实。所以说,转型这件事情可能永远都没有完成的那一刻,企业需要重视的是渐进式变革的力量,让企业自身在变革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总结一下,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间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企业要想获得转型的成功,先要对转型这件事情有正确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则来源于对上述错误认知的识别和处理。
  
 文/ThoughtWorks陈庆敏

数字化转型的7个错误认知

4. 数字化转型认知系列-07-数字化转型的六大类数字技术


5. 谈你对数字化的理解

一些人是把数字化的手段、工具当成了数字化。像电商、直播这样的数字化手段,他是借助了数字化工具,成为一种数字化的表现形式。本质上讲,电商、直播最多是一种数字化的营销手段,不能称为数字化体系。
也有一些人纠结于大数据、小数据。从根本上讲,数字化所讲的数据,很难划分所谓的大数据、小数据。
也有的企业期望找到一套数字化软件系统,借助这样的数字化技术完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其实,数字化转型难点并不在软件、技术一端,核心是要理解数字化转型的基本逻辑。
准确理解数字化转型,需要从数字化的两个基本逻辑着手。
一个基本逻辑是数字化的形成逻辑。也就是数字化体系是怎么形成的?
综合目前各方的观点,数字化体系的形成是这样的一个逻辑:
在线产生链接--链接产生数据--数据产生智能。
数字化基于在线这样一个特别环境,在在线化环境下,要实现企业有关主要营销要素的在线化链接。
从营销的角度讲,要实现五个在线:用户在线、商品在线、交易在线、营销在线、团队在线。
并且这五大核心营销要素要借助在线,建立全面的在线化链接。各个营销要素之间是相互打通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
在在线、链接的基础上,产生在线化数据。
这些数据是以在线、链接产生的数据为主体,其他的数据形式为辅助。
这些数据是多维度的数据。如果讲要有大数据、小数据之分主要应该是讲数据维度。越能形成更广泛维度的数据越是大数据。否则就是小数据。

谈你对数字化的理解

6. 数字化的概念

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
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化是数字计算机的基础 
 2数字化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的0和1就是各种信息最基本、最简单的表示。
3  数字化是软件技术的基础,是智能技术的基础
4  数字化是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
5  数字化是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

7. 数字化的概念

目前关于数字化的理解“五花八门”。

一些人是把数字化的手段、工具当成了数字化。像电商、直播这样的数字化手段,他是借助了数字化工具,成为一种数字化的表现形式。本质上讲,电商、直播最多是一种数字化的营销手段,不能称为数字化体系。

也有一些人纠结于大数据、小数据。从根本上讲,数字化所讲的数据,很难划分所谓的大数据、小数据。

也有的企业期望找到一套数字化软件系统,借助这样的数字化技术完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其实,数字化转型难点并不在软件、技术一端,核心是要理解数字化转型的基本逻辑。

准确理解数字化转型,需要从数字化的两个基本逻辑着手。

一个基本逻辑是数字化的形成逻辑。也就是数字化体系是怎么形成的?

综合目前各方的观点,数字化体系的形成是这样的一个逻辑:

在线产生链接--链接产生数据--数据产生智能。

数字化基于在线这样一个特别环境,在在线化环境下,要实现企业有关主要营销要素的在线化链接。

从营销的角度讲,要实现五个在线:用户在线、商品在线、交易在线、营销在线、团队在线。

并且这五大核心营销要素要借助在线,建立全面的在线化链接。各个营销要素之间是相互打通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

在在线、链接的基础上,产生在线化数据。

这些数据是以在线、链接产生的数据为主体,其他的数据形式为辅助。

这些数据是多维度的数据。如果讲要有大数据、小数据之分主要应该是讲数据维度。越能形成更广泛维度的数据越是大数据。否则就是小数据。

这些数据是过程数据+结果数据的累积。不仅仅是结果数据,更主要的是过程数据。所谓过程数据是要能准确反映最终结果数据实现的过程。过程数据是对整个结果数据在作业过程中的原子化切分,借助在线化做出的完整记录。

这些数据是动态数据不是静态数据。是动态记录整个营销过程的数据活动,不只是对结果的静态表现。

这些数据是对整体营销活动的综合反应,不只是单一维度的数据,并且数据之间形成链接关系。六大核心营销要素要形成统一的数据关系,综合反应各个要素发挥的营销价值。

在数字化运营的营销体系当中,一切以用户运营为中心,所有的数据指向都是用户运营这一中心。所以,数据不只是来自于企业内部的数据,是需要来自于全链路的数据。数据链路越长、数据维度越多产生的数据价值越大。

产生数据的最终目标是发挥数字化管理运营的智能化结果。

这引出了数字化的第二大基础逻辑。

数字化的第二大基本逻辑是:数据决策、数据协同、数据执行。

数字化对比ERP信息化时代,发生的最大改变是:信息化时代的ERP所提供的数据是帮助人的决策、执行,人是主体。在数字化时代,变成了数据是主体,人在逐步变成数据的“执行者”。

这里讲的决策是指企业运营层面的决策,不是指企业战略层面的决策。

实际上企业在日常运营活动中,产生大量的日常运营决策行为,并且这些决策行为是重复的。在目前的环境下,大多企业是借助ERP数据,指导人的决策,最终的决策主体是人。

人的决策会存在很多问题。涉及到人的能力、思想、环境等。人的决策也会受到其大脑边界的限制,人脑所能够处理的数据量是有限的,如果面对海量数据人脑是无法处理的。

所谓数据决策、数据执行、数据协同,就是借助在线、链接产生的数据,借助算法技术所能提供的支持,把以往依靠人的日常业务决策活动,交给机器完成,变成了数据决策。人变成了数据的服务者、数据决策结果的执行者。

数据决策的实现需要一个完善过程,有两大关键点:要有足够的多维度、全链路的数据量;不断优化的算法。

数据决策、数据执行、数据协同带来的效率改变、成本优化的结果一定是非常显著的。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难点不在技术,在观念的转变和模式的变革。

从营销角度讲转型数字化营销重点要首先完成两大观念转变:由品牌运营为主体转型用户运营为主体、由人的决策为主体转型数据决策为主体。

数字化转型不可能在现有企业运营模式基础上,简单的+数字化手段、数字化技术实现,需要对企业整体的运营模式做出变革重构。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任何成功模式可以直接照搬,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找到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方向。以下企业的数字化探索模式值得关注。

美的集团。2014年初,美的集团开始对企业进行“伤筋动骨”地数字化改造。逐步建立了企业的会员系统、商品系统、交易系统、交付系统。借助电商体系美的打造了完整的会员体系,会员总数超1000万。建立了自己的商品系统,在全国形成统一的库存系统、物流交付系统和人员结构系统。在此基础上启动对传统渠道的改造,用数字化全渠道思维改造传统渠道业务。借助数字化订单操作系统,改变了重代理、重线下的传统家电行业销售模式,通过对会员客户端消费趋势的分析研究,加速了家电产品的“快消化”。形成了T+3新的企业运营模式。

盒马、便利蜂、瑞幸:特别是盒马是以数字化思维构建的新零售模式。形成了以数字化为主体的企业运营模式。包括企业的采购决策、商品决策、运营决策、管理控制等方面形成了数字化决策、执行、协同体系。目前正在推进前端的供应链数字化。

便利蜂、瑞幸也在整体企业运营的数字化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总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要看清方向,抓住本职,从基本逻辑入手,才能实现正确的转型结果。



原创

数字化的概念

8. 关于“数字化”的那些理解误区

数字化一直是业界的一个热词。
  
 业界对数字化的定义很多,什么工业4.0,什么中国2025,等等一系列的词,没有标准答案。
  
 华为的首席信息官,首席知识官陶景文老师这样定义数字化:当企业的上游,和企业本身的人、资产,再加上下游的客户,以光速连起来以后产生的核聚变,这叫数字化。
  
 至于这个核聚变的产物是什么?现在没有人说得清楚。主要有三个误区:第一,一谈数字化,就必谈技术。数字化经常被简化成上云,用大数据,搞人工智能,建5G。这是要跨越的第一个误区。这是数字化吗?不是。 数字化一定要让技术作用于你的行业和主业务,使主业务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它一定是双轮驱动的。如果你搞云,不回归到资源的使用效率,就像谈恋爱不以结婚为目的一样。所以数字化脱离了业务就是在耍流氓,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数字化是IT部门的事,是技术公司的事。有一些行业,离技术部门比较远的行业,认为数字化就是科技化司多帮我一点,或者是过去信息化部门的一个简单升级。其实,数字化就是帮助业务用技术手段构建新型的作战平台。 其实任何转变的成功,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且应该是企业一把手的事。 
  
 第三,炒概念,忽略了数字化要问题驱动。企业在谈数字化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要解决的问题,都在谈别人家的概念,数字中台、大数据、云等等。 数字化一定要回到企业到底想通过数字化转型追求什么上来。 
  
 未来高质量的竟争力,我们相信数字化的技术,加上工业化的实践,最后怎么服务于未来的体验经济,让用户跟你做生意,或者使用你的产品服务更简单、更愉悦,更快捷,这是数字化要达成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