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怎么体现相关性

2024-05-11 23:36

1. 公允价值怎么体现相关性

1.预测价值:如果一项信息能帮助决策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进行预测,则该项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决策者可根据预测的结果,作出其认为的最佳选择。因此,预测价值是构成相关性的重要因素,具有影响决策者决策的作用。
2.反馈价值:一项信息如果能有助于决策者验证或修正过去的决策和实施方案,即具有反馈价值。把过去决策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反馈给决策者,【摘要】
公允价值怎么体现相关性【提问】
1.预测价值:如果一项信息能帮助决策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进行预测,则该项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决策者可根据预测的结果,作出其认为的最佳选择。因此,预测价值是构成相关性的重要因素,具有影响决策者决策的作用。
2.反馈价值:一项信息如果能有助于决策者验证或修正过去的决策和实施方案,即具有反馈价值。把过去决策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反馈给决策者,【回答】

公允价值怎么体现相关性

2. 公允价值的意义与影响

公允价值定义解释

3. 公允价值的原则确定

这里的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按以下原则确定:
(一)以非现金资产投资,其公允价值即为所放弃非现金资产经评估确认的价值。
(二)以非现金资产投资,如果按规定所放弃非现金资产可不予评估的,则公允价值的确定为:如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其公允价值;如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如该资产和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的现值确定。
(三)如果所取得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比所放弃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更为清楚,在以取得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确定其投资成本时,如被投资单位为股票公开上市公司,该股权的公允价值即为对应的股份的市价总额;如被投资单位为其他企业,该股权的公允价值按评估确认价或双方协议价确定。
(四)放弃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取得股权的公允价值超过所放弃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反之,则应依据谨慎原则确认为损失,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
(五)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收到投资者以非现金资产投入的资本时应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实收资本记账。而不论投资方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为多少。而投资者将非现金资产换取长期股权投资则属于非货币性交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的有关规定,企业以非现金资产换取长期股权投资时,应以换取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一、股权支付费用如何确认
(一)股权投资应以取得时的成本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的成本,是指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支付的全部价款,或放弃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不包括为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所发生的评估、审计、咨询等费用。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取得成本,具体应按以下情况分别确定。
1、支付现金
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支付的全部价款作为投资成本,包括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
2、放弃非现金资产
非现金资产,是指除了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现金等价物以外的资产,包括各种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不含股权,下同),但各种待摊销费用不能作为非现金资产作价投资。
新公司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公允价值的原则确定

4. 公允价值的特性有哪些

公允价值定义解释

5. 公允价值的定义

什么是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的定义

6. 公允价值的概念


7. 公允价值的意义

能够合理地反映资产价值 一直以来,我国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强调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计量。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有助于对各项资产、负债项目的确认和对计量结果的验证和控制,同时可防止企业随意改动资产价格造成经营成果虚假或任意操纵企业的经营业绩。但这样做是建立在币值稳定假设基础之上的。如果发生物价变动,资产的市价低于原账面价值,则期末需按差额计提减值准则;若市价高于原账面价值,则不需做任何会计处理。尤其是当市价远远高于原账面价值时,资产的账面价值根本就不能反映其在市场上的真正价值。而公允价值计量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紧密结合价值,它要求以当期的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能够比较合理地反映出相关资产的价值。其带来的影响尤其表现在金融、投资性房地产等新兴行业。这些行业取得初始资产的成本通常非常低,后来由于土地、资源的局限性,经济的发展等原因,造成资产的价格大幅度上涨。这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就能比较合理地反映资产价值。比如某投资性房地产原来取得成本是100万元,后来市价涨到1000万元,但仍在报表上显示为100万元,就根本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了。 
2.2 能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信息 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在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下,由于实行的是历史成本计价,企业的账面价值都是属于静态的会计信息,不一定能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由于大多数投资者主要是依据企业的财务报表来获得相关财务信息,这时很可能据此做出错误的决策。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公允价值反映的则是相对比较动态的信息,因此它能够较好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即公允价值的运用能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计划财务部副总经理谷澍说,公允价值的广泛采用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化也在收益中得到体现,有助于真实、公允地反映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2.3 公允价值计量是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 在2006年9月15日,FASB就公允价值计量发布了一项新准则: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新准则对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提出了改进性指南,并且对投资者的信息披露要求做出了回应,规定公司应就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的范围、公允价值计量中使用的信息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对收入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做出更多的披露。所以,此次国内引入公允价值,是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 
3 新公允价值准则的应用
事实上,公允价值如何取得,以及如何确保其可靠性,一直是个难题。本次准则体系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3.1 会计准则提出,若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企业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下,不计提折旧或减值准备。同时新准则考虑到可操作性等方面原因,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列示了四种可供选择的方法,既活跃市场存在着相同或相近地理位置,不同地理位置或不活跃市场存在类似的其他房地产最新交易价格的,均可以参照类似房地产的现行市场价格,亦可以采用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确定。在上述前提条件的限制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投资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可靠性。
3.2 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改变现行的“一刀切”将由于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而是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实物抵债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如果抵债物资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可以通过评估确定公允价值,如果双方是非关联方,双方的协商作价也视为公允价值。同时,新准则在债务重组准则定义中,增加了“只有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才能对债务人的让步确认为损益。因此说,债务重组会计处理更加务实。
3.3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新准则规定,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以确认购买商誉。在这样的处理下,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再调整留存收益。因此说,公允价值的运用推动了非同一控制下的商业企业重组。
3.4 我国目前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非货币性交易按照交易的账面价值入账,只有在收到补的情况下按比例确认损益,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作为入账基础,如没有活跃市场,则非关联的交易双方在无第三方干预的情况下协商作价,也可视为公允价值。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新会计准则还规定了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两个前提条件,即该项交易必须具有商业实质,此外准则还规定,确定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因此说,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会计处理注重商业实质。
公允价值在新准则应用要十分谨慎,不能滥用。与国际财务报告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审慎改进。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要严格地按照准则实施公允价值才会真正做到公允。

公允价值的意义

8. 公允价值的意义

产权理论认为,企业是若干“契约”的集合体,其本质是各权利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通过契约联系起来的利润生产组织。在这个复杂的产权组织内,每一权利主体都投入了一定的生产要素,如所有者投入了权益资本,债权人提供了借贷资本,经营者和职工提供了管理能力和劳动力,而国家提供了有利于企业生存的社会环境等等。每一要素投入者都要求取得与其投入相适应的权益或回报,但是在其他各种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计量基础的不同选择有可能导致这种投入与回报的不相匹配,从而有失公平。
公允价值是在市场公平交易中自然形成的,能够为各要素投入方所接受的价值量,因此,以公允价值计量是企业多元产权主体利益均衡的需要。  在西方价值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均衡价格理论认为,商品的真实价值是供求双方在交换过中形成的均衡价格,然而,在现实环境中发生的实际交易价格并不一定就是均衡价格。经济学家们通常假定实际交易价格有逼近均衡价格的趋势,这种假定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市场机制有一种由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在向心力,它总是不断地把实际价格推向均衡价格。所以,如果存在一个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础上的价格机制,实际价格就会趋于均衡价格。  因此,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础上的价格机制是实际交易价格趋同于商品真实价值的前提条件。  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形成的实际交易价格,是当前供需条件下一种最接近均衡价格的交易价格,因而是资产价值最真实的表现。  
会计目标理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否对决策有用主要看其是否符合相关性和可靠性两项基本质量要求。公允价值立足于当前的现实情况,这对于目前正在进行的决策来说,其相关性显然较强。就衡量可靠性的三个指标而言,公允价值显然比历史成本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被计量对象的真实价值,并且更为中立,只是在可验证性方面无法与来源于实际交易,且有据可查的历史成本相比。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计量技术和计量手段的不断提高,公允价值的这一缺陷并非不可避免。  会计计量理论认为,资产是“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由某一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FASB,1985) 这一定义完全摒弃了原有的重视成本的倾向,强调资产是价值而非企业为取得该资产所发生的耗费,从而为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理论依据。收益决定有三种基本模式:即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收入-费用=利润”,建立在现金流量制基础上的“流入-流出=净流入”,以及建立在经济学收益观念上的“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全面收益”。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上的收益决定,更符合经济学收益观念和资本保全原则。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