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2024-05-01 04:33

1.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上的《里约宣言》以这样的话作为开始:人类是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核心。他们有权获得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健康而丰富的生活。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高峰会议上的《约翰内斯堡宣言》就是建立在这种热望之上,并且表达了世界领导者的一种许诺——“建立一个人道的、平等的国际社会,理解人类所有关于尊严的需要。” 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理念,包含很多方面和很多阐释,并反应了一些本地化的和从相关文化出发的想象,即发展“满足目前的需要,而不会对未来的人类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通过以下行动将这些想象变为现实的国际行动目标:消除贫困、促进儿童、产妇和性健康;扩大教育提供面并强调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以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尽管全世界都在取得极大的进展,但这些进展情况在各地是不均匀的,一些地区如中部非洲、南亚和很多小岛国仍未看到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因此,尽管在健康促进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一些新问题诸如HIV/AIDS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会的新生儿存活与平均寿命问题中仍然是一个难题。在全世界,不可持续的发展过程为自然资源带来持续压力,而以不可持续方式进行的生产和消费,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对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其它地区的高度贫困造成了威胁。因此,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指出:在这个新世纪中,我们的最大挑战是接受这个听起来十分抽象的想法——可持续发展——并为全世界的人们将这个想法变为现实。① 将抽象现实化并发展个人和社会为未来可持续工作的能力,这是一个根本的教育事业。实际上,在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高峰会议上阐明的四个人类可持续发展原则反应了“德洛尔报告”中所描述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教育提供以下能力:认识挑战集体责任和建设性合作果断行动人类尊严的不可分性学习了解学习共同生活学习去做学习去作因此,教育是可持续发展变革、提高人们将社会理想转变成现实的能力的主要力量。教育不仅提供科学与技术技能,还为追求和应用这些技能提供动力、证明和社会支持。现在国际社会强烈相信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可持续未来所需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开始被视为一个学习如何在考虑到经济、生态和所有社会平等的前提下作出决策的过程。培养这种以未来为导向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一个关键任务。这为教育带来了一个新的视野,它帮助所有年龄的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了解一些会威胁到人类未来的问题的复杂性和相互联系,例如贫困、浪费、环境恶化、城市退化、人口增长、健康、冲突和人权侵害。这一教育新视野强调了发展可持续未来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整体的、跨学科的方法,以及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进行的改变。这要求我们对教育体系、教育政策和教育工作进行重新定位,以使所有人能够以符合文化和当地情况的方式进行决策和行动,解决威胁到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各种问题。这样,所有年龄的人们都能够为可持续的未来作出各种想象,对这些想象进行评估,并进行创造性的协作来实现这些想象。 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DESD)与全球其它重要教育任务联系起来WSSD的实施计划的核心内容主要在政策、项目、动员相关资源和建立组织结构等方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提供了一个机会:把人的因素置于最前沿,来促进计划的实施。只有教育能够提供上述的理解、价值观、承诺和技巧,而这些将会对计划的技术因素予以支持,提醒每个人——孩子、青年和成年人——可持续发展议程实际上与我们所有人都相关的议程。这涉及到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对别人的生活的尊重——无论是远还是近,现在还是将来——以及我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的态度。可持续发展需要一种全面的方法: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其它教育计划和问题具有关联。这不是一个全新的计划,而是对于重新定位教育政策、教育计划和教育工作的号召,以使教育在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协作建设一个可持续未来的过程中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对DESD活动的关注应以支持、交流和建立相互关系为方向,帮助所有教育者在他们自己的计划中加入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和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目前负责协调世界两个主要教育计划:全民教育(EFA)和联合国扫盲十年(UNLD)。EFA的协调工作确定于2000年世界教育论坛,但起源于十年之前,乔木提恩(Jomtien)会议(1990)之后。UNLD始于2003年,正处于实施的初始阶段。因此,从有效管理和影响最大化的角度,将DESD与EFA和UNLD相互协调是非常必要的。在WSSD实施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将这些计划的目标与战略同DESD相结合。首先,WSSD实施计划认可了EFA目标并引用“达喀尔行动纲领”来阐述教育发展问题。其次,它认可了千年宣言中与教育相关的目标。“达喀尔行动纲领”将教育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尤其在贫困有所减少或缓和的地区。2002年发布的《全民实施达喀尔教育行动纲领的国际战略》将教育作为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并将教育视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建设的一部分”(p.8)。它还倡导所有相关的合作者进行广泛的合作,使教育战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平台建立和平、希望、稳定、宽容和相互理解”(p.25)。同样地,联合国大会UNLD决议和计划都指出“扫除所有文盲是确保可持续发展、和平和民主的核心。”这些会议确立了明确的共同基础。不论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还是从EFA和UNLD的观点,教育都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战略。 这三个计划中都表明,缓解贫困是发展工作的关键。但是,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区别。EFA和UNLD将缓解贫困视为一个框架,在此框架之内采取发展行动,而DESD则将其视为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支柱(适当的经济发展)。ESD与EFA和UNLD存在合作的空间,以使这种更广泛的发展观点成为一种标准。这三个计划都认为教育应认识贫困的复杂性及缓解方法,而不是将教育作为增加收入的一种手段。除此之外,贫困缓解对于认识到可持续人类发展中的性别、教育、健康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所有千年发展目标来说是一个核心问题。这使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基础的两性平等、健康和资源保护问题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关注点。 这三个计划都将ICT视为学习和表达的一个有用的工具。共同存在的问题是普及ICT技术并发展它们在促进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达喀尔行动纲领”指出了一个矛盾的问题,ICT技术的越来越多的应用“会增加差异性,削弱社会凝聚力,并威胁到文化凝聚力。”这一矛盾也适用于扫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包括如何使用与传统学习工具(例如纸笔、粉笔和教鞭)相关的ICT技术。在这一领域中应当通过大力支持本地对指导ICT使用的投资来发展这个共同事业。这些相互重叠并有着共同利益的领域——包括教育方法和一些各自独立的目标——显示出对DESD、EFA和UNLD的共同实施能够为每个计划的共同成就增添价值。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2.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指什么请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一谈如何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指教育坚持以人为中心,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构建和谐的发展运行机制,使教育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摘要】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指什么请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一谈如何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问】
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指教育坚持以人为中心,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构建和谐的发展运行机制,使教育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回答】

3. 要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应该如何设定

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向是我国教育不变的方针,而事实证明,要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必须的。
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在基础教育的之上,要对学生因材施教,不能总是一股脑地将全面的教育加在学生上,而是要在基础教育开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人的长处与不足之处进行各方面的教育。但学生的长处与不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因材施教也不是一成不变了,“材”不停地变,“教”也要随机应变,这样,教育才可做到可持续发展。【摘要】
要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应该如何设定【提问】
您好,我是小c老师,已经累计提供咨询服务近100人,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00小时! 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现在正在整理答案,大概需要三分钟,请您稍等一会儿哦~如果我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还请给予赞,感谢~【回答】
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向是我国教育不变的方针,而事实证明,要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必须的。
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在基础教育的之上,要对学生因材施教,不能总是一股脑地将全面的教育加在学生上,而是要在基础教育开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人的长处与不足之处进行各方面的教育。但学生的长处与不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因材施教也不是一成不变了,“材”不停地变,“教”也要随机应变,这样,教育才可做到可持续发展。【回答】
如果能够帮到您的话麻烦给个赞哦~~祝您生活愉快,天天开心哦😊😊😊【回答】

要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应该如何设定

4. 要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应该如何设定?

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向是我国教育不变的方针,而事实证明,要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必须的。
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在基础教育的之上,要对学生因材施教,不能总是一股脑地将全面的教育加在学生上,而是要在基础教育开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人的长处与不足之处进行各方面的教育。但学生的长处与不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因材施教也不是一成不变了,“材”不停地变,“教”也要随机应变,这样,教育才可做到可持续发展。【摘要】
要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应该如何设定?【提问】
您好,我是小c老师,已经累计提供咨询服务近100人,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00小时! 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现在正在整理答案,大概需要三分钟,请您稍等一会儿哦~如果我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还请给予赞,感谢~【回答】
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向是我国教育不变的方针,而事实证明,要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必须的。
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在基础教育的之上,要对学生因材施教,不能总是一股脑地将全面的教育加在学生上,而是要在基础教育开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人的长处与不足之处进行各方面的教育。但学生的长处与不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因材施教也不是一成不变了,“材”不停地变,“教”也要随机应变,这样,教育才可做到可持续发展。【回答】
如果能够帮到您的话麻烦给个赞哦~~祝您生活愉快,天天开心哦😊😊😊【回答】

5. 教育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何作用

教育是可持续发 核心推动力量,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直接和间接的推动作用。

教育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何作用

6.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介绍

教育对人类的作用功不可灭且一枝独秀。 联合国大会宣布在2005年至2014年这十年的时间中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这十年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人他们国家各个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

7. 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可持续发展

  ●在通才与专才之间所存在的高度紧张关系,已经成为教育中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
  ●道德和精神的发展,已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取向。大学文化包括从科学到诗歌的所有精神领域和想象领域  
  ■方展画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走的是穷国办大教育这一路径。这一路径在特定历史发展时期发挥了特定作用,取得了十分积极的成效。但是,从发展道路的选择上看,这一路径必然带有某些先天不足,精英式的封闭化办学,单纯追求规模扩充的效率至上理念,高等教育内涵创新的相对弱化,凡此种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反思和重构发展思路。
  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历史追求
  众所周知,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始于12世纪的欧洲。早期的大学被称为universitaslitterarum(各种学科的联合),它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学科的整合体,实际上是将源于古希腊的三艺(文法、逻辑、修辞)和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并为统一的七艺,作为大学的基础课程;第二,它以传统高深学问(知识)为己任,旨在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尤其是神职人员,早期著名的波隆那大学基本上只是传授罗马法和教会法。美国学者伯顿·R·克拉克认为,最早的欧洲大学正是一小批师生出于满足将法律、医学、神学和其他领域发展中的思想加以分化和系统化这一外部的和内部的需要而创办的。
  但是,单纯地传授高深学问似乎并不能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价值。为此,德国于1810年创办了一所全新的柏林大学,其设计者教育家洪堡明确提出学术研究是大学的中心任务,强调大学同时也是科研机构,大学要在办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新思路,科学研究的功能开始成为大学追逐的重要目标。这一新的办学理念深深影响着世界高等学校后来的发展轨道,它的逻辑产物便是当代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占主导的研究型大学。
  大约半个世纪后,美国总统林肯于1862年签署了著名的《莫里尔法案》。该法案明确要求,通过政府赠予土地这种方式,鼓励高校服务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后,美国出现了一大批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办学方向的赠地学院,包括著名的康奈尔大学。康奈尔大学在1868年创办时明确提出使科学直接服务于农业和其他生产劳动这一新的办学规约。此后,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受到普遍重视,大学与社会的互动与互助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社会都是如此。
  通过以上的历史回顾,可以发现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基本特点:
  高等教育的功能、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迁的,高等教育改革的使命就是不断地顺应发展的潮流与趋向,不失时机地作出结构性的调整。
  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走向是更多、更广、更深刻地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高等教育之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仅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重要。并且,正是由于这种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获得了不竭的动力。
  据此反省我国高等教育,可以发现存在着两大问题:
  首先,由于认识定式的顽固性,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在不同程度上仍然囿于系统知识传授,高等学校改革的思路基本上是在知识这一雷池内打转,人才培养方案及其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显出极为明显的学科本位取向,服从于学科知识内在的(因而也是封闭的)逻辑系统,忽视了技能培养,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其次,在现行高等学校的管理体系中,教学、科研和服务这三大职能被析而分之,教务处、科研处和成教处(学院)各自为政,泾渭分明,高等教育的职能被人为地肢解,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在不同程度上被体制性缺陷所架空,因此就出现此一时强调科研却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彼一时重视教学质量但又造成科研滑坡这种顾此失彼的尴尬。
  我们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认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要重新认识并科学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  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关系
  教学、科学、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虽然人类社会对这三大职能的认识有先后之别,但在本质上它们是一个整体,共同组成高等教育整体运作的基本元素。应该看到,高等教育这三大基本职能是统一的,彼此存在着相辅相成、互动互助的内在联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应高度重视教学、科学、社会服务三者之间必然存在着的辩证关系,尤其是要高度重视借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充分揭示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重新构筑改革的思路与方向。
  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是培养人,所以,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这三大职能应聚集于学生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应从整体上把握与设计三大职能的实现途径与操作载体,应盘活并整合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使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从而使高等教育实现结构性的改造。譬如,高等学校的课程与教材应改变学科体系本位的传统,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和服务社会的需要进行全新的设计;在教学方式上应积极引进诸如问题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法,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与能力;在管理系统中要改革现有的按功能分置的行政模式,不仅要基于功能组合来重新设计行政处室设置,而且要加大系、所、室之间的横向沟通甚或结合。
  基础与专业的关系
  早期的大学在很长一段时期普遍设置了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4个学院,其中的文学院属于预科性质,教授的内容是作为基础课的七艺,而法学、医学和神学则是一种专业教育,只招收获得文学院文科学位的毕业生。这种基础课加专业课的设置模式传承至今。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变革的不断加快,基础与专业之间的矛盾甚或对立就日益凸显,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更多地向通才而不是专才倾斜。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者阿什比认为,为社会服务需要具备解决社会、科技与心理各方面冲突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具备与不能解决的问题共存的能力,而且这种共存的能力同样是难以具备的由于某种问题并非在某一学科中产生,因而在某一学科中是找不出解决办法的。这样,在社会中,‘通才’和有综合能力的人成了王牌。无怪乎美国高等教育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在老的通才与新的专才之间所存在的高度紧张关系,已经成为教育中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原先越分越细的专家培养模式进行了反思,高等院校普遍重视并加大了基础课教学,但并没有对传统的基础课+专业课这种模式进行过认真检讨。
  我以为,从以人的培养为本来看,从全面协调的发展要求来看,我们还需要对这一模式的科学性作进一步的探讨,应该在某些专业或某些课程中积极探索专业课与基础课的多样化组合,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要求为了适应人类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修订自己的课程计划,并在必要时采用和编制新的课程计划人们已达成一种普遍共识,就是必须加强课程内容的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及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旨在革新学习和教学的各种计划必须反映这样的发展。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共融,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交叉,这一当代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主流趋势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争论已久的话题。实际上,随着高等教育日趋普及,随着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日趋彰显,高等学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精神成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发布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强调:高等教育和研究正作为个人、社区和国家在文化、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发挥作用。所以,高等教育本身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且必须进行从未要求它实行过的最彻底的变革和革新,以使我们目前这个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危机的社会可以超越一味的经济考虑,而注重深层次的道德和精神问题。道德和精神的发展,已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取向。由于这一核心价值取向的出现及强化,人文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受到国际高等教育界的极大关注。
  长期以来,在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高等教育过分地突出了科学知识的地位,高等学校每每因为被奉为科学殿堂而迷离了发展方向。重分析轻综合、重实科轻人文、重归纳轻演绎等倾向在高等教育中司空见惯。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度受到苏联的影响,热衷于构建与经济建设相对接的专科化办学模式,这又在有意无意间进一步强化了科学至上的文化。但是,高等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发挥聪明才智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基础怎么打,需要认真研究。
  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份著名报告就提出大学应成为面向全民的文化场所这一新观点,认为大学的任务除了培养大量青年人从事研究工作或其他专业性工作之外,还应该成为满足日益增多的、以自己的好奇心寻求使生活富有意义的人的求知的源泉。这里所设想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它包括从最严密的科学到诗歌的所有精神领域和想象领域。
  这份文件刻意提出了大学文化包括从科学到诗歌的所有精神领域和想象领域这一具体表述,颇令人寻味,也理应引起我们的深思。联想到国内一位著名院士要求其博士生诵读《论语》等古典文献的做法,不能不认为这位身居科学界的院士着实能识庐山真面貌,具有过人的洞察力和非凡的睿智。在探寻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努力中,我们需要认认真真地去研究一下这位院士的教育案例,它也许会给我们别样的启示。  (作者系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可持续发展

8. 什么样的教育可以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普及初等教育和将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思想、技能和知识纳入各级各类教育。
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普及初等教育,这对消除贫困、增加收入、扩大就业、提高女性的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为建立团结、绿色的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二是将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思想、技能和知识纳入各级各类教育。
如职业技术教育应传授绿色社会所需的技术,高等教育应培养能够解决未来发展问题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专业人员。



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人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教育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人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这种理解是养成尊重的坚实基础。
确保公正、责任、探索和对话的同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人们的行为和实践,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充分满足而不是被剥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