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把什么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2024-05-07 12:04

1. 立德树人把什么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立德树人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立德”即培养崇高的品德,“树人”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立德树人就是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道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必须发挥思政课的重要作用,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在强调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引领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知识教育。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科学的知识作支撑,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此外,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立德树人把什么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2. 立德树人学校应当重视哪些方面的教育

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转向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
首先,儿童、青少年不仅具有道德学习的潜能,而且作为学习者,他们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以及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承担责任的主体。
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把道德教育界定为“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德性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它要有儿童、青少年作为主体的参与和介入才可能实现。
道德学习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学习,它更强调“回到自身”的反思与体悟,强调学习道德的过程也是学会承担自我发展责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顾及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
其次,学习者独特的生活经验在道德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每一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
这个复合体是由生物的、生理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职业的因素所组成的,而这些方面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各不相同的。”学习者正是依据了这种在各自生活际遇中不断积累和生成着的经验感受,包括意外和变故等特殊经历,吸收、融汇和组织新的价值信息。
对儿童、青少年来说,他们的生活是一个整体;他们所关心的事物,由于他们的生活所带来的个人兴趣和社会兴趣的统一性,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对他们来说,有意义的生活是个人的生活,是有兴趣的生活,是能满足其道德发展需要的生活。这种生活不是凝滞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个人社会性的发展逐步丰富的。
再次,有意义的道德学习要求学校“帮助学生像构造艺术品那样来构造生活”。
正如杜威所明确指出的,儿童的生活是琐碎和粗糙的,他们总是在以自己心目中最突出的东西暂时性地构成整个宇宙,但那个宇宙是变化的和流动的,它的内容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和重新组合。它是一块璞玉,如果“放任儿童按照他自己的无指导的自发性去发展”,那么,“从粗糙的东西发展出来的只能是粗糙的东西”。
学校教育情境中的道德学习正是对儿童日常生活经验的“精雕细刻”,是通过经验的持续性改造形成“有意义经验”的生动过程。

3. 在教育上,应不应该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重要的点?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德育强调品格成长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何从微观层面实施,需要学校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自觉。近年来,我校坚持以德育人的目标,在抓细节、抓小、抓实干上下了不懈的努力,为学生营造了滋养心灵的沃土。

回归教育本源,关注人性发展。“精”就是要精,要深入人心,要定在心里。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孩子的家庭环境千差万别,父母的素质参差不齐,接触的事物也难分好坏,这是当前小学生的鲜明特点,也是德育的现实起点。如果把育人目标泛化,不能分解为可操作的具体任务和措施,就会陷入脱离实际的困境。所以,具体强于抽象,努力强于空喊。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培育、制度保障,都要有条不紊地分析,在现实中努力做到有的放矢。
2014年新校区投入使用,办学条件、教师地位、学生表现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重新调整了实施立德树人和培养人的基本习惯的任务和措施的位置。重点培养“自控、自尊、自信、责任感”四项基本素质和“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仪习惯”三项基本能力。

在落实学校提出的“双基”教育任务中,我们遵循“深入群众、潜移默化”的原则,强调“潜移默化”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把“基本素养”融入“三个习惯”,再把“三个习惯”融入学生生活,细化为具体项目,强调领导干部要给老师看,老师要给学生看,学生要给学生看,形成人人带头做表率的氛围。
回归日常生活,注重培养个性。小就是从小事和个人做起。生活、学习、礼仪中的好习惯需要孩子不懈的努力,这样才能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从而形成一种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自动转化为行动的惯性。学生的道德教育看似抽象,实则具体。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未来。
琐事构成日常生活,“小”既是切口,也是载体。从孩子的小行为出发,做好每一件小事,处理好每一个细节。比如为了减少学生上下楼梯造成的拥挤踩踏事故,学校在楼梯中间画了一条标志线,要求学生在右侧上下楼梯,这样培养这样的习惯,收获的会是懂事的孩子,因为好习惯会迁移到其他行为上,这就是成功的开始。学校致力于以多种形式、多种维度推进德育工作,将大规范转化为小行为,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做得到“双基”目标。只有做好“小”文章,才能找准德育重点,真正让“一力三心”“三习惯”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回归儿童成长,实事求是地改善生活。现实意味着行动、实践和效果。小学是人生的起跑线,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基础工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孩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让良好的人格深深扎根于社会生活中。首先,通过“双基”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事。除了课堂学习,我们还注重培养孩子的操作能力。在学校烹饪活动室,孩子们去市场购买食材,自己做饭。
虽然动作不够熟练,但过程很重要。我们要求学生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家里帮忙做事,在课堂上主动做事。有机会去做,孩子会做越来越多的工作。在我们学校,有的孩子给父母洗脚,有的孩子给奶奶梳头,甚至更多的孩子在家做洗碗、洗菜等家务。不要低估这些小事,这里有孩子们的未来。

在教育上,应不应该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重要的点?

4. 如何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思政课的重要性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聚焦主责主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强化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

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2、突出铸魂育人,构建思政课良好工作格局

坚持学科驱动,厚植思政课理论底蕴,以教学带动学科,以学科建设反哺教育教学,以综合优势推动质量提升,以理论创新促进教学创新,推进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3、坚持高标准,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定的政治立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树立信念、理想、责任、感情的榜样。

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保证。高校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在重要的议程上,抓住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模式、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扩展资料:

立德修养的五个方面:

1、重视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

理想和信念在整个人生的精神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理想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未来的追求,信念是信服的标准,是精神支柱,可以排除很多事情。理想要同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联系起来。精选并传播经典生活故事。

2、重视生命教育和人文教育

生命的有限性与生命的无奈性之间的矛盾。

3、关注学生的性格和良好习惯

6岁以前是人格发展的基本阶段,14岁以前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4、注意孩子的品德

40、人生虽短,品德虽广,基本品德至少有五种:一是善良,二是正直,三是正直,四是责任,五是勇敢。

5、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感受

意境是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如果没有好的情感,社会就会出现问题。情感是培养健康心态的核心要素,教育需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情感教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办好讲好学好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5. 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为什么呢?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坚持德育为先。“美德是英俊的才华。”道德是做人的基础,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当今中国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和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学生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刻,把德育放在首位更为必要和迫切。

德育为先,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中之重,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重要内容的时代精神作为引导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模式应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个方面构建。德育要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者,除了知识教育,对道德教育更重要。立德庶人是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前后一贯的教育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学校德育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是对学校教育的新要求。德育首先要求我们坚持德育。道德是做人的基础,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德育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德育要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这就是为什么要“立德树人”为本的原因。

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为什么呢?

6. 如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我对立德树人的理解。“德”就是道德品质。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五大要素构成。道德认识是前提,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志是关键,道德信仰是核心,道德行为是外在表现形式,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形成了道德品质。“立德”就是树立人的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观。“树人”就是树立人的正确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职高专学校,呢?笔者认为要从下面几方面来下工夫,见成效。一、 着眼于培养学生确立美好的理想理想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社会体验、社会政治立场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和反映。作为高职高专的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全国的高职高专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样的,但德宏师专地处边疆民族地区有其特殊性。表现为农村生源多,占在校生总数的90%,少数民族学生多,占在校生总数的35%。在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校培养学生有美好的理想显得非常重要。高职高专学生的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迅速发展,已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大脑发育基本完成,神经系统结构已经达到成熟水平。学生的理解速度加快,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增强,所以,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要求。一是思想上自主。培养学生自立意识和自强不息精神,经过独立思考,自己作出决断,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学习上自觉。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职高专而言,学习的自觉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学习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广度深度都比在中学时学的内容深多了,难多了,而课外作业和课堂测验比在中学时少多了,更专业了。加之高职高专普遍实施学分制,课余时间相对较多了。这就要求学生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科学的运用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和学习效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生活上自理。自理,是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对于边疆地区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多数远离父母,失去对家长的依赖,一切要靠自己。靠自己的能力思考、判断、选择、处理。所以,要培养学生生活上能完全自理,从小事做起,把实现美好的理想放在身边的自理上。四是行为上自律,自律,是指个体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和制约的能力。自律要求个体主动根据社会的规范和准则来约束自我行为。作高职高专的学生,其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应自觉地做到自我调节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生活规范与准则。因此,培养自己在行为上的自律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思想上自立、学习上自觉、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的“四自”途径是培养学生确立美好理想的前提和条件。二、 着眼于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是人生观的灵魂,是人生价值、人生目的的集中体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作为高职高专学校,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学校的办学条件、工作思路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高职高专教育工作,提出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办学方针,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而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思路。其次,要根据高职高校的办学方针和工作思路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的信念,让学生充分了解高职高专在全国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认同的情感,从而在内心深处接受高职高专的办学方针和工作思路,坚定学习的信心。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自我定位,把自己的实际条件和各种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寻求适合自己的位置。高职高专学生的发展必须以社会发展为基础,就业也必须在我国经济状况、就业形势、国家政策等协调一致,不能超越客观条件,否则,不切实际的就业理想就不可能实现,只能落得错失良机,自寻烦恼。高职高专学生的自我定位是追求科学理念的一方面,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谁,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在了解掌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特长,兴趣和志向选择自己的就业志向。同时还要明白,人的成长和发展是需要过程的,不可一蹴而就,先就业再择业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符合科学的理念。三、 努力培养学生增强事业必胜的信念信心也是一种信念,即事业必胜的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是坚定信念的具体体现和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目标必将成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在重大的历史机遇面前,要教育学生树立事业必须的信念,也就是只有把自己的文化基础知识打牢,才能在今后的事业建设中取胜。要“取胜”关键因素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实现自身的价值,在校学习只能说是前期工程,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打造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吸取书本以外的营养,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具备的素质。二是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毕业后大学生面临的不在是学校的小环境,而是复杂多变的社会,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未知因素。为了让学生自己能够立足于社会,要教育学生除了要学习专业外,还要学习多种生活需要的东西。三是要培养学生创新。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部分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自主创业能降低毕业生就业压力,但自主创业也有一定的要求,其中创新能力就必不可少的。有创新就有潜力,有创新就有动力,有创新就有发展,有创新才能在自主创业中站稳脚跟。四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毕业生在求职前一定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在工作中主动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不要轻易“跳槽”,不要好高骛远,要坚持到底,要对所在单位负责,对自己负责。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树立文化软实力的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荣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要使自己的事业取胜,必须在文化建设上有更深的底蕴,因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纯粹的、科学的、向上的和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先进文化包括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科学文化。先进文化具有健康性、科学性、积极性、现代性、开放性、民族性、群众性和创造性。高职高专学生只有把所学的知识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事业必胜”的现实实践才会成功。四、 着力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修养今天,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道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传统美德中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我们在以诚实守法的重要思想道德建设中,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各个领域中,在“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中,都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命力。青少年包括高职高专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道德法规的实践者,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青少年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因此,必须在广大的青少年中,大力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使道德品质修养得到进一步升华。党的十八大报告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本人结合工作实际就谈点粗浅认识,算是学习十八大精神的一点体会吧。

7. 如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我对立德树人的理解。“德”就是道德品质。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五大要素构成。道德认识是前提,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志是关键,道德信仰是核心,道德行为是外在表现形式,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形成了道德品质。“立德”就是树立人的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观。“树人”就是树立人的正确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职高专学校,呢?笔者认为要从下面几方面来下工夫,见成效。一、 着眼于培养学生确立美好的理想理想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社会体验、社会政治立场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和反映。作为高职高专的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全国的高职高专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样的,但德宏师专地处边疆民族地区有其特殊性。表现为农村生源多,占在校生总数的90%,少数民族学生多,占在校生总数的35%。在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校培养学生有美好的理想显得非常重要。高职高专学生的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迅速发展,已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大脑发育基本完成,神经系统结构已经达到成熟水平。学生的理解速度加快,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增强,所以,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要求。一是思想上自主。培养学生自立意识和自强不息精神,经过独立思考,自己作出决断,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学习上自觉。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职高专而言,学习的自觉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学习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广度深度都比在中学时学的内容深多了,难多了,而课外作业和课堂测验比在中学时少多了,更专业了。加之高职高专普遍实施学分制,课余时间相对较多了。这就要求学生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科学的运用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和学习效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生活上自理。自理,是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对于边疆地区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多数远离父母,失去对家长的依赖,一切要靠自己。靠自己的能力思考、判断、选择、处理。所以,要培养学生生活上能完全自理,从小事做起,把实现美好的理想放在身边的自理上。四是行为上自律,自律,是指个体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和制约的能力。自律要求个体主动根据社会的规范和准则来约束自我行为。作高职高专的学生,其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应自觉地做到自我调节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生活规范与准则。因此,培养自己在行为上的自律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思想上自立、学习上自觉、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的“四自”途径是培养学生确立美好理想的前提和条件。二、 着眼于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是人生观的灵魂,是人生价值、人生目的的集中体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作为高职高专学校,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学校的办学条件、工作思路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高职高专教育工作,提出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办学方针,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而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思路。其次,要根据高职高校的办学方针和工作思路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的信念,让学生充分了解高职高专在全国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认同的情感,从而在内心深处接受高职高专的办学方针和工作思路,坚定学习的信心。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自我定位,把自己的实际条件和各种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寻求适合自己的位置。高职高专学生的发展必须以社会发展为基础,就业也必须在我国经济状况、就业形势、国家政策等协调一致,不能超越客观条件,否则,不切实际的就业理想就不可能实现,只能落得错失良机,自寻烦恼。高职高专学生的自我定位是追求科学理念的一方面,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谁,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在了解掌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特长,兴趣和志向选择自己的就业志向。同时还要明白,人的成长和发展是需要过程的,不可一蹴而就,先就业再择业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符合科学的理念。三、 努力培养学生增强事业必胜的信念信心也是一种信念,即事业必胜的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是坚定信念的具体体现和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目标必将成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在重大的历史机遇面前,要教育学生树立事业必须的信念,也就是只有把自己的文化基础知识打牢,才能在今后的事业建设中取胜。要“取胜”关键因素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实现自身的价值,在校学习只能说是前期工程,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打造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吸取书本以外的营养,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具备的素质。二是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毕业后大学生面临的不在是学校的小环境,而是复杂多变的社会,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未知因素。为了让学生自己能够立足于社会,要教育学生除了要学习专业外,还要学习多种生活需要的东西。三是要培养学生创新。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部分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自主创业能降低毕业生就业压力,但自主创业也有一定的要求,其中创新能力就必不可少的。有创新就有潜力,有创新就有动力,有创新就有发展,有创新才能在自主创业中站稳脚跟。四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毕业生在求职前一定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在工作中主动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不要轻易“跳槽”,不要好高骛远,要坚持到底,要对所在单位负责,对自己负责。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树立文化软实力的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荣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要使自己的事业取胜,必须在文化建设上有更深的底蕴,因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纯粹的、科学的、向上的和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先进文化包括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科学文化。先进文化具有健康性、科学性、积极性、现代性、开放性、民族性、群众性和创造性。高职高专学生只有把所学的知识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事业必胜”的现实实践才会成功。四、 着力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修养今天,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道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传统美德中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我们在以诚实守法的重要思想道德建设中,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各个领域中,在“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中,都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命力。青少年包括高职高专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道德法规的实践者,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青少年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因此,必须在广大的青少年中,大力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使道德品质修养得到进一步升华。党的十八大报告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本人结合工作实际就谈点粗浅认识,算是学习十八大精神的一点体会吧。

如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8. 为什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德育揭示教育的本质,是对教育本质的最新认识。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古今中外的共识。党的十八大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无疑是对教育如何育人本质的新认识。道德教育揭示了道德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强调促进人的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立德庶人揭示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强调德性成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体现了党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

拓展教材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面临的道德挑战日益严峻。为了提高中国的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明素质,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战线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道德修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体现了民族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有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教育不可或缺。没有教育,我们就不能在当今社会立足。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首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

报告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理论,其中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最早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宣言,鼓舞人心,鼓舞人心。中华民族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有着崇高的利益。德是中国古代所谓三仙之一,《左传》包含有德在上,有功德在下,有言论在下,虽久不废,但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