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金融危机??谢谢

2024-05-06 03:22

1. 为什么会出现金融危机??谢谢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为什么会出现金融危机??谢谢

2. 对金融危机的看法是什么?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3. 金融危机是什么噢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是什么噢

4. 金融危机的背后是什么

金融危机是指利率、汇率、资产价格、企业偿债能力、金融机构倒闭指数等金融指标,全部或大部分出现恶化,致使正常的投融资活动无法继续的情况。

5. 金融危机是什么噢


金融危机是什么噢

6. 金融危机带来了什么危机

经济危机主要是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对我国外汇储备缩水的影响,进而影响国内部分金融机构的业绩。如果我国持有的一些美国公司的债券并且该美国公司面临倒闭,不言而喻,这部分借款面临无法收回的风险,毕竟有一些债券是无抵押债券,因此,相关部门就该相应地计提相关损失。
对我国的影响 
直接影响:比较有限 
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轻微,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持续动荡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压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出口增长可能放缓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经济总量上看,出口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升高,2006年超过1/3,2007年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仍增长了25.7%。从就业上看,外贸领域企业的就业人数超过8000万人,其中,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4000万人。2001年以来,在所有的对外出口中,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 

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将使我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消费者信心快速下滑。尽管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美国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出口就有可能明显放缓。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的出口增速较前三个季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低于全年的平均水平。因此,次贷危机可能会对我国未来的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对出口的影响一方面会直接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会通过减少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需求而最终作用于整个宏观经济。 
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 

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 
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加剧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一方面,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净流入规模加大。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恶化,美国可能采取放松银根、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来防止经济衰退,而这些政策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剧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国际资本可能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保守势力的抬头、我国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可能会对我国的资本流出产生影响,导致资本净流入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加剧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优势,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向发展中国家转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境外市场的动荡可能会影响到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加大资金调节的难度,而且一旦出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能会加大我国国际收支波动的风险。 
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 

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方面,在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近几年,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偏多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我国央行倾向于把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自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采取了减息等货币政策措施。1月22日、1月30日和3月18日,美联储分别宣布,降低联邦基金利率75个、50个和75个基点,减息幅度非常大。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形成了倒挂。如果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反向而行,扩大的利差将增大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弱势美元政策在不断向全球输出流动性的同时,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3.31%,对欧元汇率累计贬值6.12%,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14.04%。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大部分非美元货币贬值的结构性差异一直伴随着汇改,并在最近几个月的国际金融震荡中更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非美元货币地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要求可能会加大,不对称的汇率结构体系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新的压力。 
境外投资风险加大 

从企业“走出去”的角度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可以分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的是,次贷危机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美国的金融投资,通过收购、参股和注资等手段加快实现国际化布局,在努力提升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不利的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无疑加大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而且,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入,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和离场情绪会引起更高等级的抵押支持证券的定价重估,从而危及境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目前,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尤其是要重视观察前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结合外围和内部情况的变化适时作出灵活反应,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7. 金融危机后的机遇有什么

金融危机后的机遇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海外投资。一方面,危机发生后,海外资本市场出现暴跌,对我国较多海外投资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也不可忽视,一些项目可能面临着资产价格缩水、投资收益下降、投资回收期延长等一系列风险。
第二,进出口贸易。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的目标地也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这次危机对我国进出口将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将会带来冲击,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着资金回收困难、订单减少的风险。我国一般性贸易出口收入、贸易顺差、外汇收入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可能都会发生重要变化。
第三,金融证券保险业。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联动、汇率波动及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的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对银行贷款业务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传导到其设置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上来。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股价波动及其对证券机构经营、业绩和对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影响;股价波动对市场融资功能的影响及其对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资的影响。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波动对保险业经营及业绩的影响;资本市场波动对保险业投资收益的影响。
第四,房地产业。这次危机从源头上看是房地产市场危机。因此,由房地产市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业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我国几个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有可能面临一些海外投资客抛售房产、抽离资金的情况;其次,基于美国这次房

地产市场危机的深刻教训,我国未来会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控制房地产虚假需求的扩大和价格的暴涨暴跌,以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引发金融业系统性风险。
第五,旅游业。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

受危机影响较深的国家,基于发展本国经济、增加就业的需要,可能会出台促进本国旅游业发展的举措,以吸引更多境外游客。因此,我国居民出国旅游可能会更加便利,国内旅游业面临着旅游人数分流的潜在压力;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影响,海外入境的人数可能会明显减少,这对涉外旅游会产生较大影响。
第六,劳动就业。此次危机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放缓,新增就业机会可能相对减少。因此,未来一定时期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二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失业金融从业人员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七,经济增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会对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同时,我国经济仍是投资推动型经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网、城市基础实施、新农村建设等领域仍有巨大的投资空间。一旦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深而出现gdp增速下降较多时,我国投资型经济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八,经济地位。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恢复经济的复杂程度、困难程度会比我国大得多。因此,在未来几年增速趋缓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总量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将会缩小,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将会上升。具体而言,一些大宗商品的定价可能会考虑“中国企业谈判因素”,而不是过去那种“需求什么”国际市场“炒什么”、“涨什么”的格局。

金融危机后的机遇有什么

8. 怎样去看待金融危机?

全球的金融海啸之所以愈演愈烈,其根本原因是西方金融行业不断地制造泡沫引起的。西方金融行业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不断大量生产金融衍生产品,这些金融行业和衍生产品又依靠杠杆的作用不断放大,如在次贷危机之前,有一种叫CDS的金融产品,它的金额就高达62万亿美元,而美国的GDP才13.6万亿美元,一个金融的衍生产品是全国GDP的好几倍。在西方的金融市场中到处都是杠杆,杠杆就是“乘数”,就是倍数,杠杆倍数在一些投资银行中最多高达30多倍。这种杠杆使财富泡沫化了,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实体经济完全脱节了。财富也不再只是我们人类发展所依靠的食物、衣服、原材料、能源和实体经济的衡量标志了,而成了通过电脑上的计算机模型计算出来的一个个虚拟的符号。 以上是这个金融危机故事的上半段,是发生在西方国家的那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怎么才能接上呢?下半段则发生在中国,只有把西方的上半段和中国的下半段加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中国这十多年来,不断为西方国家生产产品,出口每年都在增加。因为金融的泡沫使西方国家很有钱,而中国人又是最勤劳、最高效、最勤俭节约的,这些美德在过去的一些年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少消费,多干活,为别人多生产产品出口。 渐渐地,在以上这个东西方的故事中出现了许多发展上的不平衡,首先是收入上的不平衡。我去年去华尔街时和一位基金经理吃饭,得知他一年的年薪相当于中国西部一个40万人口的县城的财政收入。我们的财富是靠从土地上种粮食获得的,而他们的财富是电脑上衍生出来的。各位一看,就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财富。 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的问题。过去几年总有人批评中国环境污染严重。的确,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存在着污染,我曾去过南方一个制造业非常发达的城市,那天天气很闷热,我抬头看,太阳好象是在雾中一样若隐若现。我问一位老板:你们的城市看太阳是不是总是这样?他说是的,他还告诉我他若想要看清楚太阳,就要坐飞机飞到别的城市去。有一些学者总是拿出一些数据来做比较,说在中国每单位的GDP中消耗了多少能源,在空气中放出了多少二氧化碳,而西方国家的GDP中能源的消耗,制造污染的量是如何的少。但我们看看这背后,GDP和GDP是多么的不同,中国的GDP是靠生产衣服、电器、玩具,消耗实打实的原材料和能源生产出来的;而华尔街的GDP是在电脑上面用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这是有着本质不同的。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把服装、电器的生产线转移到西方国家,例如转移到纽约,他们单位GDP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一定会比中国多,因为中国人相对美国人而言,是最节约的。 这样的故事演绎了十几年的时间,突然,在西方那边出问题了,发生了金融海啸。中国这边的故事自然也再无法讲下去了。 西方的金融泡沫促成了中国的土地泡沫 其实,问题和错误越早暴露出来越好,如果继续下去,将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危害和不公平。这次金融危机不是周期性的危机,而是结构性的危机。周期性危机和结构性危机的区别就在于:周期性危机是以时间为标志,时间到了,经济自然就开始复苏;而结构性危机是看你的结构有没有进行调整,是否调整到位,如果没有调整到位,这样的危机还会继续下去。所以,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十几年来形成的经济结构要调整,这种结构调整就是要把原先以出口为主,以为西方泡沫市场服务为主的模式,调整到为国内的市场服务上来。这次调整是大范围的、深层次的,也绝不是短时间的,因为这次危机来势太猛,强度太大。在整个这次危机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经济表现出来最基本的特征是过剩——生产能力的过剩,劳动力的过剩,能源、原材料一切生产要素都过剩。中国的房地产处在其中,当然也不例外。在未来,房地产和中国的经济一样,最基本的特征也是过剩。 这里我们谈一谈我们的本行――房地产行业。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本身是一个很本土化的行业,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劳动力,自己的原材料销售给自己的市场,在中国各自的城市中循环着。在2005年之前,中国房地产最大的变化是房改,从计划体制转换成为了市场体制,无论如何这都是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自己的系统中循环着、改变着。在此前,偶尔有一些西方的设计师来中国帮助我们进行房屋设计,我们也会进口一些高档的家具;也有个别的外国人在个别的城市买一些房子。但这都不是主流,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影响都不大。但发展到2004年、2005年,西方国家通过金融市场的泡沫制造出来了许多钱,这些钱怎么办?当然一定得流出来,资本的本质就是流动,就是寻求升值。流向的目标也很明确,流向被西方称为“四块金砖”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中国是这“四块金砖”中最大的一块,于是这些资本开始追捧中国的房地产,追捧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从房地产的资本化开始,就打破了中国房地产正常的循环,即把正常的征地、建设和销售过程,变成以土地储备作为一个重要标志来衡量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谁圈的地多,谁的资产价值就大。这时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也脱离了实际的价值,而进入迎合资本市场的怪圈,与华尔街在电脑上用数学模型制造资产泡沫并无二致了。每次当中国==提出“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突破”时都将进一步刺激国际市场对中国土地追逐的热情,因为市场上外国不变的规则是“物以稀为贵”。土地储备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被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土地银行”。2007年一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商购买土地的支出就高达3万亿元人民币,而当年全国商品房的销售额也仅有2.9万亿人民币,这种奇怪的现象就在房地产市场中发生了,当时叫“面粉的价格比面包的价格贵”,就是土地的楼面价比周边房子的价格还要贵。各大城市的“地王”屡创新高,从40亿元一块地,到50亿元、60亿元一块地,一直到92亿元一块地,楼面价最高高达每平方米6万多元人民币的天文数字。资本市场的追逐,房地产开发商的贪婪,再加上地方==的土地财政交织在一起,共同上演了这土地泡沫疯狂的一幕,房地产开发商圈地的面积也从几百亩发展到几千亩,甚至到几万亩,还在不断地创造新高,比如沈阳,在东北大平原上,土地多,更多大型开发商也被吸引来了。  疯狂谢幕,==出手,房企躲过生死劫 但是,到了2008年初,这个疯狂的故事开始谢幕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销售迅速下滑,就是王石提出“拐点论”的时候,在西方国家的次贷危机也已经发生了几个月。追捧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国际资本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对任何行业来说,市场的销售才是唯一的出路,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当然也不例外。 2008年3月底,我曾分析了在国内外资金压力下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困境,被上海一家媒体总结为四个字叫“百日剧变”。中国==在2008年6月份之前还在不断防止经济过热,防止国际热钱的流入。2008年6月底,人民银行还提高了一次存款准备金率。很快,美国的经济出了大问题,欧洲出了问题,全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都出现大的问题,标志性的时间就是2008年9月15日,美国时间9月14日雷曼兄弟的倒闭,这就意味着全世界的投资银行不存在了。于是,中国也以最快的速度行动起来,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2008年底,中国大多数的开发商都难以渡过年关,因为欠银行的钱太多,市场销售几乎停顿,沉淀的土地、房屋和待建工程也太多。有许多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马上就要绷断,这时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基金随时监控着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在市场上面不断地做空和打压这些企业,他们在随时聆听中国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的爆炸声。就在这紧要关头,中国银行大量发放贷款,据我所知,截至到2008年年底到期的房地产公司的贷款,银行基本都给延期了。同时,各个城市的地方==为了化解这一危机,针对房地产企业所欠==的土地出让金都出台了红头文件,允许其延期交纳。于是在==的鼎力帮助下,中国房地产企业在2008年底,2009年初的生死关头获得注血,度过了这一生死劫。  结构性过剩仍是中国房地产的主流 美国的危机还在一天一天地恶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银行无法放出贷款。美国的银行都是商业银行,他们判断市场有风险,就不给企业贷款,造成市场上资金流动性非常紧张。其他的措施都是隔靴搔痒,起不到实际性的作用。中国==为了应对这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让银行大量放款。仅2009年一季度放款额就高达4.58万亿人民币的天文数字。有许多银行一季度的放款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放款。虽然一季度财政收入和出口额还在不断下降,但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在大量资金的支持下,出现了回暖的态势。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如何发展,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全球的金融危机的演变情况,因为这次金融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全球的金融危机一定会对中国继续造成冲击,在这一点上万万不可过分乐观。如果中国未来还可能犯错误的话,那一定是在2009年一季度比较好的数据面前过分乐观了,过分地夸大了自己的力量,失去了对形势理性的判断。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在大起大伏的过程中容易失去理性的判断。当年抗日战争时期,在取得了几个局部的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了盲目乐观的“速胜论”,为此毛主席专门写了那篇著名的《论持久战》,指出中国抗战的胜利一定是以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为前提。同样,今天中国房地产的复苏也仍要以全球经济走出低谷为前提。目前过剩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流,也是中国房地产的主流。在房地产的过剩中,也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两头过剩严重。一头是为国际资本服务,为世界500强服务,为国际金融行业服务的房地产业,将面临着更严重的过剩,例如,北京、上海的五星级饭店。几年来我们一直强调与国际接轨,现在“接轨”就是“见鬼”;另一头则是接近==保障性住房的或与保障性住房处在相同地段、相同档次的房子将受到==保障性住房的挤压,出现这部分商品房的过剩。虽然银行从去年年底开始发放了大量贷款,但这对房地产企业来说,只是救急不救穷,治标不治本,是注血而不是自己造血,房地产企业要改变现状,最重要的是要有销售收入,贷款只能延缓资金链条断裂的时间,并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结构过剩的局面和态势,根本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改变旧的结构和旧的模式。 这次金融危机的复苏标志一定是从旧的模式中脱胎出来,能够达到真正的涅磐和调整,使过去犯的错误能够得到修正。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要提醒人们:这一切都是因为你犯了错误。金融危机的强度也标志着你犯错误的严重性。 在结尾,我想重复一下刚才陈淮主任的观点,金融危机的发生是货币出了问题,大量发货币也会让货币贬值。现在最靠不住的是钱,过去一年如果以货币为标准衡量,全国房价涨跌变化并不大,但如果我们换一个实物参照物――石油,以北京房价为例,一年前平均每平方米房价相当于八桶石油,而今天同一平方米的房子就值二十二桶石油,相对石油,北京房价一年涨了2.75倍,这种趋势未来不会改变,就是要回归财富本质,去杠杆,去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