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那么多知识,却啥都不会,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024-05-06 16:23

1. 学了那么多知识,却啥都不会,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公众号:鲁佳演说。欢迎互关。
  
 视频号:鲁佳演说
                                          
 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读书学习,学了那么多知识,工作后我们依旧会去上课程,看书,大家貌似不停地在学习,如果你问问到底学到了什么,他们却说不上来或者说不清楚,遇到问题也不知道怎么解决。学了那么多知识,依然还是啥都不会。
  
 我觉得原因可能有三个。
  
  1、碎片化学习 
  
 移动互联网时代,每天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推送给你,你阅读学习全都来自这些信息,东一榔头,西一斧子,看似学了很多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本质没有任何关联,一块块零敲碎打的信息,没办法拼凑成一副完整的知识地图。
  
 当你输出的时候,自然是零散的、碎片的,无法整合起来,就会讲不清楚,说不明白。
  
  2、没有深入思考 
  
 知识也是分为三个级别的。
  
  第一级别是信息知识。 这是我们从外界获得的底层知识。比如我们阅读、上课程获得的知识都属于信息知识。
  
  第二级别是加工知识。 知识经过我们大脑的思考和加工,逐渐修正自己的认知,最后内化成自己的认知能力。 加工知识才是属于你的知识。 
  
  第三级别是体系知识。 当大脑对知识加工处理,便是往我们的知识体系里不断地添砖加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复杂而周密的知识体系。
  
 很多人的知识还停留在底层知识,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
  
 比如,你在看文章的时候,并不会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作者的观点正确吗?不正确的话,那么正确的观点是什么?应该如何去证明?
  
 我们学习的时候往往会照单全收别人的观点和思想,没有自己深入的思考,缺乏批判性思维。就像疫情期间,很多人都去排队买双黄连口服液一样。
  
 没有深度思考能力,知识就只能停留在表面,并不会被内化成体系知识。
  
  3、无法找到联系点 
  
 为什么很多的人知识不能变成一个整体?是因为他们无法洞察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点。
  
 比如,以前学过一个稻草原理,是指有一匹马身上放一根稻草,不会有什么感觉,放第二根同样没有什么反应,但是,到达一定压力极限时,哪怕再多放一根马儿也会不堪重负,趴倒在地。
  
 另外有一个飞轮效应。一开始让一个轮子转动起来很费劲,但是只有轮子转起来,因为惯性,后面就算你不花力气,它也会持续滚动。
  
 这两个知识概念不同,但是背后的原理是一样:任何事物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积少成多的结果。
  
 所以, 整合知识的能力很关键。 不仅影响到我们的认知能力,还会影响到我们的思考深度。无法掌握这种能力,学再多的知识都是没用的。
  
 那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1、扩大知识面 
  
 想要整合知识,先要储备足够多的知识。
  
 阅读是学习知识最直接的方式,不是阅读碎片化信息,而是阅读那些经典书籍,我们可以获取前人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弥补认知上的不足。
  
 还有就是高人指路,向高手、专家、厉害的人学习,可以上他们的课程,也可以向他们咨询。高人往往会帮你开阔思路和眼界,你也会收获很多新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2、带着问题去学习 
  
 无论是去读书还是听课,都要有一种批判性思维,多深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个观点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么说?怎样去论证等等。
  
 带着问题学习,养成独立思考能力,把知识分析、拆解、分类、整合之后,才算完成了学习任务。
  
  3、形成知识晶体 
  
 知识点和知识量之间的架构非常重要。如果知识点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架构,知识就形成一种“知识晶体”。 知识从散装变成了晶体,就变得不容易磨损,强度变大,也容易提取。 
  
 星座就是个特别典型的知识晶体。
                                          
 满天的星星谁都记不住,古人用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些相距数千光年的星星连接起来,形成“晶体”,然后再给晶体赋予美好的故事(形象化呈现)。
  
 如何让知识变成知识晶体?下面是四种常见的知识结构:
  
  树状结构 :体现事物层级、包含关系。比如书的目录。
  
  关联结构 :体现事物相互关系。比如马斯洛需求理论、SWOT分析、公式等。
  
  序列结构 :体现先后、因果关系。最常见的就是工作流程图和说明书的步骤指南。
  
  数据结构 :体现数量差异关系。比如柱状图、饼状图等等。
  
 想要形成知识晶体,必须确认事物之间存在哪种结构,然后分析、归纳,不断地往自己的知识框架里加东西,久而久之就能锻炼出整合知识的能力。
  
  4、教就是最好的学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由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它用数字形式形象地呈现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有多少。
                                          
 从上往下列出了:听大课、阅读、多媒体、现场示范、讨论、践行、教别人,这7种学习方式,学习效率也依次从5%递增到90%。
  
 从图中可以看出,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别人是金字塔中效率最高的方式,也叫做费曼学习法。可以参考我的文章: 费曼学习法 。
  
 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是一个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教的过程中你必须要知识点掰开、揉碎,彻底吃透,也倒逼你不断地去学习,完善自己的专业性。
  
 所以, 最好的学习方式,不是拥有了多少知识,而是活用了多少知识。

学了那么多知识,却啥都不会,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 如何快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讲道理、说逻辑,不要被一带就偏,有自己的主心骨,才能分辨与看清,并形成自己的运动方式

3. 不知道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两个方法帮你搞定

我认识一位宝妈,特别喜欢在朋友圈转发育儿类的文章。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她转发的很多文章,观点明显是矛盾的,比如她转发过一篇文章,观点是“绝对不能当孩一哭就抱,这样会让他哭的更厉害”,而另外一篇文章的观点是“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是两岁之前建立起来的,所以这个阶段应该有求必应,一哭就抱”,再比如有的文章说“按天性教养孩子”,有的却说“要教孩子背诵《弟子规》”,这位妈妈对这些文章不加分析,全部照单全收,还乐此不疲地每天转发朋友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本质上是这位妈妈在育儿领域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导致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听风是风,听雨是雨,像浮萍一样,一波新信息打过来,就跟着漂去了。而知识体系则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稳定的根基和思考框架,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实现思维方式的升级,最终对事对物能够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
  
  01   何为知识体系 
  
 
  
                                          
 那什么是知识体系呢?大家可以参考这两张图看一下,如果没有知识体系,我们吸收进来的知识就像左面这张图一样,都是零散的、点状的、相互割裂的,右边这张图则代表知识有了体系之后的样子,是结构化的、立体网状的、相互关联的。
  
 所以,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三个要素:有知识架构、有知识内容、内容之间有联系。
  
 知识架构和知识内容这两个要素好理解,内容之间有联系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对于接收到的每个知识点,我们都要想清楚它的适用场景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管用,什么情况下不能用,与其他相关知识点的边界在哪里?
  
 比如你学到了“三个和尚没水喝”、“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和“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样三个知识点,思考一下,它们的适用场景是什么,互相之间的边界在哪里?
  
 三个和尚没水喝:涉及的使用场景是团队合作、激励和分配;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涉及的使用场景是团队一起解决问题、创新和头脑风暴,不涉及具体合作;
  
 一个好汉三个帮:涉及的使用场景是人脉、情感账户和个人品牌。
  
 这样分析完,我们就清晰了三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和边界,然后就可以放到自己知识体系中的合适位置上了。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有涉及到团队合作的问题,就使用“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知识点;如果需要集思广益,激发创意,就使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如果是个人想借力办事的场景,就调用“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个点。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不能界定边界的能力,称不上真正的能力”。借用到这里,可以改成“不能界定边界的知识,不能说你真正掌握了它”,所以,在知识体系三要素中,弄清知识点间的联系/边界尤为重要。
  
  02   搭建自己知识体系的两种方法 
  
 了解完知识体系的概念后,接下来给大家提供两个搭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方法一,从网到点,先建立起某个领域的知识架构,然后向内填充细节内容。有人可能会想,在我对这个领域还不了解的时候,我该如何建立这样的架构?答案是:通过高质量的信息渠道,找一个已有的体系,而不是自己搭建。高质量的信息渠道包括:专家、专业网站和经典书籍。
  
 专家:你摸索数月而不得入门,可能还不如专家跟你讲一个小时收获更大,因为他/她研究很多年了。通过专家跟你讲,你可以直接借用他们的知识体系。至于说,去哪里找专家,现在社交网络这么发达,还有不少付费咨询的互联网产品,只要领域不冷门,不会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专业网站:如果你找不到专家,那你还可以在知乎、 Google、维基百科或者其他靠谱的网站,找到相关领域的信息。
  
 经典书籍:通过阅读某个领域的经典教材,建立起这个领域的架构体系。比如经济学看萨缪尔森到《经济学》,心理学看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通常这些经典书籍的目录,就是很好的知识框架,你可以直接借用过来。
  
 有了框架后,就可以填充内容了,你可以先把教材中的知识放进去。但现在时代发展太快,一个知识点里面可能包含很多细节,这些细节很难在一本教材里全面涉及,只能点到为止。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些目录知识点转化为各种关键词,到期刊网、百度、知乎或微信中去搜索,或者到其他书籍中寻找对应内容,从而发现更多的信息、素材或知识点,继续补充到这个知识框架中。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些知识点放不安稳,那么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这个知识点本身的适用边界还不够清晰,二是你借来的这个框架需要升级了。在升级的过程中,你需要不断调整、统筹,组织这些点的关联和边界,这个过程也就是形成个人知识体系的过程。
  
 方法二,从点到网,从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先建立一个解决某个单点问题的知识点,然后随着问题的增多,逐渐向外扩充自己的知识框架。
  
 比如在养育孩子方面,最开始你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宝贝晚上不睡觉,那么你可以先建立一个如何哄孩子入睡的小知识点;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又不肯吃奶粉了,然后你去看书学习或者从其他宝妈那里获取了经验,现在你又可以增加一个解决孩子吃奶粉问题的知识点了;再后来等孩子稍大一些,你发现TA好像不会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然后你又去学习,找到了对应的解决方法,并把这个方法加入到了养育孩子的知识体系中。
  
 就这样你根据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一点一点向外扩充相关知识点,等到孩子长到一岁多的时候,你就建立起了一个如何养育孩子的小体系。你会发现这个体系并不完整,但它能满足你的需要,足够你用。
  
 以上就是两种建立知识体系的常用方法,它们各自适用于什么样的场景呢?
  
 第一种方法,从网到点的方式,适用于你要深耕的专精领域,比如你的本职工作是项目经理,是靠这个吃饭的,那你在搭建这个方向的知识体系时,最好先确定出项目管理领域的完整知识框架,再逐步往里填充细分知识点,这样有助于你对这个领域有一个全局视野,并依据自己当前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的查缺补漏。
  
 如果你并不需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只是想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那么采用方式二,从点到网的形式建立体系更合适,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让知识树一点点长大。
  
 很多人认为必须要大而全才可以叫体系,其实不然,从问题出发,由几个相互关联的小知识点组成的网状结构,同样是知识体系。判断知识体系的标准在于,各知识点间是否有联系,而非规模大小。
  
 当然,你也可以把两种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比如在用方法二建立自己的小体系时,可以把第一种方法融合进来,先搭建一个问题所属领域的完整知识框架,对领域知识先有一个全貌了解,然后再确认待解决问题在整个知识架构中的位置,重点攻克之。框架中与解决问题无关的其他知识点可以先不管,放在那里就好。这种综合方式的优点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对问题的把握更精准。
  
  03   关于知识体系的两个误区 
  
 最后再提醒大家2个关于知识体系的常见误区:
  
 第一个误区,一提到知识体系,大多数人默认的理解是把书的架构、作者的逻辑和学科的体系搬到自己头脑中,这是典型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者搭建知识体系的方法是,读完书后会输出全书的结构笔记,梳理整体框架,列出基本的大纲与前后篇章顺序。
  
 如果你想在某领域做深入研究,成为专家,那这是必经之路,但是从书中照搬知识体系不是成人学习的方法,成人学习的特点是要以自己为中心,搭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为从书中直接照搬的体系可能并不适合你,以时间管理为例,很多人宣称自己这套方法是最前沿的实践管理方法,言外之意也是它比其他方法更有效,实际上若不清楚相关的适用边界,即使学习者对某本时间管理类书的体系了如指掌,还是不能很好的解决自己的时间管理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只能自己想清楚,一方面是因为作者经常有可能夸大所讲方法的适用边界,另一方面是因为只有自己才能把自己的情况和习惯考虑进去。比如有人主张记录做每一件事所占用的时间,这个法子对某些人来说轻而易举,对另一些人来说却苦不堪言。
  
 关于知识体系的第二个误区,有些人会认为找到好用的软件,对信息、文档、资料进行收藏、贴标签、归类分组,就是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他们相信用心积累知识碎片,日积月累必然能得到巨大的回报。对职场人来说,以收集整理资料为主的知识管理,产生的价值非常有限,是低水平的知识管理方法,也无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在如今移动互联这么发达的时代,更是削弱了收集资料的意义,如果你想要的资料搜索一下就能出现,还有什么收集的必要呢?
  
  04   结语    
                                          
 知识体系是用来连接输入与输出的桥梁和纽带。我们读书、听课、上训练营,这些都是输入,这些输入只有经过自己知识体系的内化,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你才有能力向外输出。比如写文章、教会别人、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是在从自己的知识体系库中向外调用。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你根本无法输出,无法输出的学习又有何意义呢?
  
 所以,如果当前的你正面临着这样的困扰:书读了很多,课上了不少,但还是无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那你是时候检视一下自己了,问一问:我有知识体系么?这个体系是我自己的么?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赶紧按照文中提供的2个方法,搭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知识体系吧!

不知道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两个方法帮你搞定

4. 如何让自己的知识形成体系

一句话表述是:
  
  
  以“个性化”,达到“系统化” 。
  
 一、比喻;二、体验;三、举例。
  
  
  一、比喻 
  
 一个不懂茶的人,难以分辨一个茶的优劣,怎么入门呢?拿普洱茶来说吧。可以挑选一个中等级别的茶饼(原料、工艺确定),每天就喝这一款茶,直到有一天随便有人那这个茶给你一喝,你就能分辨出来。那么,以后可以以此被标准进行比较,去喝其他的普洱茶,能够分辨大体的高下优劣,关于普洱茶的知识树、知识地图慢慢就建立起来了。
  
 就是 建立一个标准和方向,有点像知识树的树干,能以此为标准,把其他的内容整合进来、或者剔除出去 。如果在现实中验证觉得以前掌握的方法有偏差,那就修改、充实、完善方法。总之,方法和标准大于知识;标准和方法可以修改,要形成框架、体系——知识树也好、知识地图也好,就这么建立起来。
  
 要是从一开始,就把一个不懂的人,扔进各种各样的普洱茶中来进行体验,他马上就混乱了,没有参照和依据。
  
  二、体验 
  
 本人比较喜欢形而上的东西,中学时期就半懂不懂地拿着一些入门级、普及性的哲学类、思想类书籍装逼。然后,慢慢觉得有的内容不能理解,或者感觉不大对劲,或者感觉相互间有矛盾的地方。总之,就是朦朦胧胧地感觉。时间长了,就有意识地想知道这个东西用的是什么方法、什么理论,最基础的东西是什么,是否认可这个东西,为什么认可或不认可等等。比如,现在有些人说什么元理论之类的。
  
 中国的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在根本上比西方的全面、深彻,比如天人观、佛学、理学、心学等等,某些地方与西方一些理论是相通的,某些地方尤其在根本问题上更能解释得通。不一定对,这也有可能是我先接触这些、理解得更多一些,总是拿这个来比照的原因。这个过程也是反反复复的,很多时候也在颠覆以前的想法,更多地是在加深理解;同时在接受新的知识时,能够把它纳入进来有一个自己的粗略大概的判断。比如,看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斯宾格勒的历史观相法,能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来进行大概的判断,能转化为自己的理解,这个理解不一定对,并且常常是不完全的,但是有个参照,不至于太迷茫。
  
  三、举例 
  
 假设你是法学专业的,最根本的知识可能就是法理学了。法律的背后是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等,这部法律为什么要这么制定?制定这部法律、这些条款,都需要考虑、平衡哪些问题?
  
 理解法理,需要相关延伸的知识体系。一旦掌握了法律产生的背后道理,那实体法、程序法就好理解了。同时,再有其他专业的社会学知识,也可以法理学的观点来进行判断,从而走得更深、更远。
  
 所有的知识都是人创造的,包括语言、文字、数字等;各种理论背后的核心是人心人性。如果能从人心人性上去理解,可能很多问题就有了方向、路径了,再综合各种现实条件、变量来进行考虑。也就是,用一把钥匙可能比较容易融会贯通、打通门类间的壁垒。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就像解题一样,已知的条件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怎么从已知到目标?抽出框架、脉络进行简化,搭起梯子、铺上道路,至于过程有多崎岖,就是适应和调整的问题了。关键是,如何抽出框架?
  
  四、系统化问题 
  
 这样可能基本可以达到初步的系统化。
  
 就像人体是一个系统。据了解,协和医院的医生就是要在每个科室工作几年,然后他就可以多方面地考虑一个症状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从而有针对地进行可能性确定或排除。
  
 开放的心态和想法很重要。需要警惕的是,谨慎掉进自己的坑里跳不出不来——被自己一个原有的思维给框住了,所以还要时时提醒自己保持开放的心态,避免大脑武断地排斥某些信息。

5. 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们的学习是不断充实和修正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我们学习外在的系统知识和通过实践反思获得的知识,融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投入实践。
  
 我们发现,如果采取“学习知识 - 实践应用”这样的简单“刺激 - 反应”循环,往往实践效果不佳。
  
 更好的做法,是在学习知识和实践应用之间加上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则学习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效果会好得多。
  
  
 现在,我们都知道个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就是指导我们实干的所有知识,也即我们所掌握的对实践有价值的一系列个人场景知识。
  
 那么,如何做才能让自己拥有更好的个人知识体系呢?
  
 我们先要看清自己的知识体系,再看如何改进它。
  
  
 在我看来,要看清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两个形象的比喻很有帮助:
  
 一是“把珍珠串成线”(connecting the dots),它源自乔布斯在一次演讲中的说法;
  
 二是“知识小屋的支柱”,是我们在讨论互联网知识经济时总结的。
  
 它们一个是动态的看法;一个是静态的看法;一个可用来看单一领域的知识体系,一个可用来看个人全面的知识体系。
  
 用这两个形象的比喻,再辅以一些实用工具,我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和修正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6. 如何使自己的知识形成体系

讲道理、说逻辑,不要被一带就偏,有自己的主心骨,才能分辨与看清,并形成自己的运动方式

7. 如何把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即知识管理?

专注、全面、逻辑,专注,确保100%投入。什么都略懂一点,已经不错了,人没有那么大精力去研究那么多的事情。所以你需要专注在自己喜欢或必须关注的领域,投入100%的精力,你才能系统化。系统化的特点之一,是全面意味着你对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关键问题、解决手段都十分了解和熟悉,这需要你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做的。系统化的特点之二,是逻辑你对知识的了解不能只是一个个知识点,要经过你对前因后果关系的思考形成逻辑严密的框架。框架的好处是,一方面你可以反过头来检查了解的知识是否全面,另一方面可以更方便你就此知,识进行沟通和表达。所以给你的建议:1、专注少数领域2、全面学习和掌握此领域的知识3、系统思考此领域的关键问题和解决办法,把知识点形成逻辑严密的框架

如何把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即知识管理?

8. 如何高效学习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基本上是通过大量阅读,特别主题阅读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主题阅读具体体现在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一、我对笔记的要求:能把书中的框架和重点都展现出来或者你用一页纸能把重点说清楚,就算合格。第一步来说理清结构,归纳重点。第二步是舍弃对自己无用的部分第三部分按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有时会把导图按照7W3H的方式从新做一个思维导图 第四步用自己的话从新表达出来第五步是实践,然后根据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重复这几步二、建立初步框架1、读过的书,尽可能做成笔记或导图,笔记放在OneNote里。导图放在MindManage里2、针对不同的主题,建立思维导图,尽量提练重点,然后在Note或分支中加下注释或出处。3、定期整理和汇总,不段调整分支和整体结构。4、如果有时间的话,最好做成PPT或写文章,能把所关注的问题,用自己的话给清楚表达出来5、不断重复这个过程三、资料补充如果学习的东西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1、还需要建立自己的专业名词字典2、做资料收集工作,定期整理3、针对特定大量阅读本专业的期刊杂志和相关资料,提练重点4、会记录所有自己学到的东西和心得5、把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办法单独记录,定期总结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