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发布超450次房地产调控政策

2024-05-07 04:41

1. 今年来发布超450次房地产调控政策

近期多个城市的楼市政策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多地楼市成交出现好转。6月以来,一线城市成交率先复苏,多数二三线城市成交量环比有所放大。业内人士指出,预计下半年楼市成交将呈现逐月修复态势,同比降幅有望不断收窄。
成交环比上升
中指研究院指出,6月以来,一线城市楼市成交量环比上升。上海、北京、广州成交量环比增幅居前。二三线城市中,有超过八成的城市成交量环比上升,苏州涨幅显著。
从库存量指标看,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7个代表城市库存总量平稳。福州、广州、北京地区的库存环比有所下降,深圳、温州、杭州、南京库存环比略有上浮。6月以来,重点城市总体供应量环比有所增加。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5月以来,重点监测的50城二手房成交量连续出现环比增长。二季度成交量整体比一季度增长约15%。长三角地区中,南通、合肥等地成交率先复苏。杭州、成都、南京、苏州等强二线城市发布楼市调整政策后,二手房成交明显增长,政策效果持续性较强。
对于房价走势,贝壳研究院预计,今年8月普通二线城市房价有望企稳,年底部分低能级城市房价也将有所企稳。
稳楼市政策持续增多
从近期各地发布的稳楼市政策看,政策调整涉及的内容较多。
近日,六安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在六安市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双职工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由60万元提高到70万元;单职工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由40万元提高到50万元。执行时间自2022年6月23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
《通知》指出,缴存职工在六安市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可提取其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父母、子女)的住房公积金。职工所购新建商品房是一次性付款的,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父母、子女)合计提取金额不得超过购房总价;职工所购新建商品房办理住房按揭贷款的,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父母、子女)合计提取金额不得超过商品房备案合同记载的首付款金额。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二手商品房的,贷款期限加房龄由最长不超过30年调整到最长不超过40年。
龙岩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出台政策支持职工合理住房需求及提高二孩以上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对第二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的职工家庭,首付款比例由不低于40%下调为不低于30%。提高二孩以上家庭首次公积金贷款额度,对于生育、抚养两个及以上未成年子女的职工家庭,首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在符合其他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条件下,其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可贷额度增加10万元。职工家庭在住房公积金缴存所在地无自有住房的,租房提取限额由每月600元提高至700元。
部分地区接连出台稳楼市政策。近日,合肥再次优化楼市政策,外地户籍可补缴社保,取消企业购房限制。6月24日起,非合肥户籍的外地居民家庭通过补缴社保、个税即可购房,企业法人以及非法人组织也可以购买市区范围内的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
此前,合肥市对瑶海区、新站区以及经开区新桥产业园取消限购;其他区域外地户籍家庭在合肥2年内累计正常缴纳6个月社保(不能补缴),即可购买一套房;合肥市户籍家庭可在限购区域购买第三套二手房,新房仍限购。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6月以来,发布稳楼市政策的地区数量持续刷新纪录。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发布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数量已经超过450次,稳楼市政策内容不断升级。
拿地积极性提高
从房企近期披露的拿地情况看,不少房企拿地积极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有的房企一日之内披露多则拿地公告。以合肥城建为例,公司6月24日晚间分别披露了公司、全资子公司、控股孙公司竞得土地使用权的公告。
合肥城建公告显示,公司于2022年6月24日参加了长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活动,通过竞拍方式取得合肥市长丰县CF202213号地块。土地使用权出让总金额约为5.69亿元,由公司自筹资金解决。公司全资子公司工业科技于2022年6月24日参加了长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活动,通过挂牌方式取得合肥市长丰县CF202211号地块,土地使用权出让总金额约为4.1亿元,由公司自筹资金解决。公司控股孙公司高新创投于2022年6月22日参加了肥西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活动,通过挂牌方式取得合肥市肥西县FX202233-2号地块,土地使用权出让总金额为2615.3万元,由公司自筹资金解决。
在此之前,苏州高新、天地源、南山控股、招商蛇口、卧龙地产、城投控股、城建发展等房企接连在近期披露拿地公告。
部分房企2021年全年都没有拿地,近期恢复了拿地热情。以卧龙地产为例,2022年6月7日,公司在浙江省土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举办的网上交易活动中,以总价7.68亿元竞得越城区PJ-06-7-15地块(石泗东侧地块)土地使用权。公司2021年全年没有披露拿地公告。
有的房企竞得的单宗地块金额较高。城建发展近日公告,2022年5月31日,公司收到《北京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成交确认书》,公司以22.6亿元的价格竞得北京市昌平区六环路土城出口土城新村改造土地一级开发项目A-07地块R2二类居住用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项目总用地规模9.68公顷。

今年来发布超450次房地产调控政策

2. 今年来发布超450次房地产调控政策,多地楼市成交回暖

近期多个城市的楼市政策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多地楼市成交出现好转。6月以来,一线城市成交率先复苏,多数二三线城市成交量环比有所放大。业内人士指出,预计下半年楼市成交将呈现逐月修复态势,同比降幅有望不断收窄。
成交环比上升
中指研究院指出,6月以来,一线城市楼市成交量环比上升。上海、北京、广州成交量环比增幅居前。二三线城市中,有超过八成的城市成交量环比上升,苏州涨幅显著。
从库存量指标看,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7个代表城市库存总量平稳。福州、广州、北京地区的库存环比有所下降,深圳、温州、杭州、南京库存环比略有上浮。6月以来,重点城市总体供应量环比有所增加。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5月以来,重点监测的50城二手房成交量连续出现环比增长。二季度成交量整体比一季度增长约15%。长三角地区中,南通、合肥等地成交率先复苏。杭州、成都、南京、苏州等强二线城市发布楼市调整政策后,二手房成交明显增长,政策效果持续性较强。
对于房价走势,贝壳研究院预计,今年8月普通二线城市房价有望企稳,年底部分低能级城市房价也将有所企稳。
稳楼市政策持续增多
从近期各地发布的稳楼市政策看,政策调整涉及的内容较多。
近日,六安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在六安市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双职工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由60万元提高到70万元;单职工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由40万元提高到50万元。执行时间自2022年6月23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
《通知》指出,缴存职工在六安市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可提取其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父母、子女)的住房公积金。职工所购新建商品房是一次性付款的,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父母、子女)合计提取金额不得超过购房总价;职工所购新建商品房办理住房按揭贷款的,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父母、子女)合计提取金额不得超过商品房备案合同记载的首付款金额。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二手商品房的,贷款期限加房龄由最长不超过30年调整到最长不超过40年。
龙岩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出台政策支持职工合理住房需求及提高二孩以上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对第二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的职工家庭,首付款比例由不低于40%下调为不低于30%。提高二孩以上家庭首次公积金贷款额度,对于生育、抚养两个及以上未成年子女的职工家庭,首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在符合其他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条件下,其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可贷额度增加10万元。职工家庭在住房公积金缴存所在地无自有住房的,租房提取限额由每月600元提高至700元。
部分地区接连出台稳楼市政策。近日,合肥再次优化楼市政策,外地户籍可补缴社保,取消企业购房限制。6月24日起,非合肥户籍的外地居民家庭通过补缴社保、个税即可购房,企业法人以及非法人组织也可以购买市区范围内的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
此前,合肥市对瑶海区、新站区以及经开区新桥产业园取消限购;其他区域外地户籍家庭在合肥2年内累计正常缴纳6个月社保(不能补缴),即可购买一套房;合肥市户籍家庭可在限购区域购买第三套二手房,新房仍限购。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6月以来,发布稳楼市政策的地区数量持续刷新纪录。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发布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数量已经超过450次,稳楼市政策内容不断升级。
拿地积极性提高
从房企近期披露的拿地情况看,不少房企拿地积极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有的房企一日之内披露多则拿地公告。以合肥城建为例,公司6月24日晚间分别披露了公司、全资子公司、控股孙公司竞得土地使用权的公告。
合肥城建公告显示,公司于2022年6月24日参加了长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活动,通过竞拍方式取得合肥市长丰县CF202213号地块。土地使用权出让总金额约为5.69亿元,由公司自筹资金解决。公司全资子公司工业科技于2022年6月24日参加了长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活动,通过挂牌方式取得合肥市长丰县CF202211号地块,土地使用权出让总金额约为4.1亿元,由公司自筹资金解决。公司控股孙公司高新创投于2022年6月22日参加了肥西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活动,通过挂牌方式取得合肥市肥西县FX202233-2号地块,土地使用权出让总金额为2615.3万元,由公司自筹资金解决。
在此之前,苏州高新、天地源、南山控股、招商蛇口、卧龙地产、城投控股、城建发展等房企接连在近期披露拿地公告。
部分房企2021年全年都没有拿地,近期恢复了拿地热情。以卧龙地产为例,2022年6月7日,公司在浙江省土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举办的网上交易活动中,以总价7.68亿元竞得越城区PJ-06-7-15地块(石泗东侧地块)土地使用权。公司2021年全年没有披露拿地公告。
有的房企竞得的单宗地块金额较高。城建发展近日公告,2022年5月31日,公司收到《北京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成交确认书》,公司以22.6亿元的价格竞得北京市昌平区六环路土城出口土城新村改造土地一级开发项目A-07地块R2二类居住用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项目总用地规模9.68公顷。
(原题为《政策力度加大 多地楼市成交回暖》)

3. 地产调控政策颁发超过500次,房企生存压力不减

继11月地产调控次数刷新年内纪录后,楼市定向微调仍在加码。从国土北端的黑龙江、长江中游的长沙,到位于珠三角的广佛,各地密集出台资金审查或人才引进措施。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今年全国房地产调控次数已达575次,远超去年全年450次。
戏剧性事件仍在上演。12月10日,江苏张家港市默默取消商品房两年限售政策,引发全国关注。但未等政策官宣,张家港便宣布停止限售松绑。微妙的调控态度与楼市气氛,让人不禁想到去年此时山东菏泽打响调控松绑第一枪,随即悄然离场。
而一旦市场企稳直至下行,地产参与各方均会受到影响。漩涡中心的开发商,生存压力更是只增不减。同策咨询研究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中期,A股上市样本房企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率均值为1.33,较上年同期下降0.4。楼市降温持续,开发商经营、资金链压力加剧。
调控方式各一
与年末气候相呼应,各地房地产调控方式同样“冷热不一”。
日前,黑龙江住建厅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房地产市场监管的通知,规定房企拍地前需承诺土地购置资金是合规自有资金,不属于金融贷款、资本市场融资等。此外,经核查发现房企购地资金不符合要求的,将取消土地竞买资格,并在两年内禁止参加土地招拍挂。
针对土地端房企资金性质,黑龙江严控态度明确。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如果非自有资金进入土拍市场,随着参与者增多可能会推高成交价格。此举有利于土地市场和预期稳定,对于违规企业会给予重罚,不能拍地意味不能滚动开发,房企对待土地拍卖会更为谨慎。
往南行进,分别位于长江中下游的长沙、张家港,却均因楼市政策引发暧昧不明的争论。
12月11日,长沙市发改委发文,对商品房价格的构成进行规范,并将商品房的平均利润率限定在6%-8%。消息再度引起舆论关注。12月12日早间,长沙市发改委回应称,这是长沙2017年新政有效期满后的延续,且仅适用于成本法监制商品住房。
同样在12月11日,张家港市房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称,取消限售过户的政策已经停止。而就在前一日,上述机构工作人员称,房屋不满两年可以直接过户,没有限售要求。类似调控“一日游”远非首次,今年7月,河南开封宣布取消“限售”,第二天该市又宣布撤销政策。
暂放争论,往陆地南端继续前行。此时,调控步伐呈现活跃态势,从西南地区的成都、到世界第四大湾区内的深圳、广州、佛山,“松绑”动作不断。其中成都解除高新南区居民限购约束,佛山等城则通过人才政策拓宽购房窗口。
“今年的楼市政策一直是双向调控,既有放松,又有收紧。”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但整体调控力度依然惊人,11月全国地产调控次数刷新今年纪录,高达72次。在地方政府紧锣密鼓的调整下,2019年初至今,房地产调控次数合计达575次,远超去年全年450次。
值得注意的是,多城密集启动人才政策调整购房资格,这是近期调控力度高企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全国累计超过20城在11月发布各类人才政策,在包括佛山、南京、上海、成都、中山等接近10城新政中,都有与人才购房资格、购房补贴的相关内容。
不管调控松紧如何,地方基于土地财政而“托底”楼市却大同小异。譬如,佛山去年卖地收入89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3亿元,对土地的依赖度高达127.1%。同时,佛山今年前10个月成交新房92492套,自3月来已出现罕见6连跌。土地财政依赖症不减,若楼市处于降温通道,仍是难以承受之痛。
楼市进入调整期
放眼过往地产周期,此轮房地产调控力度,堪称空前。三年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政策轮番出台,将狂热楼市缚住手脚。从“五限”制度、到今年地产融资全面收紧,此轮调控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中,仅44个城市房价上涨,较10月再减6城,是近2年市场最低点;房价下滑城市本月增至21个,为年内最高,其中跌幅最大的是乌鲁木齐,跌幅为0.9%。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也进入跌幅前十。
张大伟认为,在楼市下行周期,大部分城市之前的新建住宅限制签约房源逐渐释放,使得统计口径为网签价格的新房数据依然上行。大部分城市新建商品房价格失真,房价更多要看二手房价格。
而数据显示, 11月全国二手房价下调城市达33个,已连续6个月超20个;房价上涨城市仅32个,处于近4年最低点。其中,北京和广州分别下降0.4%和0.2%,上海持平,深圳上涨1.4%;31个二线城市环比上涨0.1%,涨幅与上月相同;35个三线城市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回落0.2%。
“一二三线城市楼市逐渐进入调整期。后续如果没有明显政策变化,预计下滑趋势在2020年将持续。”张大伟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近期同样发布报告称,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中国楼市一直处在平稳降温过程。楼市总体降温明显,房价总体下降城市数量和下降速度超过去年同期,增长率的空间差异有所扩大。
从销售规模看,2019年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5654万平方米,环比涨幅11%,同比涨幅1.1%。以此计算,年内销售累计增速继10月首次回正后再拔高,1~11月同比增长0.2%。但业内普遍认为,这是房企“以价换量”的结果,并非市场走暖。
社科院上述报告认为,稳增长方面,房地产对经济增长净贡献已由正转负;惠民生方面,房地产对整体的住户部门生计产生了双重影响;调结构方面,房地产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起到阻碍作用;防风险方面,房地产风险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风险源。
在此之下,当前房地产市场仍以“维稳”为第一要务。相关报告预测,热点城市调控政策仍会从紧执行,且不排除加码调控的可能性。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明显下降,部分二三线城市库存风险将逐步显现。多数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房企承压过小年
调控重压下,最先感受到寒意的仍是开发商。清冷冬季,中国恒大(03333.HK)的广告牌在石家庄交通干道上赫然陈列,上写“全员营销月,清尾大优惠”。实际上,此前中国恒大通过降价促销,前11月已实现5854亿元销售额,权益金额5568亿元居于行业第一。
通过降价跑量,截至11月末,近7成房企目标完成率已达90%以上,世茂、龙湖、阳光城、金科、中梁、禹洲、宝龙在内的9家房企已提前达成全年目标。同时,也有超2成房企目标完成率尚在80%~90%之间,另有少数房企目标完成率仍不及80%。
在销售承压、融资收紧的情况下,房企在土拍市场仍然谨慎。从土地购置面积看, 1~11月土地购置面积累计增速降14.2%,较前10月收窄2.1个百分点。“当前房地产市场依旧处于下行阶段,全国土拍溢价率依旧保持在低位。”克而瑞认为。
而如果楼市持续降温,资金监管力度不减,房企资金链将面临巨大压力。同策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中174家上市房企整体现金持有量相比年初增长7.98%至31,466亿元,同时总有息负债比年初也增加10.69%至76,654亿元。伴随着负债规模不断增大,企业财务将风险增大,稳健性受到影响。
不过多位受访者认为,鉴于年底是房企冲业绩关键期,势必将加大营销力度,以价换量换取现金流。而楼市全年有望刷新2018年15万亿的成交金额,全年销售额大概率超过16万亿元。

地产调控政策颁发超过500次,房企生存压力不减

4. 地产调控政策颁发超过500次,房企生存压力不减

继11月地产调控次数刷新年内纪录后,楼市定向微调仍在加码。从国土北端的黑龙江、长江中游的长沙,到位于珠三角的广佛,各地密集出台资金审查或人才引进措施。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今年全国房地产调控次数已达575次,远超去年全年450次。  
戏剧性事件仍在上演。12月10日,江苏张家港市默默取消商品房两年限售政策,引发全国关注。但未等政策官宣,张家港便宣布停止限售松绑。微妙的调控态度与楼市气氛,让人不禁想到去年此时山东菏泽打响调控松绑第一枪,随即悄然离场。  
而一旦市场企稳直至下行,地产参与各方均会受到影响。漩涡中心的开发商,生存压力更是只增不减。同策咨询研究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中期,A股上市样本房企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率均值为1.33,较上年同期下降0.4。楼市降温持续,开发商经营、资金链压力加剧。  
调控方式各一  
与年末气候相呼应,各地房地产调控方式同样“冷热不一”。  
日前,黑龙江住建厅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房地产市场监管的通知,规定房企拍地前需承诺土地购置资金是合规自有资金,不属于金融贷款、资本市场融资等。此外,经核查发现房企购地资金不符合要求的,将取消土地竞买资格,并在两年内禁止参加土地招拍挂。  
针对土地端房企资金性质,黑龙江严控态度明确。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如果非自有资金进入土拍市场,随着参与者增多可能会推高成交价格。此举有利于土地市场和预期稳定,对于违规企业会给予重罚,不能拍地意味不能滚动开发,房企对待土地拍卖会更为谨慎。  
往南行进,分别位于长江中下游的长沙、张家港,却均因楼市政策引发暧昧不明的争论。  
12月11日,长沙市发改委发文,对商品房价格的构成进行规范,并将商品房的平均利润率限定在6%-8%。消息再度引起舆论关注。12月12日早间,长沙市发改委回应称,这是长沙2017年新政有效期满后的延续,且仅适用于成本法监制商品住房。  
同样在12月11日,张家港市房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称,取消限售过户的政策已经停止。而就在前一日,上述机构工作人员称,房屋不满两年可以直接过户,没有限售要求。类似调控“一日游”远非首次,今年7月,河南开封宣布取消“限售”,第二天该市又宣布撤销政策。  
暂放争论,往陆地南端继续前行。此时,调控步伐呈现活跃态势,从西南地区的成都、到世界第四大湾区内的深圳、广州、佛山,“松绑”动作不断。其中成都解除高新南区居民限购约束,佛山等城则通过人才政策拓宽购房窗口。  
“今年的楼市政策一直是双向调控,既有放松,又有收紧。”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但整体调控力度依然惊人,11月全国地产调控次数刷新今年纪录,高达72次。在地方政府紧锣密鼓的调整下,2019年初至今,房地产调控次数合计达575次,远超去年全年450次。  
值得注意的是,多城密集启动人才政策调整购房资格,这是近期调控力度高企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全国累计超过20城在11月发布各类人才政策,在包括佛山、南京、上海、成都、中山等接近10城新政中,都有与人才购房资格、购房补贴的相关内容。  
不管调控松紧如何,地方基于土地财政而“托底”楼市却大同小异。譬如,佛山去年卖地收入89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3亿元,对土地的依赖度高达127.1%。同时,佛山今年前10个月成交新房92492套,自3月来已出现罕见6连跌。土地财政依赖症不减,若楼市处于降温通道,仍是难以承受之痛。  
楼市进入调整期  
放眼过往地产周期,此轮房地产调控力度,堪称空前。三年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政策轮番出台,将狂热楼市缚住手脚。从“五限”制度、到今年地产融资全面收紧,此轮调控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中,仅44个城市房价上涨,较10月再减6城,是近2年市场最低点;房价下滑城市本月增至21个,为年内最高,其中跌幅最大的是乌鲁木齐,跌幅为0.9%。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也进入跌幅前十。  
张大伟认为,在楼市下行周期,大部分城市之前的新建住宅限制签约房源逐渐释放,使得统计口径为网签价格的新房数据依然上行。大部分城市新建商品房价格失真,房价更多要看二手房价格。  
而数据显示,11月全国二手房价下调城市达33个,已连续6个月超20个;房价上涨城市仅32个,处于近4年最低点。其中,北京和广州分别下降0.4%和0.2%,上海持平,深圳上涨1.4%;31个二线城市环比上涨0.1%,涨幅与上月相同;35个三线城市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回落0.2%。  
“一二三线城市楼市逐渐进入调整期。后续如果没有明显政策变化,预计下滑趋势在2020年将持续。”张大伟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近期同样发布报告称,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中国楼市一直处在平稳降温过程。楼市总体降温明显,房价总体下降城市数量和下降速度超过去年同期,增长率的空间差异有所扩大。  
从销售规模看,2019年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5654万平方米,环比涨幅11%,同比涨幅1.1%。以此计算,年内销售累计增速继10月首次回正后再拔高,1~11月同比增长0.2%。但业内普遍认为,这是房企“以价换量”的结果,并非市场走暖。  
社科院上述报告认为,稳增长方面,房地产对经济增长净贡献已由正转负;惠民生方面,房地产对整体的住户部门生计产生了双重影响;调结构方面,房地产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起到阻碍作用;防风险方面,房地产风险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风险源。  
在此之下,当前房地产市场仍以“维稳”为第一要务。相关报告预测,热点城市调控政策仍会从紧执行,且不排除加码调控的可能性。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明显下降,部分二三线城市库存风险将逐步显现。多数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房企承压过小年  
调控重压下,最先感受到寒意的仍是开发商。清冷冬季,中国恒大(03333.HK)的广告牌在石家庄交通干道上赫然陈列,上写“全员营销月,清尾大优惠”。实际上,此前中国恒大通过降价促销,前11月已实现5854亿元销售额,权益金额5568亿元居于行业第一。  
通过降价跑量,截至11月末,近7成房企目标完成率已达90%以上,世茂、龙湖、阳光城、金科、中梁、禹洲、宝龙在内的9家房企已提前达成全年目标。同时,也有超2成房企目标完成率尚在80%~90%之间,另有少数房企目标完成率仍不及80%。  
在销售承压、融资收紧的情况下,房企在土拍市场仍然谨慎。从土地购置面积看,1~11月土地购置面积累计增速降14.2%,较前10月收窄2.1个百分点。“当前房地产市场依旧处于下行阶段,全国土拍溢价率依旧保持在低位。”克而瑞认为。  
而如果楼市持续降温,资金监管力度不减,房企资金链将面临巨大压力。同策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中174家上市房企整体现金持有量相比年初增长7.98%至31,466亿元,同时总有息负债比年初也增加10.69%至76,654亿元。伴随着负债规模不断增大,企业财务将风险增大,稳健性受到影响。  
不过多位受访者认为,鉴于年底是房企冲业绩关键期,势必将加大营销力度,以价换量换取现金流。而楼市全年有望刷新2018年15万亿的成交金额,全年销售额大概率超过16万亿元。

5. 地产调控政策颁发超过500次 房企生存压力不减

继11月地产调控次数刷新年内纪录后,楼市定向微调仍在加码。从国土北端的黑龙江、长江中游的长沙,到位于珠三角的广佛,各地密集出台资金审查或人才引进措施。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今年全国房地产调控次数已达575次,远超去年全年450次。
  戏剧性事件仍在上演。12月10日,江苏张家港市默默取消商品房两年限售政策,引发全国关注。但未等政策官宣,张家港便宣布停止限售松绑。微妙的调控态度与楼市气氛,让人不禁想到去年此时山东菏泽打响调控松绑第一枪,随即悄然离场。
  而一旦市场企稳直至下行,地产参与各方均会受到影响。漩涡中心的开发商,生存压力更是只增不减。同策咨询研究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中期,A股上市样本房企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率均值为1.33,较上年同期下降0.4。楼市降温持续,开发商经营、资金链压力加剧。
  调控方式各一
  与年末气候相呼应,各地房地产调控方式同样“冷热不一”。
  日前,黑龙江住建厅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房地产市场监管的通知,规定房企拍地前需承诺土地购置资金是合规自有资金,不属于金融贷款、资本市场融资等。此外,经核查发现房企购地资金不符合要求的,将取消土地竞买资格,并在两年内禁止参加土地招拍挂。
  针对土地端房企资金性质,黑龙江严控态度明确。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如果非自有资金进入土拍市场,随着参与者增多可能会推高成交价格。此举有利于土地市场和预期稳定,对于违规企业会给予重罚,不能拍地意味不能滚动开发,房企对待土地拍卖会更为谨慎。
  往南行进,分别位于长江中下游的长沙、张家港,却均因楼市政策引发暧昧不明的争论。
  12月11日,长沙市发改委发文,对商品房价格的构成进行规范,并将商品房的平均利润率限定在6%-8%。消息再度引起舆论关注。12月12日早间,长沙市发改委回应称,这是长沙2017年新政有效期满后的延续,且仅适用于成本法监制商品住房。
  同样在12月11日,张家港市房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称,取消限售过户的政策已经停止。而就在前一日,上述机构工作人员称,房屋不满两年可以直接过户,没有限售要求。类似调控“一日游”远非首次,今年7月,河南开封宣布取消“限售”,第二天该市又宣布撤销政策。
  暂放争论,往陆地南端继续前行。此时,调控步伐呈现活跃态势,从西南地区的成都、到世界第四大湾区内的深圳、广州、佛山,“松绑”动作不断。其中成都解除高新南区居民限购约束,佛山等城则通过人才政策拓宽购房窗口。
  “今年的楼市政策一直是双向调控,既有放松,又有收紧。”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但整体调控力度依然惊人,11月全国地产调控次数刷新今年纪录,高达72次。在地方政府紧锣密鼓的调整下,2019年初至今,房地产调控次数合计达575次,远超去年全年450次。
  值得注意的是,多城密集启动人才政策调整购房资格,这是近期调控力度高企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全国累计超过20城在11月发布各类人才政策,在包括佛山、南京、上海、成都、中山等接近10城新政中,都有与人才购房资格、购房补贴的相关内容。
  不管调控松紧如何,地方基于土地财政而“托底”楼市却大同小异。譬如,佛山去年卖地收入89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3亿元,对土地的依赖度高达127.1%。同时,佛山今年前10个月成交新房92492套,自3月来已出现罕见6连跌。土地财政依赖症不减,若楼市处于降温通道,仍是难以承受之痛。
  楼市进入调整期
  放眼过往地产周期,此轮房地产调控力度,堪称空前。三年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政策轮番出台,将狂热楼市缚住手脚。从“五限”制度、到今年地产融资全面收紧,此轮调控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中,仅44个城市房价上涨,较10月再减6城,是近2年市场最低点;房价下滑城市本月增至21个,为年内最高,其中跌幅最大的是乌鲁木齐,跌幅为0.9%。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也进入跌幅前十。
  张大伟认为,在楼市下行周期,大部分城市之前的新建住宅限制签约房源逐渐释放,使得统计口径为网签价格的新房数据依然上行。大部分城市新建商品房价格失真,房价更多要看二手房价格。
  而数据显示, 11月全国二手房价下调城市达33个,已连续6个月超20个;房价上涨城市仅32个,处于近4年最低点。其中,北京和广州分别下降0.4%和0.2%,上海持平,深圳上涨1.4%;31个二线城市环比上涨0.1%,涨幅与上月相同;35个三线城市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回落0.2%。
  “一二三线城市楼市逐渐进入调整期。后续如果没有明显政策变化,预计下滑趋势在2020年将持续。”张大伟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近期同样发布报告称,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中国楼市一直处在平稳降温过程。楼市总体降温明显,房价总体下降城市数量和下降速度超过去年同期,增长率的空间差异有所扩大。
  从销售规模看,2019年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5654万平方米,环比涨幅11%,同比涨幅1.1%。以此计算,年内销售累计增速继10月首次回正后再拔高,1~11月同比增长0.2%。但业内普遍认为,这是房企“以价换量”的结果,并非市场走暖。
  社科院上述报告认为,稳增长方面,房地产对经济增长净贡献已由正转负;惠民生方面,房地产对整体的住户部门生计产生了双重影响;调结构方面,房地产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起到阻碍作用;防风险方面,房地产风险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风险源。
  在此之下,当前房地产市场仍以“维稳”为第一要务。相关报告预测,热点城市调控政策仍会从紧执行,且不排除加码调控的可能性。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明显下降,部分二三线城市库存风险将逐步显现。多数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房企承压过小年
  调控重压下,最先感受到寒意的仍是开发商。清冷冬季,中国恒大(03333.HK)的广告牌在石家庄交通干道上赫然陈列,上写“全员营销月,清尾大优惠”。实际上,此前中国恒大通过降价促销,前11月已实现5854亿元销售额,权益金额5568亿元居于行业第一。
  通过降价跑量,截至11月末,近7成房企目标完成率已达90%以上,世茂、龙湖、阳光城、金科、中梁、禹洲、宝龙在内的9家房企已提前达成全年目标。同时,也有超2成房企目标完成率尚在80%~90%之间,另有少数房企目标完成率仍不及80%。
  在销售承压、融资收紧的情况下,房企在土拍市场仍然谨慎。从土地购置面积看, 1~11月土地购置面积累计增速降14.2%,较前10月收窄2.1个百分点。“当前房地产市场依旧处于下行阶段,全国土拍溢价率依旧保持在低位。”克而瑞认为。
  而如果楼市持续降温,资金监管力度不减,房企资金链将面临巨大压力。同策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中174家上市房企整体现金持有量相比年初增长7.98%至31,466亿元,同时总有息负债比年初也增加10.69%至76,654亿元。伴随着负债规模不断增大,企业财务将风险增大,稳健性受到影响。
  不过多位受访者认为,鉴于年底是房企冲业绩关键期,势必将加大营销力度,以价换量换取现金流。而楼市全年有望刷新2018年15万亿的成交金额,全年销售额大概率超过16万亿元。

地产调控政策颁发超过500次 房企生存压力不减

6. 地产调控政策颁发超过500次 房企生存压力不减

继11月地产调控次数刷新年内纪录后,楼市定向微调仍在加码。从国土北端的黑龙江、长江中游的长沙,到位于珠三角的广佛,各地密集出台资金审查或人才引进措施。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今年全国房地产调控次数已达575次,远超去年全年450次。
戏剧性事件仍在上演。12月10日,江苏张家港市默默取消商品房两年限售政策,引发全国关注。但未等政策官宣,张家港便宣布停止限售松绑。微妙的调控态度与楼市气氛,让人不禁想到去年此时山东菏泽打响调控松绑第一枪,随即悄然离场。
而一旦市场企稳直至下行,地产参与各方均会受到影响。漩涡中心的开发商,生存压力更是只增不减。同策咨询研究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中期,A股上市样本房企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率均值为1.33,较上年同期下降0.4。楼市降温持续,开发商经营、资金链压力加剧。
调控方式各一
与年末气候相呼应,各地房地产调控方式同样“冷热不一”。
日前,黑龙江住建厅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房地产市场监管的通知,规定房企拍地前需承诺土地购置资金是合规自有资金,不属于金融贷款、资本市场融资等。此外,经核查发现房企购地资金不符合要求的,将取消土地竞买资格,并在两年内禁止参加土地招拍挂。
针对土地端房企资金性质,黑龙江严控态度明确。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如果非自有资金进入土拍市场,随着参与者增多可能会推高成交价格。此举有利于土地市场和预期稳定,对于违规企业会给予重罚,不能拍地意味不能滚动开发,房企对待土地拍卖会更为谨慎。
往南行进,分别位于长江中下游的长沙、张家港,却均因楼市政策引发暧昧不明的争论。
12月11日,长沙市发改委发文,对商品房价格的构成进行规范,并将商品房的平均利润率限定在6%-8%。消息再度引起舆论关注。12月12日早间,长沙市发改委回应称,这是长沙2017年新政有效期满后的延续,且仅适用于成本法监制商品住房。
同样在12月11日,张家港市房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称,取消限售过户的政策已经停止。而就在前一日,上述机构工作人员称,房屋不满两年可以直接过户,没有限售要求。类似调控“一日游”远非首次,今年7月,河南开封宣布取消“限售”,第二天该市又宣布撤销政策。
暂放争论,往陆地南端继续前行。此时,调控步伐呈现活跃态势,从西南地区的成都、到世界第四大湾区内的深圳、广州、佛山,“松绑”动作不断。其中成都解除高新南区居民限购约束,佛山等城则通过人才政策拓宽购房窗口。
“今年的楼市政策一直是双向调控,既有放松,又有收紧。”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但整体调控力度依然惊人,11月全国地产调控次数刷新今年纪录,高达72次。在地方政府紧锣密鼓的调整下,2019年初至今,房地产调控次数合计达575次,远超去年全年450次。
值得注意的是,多城密集启动人才政策调整购房资格,这是近期调控力度高企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全国累计超过20城在11月发布各类人才政策,在包括佛山、南京、上海、成都、中山等接近10城新政中,都有与人才购房资格、购房补贴的相关内容。
不管调控松紧如何,地方基于土地财政而“托底”楼市却大同小异。譬如,佛山去年卖地收入89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3亿元,对土地的依赖度高达127.1%。同时,佛山今年前10个月成交新房92492套,自3月来已出现罕见6连跌。土地财政依赖症不减,若楼市处于降温通道,仍是难以承受之痛。
楼市进入调整期
放眼过往地产周期,此轮房地产调控力度,堪称空前。三年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政策轮番出台,将狂热楼市缚住手脚。从“五限”制度、到今年地产融资全面收紧,此轮调控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中,仅44个城市房价上涨,较10月再减6城,是近2年市场最低点;房价下滑城市本月增至21个,为年内最高,其中跌幅最大的是乌鲁木齐,跌幅为0.9%。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也进入跌幅前十。
张大伟认为,在楼市下行周期,大部分城市之前的新建住宅限制签约房源逐渐释放,使得统计口径为网签价格的新房数据依然上行。大部分城市新建商品房价格失真,房价更多要看二手房价格。
而数据显示, 
11月全国二手房价下调城市达33个,已连续6个月超20个;房价上涨城市仅32个,处于近4年最低点。其中,北京和广州分别下降0.4%和0.2%,上海持平,深圳上涨1.4%;31个二线城市环比上涨0.1%,涨幅与上月相同;35个三线城市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回落0.2%。
“一二三线城市楼市逐渐进入调整期。后续如果没有明显政策变化,预计下滑趋势在2020年将持续。”张大伟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近期同样发布报告称,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中国楼市一直处在平稳降温过程。楼市总体降温明显,房价总体下降城市数量和下降速度超过去年同期,增长率的空间差异有所扩大。
从销售规模看,2019年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5654万平方米,环比涨幅11%,同比涨幅1.1%。以此计算,年内销售累计增速继10月首次回正后再拔高,1~11月同比增长0.2%。但业内普遍认为,这是房企“以价换量”的结果,并非市场走暖。
社科院上述报告认为,稳增长方面,房地产对经济增长净贡献已由正转负;惠民生方面,房地产对整体的住户部门生计产生了双重影响;调结构方面,房地产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起到阻碍作用;防风险方面,房地产风险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风险源。
在此之下,当前房地产市场仍以“维稳”为第一要务。相关报告预测,热点城市调控政策仍会从紧执行,且不排除加码调控的可能性。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明显下降,部分二三线城市库存风险将逐步显现。多数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房企承压过小年
调控重压下,最先感受到寒意的仍是开发商。清冷冬季,中国某大(03333.HK)的广告牌在石家庄交通干道上赫然陈列,上写“全员营销月,清尾大优惠”。实际上,此前中国某大通过降价促销,前11月已实现5854亿元销售额,权益金额5568亿元居于行业第一。
通过降价跑量,截至11月末,近7成房企目标完成率已达90%以上,世茂、龙湖、阳光城、金科、中梁、禹洲、宝龙在内的9家房企已提前达成全年目标。同时,也有超2成房企目标完成率尚在80%~90%之间,另有少数房企目标完成率仍不及80%。
在销售承压、融资收紧的情况下,房企在土拍市场仍然谨慎。从土地购置面积看, 
1~11月土地购置面积累计增速降14.2%,较前10月收窄2.1个百分点。“当前房地产市场依旧处于下行阶段,全国土拍溢价率依旧保持在低位。”
而如果楼市持续降温,资金监管力度不减,房企资金链将面临巨大压力。同策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中174家上市房企整体现金持有量相比年初增长7.98%至31,466亿元,同时总有息负债比年初也增加10.69%至76,654亿元。伴随着负债规模不断增大,企业财务将风险增大,稳健性受到影响。
不过多位受访者认为,鉴于年底是房企冲业绩关键期,势必将加大营销力度,以价换量换取现金流。而楼市全年有望刷新2018年15万亿的成交金额,全年销售额大概率超过16万亿元。

7. 地产调控政策颁发超过500次,房企生存压力不减

继11月地产调控次数刷新年内纪录后,楼市定向微调仍在加码。从国土北端的黑龙江、长江中游的长沙,到位于珠三角的广佛,各地密集出台资金审查或人才引进措施。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今年全国房地产调控次数已达575次,远超去年全年450次。  
戏剧性事件仍在上演。12月10日,江苏张家港市默默取消商品房两年限售政策,引发全国关注。但未等政策官宣,张家港便宣布停止限售松绑。微妙的调控态度与楼市气氛,让人不禁想到去年此时山东菏泽打响调控松绑第一枪,随即悄然离场。
而一旦市场企稳直至下行,地产参与各方均会受到影响。漩涡中心的开发商,生存压力更是只增不减。同策咨询研究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中期,A股上市样本房企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率均值为1.33,较上年同期下降0.4。楼市降温持续,开发商经营、资金链压力加剧。
调控方式各一  
与年末气候相呼应,各地房地产调控方式同样“冷热不一”。
日前,黑龙江住建厅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房地产市场监管的通知,规定房企拍地前需承诺土地购置资金是合规自有资金,不属于金融贷款、资本市场融资等。此外,经核查发现房企购地资金不符合要求的,将取消土地竞买资格,并在两年内禁止参加土地招拍挂。
针对土地端房企资金性质,黑龙江严控态度明确。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如果非自有资金进入土拍市场,随着参与者增多可能会推高成交价格。此举有利于土地市场和预期稳定,对于违规企业会给予重罚,不能拍地意味不能滚动开发,房企对待土地拍卖会更为谨慎。
往南行进,分别位于长江中下游的长沙、张家港,却均因楼市政策引发暧昧不明的争论。
12月11日,长沙市发改委发文,对商品房价格的构成进行规范,并将商品房的平均利润率限定在6%-8%。消息再度引起舆论关注。12月12日早间,长沙市发改委回应称,这是长沙2017年新政有效期满后的延续,且仅适用于成本法监制商品住房。
同样在12月11日,张家港市房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称,取消限售过户的政策已经停止。而就在前一日,上述机构工作人员称,房屋不满两年可以直接过户,没有限售要求。类似调控“一日游”远非首次,今年7月,河南开封宣布取消“限售”,第二天该市又宣布撤销政策。
暂放争论,往陆地南端继续前行。此时,调控步伐呈现活跃态势,从西南地区的成都、到世界第四大湾区内的深圳、广州、佛山,“松绑”动作不断。其中成都解除高新南区居民限购约束,佛山等城则通过人才政策拓宽购房窗口。
“今年的楼市政策一直是双向调控,既有放松,又有收紧。”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但整体调控力度依然惊人,11月全国地产调控次数刷新今年纪录,高达72次。在地方政府紧锣密鼓的调整下,2019年初至今,房地产调控次数合计达575次,远超去年全年450次。
值得注意的是,多城密集启动人才政策调整购房资格,这是近期调控力度高企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全国累计超过20城在11月发布各类人才政策,在包括佛山、南京、上海、成都、中山等接近10城新政中,都有与人才购房资格、购房补贴的相关内容。
不管调控松紧如何,地方基于土地财政而“托底”楼市却大同小异。譬如,佛山去年卖地收入89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3亿元,对土地的依赖度高达127.1%。同时,佛山今年前10个月成交新房92492套,自3月来已出现罕见6连跌。土地财政依赖症不减,若楼市处于降温通道,仍是难以承受之痛。
楼市进入调整期  
放眼过往地产周期,此轮房地产调控力度,堪称空前。三年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政策轮番出台,将狂热楼市缚住手脚。从“五限”制度、到今年地产融资全面收紧,此轮调控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中,仅44个城市房价上涨,较10月再减6城,是近2年市场最低点;房价下滑城市本月增至21个,为年内最高,其中跌幅最大的是乌鲁木齐,跌幅为0.9%。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也进入跌幅前十。
张大伟认为,在楼市下行周期,大部分城市之前的新建住宅限制签约房源逐渐释放,使得统计口径为网签价格的新房数据依然上行。大部分城市新建商品房价格失真,房价更多要看二手房价格。
而数据显示,11月全国二手房价下调城市达33个,已连续6个月超20个;房价上涨城市仅32个,处于近4年最低点。其中,北京和广州分别下降0.4%和0.2%,上海持平,深圳上涨1.4%;31个二线城市环比上涨0.1%,涨幅与上月相同;35个三线城市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回落0.2%。
“一二三线城市楼市逐渐进入调整期。后续如果没有明显政策变化,预计下滑趋势在2020年将持续。”张大伟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近期同样发布报告称,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中国楼市一直处在平稳降温过程。楼市总体降温明显,房价总体下降城市数量和下降速度超过去年同期,增长率的空间差异有所扩大。
从销售规模看,2019年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5654万平方米,环比涨幅11%,同比涨幅1.1%。以此计算,年内销售累计增速继10月首次回正后再拔高,1~11月同比增长0.2%。但业内普遍认为,这是房企“以价换量”的结果,并非市场走暖。
社科院上述报告认为,稳增长方面,房地产对经济增长净贡献已由正转负;惠民生方面,房地产对整体的住户部门生计产生了双重影响;调结构方面,房地产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起到阻碍作用;防风险方面,房地产风险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风险源。
在此之下,当前房地产市场仍以“维稳”为第一要务。相关报告预测,热点城市调控政策仍会从紧执行,且不排除加码调控的可能性。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明显下降,部分二三线城市库存风险将逐步显现。多数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房企承压过小年  
调控重压下,最先感受到寒意的仍是开发商。清冷冬季,中国恒大(03333.HK)的广告牌在石家庄交通干道上赫然陈列,上写“全员营销月,清尾大优惠”。实际上,此前中国恒大通过降价促销,前11月已实现5854亿元销售额,权益金额5568亿元居于行业第一。
通过降价跑量,截至11月末,近7成房企目标完成率已达90%以上,世茂、龙湖、阳光城、金科、中梁、禹洲、宝龙在内的9家房企已提前达成全年目标。同时,也有超2成房企目标完成率尚在80%~90%之间,另有少数房企目标完成率仍不及80%。
在销售承压、融资收紧的情况下,房企在土拍市场仍然谨慎。从土地购置面积看,1~11月土地购置面积累计增速降14.2%,较前10月收窄2.1个百分点。“当前房地产市场依旧处于下行阶段,全国土拍溢价率依旧保持在低位。”克而瑞认为。
而如果楼市持续降温,资金监管力度不减,房企资金链将面临巨大压力。同策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中174家上市房企整体现金持有量相比年初增长7.98%至31,466亿元,同时总有息负债比年初也增加10.69%至76,654亿元。伴随着负债规模不断增大,企业财务将风险增大,稳健性受到影响。
不过多位受访者认为,鉴于年底是房企冲业绩关键期,势必将加大营销力度,以价换量换取现金流。而楼市全年有望刷新2018年15万亿的成交金额,全年销售额大概率超过16万亿元。

地产调控政策颁发超过500次,房企生存压力不减

8. 地产调控政策颁发超过500次,房企生存压力不减

继11月地产调控次数刷新年内纪录后,楼市定向微调仍在加码。从国土北端的黑龙江、长江中游的长沙,到位于珠三角的广佛,各地密集出台资金审查或人才引进措施。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今年全国房地产调控次数已达575次,远超去年全年450次。
戏剧性事件仍在上演。12月10日,江苏张家港市默默取消商品房两年限售政策,引发全国关注。但未等政策官宣,张家港便宣布停止限售松绑。微妙的调控态度与楼市气氛,让人不禁想到去年此时山东菏泽打响调控松绑第一枪,随即悄然离场。
而一旦市场企稳直至下行,地产参与各方均会受到影响。漩涡中心的开发商,生存压力更是只增不减。同策咨询研究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中期,A股上市样本房企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率均值为1.33,较上年同期下降0.4。楼市降温持续,开发商经营、资金链压力加剧。
调控方式各一
与年末气候相呼应,各地房地产调控方式同样“冷热不一”。
日前,黑龙江住建厅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房地产市场监管的通知,规定房企拍地前需承诺土地购置资金是合规自有资金,不属于金融贷款、资本市场融资等。此外,经核查发现房企购地资金不符合要求的,将取消土地竞买资格,并在两年内禁止参加土地招拍挂。
针对土地端房企资金性质,黑龙江严控态度明确。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如果非自有资金进入土拍市场,随着参与者增多可能会推高成交价格。此举有利于土地市场和预期稳定,对于违规企业会给予重罚,不能拍地意味不能滚动开发,房企对待土地拍卖会更为谨慎。
往南行进,分别位于长江中下游的长沙、张家港,却均因楼市政策引发暧昧不明的争论。
12月11日,长沙市发改委发文,对商品房价格的构成进行规范,并将商品房的平均利润率限定在6%-8%。消息再度引起舆论关注。12月12日早间,长沙市发改委回应称,这是长沙2017年新政有效期满后的延续,且仅适用于成本法监制商品住房。
同样在12月11日,张家港市房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称,取消限售过户的政策已经停止。而就在前一日,上述机构工作人员称,房屋不满两年可以直接过户,没有限售要求。类似调控“一日游”远非首次,今年7月,河南开封宣布取消“限售”,第二天该市又宣布撤销政策。
暂放争论,往陆地南端继续前行。此时,调控步伐呈现活跃态势,从西南地区的成都、到世界第四大湾区内的深圳、广州、佛山,“松绑”动作不断。其中成都解除高新南区居民限购约束,佛山等城则通过人才政策拓宽购房窗口。
“今年的楼市政策一直是双向调控,既有放松,又有收紧。”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但整体调控力度依然惊人,11月全国地产调控次数刷新今年纪录,高达72次。在地方政府紧锣密鼓的调整下,2019年初至今,房地产调控次数合计达575次,远超去年全年450次。
值得注意的是,多城密集启动人才政策调整购房资格,这是近期调控力度高企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全国累计超过20城在11月发布各类人才政策,在包括佛山、南京、上海、成都、中山等接近10城新政中,都有与人才购房资格、购房补贴的相关内容。
不管调控松紧如何,地方基于土地财政而“托底”楼市却大同小异。譬如,佛山去年卖地收入89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3亿元,对土地的依赖度高达127.1%。同时,佛山今年前10个月成交新房92492套,自3月来已出现罕见6连跌。土地财政依赖症不减,若楼市处于降温通道,仍是难以承受之痛。
楼市进入调整期
放眼过往地产周期,此轮房地产调控力度,堪称空前。三年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政策轮番出台,将狂热楼市缚住手脚。从“五限”制度、到今年地产融资全面收紧,此轮调控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中,仅44个城市房价上涨,较10月再减6城,是近2年市场最低点;房价下滑城市本月增至21个,为年内最高,其中跌幅最大的是乌鲁木齐,跌幅为0.9%。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也进入跌幅前十。
张大伟认为,在楼市下行周期,大部分城市之前的新建住宅限制签约房源逐渐释放,使得统计口径为网签价格的新房数据依然上行。大部分城市新建商品房价格失真,房价更多要看二手房价格。
而数据显示, 11月全国二手房价下调城市达33个,已连续6个月超20个;房价上涨城市仅32个,处于近4年最低点。其中,北京和广州分别下降0.4%和0.2%,上海持平,深圳上涨1.4%;31个二线城市环比上涨0.1%,涨幅与上月相同;35个三线城市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回落0.2%。
“一二三线城市楼市逐渐进入调整期。后续如果没有明显政策变化,预计下滑趋势在2020年将持续。”张大伟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近期同样发布报告称,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中国楼市一直处在平稳降温过程。楼市总体降温明显,房价总体下降城市数量和下降速度超过去年同期,增长率的空间差异有所扩大。
从销售规模看,2019年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5654万平方米,环比涨幅11%,同比涨幅1.1%。以此计算,年内销售累计增速继10月首次回正后再拔高,1~11月同比增长0.2%。但业内普遍认为,这是房企“以价换量”的结果,并非市场走暖。
社科院上述报告认为,稳增长方面,房地产对经济增长净贡献已由正转负;惠民生方面,房地产对整体的住户部门生计产生了双重影响;调结构方面,房地产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起到阻碍作用;防风险方面,房地产风险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风险源。
在此之下,当前房地产市场仍以“维稳”为第一要务。相关报告预测,热点城市调控政策仍会从紧执行,且不排除加码调控的可能性。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明显下降,部分二三线城市库存风险将逐步显现。多数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房企承压过小年
调控重压下,最先感受到寒意的仍是开发商。清冷冬季,中国恒大(03333.HK)的广告牌在石家庄交通干道上赫然陈列,上写“全员营销月,清尾大优惠”。实际上,此前中国恒大通过降价促销,前11月已实现5854亿元销售额,权益金额5568亿元居于行业第一。
通过降价跑量,截至11月末,近7成房企目标完成率已达90%以上,世茂、龙湖、阳光城、金科、中梁、禹洲、宝龙在内的9家房企已提前达成全年目标。同时,也有超2成房企目标完成率尚在80%~90%之间,另有少数房企目标完成率仍不及80%。
在销售承压、融资收紧的情况下,房企在土拍市场仍然谨慎。从土地购置面积看, 1~11月土地购置面积累计增速降14.2%,较前10月收窄2.1个百分点。“当前房地产市场依旧处于下行阶段,全国土拍溢价率依旧保持在低位。”克而瑞认为。
而如果楼市持续降温,资金监管力度不减,房企资金链将面临巨大压力。同策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中174家上市房企整体现金持有量相比年初增长7.98%至31,466亿元,同时总有息负债比年初也增加10.69%至76,654亿元。伴随着负债规模不断增大,企业财务将风险增大,稳健性受到影响。
不过多位受访者认为,鉴于年底是房企冲业绩关键期,势必将加大营销力度,以价换量换取现金流。而楼市全年有望刷新2018年15万亿的成交金额,全年销售额大概率超过16万亿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