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第七周周考语文试卷

2024-05-17 22:30

1. 高一下第七周周考语文试卷

      【高一下第七周周考语文试卷】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冥(mínɡ)     尘埃(āi)
        坳堂(ào) 抟扶摇(chuán)
        B.鲲鹏(kūn) 夭阏(yān)
        蓬蒿(hāo) 学鸠(jiū)
        C.晦朔(shuò) 泠然(línɡ)
        决起(jué) 宿舂粮(chōnɡ)
        D.蟪蛄(huì) 榆枋(fānɡ)
        蜩(tiáo) 数数然(shuò)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B.①夫列子御风而行②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C.①未有知其修者也②乃重修岳阳楼
        D.①适百里者,宿舂粮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风之积也不厚
        B.之二虫又何知
        C.甚矣,汝之不惠
        D.定乎内外之分
        4.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A.翱翔蓬蒿之间
        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6.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夫知效一官  效:授。
        B.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致:到达。
        C.辩乎荣辱之境 境:边界、界限。
        D.而御六气之辩 御:驾驭。
        7.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征一国者
        B.汤之问棘也是已
        C.辩乎荣辱之境
        D.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8.下列对本段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修养精神,体会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才可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逍遥游(节选)
        庄 周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无所容。非不呺然③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 ④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⑤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⑥。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⑦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⑧。今夫犛牛⑨,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注】 ①瓠(hù):葫芦。②瓠落:宽大的样子。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④洴(pínɡ):浮。澼(pí):在水中漂洗。 (kuànɡ):丝絮。⑤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⑦狸(lí):野猫。狌(shēnɡ):黄鼠狼。⑧罔:网。罟:网的总称。⑨犛(lí)牛:牦牛。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栽种。
        B.能不龟手一也 一:相同。
        C.立之涂,匠人不顾 顾:顾虑。
        D.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夭:夭折。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②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B.①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①今子之言大而无用②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D.①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②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2.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庄子善于“化无用为有用”思想的一组是(  )
        ①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②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
        ③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
        ④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⑤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
        ⑥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A.②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13.下列对原文内容或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龟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惠子又用樗树大而臃肿、不中绳墨、不合规矩的比喻,再次指出庄子理论的大而无用,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
        D.庄子巧借惠子樗树的比喻,提出即使真是百无一用,但仍可以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保持“逍遥”的境界。
        1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15.请为下面文段写一个点明中心、统领全段的起始句。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象生动,精练简洁,带有格言意味。《孟子》用语精辟,比喻精当,往往借助形象议论说理,深入浅出。《庄子》想象丰富,汪洋恣肆,总能为其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其他诸子散文,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也都具有这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生活就是一部哲学史,细心体会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阅读下面的短文,揭示其哲学意蕴。
        等 车
        等了好久,终于有客车过来了。一团人你争我抢涌上车门。车里,拥挤不堪。
        客车摇摇晃晃地走了。
        三分钟后,又一趟客车过来,很空。
        那些没挤上、或没坐头趟车的人,从从容容上了车,大摇大摆坐了座位。十几分钟后,这趟车超过了头趟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下第七周周考语文试卷

2.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卷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卷】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我的少年时代在闽赣交界的偏僻小镇上度过。东边,武夷山脉横亘两省之间,山重水迭;西边, ,早已失去往日的喧嚣。一条简易的沙石路,由南而北穿过小镇两排(粗陋/粗鄙)的泥房子,蜿蜒于崇山峻岭间。物质的一贫如洗,与精神桎梏相互纠缠。泥土房里的生活,基本是一潭凝滞的死水。大多数夜晚,万籁俱寂,偶尔传来的夜车爬坡时的低吼声,仿佛从地层深处升起,(摇曳/摇撼)着身下脆弱的床板,惊扰了梦枕上的酣睡。似睡未睡之际,夜行人的脚步声若远若近,似有似无。微风拂过瓦楞, ;细雨滑落屋檐,像夜的呢喃。风声鹤唳的夜晚,神思飘忽的夜晚,孕育了一颗(敏锐/敏感)而多情的心。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横亘 山重水迭 B.桎梏 崇山峻岭
        C.凝滞 万籁俱寂 D.酣睡 风声鹤唳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粗鄙 摇撼 敏锐 B.粗陋 摇曳 敏锐
        C.粗鄙 摇曳 敏感 D.粗陋 摇撼 敏感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废弛的古驿道被乱草密林遮蔽 若号角吹响
        B.乱草密林遮蔽了废他的古驿道 若远人轻唤
        C.废弛的古驿道被乱草密林遮蔽 若远人轻唤
        D.乱草密林遮蔽了废弛的古驿道 若号角吹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企业的激励机制要让人才实至名归,既重视精神激励,也最视物质激励,要体现个人和企业发展的利益一致性原则。
        B.当地居民透露,去年11月底警方攻入阿莱芒贫民窟之前,这里的毒贩就闻风而动,指使建筑工人把下水道改造成了逃跑的通道。
        C.正是在以“物欲”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的驱使下,科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人对自然的破坏也发展到无出其右的地步。
        D.绵绵青山环抱如屏,万竿翠竹,郁郁葱葱,鸟鸣叶间;一湾清水,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绝美的景色让我如痴如醉,久久难以释怀。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海防纪念馆坐落在甬江北岸的招宝山南麓,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六部分组成,由中科院院士、建筑大师齐康教授负责总体设计。
        B.当时,混血土著儿童被政府强行带走并接受白人教育,他们被称为“被偷走的一代”,身心遭受极大的摧残,生活在残酷的环境下,饱受虐待与凌辱。
        C.本轮比赛过后,“中超”迎来了一个半个月的间歇期,国安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调整状态,演练战术,以期在最后几轮比赛中迎头赶上。
        D.直到深夜,“村官”小王才回到宿舍,一开门就见屋子里灯火通明,老书记朱正孝和他的朋友任晓菲还坐在炕沿上,一边聊天一边写着什么。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说“清空”
        吴调公
        ①古代文艺理论家曾经给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划分了许多风格范畴,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受,揭示
        了诗人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艺术特色。其中有许多风格,如雄浑、冲淡、豪放、沉着、飘逸等等,在人们
        头脑中大抵有个共同的清晰的认识。另外也还有一些在目前应用得很少,人们不太了解,而且含义较为复
        杂。“清空”就是其中之一。
        ②清空主要是指一种经过艺术陶冶,在题材概括上淘尽渣滓从而表现为澄净精纯,在意境铸造上突出
        诗人的冲淡襟怀从而表现为朴素自然的艺术特色。它说明作家立足之高和构思之深,表现为画面有余味、脉络婉转谐和,但最主要的还是含蓄与自然的交织、峭拔与流转的交织。
        ③清人戈载评论姜夔的几句话,可以说明“清空”特色。“白石之词,清气盘空,如野云孤飞,去留
        无迹,其高远峭拔之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气”,说明作品审美情趣高雅;“盘空”,说明作品的
        想象、情思和韵味不仅横溢太空,而且纡回萦绕,竭尽曲折婉转之美;“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说明作
        品意趣超逸不凡,表达空灵自然;“高远峭拔”,则说明取境之深、笔力之遒,饶有余味,富于顿挫。
        ④怎样才算清空,怎样便是背离清空呢?
        ⑤首先,从审美感受说,风格应该是幽深而不烦琐。作为清空风格的.幽深,就是指举重若轻地讲出“人
        人心中所有”但却是“笔下所无”的话。而且幽深要与自然相结合,幽深的内容,要通过自然造化的形式
        来表现。
        ⑥其次,从诗词节奏来说,清空的风格往往是以灵动取胜,而与板重相背离。所谓灵动,不外指作品
        节奏给人们以和谐流动的美感:感情富于曲折,而以质朴明快的语言出之;结构饶有层次,但却统一在浑
        然一气的境界之中。流转而不失之浮滑,律动和谐中包含着凝炼的风度,甚至峭拔的格调。
        ⑦再次,从语感说,清空风格的诗词,更多表现为质朴玲珑和潇洒纵横。锤炼精工、雕镂深刻、语气
        蟠曲的作品,往往表现为邃密、峭拔、典雅、古奥的风格,它们的境界未始不绵密奇幻,但有的却不免迷
        茫艰涩;语言未始不精警遒炼,但有的却失之诘屈聱牙,难以上口。而清空的作品则语言质朴,摒弃雕饰
        之繁,“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⑧总的来说,清空的思想基础,首先应该是具有高超、洒脱的情趣,像清风徐来,山泉汩汩。清空的
        作品,其境界必有高度,不是“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那种高旷骏迈,也不是“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那样的昂扬激荡。其特色是:秀劲中见挺拔,飘洒中寓沉着,优美中含有某些崇高因素。
        (选自《文史知识》1984年第1期,有删改)
        6.根据文章②③两段的内容,下列对“清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空主要是指一种经过艺术陶冶,从而在题材概括上表现为澄净精纯、意境塑造上具有朴素自然特点的艺术特色。
        B.清空说明作家立足高、构思深,表现为画面有余味、脉络婉转谐和,但最主要的是含蓄、自然、峭拔、流转风格的相互交织。
        C.清空具有审美情趣高雅,想象、情思和韵味横溢太空,纡回萦绕,竭尽曲折婉转之美的特点。
        D.作品意趣超逸不凡,表达空灵自然,取境深邃,笔力遒劲,余味隽永,富于顿挫,都是清空的特点。
        7.下列诗句,不符合“清空”特点的一项是
        A.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B.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雄浑、冲淡、豪放、飘逸、清空等都是古代文艺理论家给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划分的风格范畴,
        但人们对它们的了解程度不完全相同。
        B.灵动不仅指作品节奏给人以和谐流动的美感,还指感情富于曲折而用质朴明快的语言表现出来、结构富有层次却统一在浑然一气的境界中。
        C.锤炼精工、雕镂深刻、语气蟠曲的作品,往往表现为邃密、峭拔、典雅、古奥的风格,但这样的作品有的不免境界迷茫艰涩,或语言诘屈聱牙。
        D.本文围绕“清空”展开论述,先阐明“清空”是什么,再论述怎样才算“清空”,层次清晰;引用古人评价或诗词,增强了说服力和表现力。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晋献骊姬
        刘向
        骊姬者,骊戎之女,晋献公之夫人也。初,献公娶于齐,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生
        公子重耳、夷吾。献公伐骊戎,克之,获骊姬以归,生奚齐、卓子。
        骊姬嬖于献公,齐姜先死,公乃立骊姬以为夫人。骊姬欲立奚齐,乃与弟谋逐太子与二公子。于是骊
        姬乃说公曰:“曲沃,君之宗邑也;蒲与二屈,君之境也。不可以无主。无主,则开寇心。夫寇生其心,
        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太子主曲沃,二公子主蒲与二屈,则可以威民而惧寇矣。”遂使太子居曲沃,
        重耳居蒲,夷吾居二屈。
        骊姬既远太子,乃夜泣。公问其故,对曰:“吾闻申生为人,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今谓君
        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民之故,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殁,君其奈何?胡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
        公曰:“惠其民而不惠其父乎?”骊姬曰:“为民与为父异。夫杀君利民,民孰不戴。虽其爱君,欲不胜也。
        君不早图,祸且及矣。”公惧曰:“奈何而可?”骊姬曰:“君何不老而授之政。彼得政而治之,殆将释君乎?”
        公曰:“不可,吾将图之。”由此疑太子。骊姬乃使人以公命告太子曰:“君梦见齐姜,亟往祀焉。”申生祭
        于曲沃,归福①于绛,公田不在,骊姬受福,乃置鸩于酒,施毒于脯。公至,召申生将胙②。骊姬曰:“食
        自外来,不可不试也。”覆酒于地,地坟,申生恐而出。骊姬与犬,犬死;饮小臣,小臣死之。骊姬乃仰
        天叩心而泣,见中生哭曰:“嗟乎!国,子之国,子何迟为?君有父恩i忍之,况国人乎?弑父以求利人,孰
        利之?”献公使人谓太子曰:“尔其图之。”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
        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遂自经于新城庙。
        公遂杀少傅杜原款。使阉楚刺重耳,重耳奔狄。使贾华刺夷吾,夷吾奔梁。尽逐群公子,乃立奚齐。
        献公卒,奚齐立,里克杀之。卓子立,又杀之。乃戮骊姬,鞭而杀之。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七,有删节)
        [注]①归福,奉献祭肉。②胙:祭祀时用的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骊姬既远太子 远:使……远离
        B.吾将图之 图:谋划
        C.公田不在 田:通“畋”,打猎
        D.遂自经于新城庙 经:经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可以威民而惧寇矣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今谓君惑于我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祸且及矣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骊姬乃使人以公命告太子日 斧斤以时人山林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B.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C.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D.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骊姬劝说献公让申生镇守曲沃,让重耳镇守蒲城,让夷吾镇守二屈,其真实目的并非加强宗邑和边境的防守,而是为立奚齐为太子创造条件。
        B.骊姬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女人。对太子申生为人评价的言辞,显示了她的险恶用心;劝献公为防止国家混乱而杀死她,又表明她能为国家大局着想。
        C.在献公对太子起疑心之后,骊姬欺骗太子祭祀母亲齐姜,并借机下毒陷害太子。由于太子忠厚,没有亲自前去辩白,她的诡计终于得逞。
        D.骊姬工于心计,她的阴谋在精心设计下一步一步得到了实现,但这不仅让晋国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也给自己与儿子招来了杀身之祸。
        第Ⅱ卷(共1 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无主,则开寇心。夫寇生其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5分)
        (2)无乃以国民之故,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殁,君其奈何?(5分)
        1 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游栖霞寺
        李建勋
        养花天气近平分①,瘦马来敲白下②门。
        晓色未开山意远,春容犹淡月华昏。
        琅琊④冷落存遗迹,篱舍稀疏带旧村。
        此地几经人聚散,只今王谢独名存。
        [注]①平分:春分节气。②白下:南京的别称。③琅琊:六朝时南京设琅琊郡。
        (1)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主张为政者必须立身端正,这样才能顺利推行政令。正如《论语•子语》所言:“其身正,不
        令而行; , 。”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 , ”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静和自己生活的安适。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 , ”两句来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
        五、(12分)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传统文化的作用,不超过50字。(4分)
        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突出的一点便是中庸和谐的观念。儒家思想强调“礼之
        用,和为贵”,道家倡导“天人合一”,这些思想是中国目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丰富理论资源。传统文化倡的
        人生价值观、人格境界论,比如《大学》《中庸》这些经典中的人格境界,可以为我们重建道德观念提供
        深层的学术滋养。传统文化体现出来的开放、包容精神,将有助于中华文明更好地融入世界文明,使世界
        文明趋于多元化。
        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举凡高明的创作,无论音乐、绘画,还是戏剧,无不有出处,无不来自对经典的观照。我们的戏曲艺术教育一定要重视对传统的学习与继承。 ,才能真正领悟到前辈表演艺术家的精髓:通过复排《长歌行》,我们体味到了刁光覃性格把握的精到;在复排《雷雨》的过程中,我们看
        ①
        到了情感表现细腻的苏民;郑榕舞台表演沉稳,是我们在复排《茶馆》时了解的。
        ②
        (1)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衔接紧密。(2分)
        (2)修改画波浪线处标序号的两个句子,使画线部分句式一致,语脉贯通。(2分)
        18.下面是某市的“关爱流动人口公益事业”徽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4分)
        六、(1 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走向海洋
        阿来
        ①当站到一幅巨大的地图前,就发觉自己的目光已经改变。过去关注点总是高山与大河,那种蜿蜒与
        逶迤,给人已经上路、地平线上景色不停变幻的感觉。自从在中国渔政南海总队302船上有一次南海之行
        后,当我再次面对地图时,眼光就不由自主地投注于那片宽阔的蓝色海疆。感到脚下坚实的土地开始起伏,
        开始晃荡。
        ②海洋像天空一样展开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她是多么陌生啊!
        ③当她平静的时候,我们难于忍受她的单调,当她迎风起舞时,我们又无法面对野性的动荡。我们在
        黄土中的根,扎得实在太深太深了,我们在陆地上的安居,也实在是太久太久了。很久以来,中国人就一
        直认为自己的国度是中央之国,是大地的中央。天空出现在头顶,是为了完成穹庐般罩子的使命;大海呢,
        那是大地床帷一样的漂亮的镶边。大海在中国人的主流观念中,从来不是出发之地,而是边缘与尽头。直
        到近代,才有一群群中国人来到海边,向遥远的彼岸瞭望,才有一些勇敢的中国人到了海上,不是为了像
        收获庄稼一样用网打捞一点鱼虾,而是为了一个遥远的强国富民的梦想。
        ④对一个生命意识与文化传统都深深扎根于黄土之中的民族来说,海洋或者是遥远的传说,或者就是
        外敌侵入的风险。所以,明代虽然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他督造的七宝楼船,也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
        个孤独的辉煌。郑和的故事,只有在今天中国人充分意识到海洋重要的时候,才被重新发掘出来,这个另
        类的英雄才被真正地记忆。更能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历史是,同样是在明代,就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消失
        于海上之后不久,并非正规国家军队的倭寇,从海疆上不断地侵扰,居然成为明帝国的心腹大患。中国在
        海洋上遭受屈辱,并不是到近代才有的事实,而是当中央之国尚称强大的时候就已经发生。明代,郑和的
        船队至少到达了非洲。但在同一个明代,面对倭寇的骚扰,来自农耕文明的军队只是在陆地上筑起城墙,
        而不是到广阔的大海上展开抵御外侮的战场。
        ⑤就在来自海上的倭寇之患平息不久,一个叫利玛窦的传教士经过漫长的充满风险的海上航行登陆中
        国。他在书信中向自己远方的国人报告对这个新到国家的印象:“我们依然很难相信,一个疆域如此广阔
        的庞大帝国,拥有的军队不计其数,却始终生活在持续不断的恐惧之中。”利玛窦还有些费解地指出:“他
        们害怕那些小国家。”
        ⑥明代早已成为编年史的一个逝去的段落,但这种文化习性却带着巨大的惯性在持续着。对灾难与风
        险,更多国人的选择是视而不见,或者遗忘。
        ⑦面对来自海洋的危险,封建帝王的选择是海禁。这让我想起一个二战时的故事。诺曼底登陆前夕,
        盟军秘密集中了大量的舰船在英国海岸。舰船实在太多了,为了不走漏风声,艾森豪威尔为首的盟军司令
        部,决定让英国沿海居民后撤一段距离。但这个决定引得丘吉尔首相愤怒咆哮:英国人的习惯从来就是逼
        近,而不是离开海岸!不行,任何理由都不能让我们作出这样的决定!结果盟军不得不采取别的措施来保证
        计划的施行。
        ⑧而在我们漫长的历史上,海洋只是海边渔民收获一点鱼虾的水上牧场,至多,也只是在故乡无以为
        生的人们流浪异国求生的危险丛生的通道。使国人海洋意识苏醒,切肤感受到海洋主权之痛的是一部血腥的近代史,一个帝国幻梦的破灭,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⑨因此,南海总队这次巡航守礁的行为本身,就蕴涵了更为丰富的意义。一个后发的国家,开始意识
        到海洋的重要,并且行动起来,开始维护自己天然的权利的时候,却因为曾经的被殖民,因为后发,因为
        文化基因中海洋意识的缺乏,使一个国家维护主权的行为,也那么艰难曲折,波诡云谲,那么需要智慧与
        坚定。好在,我们已经在海上了。海图上的航线虽然有些曲折,但终归是指向遥远海疆。我站在302船的
        驾驶舱里,看到中国海上,台风过后,终于迎来壮美的日出!
        ⑩那时,我感到不是一艘船在劈波斩浪,而是整个中国,正在走向海洋!中国要走向世界,没有办法
        不走向海洋!
        (选自《看见》,有删改)
        19.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感到脚下坚实的土地开始起伏,开始晃荡。(2分)
        (2)海图上的航线虽然有些曲折,但终归是指向遥远海疆。(2分)
        20.本文哪些内容说明了历史上中国海洋意识的缺乏?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4分)
        21.在第⑦段中,作者写二战时故事的作用是什么?(4分)
        22.“中国要走向世界,没有办法不走向海洋!”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家国有书店将长时间看书而不买书的孩子们撵出。理由是:书店是卖书的地方,不是看书的地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3. 高一下4月语文试卷

      【高一下4月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瞋视(chēn) 诧异(chà) 一蹶不振(jué)
        B.隽永(jùn) 船棹(zhào) 鱼翔浅底(xiáng)
        C.匀调(diào) 步履(lǚ) 即景生情(jí)
        D.乍看(zhà) 韶光(shào) 应运而生(yìng)
        1.解析:选A。B项,隽juàn永;C项,匀调tiáo;D项,韶sháo光。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雾霾治理 绿水清山 B.风驰电掣 眼花瞭乱
        C.辐射效应 经济转型 D.风度翩翩 实至明归
        2.解析:选C。A项,青山;B项,缭乱;D想,实至名归。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然这是一项民生工程,有关部门就应当尽其所能,推波助澜,促其尽快上马。
        B.有些学生书写状况很糟糕,他们经常文不加点,字迹潦草,以致文章不堪卒读。
        C.从共享改革成果走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
        D.城市改造要谨小慎微,改造如何与保护相协调,是城市建设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3.解析:选C。A项,“推波助澜”为贬义词,此处不合语境。B项,“文不加点”形容文章写得好,不用修改,此处望文生义。D项,“谨小慎微”形容为人处世谨慎,形容城市改造,对象不恰当。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小镇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
        B.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与立法,并不是禁用网格语言,而是要促其健康、合理的发展。
        C.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首先要提升农业发展方式,增强长期期发展思路。
        D.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减少、家庭小型等现象都要求适时调整生育政策出台。
        4.解析:选B。A项,缺主语,去掉句首“由于”;C项,“增长思路”搭配不当;D项,句式杂糅。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本来是一个很丑的葫芦,经过大画家点铁成金的手腕,往往可以成为杰作。大醉大饱之后睡在床上放屁的乡下老太婆未必有什么风韵,但是我们谁不高兴看醉卧怡红院的刘姥姥?从前艺术家大半都怕用丑材料,近来艺术家才知道 ,可以使美者更见其美。荷兰画家伦勃朗次喜欢画老朽人物,法国文学家波德莱尔喜欢拿死尸一类的事物做诗题,雕塑家罗丹和爱朴斯丹也常用自然界中为丑的人物,都是最显著的例子。
        A.艺术美与自然丑关系密切 融自然丑于艺术美
        B.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 融艺术美于自然丑
        C.艺术美与自然丑关系密切 融艺术美于自然丑
        D.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 融自然丑于艺术美
        5.解析:选D。根据前后语境判断。“丑葫芦”变成“杰作”,体现的是“自然丑”可以化为“艺术美”;“丑人”“丑物”可以入诗入画,是将“自然丑”融于“艺术美”的体现。
        6.下列公益广告,修辞方法与示例相同的一项是 ( )
        (示例):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他人)
        A.如果不从现在开始节约水资源,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节约用水)
        B.生命就像一面镜子,你微笑所以她微笑,你皱眉所以她皱眉。(热爱生命)
        C.同样的年龄,不一样的生活。(关爱留守儿童)
        D.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保护动物)
        6.解析:选B。难度较大。例句运用比喻修辞,但没有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出现喻体,“玫瑰”比喻“善待他人”,“余香”比喻“自我良好的精神”。A项,夸张;C项,对比;D项,拟人、比喻。
        7.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春天的一项是 ( )
        A.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菜芰荷。(贺知章)
        B.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王禹偁)
        C.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释志南)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帏栩)
        7.解析:选A。由后半句“菜芰荷”可知是夏季。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养生丧死无憾
        C.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D.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8.解析:选D。ABC三项的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B.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况且世上的人都称赞他,却不加以劝诫。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吴郡的贤士大夫们跪在路边请求。
        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后来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
        9.解析:选A。B项,“却不加以劝诫”错;C项,“在路边”错;D项,“李牧连连退却”错。
        10.下列对《蜀道难》(节选)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A.深化与夸张融合,“黄鹤不得过”“猿猱愁”做衬,极写山势高危险峻。
        B.仰胁息、抚膺长叹等细节,绘声绘色地刻画出诗人攀登蜀道的豪情。
        C.借“问君”引出描述,情境真切,把读者带入令人惊悚的蜀道深处。
        D. “悲鸟号古木”“子规愁空山”等句渲染了蜀道荒凉、悲凄的氛围。
        10.解析:选B。“诗人攀登蜀道”说法不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项脊轩志》)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B.客逾庖而宴 逾:越过
        C.乳二世 乳:喂养
        D.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仿效
        11.解析:选D。“效”这里指“中功名”。
        12.下列句中,“于”的意义 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然余居于此 B.鸡栖于厅
        C.室西连于中闺 D.而母立于兹
        12.解析:选C。此句中“于”为介词“和”,其余几个为介词“在”。
        13.下列对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选取的材料多出自作者身边的.琐事碎语,却无不浸润着他历久不忘的至情。
        B.从“先是”到“凡再变矣”的描述,却蕴含着作者家道中罗的浓浓悲伤。
        C.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却句句动情;作者自小失母,闻之更心痛,热泪难忍。
        D.作者忆及母亲往日对自己的关爱、期待和叮嘱,这一切直接引发他“长号不自禁”。
        13.解析:选D。“母亲往对自己的期待和叮嘱”说法不对。
        14.下列对戏剧《雷雨》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A.鲁侍萍否定梅姑娘“很贤惠,也很规矩”,暗讽了周朴园的虚伪。
        B.鲁侍萍以局外人身份叙说梅姑娘的故亊,揭开了二人过往情怨。
        C.“汗涔涔地”,说明周朴园痛苦、羞愧,无颜面对眼前这个女人。
        D.随着周朴园四次“哦”,鲁侍萍一层层揭开真相,节奏外松内紧。
        14.解析:选C。“说明周朴园痛苦、羞愧,无颜面对眼前这个女人”说法不对,这里“汗涔涔”是周朴园听了鲁侍萍的叙说后,很“惊讶、恐惧”的表现。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16 题。
        在上古时代,人类文明是在不同的地区独立地产生出来的。这种文明,可称为最初的闻名或第一代文明。在这些第一代文明的基础上,通过各民族之间的继承、交往、借鉴,,形成大小不同的文化圈和层层叠压的“文明世代”。据英国考古学家丹尼尔的研究,属于“独立起源的文明"或第一代文明的,全世界共九个,它们分别是:古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爱琴.米诺斯、南俄、奥尔梅克、玛雅、查文。这九个文明的历史命运是很不相的。古埃及的文化现已后继无人,美洲的奥尔梅克、玛雅、查文没有禁受住欧洲殖民主义浪潮的冲去,已经濒于灭绝。两河流域、爱琴一米诺斯、印度文明经过多次的民族入侵,深深爹呀在后起文明世代的底层。基本上成了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唯有中国文明得到了最连贯的继承和发展。这方面最雄辨的证据是文字。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至前2000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按一般规律,语系不同的民族继承或输入了前代文明文字系统的直接结果,即为拼音文字或准拼音文字的出现。而汉字系统却没有轻历这样的变迁。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并且是其中得到最为连贯的继承和发展的文明。
        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不限于中本土,它还扩散到东亚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形成中国文化圈货东亚文化圈。从公元前4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中国一直是这个文化圈的中心。汉字自公元前4世纪后,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日本等国,成为通行于这些国度的唯一公用文字,以及国际交往的通用文字。尽管东亚各国在其后的发展中参照汉字创智出本国文字,但汉字在东亚地区仍是具有权成性的文字。随着汉字的洗传,中国的典章制度及哲学、宗教、科技、文学艺术亦传播于各国,形成具有共同文化要素的中国文化。这个文化圈,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东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并称为世界五大文化圈。
        (节选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有改动)
        15.对选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中国文明在上古时代独立产生出来,是世界九个第一代文明之一。
        B.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重要源头之一,并得到最为连贯的继承和发展。
        C.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字,向外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汉字。
        D.中国文化依托汉字的流传,还扩散到东亚各国,形成中国文化圈。
        15.解析:选B。
        16.作者说“这方面最雄辩的证据是文字”,下列理由最有说服力的一项是( )
        A.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至前20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
        B.汉字系统没有经历拼音文字或准拼音文字的出现这样的变迁。
        C.汉字相继传入朝鲜、日本等国,至今在东亚地区仍具有权成性。
        D.汉字的流传,对形成具有共同文化要素的中国文化圈起到重要作用。
        16.解析:选B。见原文“按一般规律,语系不同的民族继承或输入了前代文明文字系统的直接结果,即为拼音文字或准拼音文字的出现。而汉字系统却没有轻历这样的变迁。”
        二、填空题(本大题3分)
        17.根据语境,填写名句。(3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韩愈《师说》“ ”一句,出自《论语》“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2)《琵琶行》多处写秋月,各有情味,其中“ ”一句描写一曲终了寂静无声的情景,令人回味。
        (3)《念奴娇》词牌因苏轼《赤壁怀古》词中名句“ ”,故又称《酹江月》。
        (4)愁是有重量的,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愁,“ ”。
        17.解析:(1)圣人无常师 (2)唯见江心秋月白 (3)一尊(樽)还酹江月。本次默写的考察,难度明显增加,将文学常识、文意理解一起纳入考查,能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熟悉情况、对文意的理解情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8题4分,第19题5分,共9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19题。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节选自老舍《想北平》)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节选自叶圣陶《藕与莼菜》)
        18.选文中,两位作者思念故乡的原因各不同,试作简要说明。(4分)
        (1)老舍: 。(2分)
        (2)叶圣陶: 。(2分)
        18.解析:(1)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它融在我血里,赐予我脾气和性格。
        (2)因为故乡有我牵挂的亲人、朋友,藕和莼菜。
        考查理解文本、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19.简析两篇选文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1)《想北平》
        。(3分)
        (2)《藕与莼菜》
        。(2分)
        19.解析:(1)①用“不是……而是”句式,否定肯定的对比,突出故乡与心灵的黏合。②用长句细致描写“我”所爱的北平与“我”内心相黏合的状态。③“从……直到……”以句,选取两个代表性意象(细节),把北平在记忆中的存留连城一块,抒发故乡与心灵融为一体的感受。④用因果句表明我对北平情有独钟。
        (2)①运用设问和反问,吸引读者注意,增强效果;②多用短句,将怀念故乡的原因明白晓畅地表达出来,一起共鸣。
        四、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家庭农场,叔侄养牛、挤奶,收入高于一般人,日子过得充实惬意。但也有苦恼,他们不能出远门,不能旅行,因为牛每天要产奶。牛被人驯化、圈养,其实人也被牛束缚了。
        生活中这种现象很普遍,有了汽车、手机、互联网,以为生活空间大了,其实也可能被它们掌控了;掌握了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以为有助于交流,也可能又陷入一种思维定势。
        对这类现象,你有什么体验或看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600字。

高一下4月语文试卷

4. 高二语文周练试卷

    第I卷 (选择题 共39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崔嵬/桌帏 砥砺/抵消 唯利是图/萎靡不振
     B.上乘/乘势 裙裾/倨傲 鼎铛玉石/瞠目结舌
     C.妃嫔/颦蹙 火钵/剥啄 所向披靡/无法消弭
     D.羞赧/呢喃 布衾/倾倒 纡尊降贵/长吁短叹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我们对日本近期策动的“购岛”闹剧同感愤概,坚决反对,绝不接受。两岸同胞是一家人,“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维护对水产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维护中华民族整体 利益,是两岸同胞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
     B.时间就是这样一个魔术师,它可以使苦难变得甘甜,可以使荒唐变成正常,它可以抚平伤痕,深化仇恨,磨损心态,消蚀良知,甚至使真实消失无痕,使幻影坚如磬石。
     C.花儿睁开纯洁的眼睛,打量这个它期盼已久的世界,用温柔的眼神凝视这个残酷的世界,然后——在生命最美丽的时刻,香消玉殒,震撼人心。
     D.蜂踊而上的党同伐异和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正说明我们缺少起码的宽容心态。一个高度发达、受人尊敬的大国,要有宽宏大量的国民气度。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这么一个规律,在所有第三世界发展国家中,工业和农业是互相________、互相支援的两大国民经济部门。
     ②你别看他穿得挺邋遢的,和他交往久了,你就会发现其实他是个蛮有_______的人。
     ③过年了,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到“七大姑、八大姨”什么的家里去 ________,真是快乐得很。
     A.依赖 品味 作客 B.依赖 品位 做客
     C.依靠 品位 作客 D.依靠 品味 做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罗姆尼在美国媒体评出的20个最愚蠢人榜单中名列第二,理由是他出尔反尔,几乎在每个竞选议题上都没有一家之言。
     B.引导社会力量办教育是普通百姓难以作壁上观的事,它不仅关系到教育资源多元化的配置,也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C.借《江南style》走红的韩国明星鸟叔为昔日反美道歉的举动,获得了美国民众的肯定,但也招来其他网民的风言风语。
     D.净天映月潭如碧,真山真水真感情——在这大地冰雪消融、春风化雨的时候,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热切期待您的到来!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本次写作大赛以《真我风采》为主题,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参赛作品应真实反映社会生活、校园生活或丰富的内心世界。
     B.一些人因见义勇为而致伤、致残、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牺牲后,其本人或家庭的生活往往会陷入困境。人们普遍关心这种情况由谁来管?怎么管?
     C.诗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的沦落到曲高和寡的境地,除了自己圈内人那几声喝彩外,很难享受到“掌声响起来”的惬意。这里用得上两句歌词来形容,叫 “昨天的事情已经被人遗忘,挥挥手眼睛只看前方”。
     D.县科技局积极为民办实事,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活动、科技下乡活动、内容独特的文物、风情、美术、摄影展览以及大规模的经贸活动。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针对群众最关心的餐具毒性问题,由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所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表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B.雾霾天气不仅造成空气污染,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还影响了交通运输。河北、江苏等多地医院呼吸科、儿科患者急剧增加,呼吸道疾病患者比平常增加一到四成,儿科就诊人数增加更为明显。
     C.郭明义被誉为“当代活雷锋”,是因为长期以来他无时无刻不忘为他人着想,把奉献看成人生最大的快乐。
     D.我国已成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是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安全:最有力的维护是创新
     艾 斐
     在文化全球性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很容易使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面临安全风险,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还会招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因此,维护文化安全成为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防范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防范决非封闭自囿。最有效的防范,永远都是自强自律;警惕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把群众文化看做“下里巴人”的态度,更警惕一味崇洋憧外,紧紧盯着国外的领奖台,把文化创造的着眼点一股脑儿放在对奖项的拼争上。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自律自强还要求我们警惕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中的趋利、媚俗、浅薄、浮躁、恶搞、收视率为王、“娱乐至死”等现象,切实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上来。而最有力的维护,则始终都是开拓创新。因为,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的,除了诸多外部因素,内部开拓创新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相较于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积累与文脉延亘,只有200多年建国史的美国为什么能拥有文化强势并称霸全球?关键就在于其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他们在文化创造中不仅将从欧洲带去的骑士精神、绅士精神和现代科技发挥到极致,还从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中“猎取”要件和元素。花木兰、孙悟空、熊猫、武术,以及《道德经》《论语》《庄子》《易经》《孙子兵法》和四大名著等,就常常成为其开发新项目和创造新产品的素材来源。不独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在其文化产业的生产链上也少不了中国文化元素。
     面对安全威胁若单纯防堵与抵挡,效力不大。只有不断加大我们自身的开拓创新力度,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创造出足以征服人心的文化产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文化与其他一切“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只有从被吸引、认同、接受、欣赏、消化与感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生命并产生价值。
     有效的文化安全屏障要在主动进取中而不是被动圈地中筑起,这是由文化的本质特性决定的。
     文化有活力有魅力,是传播、影响和发挥功能的前提,也是维护自身阵地的基础。只有开拓创新,才能把文化资源化成精品佳作;只有精品佳作形成阵势,才能产生文化魅力;文化有魅力、有召唤力,才能在全球化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壮大与发展,维护文化安全的信心与能力才会不断增强。文化的特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形势提醒我们,维护文化安全,需要我们有效防范,更需要我们开拓创新,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
     文化安全是民族传承、国家稳定、人民得享文明之光的重要保障,坚决而持久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势在必行。在文化创造、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的全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体,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包容性的吸纳,进行开放式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赢得主动权,保持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3月15日24版)
     7.下列有关“文化安全”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安全问题是指文化传统、文化资源、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招致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而带来的风险问题。
     B.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往往缘于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
     C.防范文化安全风险,须靠自强自律,发展民族文化,抵御外来文化,警惕各种不良文化现象,让创作导向真正围绕人民这个中心。
     D.防范文化安全风险,除了要解决许多外部因素之外,还要立足于内部,实现文化创造、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开拓创新。
     8.以下对文化“开拓创新”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开拓创新,不仅仅是让民族文化得到充分发展,还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从中获取创造新产品的素材。
     B.开拓创新,要靠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创造出足以征服人心的文化产品,而不是靠单纯的防堵与抵挡。
     C.开拓创新,要吸收消化有价值的外来文化以发展壮大中国文化,但不能无选择性地全部吸纳而丧失自我。
     D.开拓创新,是保持我国文化在世界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并进一步增强抗冲击能力,始终不受非本土文化影响的关键。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维护文化安全,最有效的防范是自强自律,最有力的维护是开拓创新。防范是针对外部因素而言,维护则是针对内部因素而说。
     B. 只有200多年建国史的美国能称霸全球,原因在于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而强势的文化,这种文化既有欧洲因素,也不乏中国元素。
     C. 文化有活力有魅力,是传播、影响和发挥功能的前提,也是维护自身阵地的基础,还是增强维护文化安全的信心和能力的重要条件。
     D.只要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体,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包容性的吸纳,进行开放式的发展,就能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赢得主动权。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以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予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想,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力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 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以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王诚能中臣 诚:的确
     B.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绝:超过。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 来:使……到来。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①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
     ①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①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
     A.
     ①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②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
     ①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②齐王大怒,折节以事秦,齐、秦之交合
     C.
     ①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②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
     ①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②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面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裂齐、楚两国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一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1分) 
      四、(20分)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攻之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力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1) _____________,猿猱欲度愁攀援。
     (李白《蜀道难》)
     星垂平野阔,_______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
     (2)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
     _____________,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3) _____________,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 。
     (王勃《滕王阁序》)
     (4) _____________,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一面墙的记忆
     青霉素
     日本人开进邾镇的那天,是个冬天里少有的'好天气,太阳光温暖地洒在邾镇的大街上,也洒在大街两旁看景致的邾镇人身上。邾镇人棉袄里的虱子似乎也温顺起来,这让人的脸上越发安静。
     一个日本兵掏出一把花花绿绿的东西抛过来,散落在邾镇人的脚边,有人说是东洋糖,就有许多人争抢。拾粪的朱三也抢了两个,剥开一个扔到嘴里嚼,嚼出一嘴甜甜的羊和谐味。他和周围的人嘎嘎地笑,羊和谐味在笑声里飘散。朱三又剥开一个扔到嘴里,嚼着嚼着不动了,他看到空旷的邾镇大街另一头,一个人正走过来。
     是邬先生。邬先生是邾镇的私塾先生,和女儿一起住在镇西的学馆里。此时的邬先生正一手端着书一手拄着竹杖,迎着日本兵的队伍一步一步不紧不慢地走着,阳光下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衫飘飘。
     邾镇人安静起来,他们看 到邬先生并不避让越来越近的日本兵,邬先生的目光越过日本兵的钢盔,注视着邾镇的上空。队伍前面的日本兵忽地亮出枪上的刺刀,一步步向邬先生逼近,邬先生依然我行我素,一步一步走在邾镇的大街上。
     爷爷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说到这里时一口痰憋得他喘不过气来,慌忙给他吸上氧气,慢慢地爷爷平静下来睡着了。本来这几天爷爷的病情稳定,是昨晚的电视新闻让爷爷烦躁不安的。新闻说邾镇市为了长远地发展,将把镇西的老城区全部拆除改建成商业区。爷爷一夜没睡,靠在 床上吃力地写字,他说要给市长写一封请求信。
     爷爷的睡姿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戎马一生的躯体显得瘦骨嶙峋,刻着战争印记的脸上还悬着一滴眼泪。一个惊醒,爷爷坐了起来,记忆里的阵痛让他不能入睡,往日的情景历历在目。
     一排刺刀插入邬先生的前胸,邬先生倒下去,血染红了他手中的书和竹杖,还有邾镇的大街。
     邾镇经历一阵骚乱后也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安静,唯一不同的是除了多了一群日本兵就是大街上多了一个疯子。乱蓬蓬的头发遮住疯子大半个脸,一双脏手捧着一个破碗,见谁都笑。她是邬先生的女儿,邾镇人都知道她以前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她在大街两旁的店铺门口讨饭,也到有日本兵把守的地方去讨饭,她甚至不理会日本兵的狼狗的追咬。邾镇越来越不安静了,随着日本兵经常遭到的袭击,日本兵就和他们的狼狗一样见谁咬谁。
     那一天,邾镇的大街上布满了日本兵的岗哨,一队日本兵推搡着遍体鳞伤的女疯子,不,是邬先生的女儿走来。她的上衣已是一缕缕带血的布条,一根铁丝穿透她的胸前,又紧紧捆住她的双臂。翻译官高声宣布她的罪行:这就是游击队探子的下场,她送给游击队的情报让皇军蒙受重大损失。
     邬先生的女儿边走边痛斥翻译官,并对街两旁的人喊着,邾镇的乡亲们,别再容忍日本人了,我们要把鬼子赶出中国赶出我们的家啊!
     恼怒的日本兵当众割下她的舌头,她忽地挣脱出来跑向街边,嘴对着一面墙用嘴里的血写出两个字:中国。然而,“国”字的一点没写完又被日本兵拉住,她又挣脱出来,一头向墙上撞去。国字的一点补上了,她也倒在那面墙下。
     爷爷眼睛看着窗外,嘴唇抖动着,泪流满面。
     那面墙让邾镇的许多人站直了腰,那天晚上邾镇拾 粪的朱三、剃头李及裁缝张等人都消失了,一直到多年后的那个秋天他们才出现在邾镇的大街上。
     那个秋天日本兵退却了,游击队进镇的那天下着雨。绵绵的秋雨湿透了邾镇的大街和大街上行进的队伍及街旁站立的邾镇人。队伍走到那面墙前停下来,对着墙和墙上隐隐约约的字痕齐刷刷地敬礼。邾镇人在队伍里看到了朱三、剃头李、裁缝张。邾镇人还透过雨雾看到邬先生正从大街西头走过来,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衫飘飘。
     爷爷的病情一天天加重。爷爷清醒时就念叨,不知市长有没有看到我的信,昏睡中的梦呓是重复的一句话:留下那面墙啊。
     爷爷又一次昏睡过去,电视里正播放着市长领着一群人视察镇西区改造的画面。
     (选自《山东文学》2012年第8期,有删改)
     17.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小说是如何安排行文线索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对小说最后一段进行赏析。(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说表达了作者多方面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3分) 
     21.阅读下面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做到语序合理,文意顺畅。(3分)
     阅读教学需要朗读,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朗读时要口诵其声、目观其文、心通其意、耳闻其音,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面几个语境中的语言表述都存在不得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5分)
     ①某电影中,即将毕业的同学小张送给辅导员老师一幅画作为留念,辅导员老师边接过礼物边说:“谢谢,那我就笑纳了。”
     ②小李某日收到同事的一张请柬,上面写道:“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③小王的朋友新开一家酒楼,小王受到邀请,他答谢道:“贵酒楼开张大吉,不论多忙,到时我也一定拨冗光临… …”
     ④某学校广播站播送时事新闻:北京突然强降雨,造成野三坡风景区道路阻断……滞留的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对此网上众说纷纭。下面是某网站“微博”中网友的留言。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在“微博”中留下 对此事的看法。要求:语言准确,观点鲜明,60字左右。
     网友A:中国人至今法治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侥幸,别人不受罚自己也不会受罚。
     网友B: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是一傻帽,于是很多人抱着这样的想法,就造成了红绿灯虚设的情景。很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从众,而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中国人的公民素质亟须提高。
     网友C:我就这样过过马路。为一件非常着急的事情要过马路,这时附近没有车了,穿过去本来小事一桩,没有必要过度解读,更谈不上劣根性。(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4.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甲乙二人去郊游,甲沿着一条笔直的大路边走边看,很是高兴。可是乙却尽选择弯曲的小路走,有时还要爬山坡,跨水渠,累得满头大汗。甲不解,问乙:“明明有笔直的大路你不走,偏走弯曲的小路,这是何苦?你看我轻松愉快,有何不好?”乙回答道:“走弯曲的小路看的景色多,看得真切,很有意思。”
     请以“弯路与直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5. 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2017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季与民国的思想界大家辈出,派别林立,人们围绕救国救民方案、民族复兴路径、人生价值取向进行了不尽相同的思考与设计,并分为不同思想流派与社会思潮,相互间进行着激烈的论争、交锋。就基本格局而言,主要存在着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思潮,三者之间呈现出既分立又并生、既交锋又交集、既对立又对话的离合关系。
      《中国现代三大思潮及其相互关系》所考察的三大思潮是三个鼎立的、互相抗衡的价值系统,由于政治取向、文化取向不同,三者之间展开过激烈的交锋、论争。书中考察重点放在诠释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共同观念上,着重于思潮之“合”,考察三大思潮的多元并存对整合与凝聚社会共识的启示。书中指出三大思潮有着相近相似的思想倾向,相似的、关注与相近的关怀。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对实现国家富强目标的关怀、对实现民族复兴愿景的向往,都有着民族情怀与爱国情结。民族主义是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是三大思潮的同源潜流,是三大思潮的共同观念,但三大思潮对民族主义诉求的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民族复兴成为现代三大思潮的共同梦想,成为各思想流派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基本共识,三大思潮均怀着实现民族复兴之梦,只是对民族复兴的实施方案、民族复兴的实现路径有着不尽一致的设计。三大思潮均为“现代”思潮,均主张实现现代化转型,主张接纳现代性,只是三者对现代化道路的追寻、对现代性诉求的表达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都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都有着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即使主张激进反传统的激进主义与自由主义,其对本土文化的珍爱之情仍依稀可寻;都有着未来走向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景,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社会主义的色彩、社会主义的取向,都以不同形式将社会主义纳入其思想框架;均起源、发端于戊戌思潮。同时,近代思想史的进程纷繁复杂、快速多变,思想家、思潮与整个近代思想界的趋势也在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不断发生分合嬗变,不断进行调适转换。如本来站在时代前列的“激进”者,在出现新生代更为“激进”的思想元素之后便会显得保守、落伍。
      在对思潮之“离”的考察上,该书尽可能避开学术界已关注较多的对思想文化的论争,而重点放在话语体系、观念形态、文化心态的比较分析上,通过不同思潮思想家的比较,三大思潮代表性人物文化心态的比较,来把握三大思潮的思想个性与类型区别。
      (摘编自郑大华《在思想纷争中寻觅共识——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代中国思想界不同派别纷争不断,呈现出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三种思潮鼎立并存的基本格局。
      B.三大思潮分属三个不同的价值系统,体现了当时不同的思想流派对人生价值取向的不尽相同的思考与设计。
      C.虽然政治、文化取向不同,但三大思潮在思想倾向和关注内容上却有相近相似之处,有着共同的关怀目标。
      D.三大思潮都有民族情怀与爱国情结,拥有民族复兴的共同梦想,因而对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共识大于分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三大思潮均发端于近代的戊戌思潮,它们在现代化的主张上有相同的地方,从这一点看,都属于“现代”思潮。
      B.三大思潮对传统的态度是有所区别的,激进主义反传统,保守主义珍爱传统,而自由主义对传统抱有眷恋态度。
      C.社会主义是三大思潮的愿景之一,三大思潮都不同程度地、以不同形式将社会主义体现在其各自的思想体系中。
      D.近代思想史的进程复杂快速,主要体现在近代思想界的发展复杂多变,近代思想界在三大思潮间不断调适转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大思潮既“离”又“合”,但《中国现代三大思潮及其相互关系》一书考察着重于“合”,作者对此不大认同。
      B.对三大思潮之“离”的考察,《中国现代三大思潮及其相互关系》一书另辟蹊径,关注点与已有的研究有所不同。
      C.《中国现代三大思潮及其相互关系》一书对三大思潮的辨析,可以为正确处理当今各种社会思潮的关系提供借鉴。
      D.作为一篇书评,本文先从自己对清末与民国思想界的认识谈起,然后介绍书的学术观点和写作重点,学术性较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谭云山和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
      1937年在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建成的中国学院,堪称是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它培养了大批中印友好往来的使者和学者,极大促进了中印友好事业的发展,而这一切功绩都和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谭云山。谭云山和高僧玄奘一样,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同之处在于玄奘是“西天取经”,谭云山是“东土送经”。
      谭云山是湖南茶陵县人。1924年,他到南洋教书、办报。1927年7月,他在新加坡见到慕名已久的印度“诗圣”泰戈尔,泰戈尔很喜欢这位热情有理想的年轻中国人,就真挚地邀请他去印度国际大学工作。
      1928年9月,谭云山来到国际大学,他先在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并研究佛学和印度文化,还开设了中文课程。同时,他不断给国内报刊写文章,介绍印度政局和印度文化。1932年和1935年,谭云山先后完成《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931年,谭云山离开印度。离开前,他和印度朋友商量了一个计划,想多招收几个中国学者到印度,在国际大学办个中国学院,目的在于讲授中文和传播中国文化。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是泰戈尔1924年到中国访问时提出的,当时没有办成,现在这个重任落到了谭云山的肩上。谭云山回国后到上海任教,除了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印度的情况,还不停地为中印文化交流奔波。1933年,在谭云山的多方努力和倡议下,在国民政府和各界名流的支持下,“中印学会”成立。泰戈尔听到这一消息,喜出望外,写信称赞“唯此伟大学会,所以保持两国文化之永远交流”,并提议“宜速即于此间建一中国学院”。
      1934年春,谭云山再次赴印,与泰戈尔商谈建立中国学院事宜。10月,谭云山回国,之后用一年多时间,募集到了足够建筑中国学院的款项,购买了10万卷中文图书,募捐到图书约5万卷。1936年,谭云山回到印度,国际大学立即选择了一块最好的位置开工兴建中国学院。1937年4月14日,正值孟加拉新年,中国学院建成并正式揭幕。泰戈尔亲自主持揭幕式,还发表了激动人心的长篇讲话。甘地和尼赫鲁都写信对中国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蒋介石也特地发电报给泰戈尔表示祝贺。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座中国学院可以说是印度国土上的一块中国文化试验田,也可以视为中国在印度的“孔子学院”。学院大楼柜子里的图书都是中文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以汉语为主,直到现在一切都没有改变。
      (摘编自孟昭毅《谭云山和东方最最早的“孔子学院”》)
      【相关链接】
      谭云山是个“土包子”出身而最终被人誉为“现代玄奘”的人物,……但谭云山却又不是“现代玄奘”,因为他没有像玄奘那样骑着白马归国,而是在印度“归西”。
      (谭中《谭云山立志超越的一生》)
      4.下列对印度国家大学中国学院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视为在东方最早创办的“孔子学院”,其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
      B.由泰戈尔于1924年提出初步建设计划,后由谭云山主持完成募捐和建设工作。
      C.建成揭幕仪式举办时间特殊,规格较高,中印政要特地来信或来电表示祝贺。
      D.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播,至今仍保留着阅读中文图书、交流以汉语为主的传统。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谭云山富有理想,勇于担当,他为中印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泽被后人,深受赞誉。
      B.出于对泰戈尔的仰慕,谭云山接受他的邀请,从国内辞职来到国际大学教授中文。
      C.谭云山的《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
      D.谭云山倡议成立的“中印学会”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得到了泰戈尔的高度评价。
      E.谭云山一生辗转于国内、南洋和印度,最后却客死他乡,结局悲惨,令人痛心不已。
      6.为什么说谭云山是“现代玄奘”,又不是“现代玄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捶背
      聂鹏
      新兵训练营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中队长文魁就在这个被官兵们誉为“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带兵。每天临睡前,他都会到各班转转看看。
      这天晚上,文魁正好转到了二班。他看到一个娃娃脸兵,光着的胸脯上胸肌竟然很发达,他问:“有些什么特长?”那兵答:“在体校里搞过训练,相互按过胳膊腿,捶过背,算不算特长?”文魁连说:“算算算。”文魁来自武术之乡,参军后一直是总队训练标兵,因训练过猛,有了腰伤的顽疾。对捶背推拿有特殊的需求。当晚睡前一试身手,“这兵捶背有一手。”文魁苦觅良久的“捶背”人选就这么算是定了。
      从此,娃娃兵辉就成了文魁的专职“捶背”。除了正常的训练,辉还得给队长“捶背”,所以就搞得很累很疲惫。一些兵就私下给辉出点子。辉得计,下回再给文魁捶时,捏呀捶的,下手就比较重。不料辉忙得一头大汗,文魁盯着正在热播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眼睛都没眨一下。辉说:“我看他一点儿都不怕痛,还有没有新招?”哥儿几个面面相觑,均顾左右而言他。
      文魁受捶时,要求还挺多,一会儿要求这样使劲,一会儿要求那般用力。搞得辉一场背捶下来,相当于又是一次强化训练。有时累瘫在床上,辉恨得牙痒。一次不经意间,辉在做单杠模拟考核时,竟然一次性做了40多个不觉得累,远远超出其他新兵。
      新兵训练快结束时,一日晚间,几名也同样来自武术之乡、又是特警中队的班长,非要跟传说中很厉害的文魁过过招。班长们欺他腰伤,说一对一,文魁说,“你们几个一齐上”。说时迟,那时快,还没轮上那几个兵拢身,一个一个就像背包枕头一样地被文魁扔在几米开外,躺在地上叫苦不迭。辉恰好看到这一幕,除了对队长由衷的佩服,还有很大的疑惑:他,这么威猛,哪里像是个有腰伤的病人?
      新训结束分兵时,辉俨然名列文魁麾下。辉叫苦不迭,却发现文魁一脸坏笑。文魁捶背的要求更加频繁了,甚至中午,甚至周末,兴之所致,文魁都要把辉叫过来,捶捶按按,拍拍打打。
      半年下来,辉的军事技能在中队无人能比,一年下来,辉在支队军事训练方面有了名气。
      第二年春,支队组建参加总队比武的集训队,文魁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辉。指导员还有些顾虑,“他走了,你捶背的事怎么办?”文魁斩钉截铁,“扯淡,你以为他就只能捶个背?”辉就被抽调走了,在一个偏僻山凹下的中队接受魔鬼训练,苦不堪言。
      10月份参加总队比武,辉得第三名,荣立三等功。回到中队时,全中队官兵列队欢迎,文魁握着他的手,说了一句不着头脑的话:“看来捶背的功力还不够。”是夜,辉照例给文魁捶背。
      越明年,支队组建比武队时,辉找到文魁,想通融一下,不要让自己去了。末了还说,“我就留在你身边,还可以天天给你捶背,是不是?”没料想文魁火了,“扯淡,你以为就只是个捶背?”辉再次进了山凹里的魔鬼训练营。
      10月份再回来。辉就不是原来的辉了,在总队比武中得了全能第一,被树为训练标兵,荣立二等功。到了中队,他受到全中队官兵的最高礼遇。奇怪的是,是夜睡前,辉来敲门提醒捶背时,文魁说不捶了,已经睡了。
      春节过后,辉参加武警部队直接提干的培训班。培训半年后,辉已肩扛黄灿灿的少尉肩章。回到中队,却再也见不到文魁了。原来,文魁带领战士参加公安系统组织的缉捕黑恶势力行动,他只身擒获3名歹徒,不料却被一名歹徒趁夜黑开枪射中,当场牺牲。知道辉是队长的得意门生,怕影响学业,中队官兵硬是没告诉他。
      在县城烈士陵园文魁的墓冢前,辉长跪不起,泪如雨下。他慢慢地继而快速地击打着墓碑和坟冢,“队长,辉儿来了,来给您捶背了!”
      空旷的墓地里,捶背声穿云裂帛,撕心裂肺……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把新兵训练营地称为“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既写出营地的荒凉偏僻,也表现出了刚入伍新兵的不满。
      B.辉下重手捶背,“忙得一头大汗”,文魁却“眼睛都没眨一下”,小说借此情节暗示文魁腰伤严最,不知疼痛。
      C.结尾用“穿云裂帛,撕心裂肺”来形容辉的“捶背声”,写出“击打”的用力有劲,表现出辉内心的无比悲痛。
      D.小说叙写一对师徒的相识相知,描绘官兵刻苦训练的场景,着力歌颂了当代军人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8.小说以“捶背”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辉和文魁都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你认为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霆字震仲。少有志节。以世泽奏补将仕郎,铨试第一,授修职郎、桂岭主簿,有能声。又五中漕举,改鄂州教授,迁复州司理参军,转常、澧观察推官,擢知监利县。县有疑狱,历年不决,霆未上,微服廉得其实,立决之,人称神明。辟荆湖制置司干官。吕文德为帅,素慢侮士,常试以难事,霆仓卒立办,皆合其意。一日谓曰:“朝廷有密旨,出师策应淮东,谁可往者?”即对曰某将可。又曰:“兵器粮草若何?”即对曰某营兵马、某库器甲、某处矢石、某处刍粮,口占授吏,顷刻案成。文德大惊曰:“吾平生轻文人,以其不事事也。公材干如此,何官不可为,吾何敢不敬。”密荐诸朝,除通判江陵府。江陵大府,雄据上流,表里襄、汉,西控巴蜀,南扼湖、广,兵民杂处,庶务丛集,霆随事裁决,处之泰然。暇日诣郡庠,与诸生讲学,又取隶官闲田,增益廪稍。选民之强壮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丁内艰,德祐初,起复奉议郎、湖南安抚司参议,与安抚使李芾协力战守。霆有心计,善出奇应变,帅府机务,芾一以委之。城初被围,日夜守御,数日西北隅破,霆麾兵巷战,抵暮增筑月城,比旦城复完,策厉将士,以死守之。城既破,霆赴水死,妻妾奔救无及,遂皆死。
      (节选自《宋史•杨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民之强壮/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
      B.选民之强壮/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
      C.选民之强壮/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
      D.选民之强壮/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授为学官名,宋代设教授一职,用来教导诸生,并掌管考查、考核之事。
      B.库指藏兵甲战车的屋舍,王勃《滕王阁序》中“武库”的“库”即指此意。
      C.巴、蜀本来都是古国,后来被秦所灭,分别被设为巴郡和蜀郡,合称巴蜀。
      D.庠是古代乡学名,与“序”均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学生都为普通百姓子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霆才能出众,颇有美誉。他初入仕途,就以能干闻名;升任监利知县后,他通过微服查访决断疑案,被当地民众称为“神明”。
      B.杨霆办事干练,折服上司。任荆湖制置司干官时,元帅吕文德几次刁难,他都能应对自如,让吕文德从此以后不敢再轻视文人。
      C.杨霆重视文教,关心学生。任职江陵府时,他在公务闲暇的时候给诸生讲学,并拨出官府闲置的田地,让诸生得到更多的口粮。
      D.杨霆指挥战斗,应变有方。敌军攻破城池西北角后,他先指挥巷战,后增修月城、鼓舞士气,有条不紊地做出不同方面的应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吕文德为帅,素慢侮士,常试以难事,霆仓卒立办,皆合其意。(5分)
      (2)城既破,霆赴水死,妻妾奔救无及,遂皆死。(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发宜陵即事
      罗邺①
      霜白山村月落时,一声鸡后又登岐。
      居人犹自掩关在,行客已愁驱马迟。
      身事不堪空感激,鬓毛看著欲凋衰。
      青萍委匣休哮吼,未有恩仇拟报谁。
      (选自《全唐诗》)
      【注】①罗邺:晚唐诗人,有建功立业之志。屡试不第,先后辗转于郭铨、崔安潜等幕府,晚年远赴塞北边
      防营帐任职。②青萍:古代名剑。《拾遗记》:“帝颛项有曳影之剑,……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霜白”“月落”点明诗人出行的背景,渲染出了环境氛围的凄清寂静。
      B.“一声鸡”以声衬静,写出行之早与山村之静,呼应诗题中的“早发”。
      C.颔联以“居人”掩门团聚与“行客”驱马独行作比,突出诗人的伤感。
      D.颈联“凋衰”写所骑之马毛发脱落的形象,并借马暗写诗人身世坎坷。
      E.诗人运用“青萍委匣”一典,以古剑自比,委婉地表达出复杂的心情。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观沧海》中,曹操以“ ”和“洪波涌起”两句,直接描写海水的动态,显示出大海的辽阔与雄壮。
      (2)《琵琶行》中白居易以“ ? ”自问自答,写出重闻琵琶曲后,自己超出其他听众的悲伤情怀。
      (3)《赤壁赋》中,苏轼面对月下美景,心情舒畅,于是与友人“ , ”并因此有了如同乘风飞行、羽化升仙的感受。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管理者应该用年轻人熟悉的语气、方式去和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不要颐指气使,更不要无端指责。
      ②史老师的口才很好,历史课上,他栩栩如生的讲述,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盛唐国力的无比强大。
      ③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中国,武器装备别具一格,既有有限的核反击力量,又有庞大的常规武装力量。
      ④武当金殿造型壮观,设计精巧,构建装配严密,里面的长明灯600年不摇不摆,从不熄灭,真是匪夷所思。
      ⑤每到图书馆开放的时间,来这里看书的人汗牛充栋,但是整个图书馆却鸦雀无声,大家都沉浸在书香里。
      ⑥虽然近一年来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约3%,但如果再看其他货币汇率的走势,人民币汇率的稳健不言而喻。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太钢集团已完成笔尖钢标准的制订工作,并生产出“中国制造”的笔芯,有望在未来两年内完全替代进口。
      B.在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能否有效监管和及时介入,对农民利益的保障尤为重要。
      C.“神舟”十一号第六次载人航天飞行将持续30天,推动中国在2022年前建成多模块空间站的一次彩排。
      D.为了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史是一个整体,教育部要求将教材中的“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性混合着善与恶,崇高与卑微,每个人都相差无几。 ① 有些人性格较强,机会较多, ② 可以更自由地表现天性,但骨子里的人性 ③ 是相同的。就 ④ 我来说,我也不会比大多数人更好, ⑤ 我把内在的思想及脑海中的意念都记录下来, ⑥ 世人一定说我是品格堕落败坏的魔鬼。明白这个道理,会使我们变得宽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因为 于是 却 / 要是 可能
      B 当然 / 大概 对 如果 那么
      C 也许 因此 却 以 假使 /
      D 可能 所以 / 对于 只要 或许
      20.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任何食物都含有一定分量的粗纤维,粗纤维有刺激肠蠕动的作用。如果食物所含的粗纤维过多了。 ① ,使食物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通过消化器官,以致消化液不能有充分的时间发挥分解食物的作用,便会造成消化不良; ② ,也会导致肠蠕动不良,容易引起便秘。因
      此, ③ ,那是必需的。
      21.下面是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统计图表,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大学生创业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一
      某高新区公开招聘窗口岗位人员,为了方便与本地人交流,在“要求”一栏增加一条——熟悉本地方言者优先。此举引来网友的讨论。
      材料二
      手写书信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如今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近日,专门朗读古今书信的节目《见字如面》一播出就获得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上面的材料引发关于“人与人”之间交流方式的联想与思考?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6. 高三语文试卷京派文学

  京派文学,指30年代以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作家的文学创作流派.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7. 高一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7高一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一卷(客观题,共36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半晌(shǎnɡ) 伺候(sì) 虐待(nüè) 侍婢(bì)
      B.萧瑟(sè) 料峭(qiào) 蓑衣(suō) 拍遍(biàn)
      C.纶巾(lún) 狼狈(bèi) 沧桑(cānɡ) 还酹(lèi)
      D.天堑(qiàn) 羌管(jiánɡ) 参差(cī) 涔涔(ché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动地惊天 顺水推船 错勘贤愚 两泪涟涟
      B.毛骨悚然 雨霖铃 羌管弄晴 良晨美景
      C、舞榭歌台 金戈铁马 寻常巷陌 玉簪螺髻
      D.栏杆拍遍 晚来风急 雄姿英发 恣行无忌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利之死,说明克隆动物的寿命还存在问题,将尚不成熟的克隆技术用于人类,实属暴殄天物的犯罪行为。
      B.对这两支球队之间多年的积怨,球迷们早已讳莫如深,无需赘言;究竟哪队技高一筹,今晚比赛可见分晓。
      C.听说此次软件开发大赛强手如林,王刚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自己的基本技能虽然过硬,但身无长物,如何取胜?
      D.基层干部要多为群众办实事,不能说得好听而没有行动,空头支票开多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威信就会受损。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笔记本电脑充分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各种赛事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B. 那些“磨脑子”的作品已离我远去,那些浅薄的东西,虽然被投机商大肆渲染,却为我不再受骗。
      C. 作者为了使作品情节曲折、生动,牵肠挂肚,常常在戏剧、电影或其他文学作品中设置一系列悬念。
      D.我们应该承认,有时候一时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为我们深思熟虑所做不成功的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作为古海岸与湿地同处一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是京津唐地带极其难得的一片绿洲,被誉为天津滨海地区既大又美的花园。
      B、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做出了贡献。
      C、 获取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决定和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D、许多投资者不了解证券投资和基金产品的风险,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贸然进行证券和基金投资。
      6.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代杂剧是综合表演、说、唱、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每本都是四折一楔子。
      B.柳永,南宋词人,原名三变,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C.杂剧的每一折都由同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正宫”“端正好”都是宫调名。
      D.辛弃疾字幼安 ,号稼轩,南宋词人,是继苏轼之后又一豪放派词人。
      二、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一丸冷月的韵味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7.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 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8.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三、文言文阅读(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翻译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舅李常过其家 过:经过
      B、闻者壮之 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使,让
      D、举以自代 举:举荐
      11. 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
      A、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不以迁谪介意
      B、不以迁谪介意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C、不以迁谪介意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D、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12.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8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3分)
      (2)、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3分)
      四、诗词鉴赏及名句默写(1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2分)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4分)
      15.名句默写(7分)
      (1)   ,   ,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
      (2)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3)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5)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语言运用 (5分)
      16.将下面的文字概括为“一句话新闻”。(26字以内,含标点)(3分)
      本报讯:“绿色需要你的呵护”“爱护绿色就是爱护生命”。昨日,园林部门在已绿化完毕的淮海路分车带绿岛内设置了40个“绿色警示牌”,时刻提醒市民关注生态、爱护绿化成果。
      为增加淮海路的绿量,提高道路的绿化覆盖率,市园林部门上月对淮海路有分车带的路段进行了重点绿化,栽植了350多棵直径10厘米以上的银杏树,1万余株构骨球及龙柏树。由于绿化带里是1米多深的营养土,土质十分松软,希望市民不要摇晃树木、踩踏绿草。
      17.根据文意,在下面横线的空缺处填写恰当的语句。(2分)
      是因为有了草, ;是因为有了河,草才如此地清纯多情。 ,河养育了草,河与草结合得如此完美,如此富有命的动感,浑然一体,妙趣天成。
      六、写作(6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有一个习惯——随手关上身后的门。有一天,乔治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他们每经过一扇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你有必要把这些门关上吗?”朋友很是纳闷。
      “哦,当然有这个必要。”乔治微笑着说,“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做的事。当你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你又可以重新开始。”
      朋友听后,陷入了沉思中。乔治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登上了英国首相的位置。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月考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
      1.B 2.B (良晨—辰) 3.D(“空头支票”比喻不实践的诺言 A、“暴殄天物”指任意糟蹋东西,“天物”指自然界的鸟兽草木等。B“讳莫如深”指隐瞒事实真相,唯恐被人知道,此处语境需表达的意思是“深知”。 C “身无长物”形容贫穷,除必需品外,没有别的东西。) 4. D(A缺少宾语,“显示……方便的优势”;B主客颠倒,“我却不再受骗”;C主语前后不一致,“使读者牵肠挂肚”) 5. A(B去掉第一个“的”字,“提高”与“表现技巧”不搭配;C一面对两面;D歧义) 6.D(A 元代杂剧每本不一定都是四折一楔子。 B 柳永是北宋词人。C “端正好”是曲牌名)
      二、现代文阅读
      7.D.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与文不符,在第一段中只是说“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并没有说是化解。B、“全部追求”与文不符,文中没有此意。C、“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8.D. “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错,应为“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9.A. B目的是论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C中国画是“听觉艺术”无中生有;D“中国艺术隔绝俗世”错,应为“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三、文言文阅读
      10.A(过:造访。)
      11.B(“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至”句反映他仁途被排挤、打击的命运。)
      12.A(B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C项中“诗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D项中“按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
      13.翻译
      (1)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
      (2)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
      四、诗词鉴赏及默写
      14.(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15. (1)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
      (2)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5)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语言运用
      16、淮海路上40个“绿色警示牌”提醒市民爱护绿化成果。(答案应突出“绿色警示牌”。若突出“绿化成果”扣2分)
      17、河才如此地清澈亮丽;草修饰了河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高一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8.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检测题及答案(2)

    一、基础知识(共21分,每小题3分) 
     1、D【解析】A炽热应读chì 颓圮应读“pǐ”B皮辊应读“gǔn”创伤应读“chuānɡ”C、绯闻应读“fēi” 长歌当哭应读“dànɡ”。
     2、C 【解析】 A气势磅礴 咄咄逼人 B讳莫如深 星辉斑斓 D 绯红 殒身不恤
     3、 A 【解析】激浊扬清: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 B项惯用语“鸿门宴”,专指有预谋,暗藏杀机,加害客人的宴会。 C.怒发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只用于人 D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对象不当。
     4、 C【解析】 A.语序不当,应为:精神不振,甚至出现低血糖休克”。B.成分残缺,“表达了……的愿望”;D、 搭配不当把“组织”改为“建立”
     5、D【解析】这是一段议论性语段的排序题。议论性语段在排序的时候应按主次轻重、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因及果、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由感性到理性的逻辑顺序展开,做题时应该考虑逻辑关系。②③⑤是陈述性内容;①④⑥是疑问性内容,与“感叹”相照应,应放在后面三个空处,采用排除法可以得出D项是正确答案。
     6、B【解析】(A、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河北省。C、穷困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D、 长者 古义:品德高尚的人;今义:年龄较大的人。)
     7、 D【解析】③⑤⑥名词作状语/②⑨ 名词作动词/④形容词作动词/①⑦⑧动词作使动
     8.C【解析】C第一句是定语后置,第二句是被动句.A是判断句B是状语后置.D、 是宾语前置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9、(3分)C 隆:地位高
     10、(3分)C 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11、(3分)C 苏秦说服赵王采用“合纵”之术
      三、 
     (一)翻译题(10分)
     12、(1)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3分,重点词“为”、“ 兄”各一分;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
     (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4分,重点词“所以”、“ 非常”、判断句各一分;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
     (3)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3分,重点词“以……为”、判断句,各1分;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
     (二)诗歌鉴赏(8分)
     1.【答案】太阳高照,晴空万里,雨后清凉的风退却了暑气,紫燕在帘幕中呢喃私语,雨后的嫩竹新荷非常清新,曲槛幽轩,窗明几净。(2分)词人借助雨后初晴的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清幽的画面。(2分)
     【解析】回答此题,应从分析诗句中有关句子所写的意象入手,诗的第一句写了太阳、风,第二句写了紫燕,第三句写了嫩竹、新荷;第四句写了曲槛、幽轩,明窗。这些意象呈现出清幽的气氛。答题时只要加以总结即可。
     2.【答案】抒发了对友人的惦念之情和羡慕之情,(2分)表达了自己对官场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田园的向往。(2分)
     【解析】分析是人的感情应着重根据诗句内容来分析。“夏初临,春又去”则是抒发时光流逝的感慨;“不愿封侯,只怕为羁旅” 表达了自己对官场仕宦生活的厌倦;’ 溪上故人无恙否” 抒发了对友人的惦念之情。
     (三)默写(10分)
     1足肤皲裂而不知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思而不学则殆 4静影沉璧
     5蒙络摇缀 6一箪食 7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8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四、现代文阅读:(22分) 
     15、 B D (选对一个3分,共5分) (B这篇散文从传统类的叙写母亲及母子亲情之外拓开一笔,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由衷尊敬与感恩,并且把这种感情上升为作者对生命本体的终极崇拜,珍惜,尊重与热爱,充分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母性意识与生命意识;D文中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与母亲的形象相互映衬补充,这样写更全面的揭示了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让文章有了一种别样的厚重感。)
     16、承上启下(1分)照应前文“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2分)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2分)
     17、(1)母亲勤劳能干,如:在艰难的岁月,母亲捶打野菜。
     (2)母亲乐观开朗,如:在辛苦劳作时,母亲哼唱小曲。
     (3)母亲坚韧顽强。如:在最绝望的时候,母亲安慰我:“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6 分。一点2 分,三点6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8、①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
     ②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
     ③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④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评分标准:分析和举例并重,一点3分,二点6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五、语言运用题 (7分) 
     19、(3分)侠义荆轲大丈夫 勤奋祖逖好少年
     忠义关羽大丈夫 无能东郭假高才
     20、(4分)如:教室前方有一块黑板,不,那不是黑板,那是播种知识的沃土。
     学生的面前堆着厚厚的一摞书,不,那不是一摞书,那是学生砌下的通向成功的阶梯。
     (写出给定的结构形式1分,内容1分,最后一个分句用了比喻的形式,且有其象征意义2分)
      六、作文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将题目补充完整。“题好一半文”,我们的补题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积极向上,要补充能够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的健康内容。同时,所补题目要符合情理、逻辑。补题要把握好“度”,失度则失真,甚至会有悖情理,违反逻辑。因此,我们补题时要慎之又慎,要与情理、逻辑相吻合。
     其次,内容要紧扣题意,立意要正确。半命题作文跟命题作文一样有审题选材的限制。这道作文题目,“寻找”是动词,文题前的提示语提醒我们“你曾经寻找过什么?你正在寻找或将要 寻找的是什么呢?”因此我们拟补题时涉及的内容必须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有一个“寻找”的过程。同时立意要正确,思想要健康。文章要写出一定的思想深度,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事 物发展的规律,发人思考,启迪智慧。
     再次,选材要新颖别致。古人说:“文章当自成机杼,成一家风骨,不可寄人篱下。”千人一面、大同小异的作文,只会令人难以卒读,使人厌烦。所以,选材构思时要尽量避免和别人撞车,要打破常规选材的束缚。比如可以考虑转换观察事物的视角,从孩童的视角来写世界,用非人类的眼光来审视人类社会等等。
     选择材料时,既可从低层次去考虑,例如“寻找”一件毫无感情寄托的物品,“寻找”一般的人,突出“寻找”的结果;也可从高层次去考虑,去“寻找”高层次的东西,比如:财富、知识、友情、亲情、真理、奥秘、人生的坐标,强调“寻找”的过程。
     关于作文评分参考标准
     1、作文60分,立意符合题意,语言通顺,结构清晰,切入分为43分;
     2、偏离题意(30—35分);
     3、离题、文体四不像(30分以下);
     4、字数不够,600—700字(35—38分;每少50字扣1分);
     5、字数少于600字(完篇30—34分;不完篇29分以下);
     6、题目漏写,扣2分;
     7、卷面不清,字迹潦草,扣2分;
     8、错别字(一字扣1分,5分封顶)。
      附文言文翻译: 
     (乙)苏秦一开始用连横的方法游说秦惠王说:“凭着大王您的贤能,军民的众多,战备的充足,战士的训练有素,完全有把握吞并诸侯,统一天下,成为治理天下的帝王。希望大王能稍加留意,请允许我陈述秦国地利兵强的策略。”
     秦惠王说:“寡人曾听说:羽毛不够丰满的鸟儿不可以高飞,礼乐法度不完备的国家 不可以奖惩邢罚,道德修养不淳厚的君主不可役使百姓,政策教化不顺通的君主不可以号令大臣。如今先生郑重地不远千里来到我秦国亲临指教,我希望改日再来领教!”
     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虽然一连上了十多次,但他的建议始终没被秦王采纳。他的黑貂皮袄已破了,百斤黄金也用完了,没有了生活之资,不得已只有离开秦国回到洛阳。他腿上打着裹脚,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一些书籍,挑着自己的行囊,形容枯槁,神情憔悴,脸色又黄又黑,面有惭愧之色。他回到家里以后,妻子不下织布机,嫂子也不给他做饭,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说话。因此他深深叹息说:“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当晚,苏秦就从几十个书箱里面找出一部姜太公著的《阴符》来。他伏案发奋钻研,选择重点加以熟读,并反复揣摩演练。读到疲倦而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自己的脚上。他自言道:“哪有游说人主却不能让他们掏出金玉锦绣,得到卿相这样的尊位呢?”
     过了一年,终于揣摩透了,说道:“这次我真的可以游说当世的君主了。”于是苏秦来到赵国的燕乌集阕宫门,在高大华丽的宫殿里游说赵王,说话投机以致拍起掌来。赵王非常高兴,立刻封苏秦为武安君,并授以相印。又给兵车百辆,锦缎千匹,白玉百双,金币二十万两。跟随其后,到各国去约定合纵,拆散连横,以此抑制强大的秦国、因此,当苏秦在赵国做宰相时,函谷关的交通都被断绝了。在当世,天下如此之大,百姓如此之多,诸侯如此威风,谋臣有如此权术,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没耗费一斗军粮,没耗用一件兵器,没用一名士兵出战,没折断一根弓弦,没损失一支羽箭,就使天下诸侯和睦相处,甚至比亲兄弟还要亲近。由此可见,只要有贤明人士当权主政,天下就会顺服;只要有一人得以重用,天下就会顺从。所以说:“要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而不必用武力征服,要在朝廷上运筹帷幄,而不必到边疆上去厮杀作战。”当苏秦得势当红的时候,黄金万两供他使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莫不望风而臣服。赵国的地位也大大提高。其实那苏秦,当初不过是一个住在陋巷,挖墙做门,砍桑做窗,用弯曲的树条做门框的那类穷人罢了,但他却常常坐上豪华的马车,骑着高头大马,横行天下,在各诸侯朝廷上游说君王,使各诸侯王的亲信不敢开口,天下没有谁敢与他对抗的。
     苏秦将要去游说楚威王,路过洛阳。他的父母听说了,就赶紧整理房间,清扫道路,安排乐队,备办酒席,到距城三十里远的地方去迎接。妻子对他敬畏得不敢正视,侧着耳朵听他说话;而嫂子跪在地上不敢站起,像蛇一样在地上爬,对苏秦一再叩首请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以前那样傲慢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他嫂子答:“因为你现在地位尊显,钱财富裕。”苏秦长叹一声说道:“哎!一个人如果穷困落魄,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然而一旦富贵显赫之后,亲戚朋友都感到畏惧。由此可见,人生在世,权势,名位,和富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