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还要花钱去探索月球,火星和太阳系

2024-05-18 15:12

1. 为什么还要花钱去探索月球,火星和太阳系

探索新世界,会极大的解放人类的生产力。人类生产力的几次大跨越,就是从采集狩猎、到农业文明、继而工业革命采用了化石能源。未来,如果人类想要再上一层楼,必须要采用更高的能量来源,而这一点在地球上无能为力。比如月球上的氦-3,小行星的矿物,木星的氢气,如果能得到开采和利用,人类必然会向前跨出一大笔。
探索和求知欲是人类的本性,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反观历史,如果一个文明失去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必然会在一段时间内走向衰落。这一点我们中华民族就有惨痛的教训,直到今天还没有抚平昔日闭关自守的伤痕。正如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言:“地球是人类的襁褓,但人类不会永远待在襁褓之中,他们会小心翼翼的踏出大气层,最后征服整个太阳系”。

为什么还要花钱去探索月球,火星和太阳系

2. 请问谁知道宇宙、地球、月球、太阳、和火星是怎么来的?

1.宇宙
很多西方人认为地球和天空是在6000年前是经超自然的创造形成的(至今很多人仍然坚信这一结 论,尽管这样做了以后他们的智力看起来就和那些相信地球是平面的人一样)。无论如何,现在大多数科学家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太阳系是在46亿年前由尘埃云和气体云经过一个自然过程后形成的,而且也许在150 亿年以前宇宙形成后这些云就已经存在了。 
 
 
在宇宙的开端,在时空诞生后的最初30万年里,宇宙是不透明的。随着质子和电子互相结合成原子,辐射就可以自由的通过了,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可观测的宇宙。 
 
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大爆炸的时候并假设宇宙的所有物质和能量都集中在一个相当稠密的小球中,这个小球非常热,它发生爆炸形成了宇宙,那么这个小球是从哪来的呢?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一定要假设在这一阶段里有超自然创造吗? 
 
不一定,科学家们在1920年推出了一门叫量子力学的学科,它太复杂了以至于我们无法在这里解释它。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理论,它恰当地解释了其他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而且还可以预测新现象,所预测的新现象和实际上发生的完全相同。 
 
1980年,一个美国物理学家阿兰。古司开始用量子力学研究了有关大爆炸起源的问题。我们可以假想在大爆炸发生以前,宇宙是一个巨大的发光的海,里面什么都不存在。很明显这种描述是不准确的,这些不存在包含着能量,所以它不是真空,因为按定义真空里应该什么都没有。前宇宙含有能量,但它的所有组成部分和真空的成分相似,所以它被叫做假真空。 
 
在这个假真空里,一个微小的质点存在于有能量的地方,它是通过无规律变化的无目的的力量形成的。事实上,我们可以把这个发光的假真空想象成一个泡沫状的泡泡团,它可以在这儿或在那儿产生一小片存在物,就像海浪产生的泡沫一样。这些存在物中有的很快就消失了,回归到假真空;而有的正相反变得很大或者经过大爆炸形成像宇宙那样的物体。我们就住在这样一个成功存在下来的泡泡里。 
 
但是这个模型有很多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弥补和解决它们。如果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会不会有一个更好的观点来解释宇宙从何而来呢? 
 
当然,如果古司理论的一部分是正确的,我们可以简单地往回走一步问假真空的能量最初是从哪来的。这个我们说不出来,但这并不能帮助我们证实超自然物质的存在,因为我们还可以再往回走一步问超自然物质是从哪来。 
 
这个问题的答案令人震惊,即“它不来自任何地方,它总是这样存在的”。
2.地球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是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3.月球
关于月球的形成,至今科学界仍有着不同的看法。科学家们提出的假说有:
    1、俘获说:月球本是太阳系外一天体,某天不小心闯入太阳系,在绕太阳公转一段时间后被地球俘获,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
    2、地月同源说:地球与月亮都是太阳系的原始居民,都源自于太阳系形成之初的星云、太阳残骸及星际尘埃。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地球形成初期,有一类火星大小的星体撞向了地球,结果地球给撞歪了,也撞掉了一角,这一角,受地球引力作用,在饶地球运转的过程中,与尘埃等凝结在一起,日子久了便成了今天的月球。
    3、外星飞船说:一些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外星人派来研究地球的飞船,因为它是中空的,且月球的大小及离地球的距离太恰巧了,以致于在地球上看上去日月一样大。
4,     是在太阳系形成的同时和地球一起形成的。
4.太阳
1、有报道说,太阳是原始恒星爆炸而形成的
2、太阳是由原始星形云成的.最近美国的红外线望远镜看到金牛座里有新星正在诞生,以有一百多万年了,非常年轻,是现在所发现的最年轻的星体
3、 在17世纪时,牛顿提出:散布于空间中的弥漫物质可以在引力作用下凝聚为太阳和恒星的设想经过历代天文学家的努力,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理论。观测表明,星际空间存在着许多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分子云。这种气体云中密度较高的部分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会变得更密一些。当向内的引力强到足以克服向外的压力时,它将迅速收缩落向中心。如果气体云起初有足够的旋转,在中心天体周围就会形成一个如太阳系大小的气尘盘,盘中物质不断落到称为原恒星的中央天体上。在收缩过程中释放出的引力能使原恒星变热,当中心温度上升到1000万度以引发热核反应时,一颗恒星就诞生了。恒星的质量范围在0.1-100个太阳质量之间。更小的质量不足以触发核反应,更大的质量则会由于产生的辐射压力太大而瓦解。近年来,红外天文卫星探测到成千上万个处于形成过程中的恒星,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在一些原恒星周围发现由盘两极射出的喷流。这些观测结果对上述理论都是有力的支持。
 
恒星的颜色与其表面温度的关系:其他所有恒星也和太阳一样,是炽热的大火球。不过,它们的表面温度并不相同,天文学家发现,恒星的表面温度越高,它发出的光线的颜色越偏向紫色,温度越低,越偏向红色。因此,通过恒星的颜色,可以较为粗略地判断该恒星表面温度的相对高低。 
4、宇宙形成之谜有望解开———
 
  科学家们认为,发生在137亿年前的大爆炸创造了宇宙,大约1亿年后,氢原子开始结合燃烧,产生了明亮燃烧的恒星,但这些恒星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科学家一直没有搞清楚。据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报道,美国的天文学家声称,他们可能已经发现了宇宙的“第一缕曙光”。这一发现有望帮助他们揭示宇宙中各个星系在“大爆炸”发生仅数亿年后开始形成时,整个宇宙的实际发展情景。
 
  该研究将首次向人们展示出距今130亿年前宇宙刚诞生时的雏形模样。
 
  据美国宇航局驻马里兰的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研究人员说,他们相信已经捕捉到早已消失了的恒星的辐射痕迹,这些恒星是在宇宙的婴儿时期诞生的。如果上述发现能够被最终证实,该研究将首次向人们展示出距今130亿年前宇宙刚诞生时的雏形模样,同时将有望揭示宇宙中各个星系在“大爆炸”发生仅数亿年后开始形成时,整个宇宙的实际发展情景。
 
  这项研究虽然不是结论性的,但它是证明这些早期恒星存在的第一个切实的证据。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恒星产生并形成了包括太阳在内的未来的恒星的原始物质。据发表在3日《自然》杂志上的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天体物理学家亚历山大·卡什林斯基说:“它们出现在什么地方,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明,它们是否还存在着,我们都不能肯定。我们认为,我们能做的就是获得这些恒星的最初的信息。”
 
  卡什林斯基的研究小组使用美国宇航局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测量宇宙射线,这是一种人们用肉眼就能看见的红外线,以小长条的形式出现在天空中。接着,研究人员删除所有已知的银河系的辐射,他们认为,剩下的射线就是这些早期恒星发出的。这项试验就像是在一个大型露天体育场里录下所有人的喊叫声,然后删除每一个人的噪声,只留下那一个想要得到的人的声音。
 
  “第一缕曙光”可能来自天龙星座的第三星族。
 
  据来自戈达德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介绍,利用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上携带的红外线阵列照相机,研究小组对天龙座星云进行了10小时的拍摄,捕捉到了正在扩散的红外光,它们的能量比光学光和我们肉眼可见的光还要低。
 
  经过后期图像分离处理后,在删除其它的射线后,研究人员成功获得了该区域弥漫着红外辐射的高清晰实景图像。戈达德的研究小组表示,这些光线可能来自天龙星座的第三星族,这是一个假定的恒星家族,天文学家认为,该星族形成的时间比其他星族都要早(第一星族和第二星族都是依据被发现的时间先后命名的,这些星族都由我们晚上可以看见的恒星构成)。
 
  此次观测拍摄到的这些宇宙红外射线,极有可能就是大爆炸后出现的第一批恒星发出的,或者是由跌入第一批黑洞中的高温气体发出的。科学家描述说,观测这些红外射线,就像夜晚在飞机上观看一座远处的城市,灯光太远,又非常弱,所以,想看清某一个物体是个什么样子是不可能的。同样,由于这些光线来自非常遥远的宇宙深处,因而要想分辨出它们是哪些恒星发出来的也不是容易做到的。
 
  斯皮策望远镜此次的重大发现,与美国宇航局的宇宙背景探测卫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所观测的结果是一致的,当时这颗探测卫星的探测结果显示,宇宙可能有一个红外背景,它与天文学家已知的恒星并无联系。
 
  斯皮策的观测也支持了美国宇航局威尔金森微波各项异性探测器在2003年进行的观测结果。当时天文学家们根据这一结果估计,在“大爆炸”发生2亿到4亿年后,最先形成的恒星首次发光。
 
  大爆炸发生大约2亿年后,第一批恒星才开始发出“宇宙之光”。
 
  科学家提出的宇宙诞生理论是,在距今137亿年前发生了一次“大爆炸”,空间、时间和物质由此诞生。刚刚诞生的宇宙由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物质组成,这些物质迅速膨胀,由热到冷、由密到稀。而在大爆炸发生大约2亿年后,第一批恒星才开始发出“宇宙之光”。
 
  宇宙理论学家表示,宇宙出现的第一批恒星可能比地球和太阳的质量大一百倍以上,而且温度极高,也非常亮,只是都很短命,每一颗恒星只能燃烧几百万年。随着宇宙的不断膨胀,天龙星座第三星族的恒星发出的紫外线光,将被红移,或伸展成低能量的光。这些光现在是可以用红外线观测仪观测到的。
 
  这份报告的另一个作者、研究小组成员约翰·玛瑟博士表示:“我们最初拍摄到的图像里包含着我们都熟悉的那些恒星和星系发出的光线,我们随后删除了我们已知的所有的东西———包括恒星和星系发出的光线,不论是远的还是近的。那么,照片中留下来的部分就没有了恒星和星系,只剩下了这些带有巨大斑点的红外光,我们认为,这可能就是在宇宙诞生之初形成的那些最早的恒星发出的光。”
 
  第一缕星光有助于揭示宇宙如何亮起来。
 
  卡什林斯基博士表示:“我们认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宇宙诞生初期的天体发出的光的集合,尽管那些发光的恒星到今天早已经在宇宙中衰亡消失了,但是它们发出的光和能量仍在宇宙中穿行。”如果这个研究小组的结论是正确的话,那么这个研究将会有助于人类理解宇宙最初是怎么亮起来的。
 
  哈佛大学的天文学教授阿维·罗布并没有参与这一研究,不过他表示,最初的宇宙也许是黑暗的,时间持续了50万年之久,之后,氢开始结合成明亮的燃烧的星星,比现在的太阳明亮几百万倍,而且这些星星就是卡什林斯基的研究小组希望能够找到痕迹的那些星星。罗布说:“这就是这一研究为什么这么令人兴奋的原因,我们第一次在研究早期星星潜在的证据,第一缕星光是怎么产生的,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一个没有参与这一研究的天文学教授理查德·埃利斯谨慎地同意卡什林斯基的观点,埃利斯说:“即使是在消除这些背景信号方面发生一个小小的失误也会导致出现具有欺骗性的结果。”但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卡什林斯基的研究小组所做的工作是最好的工作。他说:“我没有发现这些分析中有什么错误,当然,下一步是其他的天文学家来证明它的正确性。”
 
  著名的科学系统与应用科学家理查德·阿伦特也是这个研究小组成员。他们透露,未来的太空探索任务,将包括利用美国宇航局的詹姆士·韦伯太空望远镜进行更深入的观测。5.火星大约在46亿年前,我们的太阳系因超新星暴发而诞生,巨大的振动波将气体残余物压缩为微小的物质丛块。这些物质丛块逐渐地接合起来,便形成今天太阳系之小行星、慧星、卫星、和行星。已经很难推算当时太阳系发生时的速度了。计算机模型提示,地球金属内核开始形成于超新星暴发之后2000万年到3000万年之间,但早前依据地理学证据,提出这一数字大约是在超新星暴发之后5000万年。
 
  地理学证据依赖于微量元素铪182和钨182,它们就好象具有放射活性的时钟。在太阳系诞生时,铪182和钨182是丰富的,而且今天仍然存在它们的踪迹。铪182放射活性的半衰期大约是900万年,铪182衰变为钨182。钨是亲好金属的,当地球和火星正形成时,所有的钨都直接地到达地球和火星的金属核心。所以,今天在地球或火星岩石幔中的任何钨182都是铪衰变的直接产物。知道了元素的衰变时间,我们就能够确定岩石的年龄。
 
  德国明斯特大学行星科学家托斯滕-克莱恩等人,对一块火星岩石的陨石和对其它非行星陨石碎片,重新分析了铪182和钨182的比值。他们还从地球地幔的样本,来比较它们的比率。克莱恩总结其分析结果认为,行星核心的形成,以及陆地行星因此加速的时间,是在太阳系诞生初始的3000万年前。火星核心则可能形成在大约初始的1300万年前。哈佛大学尹清竹(音译)等人采用不同的样本进行独立的研究,也得到了几乎同样的结果。
 
2.火星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
 
火星是九大行星中的第4颗,体积是地球的一半,它是一颗行星,属于太阳系中类地最后一颗。它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这一种由岩石组成的行星就叫作类地行星。据推测 ,火星中心有个以铁为主要成份的核,并含有硫、镁等轻元素,火星的核所占比例,应较地球小. 核的外层则厚厚地包覆著一层富含氧化镁的矽酸盐地函,表面为岩质的地壳. 火星的密度为类地行星中最低的,仅3.93g/cc.(还有什么要补充的,欢迎追问)

3. 火星和月球,两者中哪一个才是人类太空探索的下一个目标?

在最初的阿波罗任务和我国的嫦娥任务成功后,科学家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讨论,是否能建立月球基地。
SpaceX这样的私营公司正准备研制星际飞船去火星,除了SpaceX还有NASA,最近也宣布了Artemis计划,目的是把第一个女人和男人送上月球,希望能为人类在我们的灰色小卫星上继续居住奠定基础。



但人类是不可能同时去太阳系的每一个地方,至少在这代人是这样的。在有限的时间、金钱、资源和兴趣下,人类太空探索的下一个主要目标应该是什么?
“火星”探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它有无与伦比的诱惑让人类前仆后继:无论谁第一次踏上那片红色的泥土,都将是第一个在另一个行星上行走的人,必将载入史册。火星还有一些月球没有的东西:更多冰冻的水,比月球更高的重力以及资源。


这张来自NASA好奇号探测器的图片揭示了火星分层地质史的一章
但火星很远,必须等待轨道对齐,而往返火星任务的最小长度大约是18个月,在18个月的失重空间里度过,与世隔绝。
另一方面,我们很容易接近月球。在我们有手机和互联网之前,,在发明两层卫生纸后的几十年里,我们就想出了如何在月球上着陆的方法。
科学家现在没有技术让我们安全地到达火星,更重要的是安全返回火星。在解决所有的工程和技术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努力工作几十年,这时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我国的航天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



因为轨道原因,所以我们每年只有几次机会发射探测器去往火星。我们目前对如何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认识是基于几十年的反复尝试,反复测试技术直到它们成为常规。在资金和热情枯竭之前,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机会成功完成火星任务?
无论如何,人类要离开这个星球,要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这才会促进人类的发展。

火星和月球,两者中哪一个才是人类太空探索的下一个目标?

4. 人类太空探索的下个目标到底是火星还是月球?

在最初的阿波罗任务和我国的嫦娥任务成功后,科学家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讨论,是否能建立月球基地。
SpaceX这样的私营公司正准备研制星际飞船去火星,除了SpaceX还有NASA宣布了Artemis计划,目的是把第一个女人和男人送上月球,希望能为人类在我们的灰色小卫星上继续居住奠定基础。

但人类是不可能同时去太阳系的每一个地方,至少在这代人是这样的。在有限的时间、金钱、资源和兴趣下,人类太空探索的下一个主要目标应该是什么?
“火星”探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它有无与伦比的诱惑让人类前仆后继:无论谁第一次踏上那片红色的泥土,都将是第一个在另一个行星上行走的人,必将载入史册。火星还有一些月球没有的东西:更多冰冻的水,比月球更高的重力以及资源。
但火星很远,必须等待轨道对齐,而往返火星任务的最小长度大约是18个月,在18个月的失重空间里度过,与世隔绝。

另一方面,我们很容易接近月球。在我们有手机和互联网之前,,在发明两层卫生纸后的几十年里,我们就想出了如何在月球上着陆的方法。
科学家现在没有技术让我们安全地到达火星,更重要的是安全返回火星。在解决所有的工程和技术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努力工作几十年,这时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我国的航天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

因为轨道原因,所以我们每年只有几次机会发射探测器去往火星。我们如何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认识是基于几十年的反复尝试,反复测试技术直到它们成为常规。在资金和热情枯竭之前,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机会成功完成火星任务?
无论如何,人类要离开这个星球,要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这才会促进人类的发展。

5. 月球、金星、火星等天体是否也有像人类一样的智慧生命?

19世纪以来,世界各地不断地出现目击不明飞行物(英文缩写为UFO)的报道或传闻,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空间科学时代以来,“UFO”、“飞碟”、“外星人”的目击事件与日俱增。在一些报道中,UPO像是“幽灵”一样出没于地球的空城。随着宇宙科学的发展,人们愈来愈关切,在茫茫的大宇宙中,除了地球人之外,究竞有没有“外星人”,或者说,是否存在地外智慧生命?如果说“有”,他(她)们究竟是什么模样?生活在宇宙的何方?地球人应怎样寻找他(她)们呢?
对于UFO及飞碟现象,相信者夸夸其谈,口若悬河,不信的人则不屑一顾。在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出现UFO、飞碟热方兴未艾的同时,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各种UFO研究组织(大部分是民间组织)。1978年11月27日,联合国第33后大会特别政治委员会通过了一个议程:“大会要求各有关成员国采取适当措施,在国家一级协调对地外生命,包括不明飞行物的科学研究和调查,并把观测情况及对这些活动的研究估价通知秘书长。”请秘书长将“有关材料转交和平利用外层空闻委员会。”中国政府对此项议程投了赞成票。我国于1979年9月,成立了一个民间社团—“中国UFO爱好者联络处”,后更名为“中国UFO研究会”,在全国有40多个分支机构。
随着探索的深入,人们关于地外生命的想法似乎变得愈来愈具体了。在人类文化历史上,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者,都有人认为地球决非智慧生命唯一的栖息地。本文遵循“述而不作”的古训,向感兴趣的朋友们概述关于探索地外生命、“UFO”研究现状,以期引起青少年朋友钻研自然科学的兴趣。

月球、金星、火星等天体是否也有像人类一样的智慧生命?

6. 除了月球,火星,人类的探测器在哪些星球着陆过?

人类探测器除了月球和火星,还在金星上着陆过,根据探测器发现金星表面的温度一点都不温和,居然高达500摄氏度,完全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金星可以被称为是地球的姐妹星,因为它的半径,体积含有质量都与地球很相似,并且金星也有一层大气层,也会下雨,只是平均的密度略小于地球,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这么相似的两颗星球环境却相差这么远。

通过探测器的进一步探测,发现虽然金星也有一层大气层,但除了大气层外还有一层厚厚的酸雨层,其厚度达到了45~79公里,虽然金星也有下雨的现象,但下的确实是酸雨,大家都知道,酸雨对于物体来说有着很大的破坏性,而且也正是因为这层很厚的砖一层,人类很难通过轨道探测器去清晰的看到金星地表的一切。

但是最新的探测器回馈表明,在金星的云层底部,有着覆盖范围超过了1万公里的奇异条纹,虽然科学家们对于这一发现感到很高兴,但对于条纹是什么东西,还有它是怎么形成的却毫无思绪,之后通过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模拟,才初步解开其中的秘密。根据相关研究人员的说法,这些条文的形成,很可能与地球天气密切相关的极地急流相关,极地急流一般形成于地球的高温度大气层,而且现在这一点也和地球一样,不同的是金星的自转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反,而且周期也比地球要慢的很多,通过电脑模拟显示,当地地温度的漩涡与极地急流相遇的时候,就会在南北汇聚气流的作用下,往平行于赤道的方向延伸,从而形成条文。

当然电脑模拟不能代表真实的发生,毕竟还会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和干扰因素。

7. 除了月球,火星,人类的探测器在哪些星球着陆过

人类探测器除了月球和火星,还在金星上着陆过,根据探测器发现金星表面的温度一点都不温和,居然高达500摄氏度,完全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金星可以被称为是地球的姐妹星,因为它的半径,体积含有质量都与地球很相似,并且金星也有一层大气层,也会下雨,只是平均的密度略小于地球,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这么相似的两颗星球环境却相差这么远。

通过探测器的进一步探测,发现虽然金星也有一层大气层,但除了大气层外还有一层厚厚的酸雨层,其厚度达到了45~79公里,虽然金星也有下雨的现象,但下的确实是酸雨,大家都知道,酸雨对于物体来说有着很大的破坏性,而且也正是因为这层很厚的砖一层,人类很难通过轨道探测器去清晰的看到金星地表的一切。

但是最新的探测器回馈表明,在金星的云层底部,有着覆盖范围超过了1万公里的奇异条纹,虽然科学家们对于这一发现感到很高兴,但对于条纹是什么东西,还有它是怎么形成的却毫无思绪,之后通过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模拟,才初步解开其中的秘密。根据相关研究人员的说法,这些条文的形成,很可能与地球天气密切相关的极地急流相关,极地急流一般形成于地球的高温度大气层,而且现在这一点也和地球一样,不同的是金星的自转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反,而且周期也比地球要慢的很多,通过电脑模拟显示,当地地温度的漩涡与极地急流相遇的时候,就会在南北汇聚气流的作用下,往平行于赤道的方向延伸,从而形成条文。

当然电脑模拟不能代表真实的发生,毕竟还会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和干扰因素。

除了月球,火星,人类的探测器在哪些星球着陆过

8. 为什么来回月球比去火星还难? 目前最牛掰的运载火箭还是上世纪出品的土星五号,而不是泰坦或是宇宙神,

往返月球(实施月面软着陆)的话需要经过以下几步:
发射
进入地球环绕轨道
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接近月球引力范围,减速,进入月球环绕轨道
降低轨道,高度,消除水平方向运动分量,软着陆。
着陆器点火,进入月球环绕轨道。
加速,进入月地转移轨道
进入地球大气,降落。
其中几点特别注意的有三步:
(5)需要飞行器具有精确控制飞行速度的能力和极高的测控精度。
(6)需要着陆器载有足以进入月球环绕轨道的燃料,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大约1.8km/s,根据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做一个估算(假定喷气口的速度是3.5km/s),理论上至少着陆器的40%是为返回而准备的燃料。
(8)进入地球大气是传统的难题,特别从月球轨道返回,动能是地球环绕轨道的两倍。为此专门打了一颗嫦娥五号T1星做了测试。

火星探测需要经过以下几步:
发射。
进入地球环绕轨道。
加速,进入地球-火星转移轨道。
等半年……
接近火星,减速,进入火星环绕轨道。

可以看到,上面设计月面软着陆返回的三大难点,一条都没有涉及到。而且飞行器的加速和变轨可以说是航天工程中的基本操作,并且远离星球表面,回旋的余地比较大,难度相对较低。印度的曼加里安的成功就给我们解释了探测火星的下限:落后于时代的GTO只有1350kg的极轨运载火箭就足以完成任务了(虽然很夸张的进行了六次近地轨道加速和九个月的航行切火星近日点。对了,有效载荷就15公斤……= =;做一个对比,长三丙的有效载荷5150kg,马上要发射的长征五号,GTO12kg,基本和美欧的重型运载火箭拉平了)。
当然,火星探测也有些难度,除了等待的时间长,还有深空测控的技术。不过深空测控可以依靠国际合作,印度的曼加里安的测控站,动用了美俄欧的大型地面通讯雷达,当然自己也有两个普通的基站参与其中。
说的不客气点,如果要完成火星的单程旅行,只是进入火星环绕轨道,嫦娥二号稍微一改就是一个火星探测器(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择机发射(海外基站没有建设完全?我们在纳米比亚和哥伦比亚都由新建测控基站),给了公知在网络上狂欢的素材)。但是,如果要完成火星表面的软着陆,长三丙的平台是不够的,这方面我已经立项,以长五为基础的探测计划准备直接完成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的软着陆,无人的探测器的月球采样返回也需要长五的平台。如果需要载人登月(当然要回来对吧)长五就无法完成,需要等待下一代的运输火箭长征九号的服役。所以,那天听到长征九号研制成功新闻,差不多就可以看到中国宇航员在月面插上五星空气了。
扯太远了,对了,别忘了只是单纯进入火星环绕轨道,印度的小萌火箭就能做到(顺便吐槽下,四级火箭1350kg的GTO,呵呵~)。

接下来是楼主第二个问题,我在上面的讨论中好多次设计了一个参数,GTO。少许解释一下,太阳同步轨道运输能力,是衡量运载火箭运送能力的最重要参数。
土星五号的变态,就是因为它恐怖的GTO——110吨……= =……当下所有服役的运载火箭最好的GTO只有它的十分之一略多。但是,这么恐怖的东西弃而不用,自然有着原因:
太贵,六七十年代发射一次就是10亿美元(当时布林顿森林体系还没有崩溃,35美元可兑换一颗黄金)。按黄金价格折算,到今天大约是一百个亿(最近金价跌了不少,恩~),要知道2015年NASA的整个预算才52亿美元。
其实它并不安全,执行的几次重要任务没有出事,固然是美国强大国力的体现,但多少不能不说有上天的眷顾。
当下没有需求把如此夸张的质量运上太空,天宫一号的总重才8.5吨(这是长二F打的,专打低轨道的大型空间装置,入轨能力可以有8.7吨)。不久后会发射的天宫二号虽然会有常备生命维持装置,但怎么也不会超出一个数量级对吧。
科学的进步,过几年就能做一个横向的比较。那就是我国在两会期间公开即将立项的长征九号,它就是为载人登月准备的。注意两个指标:
GTO,除了火箭运载能力的至关描述外,也可以看到技术的进步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减少载人登月任务所需要的质量。
造价,不好说最后发射成本是多少,但肯定不会是100亿美元折算下来的650亿人民币的。当然,考虑同等质量中国军事装备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按这个比例折算之后,也能够看到技术进步在火箭发射成本上的体现。

难得遇到航天迷,说了好多好多,如果觉得答案有帮助,希望肯定我的劳动果实哦~^_^
PS 最后推荐一块游戏,坎巴拉太空计划(KSP),上手……复杂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对于喜欢航天的人,这款游戏有着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