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2024-05-09 21:48

1.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1、张海迪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
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2、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她一岁多,因为发高烧,脑部受伤,此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了。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长大。
七岁那年,家里为她请了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沙利文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
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苏利文老师为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摸刚出生的小猪,到河边玩水。
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伤心。
她知道,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于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1968年,海伦八十七岁去世,她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
苏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3、霍金
在他21岁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后他也消沉过一段时间,极度失望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努力去帮助一些人们。医生当时预测他最多只能活2年,但2年过后情况并不是非常糟糕。
后来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个病房的男孩,那个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觉得自己还不算倒霉,不应该就这样放弃,自己17岁就考上剑桥大学,拥有异乎常人的头脑。
患病后,霍金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理想,果断的“站了起来”,继续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个人传记中谈到,他并不认为疾病对他有多大影响,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
同时,他又努力证明自己能够象常人那样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他很憎恨别人把自己当做残疾人,他说:一个人身体残疾了,决不能让精神也残疾。
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坚强的,同时他又是一个对生活很有主见的人。他对生活永远充满了乐观和幽默的态度。在他患病后,曾有6次非常近距离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顽强的活了下来。
4、司马迁
司马迁因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皇帝,被送进监狱,他在狱中身体受到严重摧残,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是他又觉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如果就这样轻易死去,《史记》由谁来完成呢,他决心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50岁那年,司马迁被释放出狱,他更加奋发,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写《史记》中去。
他用了14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这部50多万字的著作,这是司马迁用毕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写出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5、阿炳
阿炳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阿炳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伦·凯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斯蒂芬·威廉·霍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海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炳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2. 中国身残志坚的名人的故事

1、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的一生。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他足足病了半年,从此因病左腿残疾,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经过了几年的自学,华罗庚开始在杂志上投稿。一开始,他的稿件不断被拒绝。原因是他写的问题已被国外某个专家给证明过了。这反而使华罗庚增添了信心,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并没有看过别人的解题方法。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让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时华罗庚只有21岁,他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
2、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 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
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3、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 
4、‍‍邰丽华两岁时,因一次高烧失去了听力。没过多久,她甜美的歌喉也关闭了。那以后,她陷入了无声世界,自己却茫然不知。直到5岁,幼儿园的小朋友轮流蒙着眼睛,玩辨别声音的游戏,她才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她伤心地哭了。
为此,父亲带她辗转武汉、上海、北京等地求医问药,只要听说哪里有一线治疗希望就不会放过,但始终不见好转。眼看要满7岁了,父母将她送人市聋哑学校学习。舞蹈使邰丽华品尝到无穷的欢乐,但她知道,在现代化的今天,知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
17岁那年,她给自己定下新的目标:上大学。于是她又将自己练舞的倔劲放在学习文化课上,1994年如愿以偿地考取了湖北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5、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3.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简介

张海迪的故事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5岁的时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们一致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 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工作而难过,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1970年,她随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到莘县尚楼大队插队落户,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现在她已是山东省文联的专业创作人员,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问世,又一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7、8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以后,张海迪又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海迪还尽力帮助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祖国的兴旺发达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辅导下考取了中学、中专和大学,不少迷惘者在与她的接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变得充实和高尚起来。张海迪在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勇敢开拓、无私奉献!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简介

4. 关于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一场高烧使她成为聋哑人
 
    
 

    邰丽华两岁时,因一次高烧失去了听力。没过多久,她甜美的歌喉也关闭了。那以后,她陷入了无声世界,自己却茫然不知。直到5岁,幼儿园的小朋友轮流蒙着眼睛,玩辨别声音的游戏,她才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她伤心地哭了。为此,父亲带她辗转武汉、上海、北京等地求医问药,只要听说哪里有一线治疗希望就不会放过,但始终不见好转。眼看要满7岁了,父母将她送人市聋哑学校学习。

    在学校,邰丽华文化课尤为突出。市聋哑学校校长、邰丽华的班主任杜红这样评价她:“也许是文化课功底较好的缘故,她比别人勤于思考,更善于琢磨用舞蹈来表达情感。”课堂上,最能打动她的是这里的一门特殊课程——律动课。老师踏响木地板上的象脚鼓,把震动传达给地板上的学生,让他们明白什么是节奏。同学们正为脚下的震动兴奋不已时,邰丽华索性趴在地板上,眸子炯炯有神,指着自己的胸口告诉老师:我——喜——欢!

    为了体验这种感觉,她总喜欢把脸颊紧贴录音机喇叭,全身心地感受不同的震动,电视里的舞蹈节目,更让她充满想象,跃跃欲试。她突然发现,这是一种属于她的语言,是唯一能够使她酣畅淋漓地表达对生命感悟的一种语言。从此,她爱上了舞蹈。

    幸运的是,邰丽华在艺术方面的天赋和潜能被聋哑学校的一位女教师慧眼识中,并着手对她进行舞蹈培训。父母也成为这棵艺术幼苗的辛勤园丁。一次,父亲利用去武汉出差的机会,为她买回一双真正的白舞鞋。顿时让邰丽华欣喜若狂。她穿上舞鞋站在床上不停地跳啊转啊,舍不得脱下,这件特殊的礼物更坚定了她学舞蹈的决心。父亲万万没有想到,舞鞋竟会与女儿终身的事业与生活有如此密切的关系。

5.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6.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跟着我来看看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一:拜伦——身残志坚的诗人 
   1788年,拜伦(bài lún)出生于伦敦(dūn)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拜伦生下来就是跛(bǒ)脚,走路时一瘸(qué)一拐(guǎi)的。尽管他母亲费(fèi)尽心血,带着他四处求医,可他的脚却一直没能治好
   因为残疾,拜伦经常受到同龄小伙伴的欺侮(wǔ),这给童年的拜伦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有一次,拜伦放学路过一个游泳池,几个同学正在里面游泳,拜伦在旁边看得出神。有个同学喊着:“拜伦,你也下来试试吧,很有意思的。”另一个同伴讥(jī)笑着说:“真是天大的笑话!他能在陆地上行走就不错了。”拜伦气愤(fèn)地转身跑了,他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学会游泳给他们看看,他们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而且一定会做得更好!”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拜伦天天泡在水中,不停地游。最后,在学校运动会上,拜伦凭着坚强的毅(yì)力赢(yíng)得了游泳冠(guàn)军。
   拜伦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赢得了大家的尊(zūn)重。
   轻轻地告诉你:拜伦(1788—1824年),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著有大量的诗篇,其中长篇诗体小说《唐璜》是欧(ōu)洲文学史上罕(hǎn)见的杰作。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二:身残志坚的孙膑 
   孙膑真名失转,齐国人,是孙武的后代。学习期间,庞涓知道魏惠王正在招揽人才,就匆匆告别鬼谷子、孙膑,下山赶往魏国。孙膑留下来,虚心向老师学习。鬼谷子喜欢他,把珍存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传给他。由于当时没有纸,更没有印刷术,抄在竹简上的《孙子兵法》极为珍贵。孙膑如获至宝,日夜研读,甚至可以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庞涓到了魏国,当上将军,带兵打败卫、宋、齐国,受魏惠王重用。他想起孙膑,就写信请孙膑下山,骗他说是要共同干一番事业。孙膑学业告成,拜别鬼谷子,高高兴兴来到魏国。
   庞涓很想得到《孙子兵法》,可是孙膑却没带在身上。魏惠王听说孙膑很有才能,就让庞涓带进王宫面谈。果然,孙膑谈起军事理论头头是道,比庞涓强得多。魏惠王留下孙膑,准备重用。庞涓十分妒忌。他装得若无其事,却安排了一个又一个的阴谋。
   一天,齐国来人送给孙膑一封信,是堂兄孙平写的,说叔父孙乔去世,请他回家看看。孙膑怕魏王怀疑,只好回信说暂时脱不开身。魏国边境守军搜出孙膑的信,交给魏惠王。魏王正在怀疑之中,孙膑受庞涓怂恿,向魏王上书,请假回家。魏王下令,扣留孙膑。庞涓对孙膑说:“大王判你死罪,我再三求情,才改处膑刑(膑刑就是剜去膝盖骨)。”膑哪里晓得,召自己来魏国、送信人和假信,都是庞涓阴谋策划的。
   庞涓看到孙膑只能爬着行走,知道他跑不了,就叫他默写《孙子兵法》,骗他说:“传百代,扬孙氏大名。”孙膑很想报答庞涓的救命之恩,就天天在竹简上默写。伺候他的仆人不忍心,偷偷告诉他庞涓的阴谋:得到兵书后,杀掉孙膑!孙膑这才醒悟。他烧掉已抄好的兵书,装起疯来,又笑又叫。庞涓不相信,让人把他扔进猪圈。他又翻又滚,还把猪粪往嘴里塞。庞涓相信孙膑真的疯了,放松了监视。
   孙膑打听到齐国使臣来到魏国,乘着黑夜去见齐使。庞涓发现孙膑的衣服、鞋子扔在河边,以为他跳河自杀了,他哪里想到,孙膑正藏在齐使的马车里,飞驰而去。齐国大将田忌久慕孙膑大名,把他留在身边。齐威王喜欢与臣下赛马,田忌每次都输,这回,请孙膑帮助参谋。齐王召见孙膑,虚心请教使军队强盛的办法。孙膑说,国富才能兵强,兵强国家才安全,因此富国、强兵才能征服天下,这是分不开的!对于怎样才能打胜仗,孙膑说,指挥战争要懂得“道”,就是战争规律。比如“事备而后动”的规律,就是不打无准备的仗。孙膑特别强调“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认为指挥员的选择和培养,精壮士兵的素质和训练最为重要。
   从此,孙膑在齐威王身边,备受重视。
   公元前354年,庞涓率8万魏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向齐求救。齐威王决定派孙膑为大将去救赵。孙膑说,让残废人当大将,人家会嘲笑齐国无人。齐威王尊重孙膑意见,改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救赵。
   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建议,挥军向魏国守备空虚的首都大梁进击。庞涓赶紧放弃即将攻下的邯郸,带魏军主力星夜往回赶。田忌、孙膑判定魏军回师必经桂陵,就率主力先埋伏在那里。疲惫的魏军走到桂陵遇上严阵以待的齐军。两军交锋,魏军惨败,庞涓成了俘虏。魏军主力还没被歼灭,孙膑下令放掉庞涓,以便利用庞涓的弱点,彻底打败魏军。庞涓逃回魏营,一心想杀孙膑雪耻。
   十年后,庞涓更加骄横。这年,他正率兵攻打韩国都城,又传来齐军进攻入魏国的消息,他气愤地说,准又是那个瘸子的主意,回军!齐营中,孙膑对田忌说,魏军悍勇,不可贸然决战,应该避敌锋芒,我军故意避战示弱,等他犯错误时再消灭之。田忌同意。魏军气势汹汹,要与齐军决战,齐军却早早退却。庞涓下战车,察看齐营留下的军灶,估计够10万人吃饭用。他下令“追击”。
   第二天,齐营留下的军灶少了近一半,第三天灶更少了,只够三万人吃饭用。庞涓得意地说,齐军害怕我们,三分之二的兵开了小差。追!追!追!又骄又疲的魏军,追到马陵那狭窄的山间小道时,天已经黑了。庞涓一心追杀,落入斗志旺盛的齐军的埋伏圈。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灭,庞涓愤愧自杀。

7.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1.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2.斯蒂芬·威廉·霍金,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之所以在轮椅上坐了47年,是因为他在21岁时就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1973年,他考虑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它以最后一刻的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3. 孙膑(?-前316年),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山东鄄城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的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孙武后代。身长七尺约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孙膑到魏,用刖刑(即砍去双脚),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著作有《孙膑兵法》,久已失传。1972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出土残简,有一万一千余字。关于孙膑膑刑其实是错误的,在太史公自序这本书中提到“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讲的是孙膑被砍掉双脚,而不是挖掉膝盖骨。
4.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生于济南,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1970年又随父母下放至山东聊城莘县,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结婚。198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张海迪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历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5.桑兰(1981年6月11日—),浙江宁波人,原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1993年进入国家队,1997年获得全国跳马冠军,1998年7月22日,桑兰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的一次跳马练习中不慎受伤,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其表现出顽强意志,在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并成为2008年北京申奥大使之一,又于2008年北京奥运官方网站担当特约记者。 
6。
贝多芬晚年失聪,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 贝多芬(1792年手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 “乐圣”。 具体的故事你可以去搜一下。如果不够再来追问。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8.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导读:有些人看似完整,但是却不完美。有些人看似不完整,但是却无比完美。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一:拜伦——身残志坚的诗人 
   1788年,拜伦(bài lún)出生于伦敦(dūn)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拜伦生下来就是跛(bǒ)脚,走路时一瘸(qué)一拐(guǎi)的。尽管他母亲费(fèi)尽心血,带着他四处求医,可他的脚却一直没能治好
   因为残疾,拜伦经常受到同龄小伙伴的欺侮(wǔ),这给童年的拜伦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有一次,拜伦放学路过一个游泳池,几个同学正在里面游泳,拜伦在旁边看得出神。有个同学喊着:“拜伦,你也下来试试吧,很有意思的。”另一个同伴讥(jī)笑着说:“真是天大的笑话!他能在陆地上行走就不错了。”拜伦气愤(fèn)地转身跑了,他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学会游泳给他们看看,他们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而且一定会做得更好!”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拜伦天天泡在水中,不停地游。最后,在学校运动会上,拜伦凭着坚强的毅(yì)力赢(yíng)得了游泳冠(guàn)军。
   拜伦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赢得了大家的尊(zūn)重。
   轻轻地告诉你:拜伦(1788—1824年),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著有大量的诗篇,其中长篇诗体小说《唐璜》是欧(ōu)洲文学史上罕(hǎn)见的杰作。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二:身残志坚的孙膑 
   孙膑真名失转,齐国人,是孙武的后代。学习期间,庞涓知道魏惠王正在招揽人才,就匆匆告别鬼谷子、孙膑,下山赶往魏国。孙膑留下来,虚心向老师学习。鬼谷子喜欢他,把珍存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传给他。由于当时没有纸,更没有印刷术,抄在竹简上的《孙子兵法》极为珍贵。孙膑如获至宝,日夜研读,甚至可以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庞涓到了魏国,当上将军,带兵打败卫、宋、齐国,受魏惠王重用。他想起孙膑,就写信请孙膑下山,骗他说是要共同干一番事业。孙膑学业告成,拜别鬼谷子,高高兴兴来到魏国。
   庞涓很想得到《孙子兵法》,可是孙膑却没带在身上。魏惠 王听说孙膑很有才能,就让庞涓带进王宫面谈。果然,孙膑谈起军事理论头头是道,比庞涓强得多。魏惠王留下孙膑,准备重用。庞涓十分妒忌。他装得若无其事,却安排了一个又一个的阴谋。
   一天,齐国来人送给孙膑一封信,是堂兄孙平写的,说叔父孙乔去世,请他回家看看。孙膑怕魏王怀疑,只好回信说暂时脱不开身。魏国边境守军搜出孙膑的信,交给魏惠王。魏王正在怀疑之中,孙膑受庞涓怂恿,向魏王上书,请假回家。魏王下令,扣留孙膑。庞涓对孙膑说:“大王判你死罪,我再三求情 ,才改处膑刑(膑刑就是剜去膝盖骨)。”膑哪里晓得,召自己来魏国、送信人和假信,都是庞涓阴谋策划的。
   庞涓看到孙膑只能爬着行走,知道他跑不了,就叫他默写《孙子兵法》,骗他说:“传百代,扬孙氏大名。”孙膑很想报答庞涓的救命之恩,就天天在竹简上默写。伺候他的仆人不忍心,偷偷告诉他庞涓的阴谋:得到兵书后,杀掉孙膑!孙膑这才醒悟。他烧掉已抄好的兵书,装起疯来,又笑又叫。庞涓不相信,让人把他扔进猪圈。他又翻又滚,还把猪粪往嘴里塞。庞涓相信孙膑真的疯了,放松了监视。
   孙膑打听到齐国使臣来到魏国,乘着黑夜去见齐使。庞涓发现孙膑的衣服、鞋子扔在河边,以为他跳河自杀了,他哪里想到,孙膑正藏在齐使的马车里,飞驰而去。齐国大将田忌久慕孙膑大名,把他留在身边。齐威王喜欢与臣下赛马,田忌每次都输,这回,请孙膑帮助参谋。齐王召见孙膑,虚心请教使军队强盛的办法。孙膑说,国富才能兵强,兵强国家才安全,因此富国、强兵才能征服天下,这是分不开的!对于怎样才能打胜仗,孙膑说,指挥战争要懂得“道”,就是战争规律。比如“事备而后动”的规 律,就是不打无准备的仗。孙膑特别强调“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认为指挥员的选择和培养,精壮士兵的素质和训练最为重要。
   从此,孙膑在齐威王身边,备受重视。
   公元前354年,庞涓率8万魏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向齐求救。 齐威王决定派孙膑为大将去救赵。孙膑说,让残废人当大将,人家会嘲笑齐国无人。齐威王尊重孙膑意见,改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救赵。
   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建议,挥军向魏国守备空虚的首都大梁进击。庞涓赶紧放弃即将攻下的邯郸,带魏军主力星夜往回赶。田忌、孙膑判定魏军回师必经桂陵,就率主力先埋伏在那里。疲惫的魏军走到桂陵遇上严阵以待的齐军。两军交锋,魏军惨败,庞涓成了俘虏。魏军主力还没被歼灭,孙膑下令放掉庞涓,以便利用庞涓的弱点,彻底打败魏军。庞涓逃回魏营,一心想杀孙膑雪耻。
   十年后,庞涓更加骄横。这年,他正率兵攻打韩国都城,又传来齐军进攻入魏国的消息,他气愤地说,准又是那个瘸子的主意,回军!齐营中,孙膑对田忌说,魏军悍勇,不可贸然决战,应该避敌锋芒,我军故意避战示弱,等他犯错误时再消灭之。田忌同意。魏军气势汹汹,要与齐军决战,齐军却早早退却。庞涓下战车,察看齐营留下的军灶,估计够10万人吃饭用。他下令“追击”。
   第二天,齐营留下的军灶少了近一半,第三天灶更少了,只够三万人吃饭用。庞涓得意地说,齐军害怕我们,三分之二的兵开了小差。追!追!追!又骄又疲的魏军,追到马陵那狭窄的山间小道时,天已经黑了。庞涓一心追杀,落入斗志旺盛的齐军的埋伏圈。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灭,庞涓愤愧自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