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的人物评价

2024-05-19 06:10

1. 张伯苓的人物评价

周恩来:张校长在他的一生中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 光明网《南开创办人张伯苓诞辰》:在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张伯苓历尽艰辛,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并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以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兴学育人,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周恩来同志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张伯苓的办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提倡教育救国,反对学生介入社会政治活动,但他却实实在在保护过进步师生。 人民网《南开之父张伯苓》:张伯苓作为在他生活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其晚年,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但是,张伯苓毕竟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爱国教育家。他从一生办学,饱经沧桑的切身经历中,逐步看清了中国的前途,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表现出一个真正教育家的高风亮节。张怕苓的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一生。他创业南开,功在国家,为发展我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伯苓的人物评价

2. 张伯苓的人物生平

1876年4月5日(清光绪二年三月十一),张伯苓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 1892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他是航海驾驶班最好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严复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1894年,张伯苓等十八名同学完成堂课,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1895年,2月,北洋水师覆没,满怀激愤返师归。9月,北洋水师学堂第五届毕业。因无船,在家闲居一年。是年冬,娶宜兴埠安氏女,因该女久患痨疾,婚后五日去世。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承甲午败绩,帝国主义强盗的协议既成,清廷派大员去山东办理接收和转让手续,张伯苓随舰前往。船到威海卫的头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阳旗,升起中国的黄龙旗。第二天,又降下中国的黄龙旗,升起英国的米字旗。张伯苓目睹这场“国帜三易”的接收和转让仪式,亲自尝受了这一丧权辱国的场面,气愤填膺。从威海卫归来之后,他认为海军报国无望,决定退役。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1903年,张伯苓乘暑假航海东渡,亲眼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盛况,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深受启发。1904年5月,经过四个月的细心考察后回国,他决定成立中学,遂将严、王两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南开中学)。从此他结束了家塾先生的生涯,成为学堂的学监。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从此声名渐著,天津市南开区也由此得名。1917年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19年秋正式开学。他先后担任校长四十余年,培养出不少人才。张伯苓提倡教育救国,办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他反对学生介入社会政治活动,但也曾保护过进步师生。1918年,适逢严修与范静生也赴美,张伯苓乃与严、范遍游美国各地,考察了许多私立大学的组织和实施。12月,张伯苓与严修游美归国。不久便积极筹募经费,并获徐世昌、黎元洪等人及天津士绅之助,开始筹划创办南开大学。 张伯苓自1904年创办南开中学以来,到1917年学生已满千人,中学基础日臻巩固,教育设施逐渐完善。每看到各届毕业生依依不舍地离开学校,他觉得应该向大多数学生提供继续升学的机会。社会的需要,使他认识到:“普通教育仅为国民教育之初步,创办高等学校乃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于是他决心赴美学习和考察。 1919年春,在中学南端空地建大学教室,当年秋季落成。1919年9月5、6日,举行大学新生人学考试,25日正式上课。南开大学创办伊始就建立了理科。那时北京、上海开创许多私立大学,都是只办文、法、史、地、国学等文、法科,教师抱的是线装书去上课,而张伯苓专请留美多年的凌冰博士为大学部主任,除开设文科外,还设理科和商科,后来改称文、理、商三个学院。这在当时也是十分难得的。南开大学的兴办和发展,对张伯苓来说,并不意味着兴办教育的终结。1923年,建立了南开女中。1928年,张伯苓又兴致勃勃地在女生校舍对面建筑小学校舍,设立了小学部。在兴建和完善女中和小学之后,张伯苓分别于1927年和1932年创办了南开经济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1936年迫于抗战形势的紧要和南开学校的生存发展,张伯苓亲自入川,在巴渝大地的嘉陵之津先后购地800余亩,创办了被千百万重庆人赞誉为“人才的沃土,院士的摇篮”的南渝中学(后改名为重庆南开中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开被日军飞机炸成废墟,大学部先迁长沙,继迁昆明,与北大、清华合组成西南联大,张伯苓任校委会常委。1938年7月,张伯苓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45年,当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监察委员。1946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6月,被迫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避居重庆,深居简出。苦闷之中的张伯苓并没有被学生忘记,周恩来给自己的老师捎来一封短信表达挽留之意。1949年11月底,重庆即将解放,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伯苓致电周恩来表示祝贺,称赞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1950年5月,从重庆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欢迎。张伯苓回到天津后,天津市长黄敬曾给予关照,但在南开校庆典礼时被婉拒参加。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

3. 张伯苓的介绍

《张伯苓》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电影制片厂、天津市电视台、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天津市双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承制的电视剧,改编自南开大学的校史专家梁吉生所著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由周友朝执导,唐国强领衔主演,刘冠雄、赵亮、马晓伟等主演1。该剧讲述了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建国初期,以张伯苓为代表的一批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和有识之士,将救国图强的满腔热忱付诸育才树人的实践,开创中国新式教育先河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1。

张伯苓的介绍

4. 张伯苓的人物纪念

张伯苓故居  张伯苓故居坐落在和平区大理道78号,是南开中学、大学等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始人、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住宅,原天津英租界的新加坡道(SingaporeRoad)39号,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张伯苓故居始建于1920年代中叶,是砖木结构的三层英式别墅,机砖墙身,多坡式瓦顶,属于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室内装潢均为菲律宾原产的木制地板、门窗和楼梯,并配有巴洛克式壁炉,装修讲究。房屋前后有宽敞的庭院,种有名贵的花草树木,环境幽雅。张伯苓夫妇于1950年9月15日带着周总理的一片关怀从北京回到天津,便租住于此。 张伯苓纪念园2004年4月10日,在天津元宝山庄生命纪念公园建立了张伯苓纪念园。张伯苓相关传记《百年家族:张伯苓》作者:侯杰、秦方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重读张伯苓》作者:沈卫星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中国奥运先驱者——张伯苓》人民出版社出版《张伯苓在重庆》主编:宋璞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5. 关于张伯苓简介

张伯苓(1876.4.5-1951.2.23),原名寿春,字伯苓,后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私立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后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曾受教于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桑代克等人。
民国三十八年(1948年)六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张伯苓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大批人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扩展资料: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承甲午败绩,帝国主义强盗的协议既成,清廷派大员去山东办理接收和转让手续,张伯苓随舰前往。船到威海卫的头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阳旗,升起中国的黄龙旗。第二天,又降下中国的黄龙旗,升起英国的米字旗。
张伯苓目睹这场“国帜三易”的接收和转让仪式,亲自尝受了这一丧权辱国的场面,气愤填膺。从威海卫归来之后,他认为海军报国无望,决定退役。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
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七月,英国强租威海卫,张伯苓随船送清廷官员前往办理移交手续,亲身经历了“国帜三易”的屈辱场面,深感“自强之道,端在教育”,立志“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是年,他结识倡导新学的严修,共同开启了艰难的办学之路。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伯苓乘暑假航海东渡,亲眼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盛况,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深受启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伯苓

关于张伯苓简介

6. 关于张伯苓的历史评价

张伯苓(1876-1951),是我国近代有名的爱国教育家。他把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以及重庆南开中学,担任校长四十余年,对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张伯苓海军出身却受国难刺激而投身教育;秉持“育才救国”信念、“私立非私有”原则,力行“土货化”办学方针,“以一私人力量经营之学校竟能与整个国家共前途同命运”。                                          ——梁吉生《张伯苓的大学理念》张伯苓是一个及其简单的人,不能跟同时代的杰出人物争一日之长短,但是他脚踏实地的苦干,在他的工作范围里,成就非凡。                                          ——胡适“南开”是我国教育史中罕有的一个例子;由私塾,而中学、大学、女中、小学而分校,好像一个大家庭,家长只有一个人——张伯苓。我们有几个著名的大学,亦有许多大名的教育家;比如北京大学,它有过蔡元培、蒋梦麟、胡适校长,但他们任一人都不“代表”“北大”,如“张伯苓”之“代表”南开然。张氏不仅是创办整个南开;他坚守“教育救国”的目的,全部献身于学校五十多年;我们可以说,南开的师生对社会、学术的贡献,间接的都是来自张校长。                                          ——随着岁月的流逝,当教育家们和教育工作者们冷静地反思20世纪中国教育的时候,人们对伯苓先生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对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研究,不能完全依托于教育家们写出的文字,而应当从他们的教育实践中去仔细提炼出理论性和思想性的东西来。                                          ——张岂之在人生的舞台上,张伯苓没有大起,似乎有大落。他的成功是通过一点点地积累教育成绩而来的,而失败则像是一夜间地事情。如果国民党政权没有败亡,也许他能够功成身退,但历史确实不能假设。在大历史地情景中,对于一个从旧时代走过来地教育先行者,人们对其往往疏于理解。而这种理解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也不是在否定之后地肯定,更不仅仅在于每逢“纪念”的日子,将他地牌位拿出来祭一祭!                                          ——王昊《冷寂晚境堪追忆——时代变局中地张伯苓》

7. “张伯苓”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张伯苓(1876.4.5-1951.2.23),原名寿春,字伯苓,生于天津,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在东方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1948年6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张伯苓”是一个怎样的人?

8. 张伯苓先生是谁

张伯苓(1876年~1951年),生于天津,是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奥运先驱。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立天津南开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1948年6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来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