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治理对策

2024-04-30 17:07

1. 荒漠化的治理对策

(一)生态重建的理论基础
1.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基本思想是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不超过资源与环境承载极限;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谋求和谐共处。应以生态规律发展经济,以经济手段保护生态。以生态重建成本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要让大家知道: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将为此付出的代价或重新恢复良好生态环境的成本要比现在得到的经济利益大得多。
2.恢复生态学理论
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改变或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的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潜力尽快恢复到原态。
3.社会生态学与地生态学理论基础
前者是从生态法则的客观需要出发研究人类活动组织原则,防止社会生态危机,制定生态化社会的方案及具体地区的生态禁令,预测生态危机的发生与发展,分析经济决策者的生态错误并找出相应纠正对策等。后者强调是地理学生态化的结果,是从地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协调化问题,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有一个最大允许负荷,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确定不同人为活动的最大允许负荷,以及各类地生态系统的负荷程度。
(二)建设防护林带
从国家安全的高度认识防治荒漠化的紧迫性,抓住重点构建绿色屏障三北(东北、华北与西北)防护林带。如2003年我国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605亿亩。又如,经过20多年的建设,新疆初步建成一个以农田防护林、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和天然荒漠林为主体、多林种、多带式、乔灌草、网片带相结合的绿洲综合防护林体系。
(三)荒漠化治理争议
在治理荒漠化过程中,有不少措施引起了各界的争论,通过争论逐步理顺荒漠化治理的认识。如关于引水恢复甘肃省居延海的争论,不少学者认为居延海地区蒸发量很大,浪费宝贵的水资源去恢复没有经济和生态价值的居延海没有多大意义。过分强调种树治沙也值得商榷,一些沙漠地区或边缘区蒸发量很大,种树难活,树木还会把地下水大量蒸发掉,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干旱加剧。

荒漠化的治理对策

2. 探索防治荒漠化的新机制

加强科研监测,探索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荒漠化的发生机制、发展趋势和防治对策,为防止荒漠化提供科学依据。确立荒漠化生态评价基准及指标。加强监测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荒漠化监测体系,实施重点工程跟踪监测,科学评价建设效果。建立荒漠化预警系统、遥感监测及网络系统。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和应用防沙治沙实用技术和模式,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工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质量。鼓励高新技术的运用和多学科参与工程建设,拓宽学科领域,攻克难题,创建一个科研、生产和推广紧密结合的新型的工程结构。

3. 荒漠化的影响及根治方法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荒漠化的影响及根治方法

4. 荒漠化的治理意义

1.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2.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3.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治理荒漠化措施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破、注重实效”。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
整体布局、长远规划的原则。
   防沙治沙要由局部试验示范转向整体控制,  制定整体方案,长期规划。
分区治理、突出重点
  重点抓好京津周边地区、农牧交错带、草原带、荒漠绿洲带等四个区域。抓好3-5月起风沙的关键时期。
防治用结合,以防为主
  改变“重治理、轻预防”的旧思路、旧方法,以防为主。

治理荒漠化措施

6. 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破、注重实效”。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
整体布局、长远规划的原则。
   防沙治沙要由局部试验示范转向整体控制,  制定整体方案,长期规划。
分区治理、突出重点
  重点抓好京津周边地区、农牧交错带、草原带、荒漠绿洲带等四个区域。抓好3-5月起风沙的关键时期。
防治用结合,以防为主
  改变“重治理、轻预防”的旧思路、旧方法,以防为主。

7. 荒漠化防治的治理技术

1、草方格固沙2、滴灌造林技术3、人工植树造林技术4、无灌溉造林技术  5、设施防护管育苗与机械化移栽一体化荒漠造林技术

荒漠化防治的治理技术

8. 荒漠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