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52章收获

2024-05-09 19:34

1. 读《道德经》第52章收获

原文
  
  
 天下有始①,以为天下母②。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③;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④,终身不勤⑤。开其兑,济其事⑥,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⑦,守柔曰强⑧。用其光,复归其明⑨,无遗身殃⑩;是为袭常⑾。
  
  
 [译文]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
  
 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注释]
  
 1、始:本始,此处指“道”。
  
 2、母:根源,此处指“道”。
  
 3、子:派生物,指由“母”所产生的万物。
  
 4、塞其兑,闭其门:兑,指口,引伸为孔穴;门,指门径。此句意为:塞住嗜欲的孔穴,闭上欲念的门径。
  
 5、勤:劳作。
  
 6、开其兑,济其事:打开嗜欲的孔穴,增加纷杂的事件。
  
 7、见小曰明:小,细微。能察见细微,才叫做“明”
  
 8、强:强健,自强不息。
  
 9、用其光,复归其明:光向外照射,明向内透亮。发光体本身为“明”,照向外物为光。
  
 10、无遗身殃:不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灾祸。
  
 11、袭常:袭承常道。
                                          
 启示一: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
  
 要从本质到现象,再从现象回到本质。
  
 要重视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不断地反复实践,才能总结出来事物的规律。
  
 要从变化多端的万事万物中,返回头去寻找其源头。
  
 观察到眼前的现象,要多问问它的缘起,要有求根问底的精神。
  
 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就能看清事物的表象。还可以从纷杂的世间万象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既能从始到终,又能从终到始,就可立于不败之地。
  
 启示二:要关住欲望的大门,才能守住根本。
  
 做人欲望不要太大,看淡名利,才能活得轻松自如,怡然自得,不用辛苦奔波。
  
 反之,如果禁不住诱惑,欲望太大,欲壑难填,就会陷入无休止地争名逐利中,到处攀缘,弄得身心疲惫,痛苦烦恼一直伴随你左右,不可就药了。
  
 启示三:要注重细节,以柔克刚。
  
 能从细微渺小之处洞悉万事万物的纷乱杂象,才算是真正的明白明了,而一旦用刚用强,很快就会变衰变弱,柔弱胜刚强,只有善于用柔才算是真正的刚强。
  
 启示四:保持善良平常心,是躲避祸患的最好方法。
  
 拥有一颗善良心,是人性的光芒,它能穿透黑暗,照亮人生。
  
 
  
  
                      

读《道德经》第52章收获

2. 读《道德经》第56章收获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⑤;故为天下贵。
  
  
 译文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
  
 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
  
 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注释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句是说,知道的人不说,爱说的人不知道。另一种解释是,聪明的人不多说话,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不聪明。还有一种解释是,得“道”的人不强施号令,一切顺乎自然;强施号令的人却没有得“道”。此处采用第二种解释。
  
 2、塞其兑,闭其门:塞堵嗜欲的孔窍,关闭起嗜欲的门径。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此句意为挫去其锐气,解除其纷扰,平和其光耀,混同其尘世。
  
 4、玄同:玄妙齐同,此处也是指“道”。
  
 5、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这几句是说“玄同”的境界已经超出了亲疏、利害、贵贱等世俗的范畴。
  
  
 个人感悟
  
 01.学会沉默,要养成不言不语的习惯。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更不应该胡说,能不说话时尽量不要说话。
  
 因为沉默是金,永远的黄金。
  
 因为沉默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高雅的气质。
  
 相反信口雌黄容易招惹麻烦,惹是生非。
  
 整天喋喋不休容易丧失对理想的追求,陷入空虚碌碌无为的泥潭。
  
 02.修炼自己的思想,追求“玄同”的境界。
  
 不为世俗的亲疏、利害、贵贱所左右。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要追求清静无为,克制过分的欲望。
  
 豁达大度,看淡人生的利益纷争……
  
 追求“和其光,同其尘”的境界,这是人生平安自在的必要条件;是我们的生命法则,如能正确运用,我们就会随时随地感受到宇宙精神的有求必应。
                                          
 03.修行就要守道,追求高尚的德行,要坚信德行高尚者命运才好。
  
 因为道德是全人类共同的命根,有德的人道根必大;道根大,命也必大。人的命都是好命,因为和根失去了联系,所以才把命搞得摇摇欲坠!
  
 做到内心的和谐顺畅,不为虚名困扰,修养自己的心性,成就自己的美德。

3. 读《道德经》46章收获

原文
  
  
 天下有道,却①走马以粪②,天下无道,戎马③生于郊④。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⑤。
  
  
 译文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做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注释
  
 1、却:屏去,退回。
  
 2、走马以粪:粪,耕种,播种。此句意为用战马耕种田地。
  
 3、戎马:战马。
  
 4、生于效:指牝马生驹于战地的郊外。
  
 5、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是永远满足的。
  
                                          
 个人感悟
  
 01.作为领导者,知足,知道适可而止,才能长治久安。
  
 02.对于物质的追求,要知足,否则总是一味地追求没有满足的时候,永远在追求中,累啊!没有享受生活的时候,哪有生活的快乐啊?
  
 03.一个欲望太大的人,说得好听一点,是上进心强,说得难听一点叫做欲壑难填。所以做人欲望不要太大。
  
 04.做到知足而又乐观,追求上进而又适可而止不容易,怎么样能做到?从思想上净化自己,学会在前进的路上总结反思,逐步完善自我。
  
 05.人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内心理智丰富的人在这场修行之中,必然日臻完善,达到无我的境界。

读《道德经》46章收获

4. 读《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收获

天下之至柔,驰骋①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②,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③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注释
  
 1、驰聘:形容马奔跑的样子。
  
 2、无有入无间: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无有:指不见形象的东西。
  
 3、希:一本作“稀”,稀少。
  
  
                                          
 个人感悟
  
 1.柔能胜刚,以柔胜刚,从容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磨折,做一个外表柔弱内心刚强的人。
  
  
  
 2.奉行“不言”的信条,无声胜有声,用“不言”来修炼自己的修养,不知时不言,知之时仍然不言,人誉我不言骄,人谤我不言怒,这是我追求的境界。
  
 3.学习辩证看问题的方法,豁达为人处世。
  
 4.习得“无为”的精髓,不执着于名利,于无为中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5. 读《道德经》第51章收获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注释]
  
 1、势:万物生长的自然环境。一说:势者,力也;一说,对立。
  
 2、莫之命而常自然:不干涉或主宰万物,而任万物自化自成。
  
 3、亭之毒之:一本作成之熟之。
  
 4、养:爱养、护养。
  
 5、覆:维护、保护。
  
 6、玄德:即上德。它产生万物而不居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
  
 个人感悟:
  
 01.道之所以至尊,德之所以珍贵,并不是自我标榜,也并没有发号司令强制万物,而是自然而然本来如此,也就必然如此。
  
 02.道和德对于万物的巨大功德,这是人所共知的,所以我们要依从道来做事,修养自己的德行。
  
  
 03.追求道,蓄养德,才能达到和谐生存发展的目的。
  
 04.物竞天择,追求道,顺应规律办事,还要适应生活,在自然中发展自己,才能不被“亭之毒之”。

读《道德经》第51章收获

6. 读《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收获

原文
  
 大成⑴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⑵,其用不穷。大直若屈⑶,大巧若拙,大辩若讷⑷。静胜躁,寒胜热⑸。清静为天下正⑹。
  
 译文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注释
  
 ⑴、大成:最为完满的东西。
  
 ⑵、冲:虚,空虚。
  
 ⑶、屈:曲。
  
 ⑷、讷:拙嘴笨舌。
  
 ⑸、静胜躁,寒胜热: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
  
 ⑹、正:通“政”。
                                          
 个人感悟
  
 这一章讲的是事物是存在辩证关系的,“人格”上也是辩证的:
  
 “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的人格形态,也是以“若缺”、“若冲”、“若屈”、“若拙”、“若讷”的外在表现存在的,都是说明一个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为内在生命的含藏内敛。
  
 01.追求完美的人格,但不计较遗憾。
  
 02.追求内在能力素质的提升,摒弃一切攀比虚荣的东西,不在乎外在的评价。
  
 03.追求内心的宁静,摒弃世俗的喧嚣。
  
 04.做内柔外刚,大智若愚的人。

7. 读《道德经》第61章收获

大邦①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②。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③。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④,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大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
  
 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注释
  
 1、邦:一本作国。
  
 2、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一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交,会集、会总。
  
 3、或下而取:下,谦下;取,借为聚。
  
 4、兼畜人:把人聚在一起加以养护。
  
 个人感悟
  
 这一章重点阐述的是国家之间的交往问题。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可以凭借谦下的态度,实现各自的愿望。
  
 大国是强国,应该是中心地位,有主导地位的大国,应该低姿态,不仗势欺人,不以武力压人,才能吸引小国向你靠拢,这样才能受到小国的尊重,得到小国的信任和依靠。
  
 小国处于劣势地位,谦虚放低姿态而不是无耻低下,作为小国依靠大国的援助,但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性,要强大自己,才有可能被大国接纳并得到某种程度的尊重,以图他志。
  
 然而有实力的大国不可能真正尊重小国,而有觉悟的小国也不可能真正依附大国,但在某种条件或者环境下,这种因势而成的暂时联盟肯定也会存在。
  
 比如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纷纷扰扰,时而合作,时而对立,正是因为老子所处的时代国邦林立,所以才有这一章的论述啊!它对各国之间的交往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那就是做人要低姿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不管你处于强势还是弱势,不管是与同事、还是家人,还是朋友,都要时时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
  
  
 工作中,假如你是新人,资历浅,能力弱,那当然应该谦虚勤奋、兢兢业业。
  
 假如你身居高位、能力出众,最聪明的人还是保持低调、谦卑,这样部下才能认可你,服从你的领导。
  
 所以不管身居何处,何种位置,有智慧的人都会保持清醒头脑,不被表象而迷惑,不因一时的成绩而迷失自己。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谦虚的态度,低调做人。
  
 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中,时刻注重修身修心,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和谐,工作事业一帆风顺。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人和”吧!
  
  
 读老子的《道德经》,本来是道家的思想,我却总能读出儒家的味道,是不是这诸子百家的思想也是有相同之处呢?

读《道德经》第61章收获

8. 读《道德经》第63章收获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①。
  
 大小多少②。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③。,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
  
 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
  
 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注释
  
 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此句意为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
  
 2、大小多少: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另一解释是大的看作小,小的看作大,多的看作少,少的看作多,还有一说是,去其大,取其小,去其多,取其少。
  
 3、不为大:是说有道的人不自以为大
  
 个人感悟
  
 这一章对我们普通人的为人处世有很多指导意义,对做学问也有借鉴意义。
  
 01.为人处事要采用“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方法;那就是淡泊名利,有一颗平常心。
  
 02.为人要宽容,报怨以德,要用道德的善举对待对自己有仇怨的人。心怀慈悲,大度读人读事。不斤斤计较生活中的琐事,不在意凡尘中的纠葛是非。
  
 03.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其词,要把大事化小,不要夸大事实;追求真本。
  
 04.追求简约生活:要把繁琐简化,不要把事情搞得错综复杂。简简单单,方能从从容容。
  
 遇到问题,抓住关键点,化繁为简,解决困难的办法是分析困难,把困难分解若干问题,从简单的入手,个个击破,困难就战胜了。
  
 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把容易解决的地方作为突破口,干大事从容易办成的小事开头。
  
 
                                          
 05.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事情,都要重积累,因为大事都是由很多细小的事情组成的,把大事分解开来,从细微小事入手,积累经验,最终就干成了大事了。
  
 “积土成田”,“积水成渊”,从细小处积累,必将收获满满。
  
 06.不要轻易许下诺言,因为轻诺必寡信。
  
  
 凡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轻易许下承诺的人,在执行的过程中必然困难重重,很难遵守他的诺言。
  
 轻诺寡信,使自己陷入不诚实的境地,这会很难堪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07.要学会思考着处理问题,因为凡事没有经过认真谋划就轻易下结论的人,在实施的过程中就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和困难。
  
 因此明智的人更多考虑的是困难的一面、不利的一面,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困难早已在意料之中了,战胜困难就很容易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