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做了多大的贡献?

2024-04-30 11:19

1. 袁隆平院士做了多大的贡献?

袁老并非单纯是中国人民的英雄,同时也影响了世界。
袁老的杂交水稻技术不但大幅提高了我国的水稻产量,也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农业具有重大贡献。相比其它国家各式各样的水稻品种,平均每公顷提高了2吨的产量。这个提升比例大概已经到了总产量的百分之20到百分之30甚至相比一些落后的水稻品种,比例更为惊人。不说那些类似与巴西印度的落后国家,其中也包括了农业十分发达的美国。2006年,袁老成为了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从1863年开始到现在,获得此荣誉的中国国籍人士不过20多人左右,而其外国国籍院士总人数多达500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当选该院院士是美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也是世界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

对于我国来说。吃不上饭,变成了能吃上饭,吃不饱饭,变成了能吃饱饭。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改变是十分长远的,且影响了各行各业,毕竟无论是工业还是服务业,还是什么其它行业,其发展和生产的基石都是粮食产量,只有足够的粮食才能够供给足够的非农业人口,才能有更多的人口被投入到其它产业里。
去了医院,可以有更多的医生护士给你看病,来到大街上可以有更多的娱乐服务和各类产品供你选择,在网上可以有更多的节目和游戏让你娱乐。
如果说的更大些,这对国防和科技,乃至时代的进步,都有长远的意义。中国生产的产品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抢占国际市场,中国也不会被其他国家的粮食卡脖子。
而这一切一切的基础,都在于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从田里解放更多的劳动力。
如果你是中国人请自豪且感恩,如果你不是,起码也要学会感恩。
不论怎样。
我倒希望袁老去世这条消息是假的。
“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 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隆平曾在采访里,提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
时间回拨到1930年9月7日,当时只有27岁,后来成为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的林巧稚,在北京协和医院产房里,接生了一名男婴。
这位在出生登记材料上显示为“袁小孩”的婴儿正是袁隆平。
袁隆平的童年和青春岁月,都跟随父母辗转于全国各地,包括北京、天津、江西、重庆、湖北等。
1949年,袁隆平考入了相辉学院农学系,这是复旦大学迁回上海后,重庆复旦大学校友创办,该校在新中国成立后,并入新成立的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前身者之一。
在校期间,袁隆平曾报名参加空军,但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而未入伍,继续留校学习。
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学毕业,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袁隆平被这些景象深深刺痛了,立志用农业科学战胜饥饿。
然而,袁隆平的研究之路并不顺利。
一开始,他就得面对国际权威的批判“水稻杂交无优势”;为了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他跑遍大半个中国找了6年之久;“文革”时期遭到冲击,实验田被毁……
1976年,袁隆平育成的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随着中国水稻研究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2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植物》杂志发表文章称,中国的植物生物学研究已经确立了在全球的卓越地位。 特别是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已经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可谓“中国的复兴”。

袁隆平院士做了多大的贡献?

2. 袁隆平院士对我国的贡献有多大?

袁隆平在中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他1987年起担任“863”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专题责任专家,主持中国性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人物评价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新华网评)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新浪网评)
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贾庆林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袁隆平

3. 袁隆平院士的贡献?

1、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50多年来,他不畏艰辛、执著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
2、袁隆平院士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袁隆平院士的贡献?

4. 袁隆平院士的生平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第六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3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袁隆平的人物影响:
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2009年,北大星光集团、潇湘电影集团、湖南省文联、中视天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电影《袁隆平》,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讴歌了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高尚品德。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袁隆平

5. 袁隆平是什么院的院士?

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袁隆平院士的教学成果
袁隆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袁隆平30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境内外举办了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学生有邓华凤研究员,黄培劲。
1980年5月,袁隆平应美国邀请赴美进行杂交稻制种技术指导。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举办杂交稻技术国际培训班,袁隆平作为主讲人给来自10多个国家的专家讲授杂交水稻方面的主要课程。
翌年9月,又连续举办第二期。10月,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与合作研究。2003年,袁隆平指导博士生开展远缘物种基因组DNA导入水稻的研究,将一批外源DNA转基因进入水稻。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袁隆平

袁隆平是什么院的院士?

6. 袁隆平院士获得了哪些成就?

袁隆平一生潜心“务农”,在水稻杂交领域作出杰出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还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被世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吃饭问题,是中国的第一难题,也是世界难题。当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西方有些人马上声称,共产党将难以解决历代执政者都没能解决的庞大的中国人口的吃饭问题。但他们预言错了。中国的粮食问题解决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0年前已宣布不再给予中国粮食援助。去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5.46亿吨,以人均计算,为407公斤,高于世界人均约400公斤的水平。

锲而不舍
袁隆平的成功,缘于他的诸多可贵品质。
其一是锲而不舍。不断创新,不断挑战新的目标。
平均亩产926.6公斤,堪称奇迹。本人也曾务过农,那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风调雨顺,干得比较好的年份,也不过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超千斤是少数试验田的成果。如今,袁隆平的杂交稻亩产超千斤已是常态,正在向1000公斤挺进!
尽管我国划定了18亿亩的“警戒线”,保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但耕地有限是不争的事实。怎么在有限的土地上种出更多粮食?袁隆平一生为之奋斗的就是这项全人类都关注的事业。他不断提高科研目标,亩产500公斤、6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到目前的900公斤,锲而不舍,一次次证明: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最大的财富。
脚踏实地

其二是脚踏实地。
以创新驱动来发展实体经济,是当务之急。虚拟经济的产生,是为了支撑实体经济;近半个世纪以来,金融有了长足发展,这是需要的,也是一个进步。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趋之若鹜地投身虚拟经济时,似乎忘了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尤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吃”是每个人生存的第一需要。因此,我们必须给袁隆平们更多的支持,为他们的科研创造更好的条件,这是“创新驱动”的重要含义。
   希望能帮到您,谢谢!

7. 袁隆平是什么院的院士?

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与2021年5月22日逝世。袁隆平是曾任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为国家农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袁隆平是什么院的院士?

8. 袁隆平是院士吗?

不是。
袁隆平入党遭到婉拒,请他当官被其拒绝。经过耐心的交流,最后这位部长终于弄明白了袁隆平为什么拒绝了,因为他要一心搞科研。如果入党当官,势必要履行责任,他不想被事务工作所绊,只想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水稻的杂交育种工作中去。毕竟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只是取得了初步成功,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补充,还有不少的地方亟待完善。

人物去世时间:
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