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

2024-05-05 11:03

1. 中共中央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

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 
(1)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2)原因:①社会主要矛盾决定。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②革命形势的要求。即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 
(3)区域:解放区 
(4)政策内容: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前提),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核心),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方法)。 
(5)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势力。 
(6)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7)作用(意义):①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②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中共中央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

2. 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什么?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3. 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制定土地革命政策的理论依据是

土地革命最早在海陆丰根据地开展起来。1927年11月,在彭湃的领导下,海陆丰人民建立起苏维埃政权。11月13日,在陆丰召开的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没收土地案》,决定立即开展土地革命。苏维埃政权采取没收一切土地,统一分配的办法,实现“耕者有其田”。
最佳答案,巩固红军政权,拉拢农民。【摘要】
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制定土地革命政策的理论依据是【提问】
您好,我正在帮您查询相关的信息,马上回复您。【回答】
快点【提问】
土地革命最早在海陆丰根据地开展起来。1927年11月,在彭湃的领导下,海陆丰人民建立起苏维埃政权。11月13日,在陆丰召开的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没收土地案》,决定立即开展土地革命。苏维埃政权采取没收一切土地,统一分配的办法,实现“耕者有其田”。
最佳答案,巩固红军政权,拉拢农民。【回答】

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制定土地革命政策的理论依据是

4. 在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

在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新军阀。
土地革命路线内容: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革命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扩展资料
土地革命的革命成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极其艰难曲折的道路。
曾从最多时的30万人减少到约3万人,但在战争实践中锻炼出一支英勇善战的新型人民军队,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指挥员,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革命战争情况的战略战术,为实现全国抗战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 
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仅半年之内,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达3万多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黄安七里坪的一个招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农民入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5.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及其提出的背景与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提出了不同土地政策。
一、土地革命时期:
1、土地政策的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毛泽东制定土地纲领《兴国土地法》:“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2、背景: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得到自己的土地,中共正值扩大影响力,争取民众支持的阶段,因此实行土地政策有其必要性。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紧迫也是最关键的任务。
3、影响: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中共赢得了农民阶级的支持,为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二、抗日战争时期
1、内容: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采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措施。
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农村政策,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将“没收地主阶级土地”暂时搁置,即地租一般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减少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水平。
2、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需动员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争取地主阶级的支持。
3、影响:减轻农民的压力,增强了他们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也团结了地主阶级。
三、解放战争时期
1、内容:恢复没收地主土地的措施,制定完整的土地改革方案,有步骤地消灭剥削阶级。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将“没收地主阶级土地”暂时搁置,即地租一般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减少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水平。
2、背景:抗战胜利后农民要求分发土地;解放战争我军转入战略进攻,需巩固后方。
3、影响: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到解放战争中,为胜利奠定基础。

扩展资料:
与共产党相比,国民党的“和平土改”终究是要失败的。
1、国民党不可能真心推行和平土改。信奉土地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维护统一战线的需要,其基本取向为以阶级斗争的方式进行土地革命,剥夺地主(包括富农)土地,实现土地的平均占有。
而信奉和平土改的国民党终其在大陆22年的统治都是要实现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理想,在承认和保护私人合法土地权利的前提下尽可能体现业佃双方利益分配的公平和公正,并在条件成熟时通过土地清理来为未来的土地涨价归公和“耕者有其田”创造条件。
2、缺乏实施环境才是根本原因。其实,国民党的土地政策在20世纪上半叶缺乏实施环境才是更为根本的原因。我们知道,以改良为特点的政策实施最为重要的是要具备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1927年以后的国民党政府其实就处在这样一种窘困之中。与地方实力派的较量、同共产党的竞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以后又是国共全面内战,这些无疑都构成了对1927年以后国民党执政地位的根本挑战,使其始终无法有效解决统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共土地政策如何赢得民心?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揭秘:国民党的“和平土改”为何失败?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及其提出的背景与历史意义

6. 土地革命的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分别是

1、土地革命即国共政权对峙时期政策。
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1931年制定土地革命的路线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解放战争时期政策。
1947年中共召开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扩展资料:
土地革命的胜利使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的束缚下,迅速释放出来。分田前贫雇农租种地主的田,收获的大部分交给地主。
在土地革命前,有许多农民就是因为背上了地主的阎王债无法还清,被迫离乡背井,最后落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土改分田后收获归自己,令他们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发挥。各家都愿意深耕细作改良土壤,养猪积肥兴修水塘水渠。
有缺乏耕牛和农具的,千方百计互相租借,或以人工换牛工进行调剂,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土地改革

7.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的内容及意义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意义: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活动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扩展资料
战争背景
十年内战是指中国在1927年-1937年间,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性政权发动的战争,此战争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结束。中国国民党称之为“剿共”,中国共产党称之为土地革命战争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国民党方面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后与汪精卫武汉政府合并“宁汉合流”,对共产党人进行“清共”和屠杀。1928年末国民政府举行“二次北伐”,占领北京,奉系军阀张作霖退到关外。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
2、共产党方面
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行为吓倒,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红军,开辟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同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后,逐步扩大了根据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的内容及意义

8.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实行了怎样的土地政策

政策: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政策:①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②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