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发生过贸易战争吗?其结局如何

2024-05-02 09:18

1. 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发生过贸易战争吗?其结局如何

贸易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尽管它的残酷性可能不及真枪实弹的战争,但它同样可以影响到国际局势的走向,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目前,许多西方国家针对中国设置贸易壁垒,企图用贸易战打压中国,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让他们眼中的“后起之秀”屈服,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人就已经深谙贸易战,在中国古代,贸易战可谓屡见不鲜。
中国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贸易战,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国相管仲针对其他国家,采取贸易战,无往不利,硬生生“买”出一个春秋霸主。管仲早年做过商人,这让贵族对他十分鄙夷,但这段经历让他眼界开阔,富有经济思想。在其他谋臣还在思考如何在战场上取胜时,管仲已经开始将“商战”思想运用到争霸大业中。

管仲雕像
管仲上台以后,立刻利用齐国靠近海边的地理优势,发展鱼盐之业,使得齐国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确立经济优势以后,管仲利用手中的钱财,针对诸国制定出一系列“贸易战”政策。
衡山国擅长打造兵器,鲁国、梁国盛产绨布,管仲便大量高价采购衡山国的兵器,同时鼓励齐国国民穿绨做的衣服,甚至嘉奖购买绨的国民。在管仲的运作下,衡山国的兵器和鲁、梁两国的绨布价格飞涨。在暴利的吸引下,“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鲁、梁两国国民则放弃农耕,生产绨布。三国只以为齐国“人傻钱多”,不赚白不赚,但他们却没有想到,正当齐国的财富大量流入自己国家时,管仲却突然下令停止采购衡山国的兵器以及鲁、梁两国的绨布。三国国君起初没有惊慌,毕竟他们已经赚到许多钱,但他们很快发现,齐国的伎俩阴险无比。由于暴利三国国民纷纷放弃耕田,转而从事其他行业,这使得农田荒废,粮仓告急。当三国想要采购其他国家的粮食时,他们却发现,周边国家的多余粮食已全部被齐国收购。就这样,衡山国、鲁国、梁国的国库里尽管堆满了铜钱,但他们却只能向齐国俯首称臣,以高价换取粮食。

栽在管仲手中的,并非只有衡山国等小国,就连实力强大的楚国,也被管仲搞得元气大伤。楚国盛产鹿鸟动物,管仲就大量采购楚国的鹿鸟。楚王被暴利冲昏头脑,不假思索便下令全民抓鹿卖给齐国,于是“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管子》)楚国最终的结果与衡山国一样,尽管它在贸易当中赚的盆满钵满,但经济平衡却被破坏,田地荒芜,粮食短缺。于是“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三年而楚服”,齐桓公开启春秋五霸历史的序幕。
管仲用“贸易战”奠定齐国的霸主地位,体现出在古代贸易战对国家产生重要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并不总是积极的,比如宋太宗掀起的贸易战,险些将蜀地搞垮。
宋太宗登基以后,北宋百废待兴,辽国虎视眈眈,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为解决财政问题,宋太宗冥思苦想,最终他决定通过贸易战来扭转局势,而贸易战的对象,就是蜀地。在北宋初期,蜀地是较为富庶的地区,它承担着极大的赋税压力。在起初,蜀地百姓只交纳粮食,但宋太宗规定百姓们除交纳实物以外,还要交纳部分铜钱。乍一看,用铜钱代替实物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蜀地的百姓被迫拿着粮食换取铜钱,而官府借机盘剥敲诈百姓,将粮食的价钱不断压低。宋太宗此举极大的缓解了北宋的财政压力,但代价是蜀地民怨沸腾,最终爆发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太宗见蜀地经济崩溃,百姓造反,连忙任命名臣张咏前往解决。张咏到任以后,针对蜀地的情况,发明出“交子”,解决了蜀地交通不便,携带铜钱极为困难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了蜀地的经济发展。而且交子还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的出现对于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上述贸易战以外,我们还可以在张居正改革当中看到贸易战的身影。张居正被《明史》誉为“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名副其实,他敏锐深远的眼光,实在令人钦佩。在朱棣去世以后,曾经被明军打的溃不成军的瓦刺却再次崛起,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张居正执政期间,明朝与瓦刺开启互市,发展贸易。然而在开启互市以后,瓦刺大量从明朝购进铁器,打造兵器,张居正针对这种情况禁止明朝的硝磺、盔甲、弓箭等军备物资流入瓦刺。瓦刺见明面上采购行不通,就开始大量采购铁锅,买回来以后融化就是上好的铁。张居正看出瓦刺的阴谋,他力排众议,下令明朝可以卖给瓦刺铁锅,但只能是广东铁产的“广锅”,同时瓦刺人在买锅时必须以旧锅换新锅。

张居正的要求暗藏玄机,广锅熔炼极度困难,瓦刺没有熔炼它的技术水平,而以旧锅换新锅则可以将瓦刺人手中的铁锅数量限制在一定数量,防止他们融化铁锅,打造军备物资。瓦刺人没有办法,他们只能购入极少数的广锅,憋屈的拿着它做饭。
透过众多中国古代的贸易战,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是以破坏对方经济为主要目的的贸易战,也要遵守经济规则,否则只能像宋太宗一样,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参考资料:
《管子》
《明史》

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发生过贸易战争吗?其结局如何

2. 中国古代有贸易战吗,两千多年前就有了且古人都是怎么应对的?

首先我们来说说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贸易战,这场贸易战是由齐国的管仲发起的,并且采用的是经济手段,那个时候齐国生产一种纨叫齐纨,最后可以加工成穿在身上的服饰,而鲁国生产一种缟叫鲁缟,也可以加工成服饰。于是管仲就下令大肆的使用鲁缟作为齐国的朝服,这样一来导致鲁国的缟供不应求,并且鲁国的人看到缟的这种高利润,于是放弃了种地,把所有的地用来种植缟。

一年以后,管仲突然下令不再从鲁国进这种缟,而使用齐国的纨生产朝服,并且禁止鲁国的缟再进入齐国。这个决定可以说打的鲁国措手不及,因为他们已经为了缟放弃了农业,现在缟卖不出去了,对于鲁国的老百姓来说就是天大的噩耗,他们没有粮食吃,于是这个时候不得不从齐国进口粮食,结果齐又把粮食抬高到了一个很高的价格,不仅把之前亏的全部都赚了回来,而且还极大的打压了鲁国。


其次我们来看看北宋时期所发生的贸易战,当时的北宋和辽国签订了一个条约叫做檀渊之盟,这个条约的签订,表面上看似宋朝吃亏,其实是宋朝在跟辽国打贸易战,签订了条约之后北宋大肆向辽国输送那些生活必需用品。

这就导致北宋的货币成为了那个时候的通用货币,反观辽国主要以畜牧业为主,没有太多的购买力,于是北宋慢慢地掌握了辽国的经济命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同化了辽国。

3. 没有硝烟的较量,中国的古代王朝是如何打贸易战的?

孙子兵法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特朗普与中国打贸易战,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金融战,其实也是一种“战争”形式,只不过这种“战争”比较“文明”而已,杀人于无形。相比特朗普,中国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早就有了贸易战的先例,且比特朗普高明得多。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贸易战持续不断,为中国积累的丰富的贸易战经验。

古代市井场景
2600多年前发生的“贸易战”说起打贸易战,中国人并不陌生。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相管仲就是打“贸易战”的顶尖高手。齐国之所以成为春秋五霸第一霸,除了依靠军事力量的强大外,打“贸易战”连连取胜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打“贸易战”,关键得有钱。管仲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聘为国相之后,采取的最主要措施就是抓钱。齐国因为靠近海边,有渔盐之利,而鱼也好、盐也罢都是各国想吃的和必吃,因为齐国利用官办鱼盐与其他国做生意大发其财。另一个令人惊叹的生意之道是,齐国将通过战争得来的女战俘以及罪犯之女统一管理起来,开起了官办妓院,齐国“红灯区”照章纳税,对国内外开放,火得不得了。通过各种得力的经济措施,齐国成为春秋初期列国最富裕的国家。

管仲:有了钱,管仲可不闲着。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作战的最高境界。要想在列国中称霸,单凭军事征服是不行的。管仲在政治上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军事上联合其他小国做后盾,经济上大打“贸易战”,让许多国家因为管仲的权谋吃了大亏,不得不尊齐桓公为霸主。管种的“贸易战”根据各国国情不同,各有不同的打法。
衡山国是一个擅长打造兵器的国家,当时各国都去采购衡山国的兵器,管仲看准时机,大量高价采购衡山国的兵器,衡山国人看到打造兵器这么赚钱,于是全民造兵器,大发“军火财”。没有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了。管仲又高价收购各国的粮食,使各国富余的粮食都流入了齐国。这样,齐国虽然花了大价钱,但拥有了兵器和粮食,却破坏了衡山国的经济平衡。突然有一天,管仲下令停止收购兵器和粮食,攻打衡山国。此时的衡山国空有钱财,缺少粮食,而各国富余的粮食都被齐国收购,不能“出口”给衡山国,齐国更不可能卖给衡山国。于是衡山国不战而败,俯首称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衡山之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互相征战
对待临近的鲁国和梁国,管仲采用了“绨谋战略”,鲁国和梁国盛产绨这种布匹,管仲让齐桓公带头穿绨做的衣服,并高价购买这两个国家的绨,并悬赏重奖购买绨的齐国国民,于是齐国举国穿绨做的衣服,鲁、梁二国也因此大发绨财,国民皆弃种粮食而生产绨。而当绨服热到达高潮后,管仲又突然在齐国禁绝绨布,改穿绵,并禁绝鲁、梁二国的绨进入齐国,将粮食定为违禁品不准出口到了鲁、梁二国。这一下子将这两国的国民逼入水深火热之中,不得不臣服齐国。
对待老牌强国楚国,管仲照打“贸易战”不误。楚国和齐国是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差不多的国家,管仲看准了楚国是山水之国,盛产鹿鸟动物,于是给齐桓公出主意,“公贵买其鹿”。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谏议,和对待衡山国一样,大量采购楚国的鹿鸟,而且是高价采购。楚王不明就里,看到发财的机会来了,命令楚民举国抓鹿卖给齐国,大发鹿财。这一场鹿鸟交易,楚国竟然赚了齐国两千万铜钱。但令楚王没想到的是,光顾抓鹿赚钱了,田地荒芜了,楚国有大量的金钱,却只能进口粮食。而齐国因为囤积了大量的粮食,楚国不得不有求于齐国,把齐国推上霸主的宝座。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互相征战
管仲奉行的是“尊王攘夷”的国策,周天子由于没有了那么大的公信力,各诸侯国都不愿向周王朝朝贡,造成周朝中央政府财政紧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管仲也有“贸易战”的奇招,他建议周天子严加管制盛产“菁茅”的地域,又下令凡跟周天子到泰山祭天和在梁父山祭地的诸侯,必须以“菁茅”作为祭祀用的垫席,否则的话,不让跟随天子去祭礼天地。祭礼天地是必须的,各诸侯国赶紧花钱高价去买“菁茅”,“菁茅”的价格也因此翻了十倍,结果三天时间周天子就解决了财政经费问题,管仲的“菁茅”之谋大获成功。
北宋靠“贸易战”坚持三百年,熬亡了辽国与西夏?
两宋时代,宋朝先后面临着辽国、金国、西夏、蒙古的军事威胁,但宋朝却是辽国、金国、西夏四个国家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宋朝被称为“弱宋”,为什么会比辽国、西夏、金国活得更久,原因之一就在于“贸易战”的成功。


澶渊之盟
众所周知,宋真宗在辽国的军事威胁下,被寇准逼上了前线御驾亲征,取得了对辽战争的胜利。但胜利后的北宋却与辽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每年要赔辽国岁币十万两,绢布二十万匹。打了胜仗却要赔战败国钱,这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但宋朝自有宋朝的打算,第一,抵御辽国,需要军费三千万两,跟赔偿辽国的三十万银绢相比多得多。第二,宋辽和平之后开放了交易市场“榷场”,北宋的铁器、瓷器、丝绸、茶叶、稻米换辽国的原材料与羊、马、骆驼,带来巨大的贸易顺差,这贸易顺差远远高于三十万的岁币与绢布。尤其是辽国向宋朝出口的优良马匹,反过来又装备了宋朝的骑兵,两国近百年未打仗的结果,是经济上拖垮了辽国,军事上辽国也败在新兴的金国之手,最后竟然被宋、金夹击导致亡国,远逃中亚一带。
对于西夏,宋朝反其道而行之。西夏滩盐蕴藏量,北宋虽与西夏有限开放了两处“榷场”,但盐却是违禁品。北宋自己有盐,不进口西夏的。这样西夏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那块地方地处西北沙漠,土地贫瘠,缺粮少米,对北宋的贸易一直是逆差,从经济上无法与宋朝抗衡。为了对付北宋,西夏利用地利优势掐断了陆上丝绸之路,但北宋的“海上丝绸之路”因此兴起,西夏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经济上严重依赖北宋。因为粮食与布匹是必须品,而这正是西夏欠缺的。北宋在战场上不行,但在经济上却具有天然的优势,最后竟然逼得西夏低下头来,最后被新兴起的蒙古国所灭。
“纸制之父”张咏依靠发行“交子”解决难题
中国北宋时期的张咏,是世界上公认的“纸币之父”。不过,这个“纸币之父”的由来,却是“贸易战”的结果。


南宋发行的纸钞
这场“贸易战”,是宋太宗针对蜀地打起来的。起先,蜀地民众交税只交粮食等实物,但宋太宗为了敛财,规定除了实物外,还要交纳部分铜钱,而且,铜钱的交纳比例逐年提高。这个措施造成的后果是,蜀民拿着粮食去官府兑换铜钱交税,而官府却借机盘剥百姓。官府的财政问题是解决了,但老百姓却被逼得走投无路,暴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朝廷派花甲之年的名臣张咏去镇压起义,安抚百姓。为了解决铜钱携带不便的问题,张咏以当地十六家富商为担保,发明了一种可兑换钱币的纸券“交子”,这种“交子”就是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的发明,解决了铜钱携带不便的难题,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重振了蜀地的经济。用交子代替铜钱进行交易,为人民经商提供了方便。蜀地问题解决以后,交子向全国乃至外国推广,宋朝之所以成为最富庶的王朝,张咏发明的交子功不可没。
交子这种纸币的原材料,最早是桑树叶,所以目前伦敦英格兰银行中央的一个天井里,种着一颗中国桑树。它是为纪念张咏和他发明的交子而种的。
茶马互市,其实是中原王朝的“贸易战”
众所周知,茶树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树种,茶叶不只是一种饮品,还有解毒的功能。唐代陆羽还因此写了一本《茶经》,被尊为茶圣。因为茶叶是中国独有的,因此唐宋明清等朝,利用茶叶为“贸易战”武器,为巩固边防立下了大功,这就是有名的“茶马互市”。
古代茶马互市场景
中国的西南与西北地区不产茶叶,但这些地区的居民却很需要茶叶,史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因为茶叶的解毒功能,这些地区的人民不喝茶叶就会生病,所以强烈要求进口茶叶。而中原地区,正好利用茶叶交换那些地区优良的马匹。而在古代马匹是最重要的战备之一。唐朝实行“榷茶制”,对于茶叶只准官卖,不得私卖,茶税是当时最重要的税收之一;宋朝成立了“茶马司”,明朝实行“以茶驭番”战略,都利用茶叶换取少数民族的马匹以装备军队。用茶叶换战马,成为中原王朝获利最大的特种贸易。
所以,茶马互市,表面上促进了中原与边疆的贸易繁荣,实际上内藏玄机。两边的老百姓得利之余,战备却向中原倾斜。唐朝之所以成为“天可汗”王朝,宋朝之所以成为最富庶的国家,明朝之所以皇帝当得硬,茶马互市也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贸易战作用。
张居正的“铁锅贸易战”粉碎瓦剌阴谋
张居正是明朝一位优秀的改革家、政治家、名相,同时也是一位“贸易战”大师。明朝中期面对的威胁主要是蒙元分裂出来的一支蒙古人部落政权瓦剌,瓦剌对于明朝虎视眈眈,曾经俘虏过明英宗,要不是于谦,差点将明朝灭了。因此长时间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

张居正
瓦剌与明朝进行榷场交易,除了茶叶、布匹、棉花、食糖、粮食这些生活必需品外,还希望采购到硝磺、盔甲、弓箭等“军火物资”。当然,明朝也不傻,将这些“军火物质”列为禁品,不卖给瓦剌。瓦剌为了得到这些重要的军用物资,想了许多办法,其中一个办法就是申请购买明朝的“铁锅”。铁锅是生活用品,瓦剌认为明朝没有理由拒绝。
但聪明的张居正很快就觉察出瓦剌人的图谋,铁锅虽然是生活用品,但熔化后就成了铁,铁是可以打造兵器的,转眼就能变成战略物资。是卖给他们,还是不卖给他们?卖给他们,有疑虑;不卖给他们,影响团结,容易引发战争。经过深思熟虑,张居正想到了应对办法,卖给他们,但只卖给他们广东产的“广锅”,且卖给他们有附加条件,旧锅换新锅。这样在数量上瓦剌的铁锅不增加,且广锅有一个特点,熔炼技术门槛极高,不是轻易就能熔化的。买回去不当锅使,打造兵器将付出沉重的代价,瓦剌族没那熔化技术。
铁锅贸易战粉碎了瓦剌的阴谋,又促进了双方的贸易,明朝无形中取得了一场贸易战的胜利。而瓦剌是哑巴吃黄连,只好单纯购买广锅做饭吃。

没有硝烟的较量,中国的古代王朝是如何打贸易战的?

4. 什么是贸易战,历史上有哪些经典的贸易战

您好,贸易战,指一些国家通过高筑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又通过倾销和外汇贬值等措施争夺国外市场,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称为贸易战。如果贸易战的武器仅限于相互提高关税税率,对此则称为“关税战”。
随着80年代日德两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和美国、德国(当时的联邦德国)、日本、英国、法国之间“广场协议”的签署,日元与马克对美元大幅升值。汇率升值对促进两国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对外投资等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两国的确实带来冲击。面临同样的考验,日本和德国不同的应对措施造就了两国经济不同的命运,二者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化解中美贸易争端,并顺利完成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二战后,日本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本国出口发展。随着1956年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日本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对外贸易顺差额度不断扩大。日本贸易顺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占占据了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部分,20世纪80年代美日贸易逆差占美国逆差比重一度接近60%,这导致了日本与美国之间产生了大量的贸易摩擦。

5. 贸易方式的历史

早期的补偿贸易主要用于兴建大型工业企业。如当时苏联从日本引进价值8.6亿美元的采矿设备,以1亿吨煤偿还;波兰从美国进口价值4亿美元的化工设备和技术,以相关工业产品返销抵偿。后期的补偿贸易趋向多样化、不但有大型成套设备,也有中小型项目。80年代,波兰向西方出口的电子和机械产品中,属于补偿贸易返销的占40%~50%。中国在80年代,曾广泛采用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但规模不大,多为小型项目、外商以设备技术作为直接投资进入中国,故补偿贸易更趋减少。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补偿贸易在利用外资,促进销售方面的优越性不容忽视。

贸易方式的历史

6.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原因

在当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以及其他亚非拉发展国家在原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的基础上,仅仅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就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让英法那些经历了几百年积累才完成蜕变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实在心有不甘。于是许多学者开始进行思考这种现象的根源到底何在。在众多的原因中,其中有一派学者看到了亚非拉国家在古代社会的优势地位,也就是以反驳“欧洲中心论”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他们主要论证了古代亚非拉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在学者的论证中,都会提到中国在古代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一传统贸易中,中国的主要活动是出口,凭借着巨大的优势,赚进了大量的白银。据经济史权威估计,从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的85%和黄金产量的70%来自拉丁美洲。18世纪,美洲白银产量约74000吨,其中52000吨运抵欧洲,这其中的40%约20000吨运往亚洲。另外美洲本土剩余的白银约有3000吨经马尼拉大帆船来到中国,再加上日本和其他地区的白银,全球白银总量的一半抵达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而中国又被称为世界白银的“终极密窖”。 
  那些外汇的赚取正是由于传统中国最优秀的物产:丝绸、茶叶、瓷器等。这些东西不只是在古代世界,即使是在今天,也依然是中国魅力的象征,但它们在近代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却大打折扣。那到底是什么让中国传统工艺的光芒在西方近代科技发展的情况下立刻被彻底掩盖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经济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是一种内向型经济,对外基本没有依赖,体现出了巨大的出口优势。正是这种“封闭”优势,使它在古代社会能够绝对胜出。也正是这种原因,进一步加深了它的封闭,使它随着近代科技的崛起迅速败落。 
  一 
  无论是中国的茶叶、东南亚的香料,还是美洲的烟草都是地域性的特产。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千百年来,中国茶叶是世界茶叶消费市场的最主要来源。早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茶叶就已经开始外销,“五世纪后期,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首肇其端”。此后周边国家开始从中国进口茶叶,但数量较小。随着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西方人逐渐了解东方。据说,由于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导致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开始痴迷中国的茶叶,直到17世纪,茶叶成为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到18世纪,茶叶占据了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据主要茶叶输入国家的推算,18世纪中国对外输出的茶叶达8889241担以上,19世纪的前40年,就达到了1500万担。 
  由于茶叶的特殊作用和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西方国家在对待中国茶叶方面采取相互竞争的态度,主要表现在英国和荷兰,1776年英国运出3402415吨茶叶,占总输出量的20.9%,荷兰遂运出4923700吨,占总量的30.3%。但其后,英国逐渐增加运输船队的规模,到了1791年,英国的运茶量达到22369620吨,比重高达88%,几乎把荷兰挤出了中国市场。但随后,荷兰专心发展爪哇茶,进行对抗。经分析推算,18世纪,荷兰从中国运出茶叶大约178万担,英国大约运出400万担,其他各国大约800万担左右。这么大规模的输出给中国赚入了大约1.2~1.3亿两的白银。 
  茶叶刚传入欧洲的时候,被当做稀罕之物,价格十分昂贵。17世纪的欧洲茶叶市场,每磅需银100元;1657 年,英国最早的茶商托巴斯・卡洛韦(Thomas Garraway)出售的茶叶,每磅价格为6~10英镑。政府对茶叶按照奢侈品课税,每加仑纳税6便士,“光荣革命”以后,1689年修改《液量税法》,茶价才随之下降。但直到18世纪20年代开始,英国几次下调茶价,达到1磅茶叶8先令,茶叶才真正走向普通百姓,但茶的消费量也大增。不仅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茶价市场也出现过巨大的调整,调整的结果是导致中国“茶叶价格因需求的关系而陡涨”。 
  在古代各国联系不发达的情况下,茶叶这类依靠自然优势而获得青睐的产品,必然取得了无可比拟的“专利”地位。正是它的专有和被需求,导致产出国在古代世界贸易中获得了一定的支配地位,这种支配在物质方面的表现也就是赚进了大量的白银。而且土壤这种先天的优势是不可能偷盗的,尤其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还是难以复制的。因此古代社会彼此之间的隔绝、封闭,茶叶生产的这种专利优势也还能发挥一定的效能。但受到茶叶利益的巨大刺激,其他各国也纷纷发展本国的制茶业,并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的茶业。 
  在封建制度下,茶叶经营的表面繁荣掩盖了厘税过重、粗制滥造、剥削加重等问题。虽然有识之士有所注意,如《申报》就不止一次指出,印度茶制作精细,质量高,日后必将成为华茶的劲敌,或导致“中国茶生意日废矣”,但并未得到重视。直到1886年茶叶出口的高峰到来,也就到了总危机爆发的边缘。其实早在70年代,汉口、上海各地的茶商,对华茶的采购就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中国茶叶出现了滞销的状况。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茶价不断下跌,华茶的价钱必然受到影响,茶叶的出口总值也不断呈下降趋势。茶叶行业的衰落首先从茶商开始,“二十年来,以业茶起家者,十仅一二;以业茶破产者,十有八九”。随之而来,茶农的生活也困苦不堪,大规模弃茶他图,昔日著名的茶区,已经呈现出一幅凄凉景象。 
  此时,印度、锡兰、日本茶却迅猛发展,尤其是印锡茶成为华茶的劲敌。迟至18世纪90年代,印度的茶业已逐渐实现了机械化,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而且所制之茶“味尤加美”。1890年,印度茶出口超过1亿磅,超过中国茶出口的1倍还要多。锡兰茶的发展虽然起步晚,但速度极快,仅1880年,茶园面积就比1875年增加了13倍,并实现了机械化,首先进军英国市场,逐渐与华茶抗衡。日本绿茶的扩张以及占领台湾后的生产的乌龙茶、包种茶也进一步威胁了中国茶的地位。1874~1875年,日本输入美国的绿茶,首次压倒中国绿茶的输入量,并且输出量逐年增加,到了1886年以后,每年的输出量基本保持在30万担左右。随后而来的爪哇在茶叶生产出口领域奋起直追,到了20世纪初,成为世界第四大茶叶输出国,并于1915年突破亿万磅,1918年,位列中国之上。   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兴起,古老的封建帝国江河日下,仰仗于“封闭”优势而盲目自大,为了避祸甚至闭关锁国,逐渐远离了世界大市场。《明神宗万历会典》规定:“凡将缎匹、袖、绢、丝、绵私出夕晚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载货之人减一等,货物船只并入官。”清朝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防范沿海的反清势力,1655年下令“沿海省份应行严禁,毋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与世界发展趋势脱节,被时代远远地抛在后面。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工业文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瓷器和丝织品及其技术也就逐渐丧失了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三 
  依靠自然“专利”和封闭优势虽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使传统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并且在今天中国经济崛起的前提下,得到世人的关注,为人称道。但是由于这些产品自身的巨大局限性,所以只适合存在于古代社会封闭的环境中,而且这种发展模式本身也并不能够完全说明出口国的先进性。尤其随着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传统技术外传并先后被超越,而自身对传统的产品的分散经营模式,以及技术革新较差等因素,导致这些产品的封闭垄断地位丧失;加之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商业的不重视以及只卖不买的传统观念的限制,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也使初级产品优势地位逐渐丧失,近代科技不断发展,中国的初级产品自然也就被逐渐边缘化了。因此,在近代科技繁荣的条件下,要想谋求自身的发展,绝对不能以此作为“制胜法宝”,而是要努力掌握核心科技,努力争取进驻世界科技的中心地位。

7. 古代对外贸易走向衰落的根源何在

古代对外贸易走向衰落的根源,有很多原因:
很大原因是战争的原因,造成贸易中断,而新的贸易通路又开始开发出来;
气候原因,有的贸易被迫中止,只能等候开发新的贸易通路;

古代经常发生战争,所以造成贸易经常到中断,而且有的国家都灭亡了,更谈不上贸易了。

古代对外贸易走向衰落的根源何在

8. 中国古代到近代外贸形势有何变化

西汉: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始
东汉:建立西域都护——加强了贸易保护
唐代:贞观之治——使八方来朝,长安外使来往频繁
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主要以宣扬国威为主
明清:闭关锁国——是中国国力落后于世界
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强制性打开中国市场,进行一系列的非自主性的贸易
新中国:苏美冷战,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孤立——被封国内
改革开放:跟上贸易全球化的潮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