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有名的两位“女外交官”是谁?有什么故事?

2024-05-18 22:10

1. 古代很有名的两位“女外交官”是谁?有什么故事?

古代政治,向来是男人的天下,女性在古代地位实在太低了,历史上也只有武则天一人以女人身份做过皇帝。其实别说做皇帝了,就是在朝为官的女性也是屈指可数!但中华上下五千年,异人天才无数,女性中也有一些人能够脱颖而出,不让须眉,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两位女外交官”!
很多人说,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也是位女外交官,这点我不敢苟同。因为,王昭君只是大汉王朝外交的一个工具,整个外交不是她做主导的,她是被动的,是牺牲者,她也决定不了外交的这个趋势。和亲只是手段,而她是这个手段的工具,这一次的外交官并不是她!

那么,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两位“女外交官”是谁呢?答案就是奇女子冯嫽和大唐的文成公主!
我们先说冯嫽冯嫽,出身是个小小侍女。当时,大汉王朝欲远征匈奴。既然要决战,就要做好战前相关准备,安抚好周边邻国,防止周边邻国趁双方大战之际,前来偷鸡摸狗,所谓远征千里,后方稳固也是重中之重!
当时,邻国之中,最难搞的就是小国乌孙,乌孙也是大汉周边最大的邻国了。在古代,安抚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手段自然就是和亲,于是汉武帝就把公主刘细君嫁了过去。巧合的是,刘细君嫁过去不久,乌孙国王就死了,刘细君就又嫁给了下一任国王。后来,刘细君去世,乌孙又请求汉武帝再嫁一位公主过去,汉武帝就把公主刘解忧嫁了过去,冯嫽就作为侍女随行!

冯嫽到了乌孙后,很快吃透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还开始宣扬大汉文化,这让她在乌孙的名气直线上升!为此,汉武帝大喜,直接封她为大使,专门处理西域的事务,而她也是被当地的人们尊称为冯夫人!
再后来,汉武帝去世,汉宣帝即位。乌孙内部却发生了暴乱,乌孙的北山大将乌酒屠直接将国王给杀了,就想上位。汉朝这边自然不希望这样,汉宣帝就派兵要去镇压。此时,冯嫽站了出来,对乌酒屠说:“你就算当了乌孙国王,但我国已经出兵,你觉得你抵挡得住么?你觉得自己能当几天的国王?”乌酒屠一听,恍然大悟,就退兵了,还向大汉求了一个册封。就这样,冯嫽可谓张张嘴就和平化解了一场战争!
再后来,乌孙国又爆发内乱,也是王位之争。国王懦弱,众人欲反之。此时的冯嫽已经70多岁了,后面硬是靠着自己的名望和审时度势的能力,再次阻止了暴乱的发生。此后,乌孙将冯嫽奉若天神,一个女子能做到此,可以说,比之诸葛亮舌战江东群儒也不遑多让!

第二位女外交官——文成公主唐太宗时期,大唐日渐繁荣,国力强盛,周边各国盛威之下,只能俯首称臣,吐蕃也不例外。
吐蕃国王松赞干布于是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思量过后,就答应了。选取了一位宗室之女,册封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这一点乍看之下,跟王昭君有点像,别急,我们往下看!
唐太宗力求边疆稳定,吐蕃必须要安抚,于是,打算给吐蕃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给予巨大帮助。因此,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可不是嫁过去就完事了,实实在在肩负重任,是有使命的,而且送亲的队伍就是她的团队!
当时,吐蕃有个习惯,每天需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说是能驱邪避魔,只不过这样一来样子显得十分丑陋。而文成公主仔细观察了数天后,发现这种习俗既不卫生又毫无根据,认为是一项十分丑陋的习俗,便委婉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觉得她的话十分有道理,于是废除了这项制度。废除之初,吐蕃人自然很不欢喜,就想一开始要废除女人缠足陋习之初,也是很多人反对。后来,吐蕃人渐渐觉得废除之后,生活变得方便了,人也变漂亮了,反而对此举满心欢喜,连带着对文成公主也感激不已!
后来,松赞干布越发觉得自己这位枕边人既然美丽又有涵养,汉族的柔情和修养潜移默化之下,松赞干布更是喜爱不已。政治上,也多会和文成公主商量,文成公主提的意见也多会被采纳,就这样,文成公主一步一步在改变着吐蕃的文化和经济,给了大唐边陲长久的稳定。
文成公主死后,吐蕃人还到处为她立庙设祠,以此纪念。至今,在西藏,文成公主仍视为神明,这点可是王昭君远远不具备的!

古代很有名的两位“女外交官”是谁?有什么故事?

2.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官是谁?

有历史可考究的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家乃是西汉时期的女子-----冯嫽。
该女子事迹如下:
汉武帝时,为集中力量打击匈奴侵扰,对西域的乌孙国采取和亲政策,以宗室女解忧为公主,嫁给乌孙王军须靡,公主随带了侍女冯嫽同去乌孙。
冯嫽生性聪慧,知书达理,与公主相互慰勉,立志安居乌孙,不负使命。她常驰马牧场,出入毡帐,只几年时间,便已通晓了西域的语言文字及风俗习惯。

不久冯嫽遵朝廷之命,以使节身份代表公主访问邻近各国。向各国国王赠送礼品,宣扬汉朝教化。各国君臣见汉朝以女子为使,大方谦恭,善于辞令,与人交谈时连翻译都不用,惊奇之余,啧啧夸赞,尊称她为冯夫人。对此《汉书·西域传》有载:“初,楚公主侍者冯嫽能史书,习事,尝持汉节为公主使。行尝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曰冯夫人。”

乌孙右大将爱冯嫽多才多艺,聪慧漂亮,求为妻室。冯嫽从两国友好大局出发,欣然同意,自此,汉朝与乌孙友情日增。到了汉宣帝执政之际,乌孙发生内乱。朝廷原本想让外甥元贵靡继承王位,不料北山大将乌就屠杀死国王,自立为王。宣帝得报后,急令破羌将军辛武贤率一万五千兵马进驻敦煌,准备讨伐乌就屠。西域都护郑吉虑及汉军道远兵疲,胜负难料,建议朝廷派使与乌就屠谈判,劝其让位。他知冯嫽善办外交,推荐由她当此重任。

值此危难之时,冯嫽欣然受任,她与乌就屠本就熟识,开门见山说:“将军夺了王位,似是可喜,然喜中不可无忧。如今汉朝大军已至敦煌,将军区区兵力,岂不是以羊群搏猛虎?”

乌就屠听了甚为惶恐,沉吟不语。冯嫽晓之以理:“汉与乌孙亲如一家,若两国开仗,百姓遭殃,将军也必身败名裂,望三思而行。”乌就屠自知远不是汉军对手,终于让步说:“愿听夫人劝告,让位于元贵靡,但求汉朝给个封号。”冯嫽爽快答应,又悉心劝慰了一番。

宣帝得悉冯嫽出使告成,十分高兴,他对冯嫽也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诏令回国。冯嫽回到阔别四十年的故都长安时,宣帝令文武百僚在城郊迎接。京畿百姓闻讯,不期而集,争睹女使者的风采,人山人海,道路堵塞。当日,宣帝在宫中召见,冯嫽奏告了劝导乌就屠经过,建议给予封号以安其心。宣帝盛赞其远见卓识,欣然采纳,并封她为正使,竺次、甘延寿为副使,再次出使乌孙。

冯嫽驷马锦车,手持汉节,召乌就屠至赤谷城中,宣读诏书,封元贵靡为大昆弥(王号),乌就屠为小昆弥。靠着她奔走斡旋,终于化干戈为玉帛,消除了汉与乌孙的一场杀伐!

又过了两年,元贵靡病故,其子星靡即位。时解忧公主年近七十,奏请朝廷准允后,带着冯嫽一同返回故国。哪知星靡生性懦弱,治国无方,局势又起动荡。冯嫽身在长安,心挂乌孙,上书宣帝请求再为汉使。宣帝准奏,选派骑兵一队护送冯嫽第三次出使乌孙。

3. 我国历史说第一位女外交官是谁?

冯嫽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第一个杰出的女外交家。她熟知历史,精明干练。由于出身微贱,只能以解忧公主侍女的身份做为陪嫁来到乌孙。实际上,她承担的是解忧公主政治顾问的重任。 
  在西汉王朝,解忧是对外和亲公主中唯一的一位参与军国大事的一品夫人。而她的计谋之所出,多求助于冯嫽。汉朝与乌孙军事联盟的形成,以及两国联兵挟击匈奴的胜利,其中都有冯嫽的功劳。而恰恰是在冯嫽离开乌孙一时,解忧办了一件错事,酿成了后患,致使乌孙分裂。冯嫽以她的聪明才智,身传言教,不仅开导了解忧,安抚了乌孙群臣,也教育并熏陶了解忧的后裔和乌孙人民,使汉乌两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冯嫽的声望和信誉,不仅沐浴着乌孙,她那孜孜不倦地维护团结安定,开创和平局面的言论和行动,也博得了西域诸国的尊敬和爱戴。正因如此,西汉王朝曾经命她以解忧公主的身份,作为钦差大使,持汉旌节,驾锦车,遍访天山以南城郭诸国。 
  当时,她已年过半百,不辞辛苦地翻雪山,越大漠,历严冬,踏酷暑,走访了三十多个城郭之国。她每到一处,都受到上上下下隆重而热情的礼遇。她为各国排内忧,解外患,讲礼仪,说道德,扬善抑恶,推心置腹,使汉朝恩义广布大小绿州。因而,城郭诸国都尊称她为“冯夫人”。她的出访,对于增进城郭诸国对汉朝的了解,促进西域都护府的建立都起到了良好地推动作用。 
  后来,当乌孙内部发生权力纷争时,西域都护又只好委托她出面调停。冯嫽的丈夫是乌孙右大将,为人刚毅,老成持重,是纷争双方都非常尊敬信得过的人。于是冯嫽夫妇就从中斡旋,进行说和。不久,汉宣帝知道了这件事,非常关切,为了弄清真实情况,就把冯嫽召回长安,亲自听取她的汇报,并征求她对这场纠纷的处理意见。特任命她为持节正使,由竺次、甘延寿充任副使,陪她回乌孙去妥善查处。 
  在这之前,汉宣帝早巳派遣长罗侯常惠,率领三校人马进驻乌孙国都赤谷城屯田戍边。因而冯嫽一回到乌孙,就叫来两位副使和常惠一起商议解决乌孙内部纠纷的办法。接着冯嫽传达汉宣帝的诏令,宣乌就屠来赤谷城,冯嫽当面对他说:“我劝你放下武器,再不要制造流血事件了,你为了争夺权位,竟不惜同室操戈,兄弟之间进行残杀,你这样做只对敌人有利。你要再不听劝告,等汉朝大军一到,那就是自取灭亡。 
  乌就屠一听,害怕了,忙说:“请冯夫人恕罪,我愿息兵,只求得个小王的封号。”经协议,一致同意立元贵靡为乌孙大昆弥(大王),立乌就屠为乌孙小昆弥(小王)。当时,乌孙有人口十万多帐,按四、六划分人口地界,大王管六万帐,小王辖四万帐。一场内乱就这样平息了。冯嫽当即把处理结果奏明天子,汉宣帝闻报,一方面下令通知破羌将军不再率师出关,一方面派使臣带着诏书去乌孙,向大、小王分别赐给官印绶服,宣布封号。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的大儿子元贵靡,小儿子鸱靡先后病死。解忧公主亦是七十岁的老人了,她非常思念故土,于是,她给皇帝上书说:“愿得归骸骨,葬在汉地。”汉宣帝考虑到她大半生身居异域,为国操劳,有功于汉室,就派人把她和冯嫽一起接回长安,并以公主之礼照顾解忧的饮食起居。对冯嫽也以厚禄优礼相待。两年之后,解忧病逝,以公主之仪安葬。 
  元贵靡死后,他的儿子星靡代立,为乌孙大昆弥。由于星靡年幼,尚无力执掌国玫。冯嫽对此很不放心。她给皇帝上书、请求返回乌孙镇抚星靡。当时,正值汉宣帝驾崩,太子刘爽刚即帝位,史称汉元帝。元帝考虑到西域的安全,虽然不忍心让七十多岁高龄的一位老妇人出使,但由于冯嫽情真意切,一片亦诚,只好应允准奏了。 
  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老态龙钟的冯嫽,又精神抖擞地第三次走上了“丝绸之路”。她在一百多名汉军官兵的护送下,又重返乌孙。乌孙的臣民听说她回来了,许多人骑马跑出几百里远道相迎。她回到乌孙后,白天协助星靡和大臣们一起处理国政,夜晚,披星戴月,不辞劳苦地教星靡学习经史,向他讲授做仁君的道理。冯嫽就是这样为国为民,为大汉社稷,在荒僻的边疆,耗尽了她的大半生心血,和乌孙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度过了她的有生之年。 
  纵观一部《汉书》,虽然未能为冯嫽单独开篇立传,但从《西域传》中有关她的描写来看,也足以透视出她在西域的作为了。西汉时期共派出十八任西域都护,从他们的政绩和功业来论,也只有郑吉和段会宗可同冯嫽相媲美。因而,冯嫽在西域开拓疆土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由此可知矣!

我国历史说第一位女外交官是谁?

4. 中国史上第一个女外交官是谁?

  中国史上第一个女外交官是冯嫽。
  冯嫽,生卒年不详,西汉著名女政治家、外交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太初四年(前101年),随公主刘解忧远嫁和亲到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刘解忧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刘解忧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方面,作出很大贡献 ,深得西域各国人民的敬服,因此尊称她为冯夫人。冯嫽有胆有识,具有非凡才干和远见,她既有政治才能,又善于外交,所以在西域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她以一个女子身份屡次作为皇帝的正式使节,到异邦从事外交活动,在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方面,作出很大贡献。[1]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史,也是绝无仅有。

5. 中国史上第一个女外交官是谁?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出现了第一位女外交官——冯嫽。 
  汉武帝时,为集中力量打击匈奴侵扰,对西域的乌孙国采取和亲政策,以宗室女解忧为公主,嫁给乌孙王军须靡,公主随带了侍女冯嫽同去乌孙。 
  冯嫽生性聪慧,知书达理,与公主相互慰勉,立志安居乌孙,不负使命。她常驰马牧场,出入毡帐,只几年时间,便已通晓了西域的语言文字及风俗习惯。 
  不久冯嫽遵朝廷之命,以使节身份代表公主访问邻近各国。向各国国王赠送礼品,宣扬汉朝教化。各国君臣见汉朝以女子为使,大方谦恭,善于辞令,与人交谈时连翻译都不用,惊奇之余,啧啧夸赞,尊称她为冯夫人。对此《汉书·西域传》有载:“初,楚公主侍者冯嫽能史书,习事,尝持汉节为公主使。行尝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曰冯夫人。” 
  乌孙右大将爱冯嫽多才多艺,聪慧漂亮,求为妻室。冯嫽从两国友好大局出发,欣然同意,自此,汉朝与乌孙友情日增。到了汉宣帝执政之际,乌孙发生内乱。朝廷原本想让外甥元贵靡继承王位,不料北山大将乌就屠杀死国王,自立为王。宣帝得报后,急令破羌将军辛武贤率一万五千兵马进驻敦煌,准备讨伐乌就屠。西域都护郑吉虑及汉军道远兵疲,胜负难料,建议朝廷派使与乌就屠谈判,劝其让位。他知冯嫽善办外交,推荐由她当此重任。 
  值此危难之时,冯嫽欣然受任,她与乌就屠本就熟识,开门见山说:“将军夺了王位,似是可喜,然喜中不可无忧。如今汉朝大军已至敦煌,将军区区兵力,岂不是以羊群搏猛虎?” 
  乌就屠听了甚为惶恐,沉吟不语。冯嫽晓之以理:“汉与乌孙亲如一家,若两国开仗,百姓遭殃,将军也必身败名裂,望三思而行。”乌就屠自知远不是汉军对手,终于让步说:“愿听夫人劝告,让位于元贵靡,但求汉朝给个封号。”冯嫽爽快答应,又悉心劝慰了一番。 
  宣帝得悉冯嫽出使告成,十分高兴,他对冯嫽也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诏令回国。冯嫽回到阔别四十年的故都长安时,宣帝令文武百僚在城郊迎接。京畿百姓闻讯,不期而集,争睹女使者的风采,人山人海,道路堵塞。当日,宣帝在宫中召见,冯嫽奏告了劝导乌就屠经过,建议给予封号以安其心。宣帝盛赞其远见卓识,欣然采纳,并封她为正使,竺次、甘延寿为副使,再次出使乌孙。 
  冯嫽驷马锦车,手持汉节,召乌就屠至赤谷城中,宣读诏书,封元贵靡为大昆弥(王号),乌就屠为小昆弥。靠着她奔走斡旋,终于化干戈为玉帛,消除了汉与乌孙的一场杀伐! 
  又过了两年,元贵靡病故,其子星靡即位。时解忧公主年近七十,奏请朝廷准允后,带着冯嫽一同返回故国。哪知星靡生性懦弱,治国无方,局势又起动荡。冯嫽身在长安,心挂乌孙,上书宣帝请求再为汉使。宣帝准奏,选派骑兵一队护送冯嫽第三次出使乌孙。 
  冯嫽以她的威望与才干,游说乌孙各方消释嫌隙,精诚团结,帮助星靡治国安民,乌孙得以国泰民安,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也因此得以继续。

中国史上第一个女外交官是谁?

6. 中国史上第一个女外交官是谁?拜托各位大神

近代 袁晓园。1901年5月,袁晓园生于江苏武进一个翰墨艺文之家,伯父袁励准曾为帝师,现悬挂于北京中南海的“新华门”匾额,即出自其手书。父亲袁励衡是民国初年的银行家,曾主持过交通银行。胞妹袁静、外甥女琼瑶则以小说驰名。 袁晓园天资聪颖,自幼便能吟诗作画,15岁时即帮父亲处理银行事务,得到父亲赞许。1919年,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袁晓园向家里宣布:“你们关了我18年,现在我要选择自己的生活!”决心走出封建家庭的袁晓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用为江苏省农矿厅厅长何玉书的秘书,从名门闺秀步入政坛。期间她拜著名画家林风眠为师,继续学习书画,并有小成。 1930年,高鲁被派往日内瓦任中华民国政府驻外公使,袁晓园自荐担任其秘书,希望高鲁能带她出国。执着的袁晓园最后得以成行,但不是担任秘书,而是求学,而且费用自理。袁晓园开了一个茶会,靠到场的朋友支援登上了开往法兰西的海轮。也就是在这条船上,袁晓园结识赴法学习军事的叶南。叶南是国民党元老、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叶楚伧的公子,这次邂逅使他最终与袁晓园喜结姻缘。 袁晓园选择巴黎普鲁士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归国后被蔡廷锴委任为厦门市税务营业局副局长,成为中国第一任女税务官。一年后,袁晓园重返巴黎学习国际关系,学成后在外交部任专员。三十年代中期,袁被委任为驻印度加尔各答领事馆副领事,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袁晓园在领事馆任职六年,正是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时,她不遗余力奔走呼吁,动员华侨为抗战捐款、购买军火转运回国。每遇当地政府无理扣压军用物资,她都据理力争,其无所畏惧的气势和锋利的外交辞令常使对方折服。袁晓园回忆那段经历时曾说:“那时候,当地政府常有人在背地议论我,说中国这位女领事真凶。” 在印6年之后,叶南被委任为驻法武官,袁晓园随夫赴法。在法国,袁晓园受到戴高乐总统的接见,并曾被邀请与戴高乐总统一同步入凯旋门。 1947年,叶南奉调回国,这时袁晓园也被选为“国大”代表。她和叶南从民族大义出发,联名发出给国民党政府的公开信,呼吁国共合作,实现中国统一。蒋介石却以“附匪有据”的罪名宣布开除叶、袁两人党籍并加以通缉。叶袁夫妇在发表了脱离国民党的告示之后,取道香港去了美国。 1985年,满头华发的袁晓园走进北京美国驻华使馆,负责接待的文化参赞对前来咨询“如何放弃美国国籍”的她十分惊讶。参赞说:“总是有人来咨询怎样获得美国国籍,你是第一位向我询问如何放弃美国国籍的人!”袁晓园回国定居后,祖国和人民给予她极高的荣誉和尊敬,她连任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担任民革中央监委、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会长、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并受聘为七所大学的名誉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现代仓颉”情系汉字 赴美国后,袁晓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联合国秘书处工作,负责处理中文文字事务。长时间的翻译工作使她对祖国的文字有了深刻的感受,她一方面为祖国的文字自豪,“每次翻译文件,英文的、法文的、俄文的、西文的,总是厚厚一册,最薄的肯定是中文。”另一方面,袁晓园也深知,中国汉字笔画多,一字一音,要使汉字成为国际通用文字,必须进行改革,实现汉字现代化。 袁晓园潜心研究,终于推出一套“双拼带调兼表意”的袁氏拼音方案,即《汉字现代化方案(草案)》。1974年,她应邀回国参加建国25周年庆典,将方案呈交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指示将袁氏方案付印、分寄各大专院校及有关单位,并安排她到各有关院校演讲介绍。这一方案以后曾在北京一些幼儿园试验,取得理想效果。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王力为袁晓园的新方案题字:“羡君造字胜仓颉,笔走龙蛇似画图,海内传卢千百辈,匠心能得及君无。” 1980年,袁晓园联合海内外学者发起成立了汉字现代化研究会,数年后又发展为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定期出版会刊《汉字文化》,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规模空前的汉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故国情谊浓似酒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两国关系的坚冰。袁晓园随即于次年组织了40多名旅美各界人士访华,成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从美国进入中国大陆的访问团。自此以后,袁晓园数十次来往于美中之间,尽其所能为中美文化交流牵线搭桥。 1983年,袁晓园在《人民日报》上倡议:在北京开辟“国际友谊林”,供各国驻华使节和夫人,及其他来华的外国人植树。1984年,她以美中文化交流基金会副会长的名义,邀请了一批美国儿童画家到北京,与中国小画家们共同开了一个联合画展。后来又把中国儿童的绘画作品送到美国展览,得到了美国人民的赞赏。回国后,袁晓园在北京开办了“晓园中医院”,并在友谊宾馆开设“中医国际门诊部”,为外宾及侨胞治病。 袁晓园还利用自己与国民党的渊源,大力宣传两岸统一。1981年,她在天安门广场寄语在台的“国大”代表们:“故国情谊浓似酒,江山万里待人归”她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应对中国的统一负起历史重任,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她向海外华人宣传“一国两制”方针,呼吁大家发扬中国文化,促进祖国统一。爱国老人的赤子情怀,历久弥坚。 “吐丝园主”“偏不老” 袁晓园有两枚闲章,一曰“吐丝园主”,一曰“偏不老”。“吐丝园”是她晚年定居南京吟诗作画的居室,她在《述怀》诗中写道:“夕阳未必逊晨曦,昂首飞鬃奋老蹄;春蚕萦绕千千缕,愿为人民吐尽丝。”老人晚年情怀,于此可见一斑。 1998年中国遭遇百年未见的洪灾,已近百岁的袁晓园偕同家人买来矿泉水和毛巾,冒着酷暑走上江堤,慰问抗洪战士,并以手书条幅“枕戈待旦守护堤坝,披星戴月保卫人民”相赠;她到聋哑学校看望聋哑儿童,到监狱给服刑人员作报告,到“肾友会”鼓励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给贫困山区的妇女儿童捐款捐画;非典肆虐期间,她还到医院慰问抗非典一线医务人员。袁晓园多次参加慈善义卖,其手书“仁者无敌”可谓名副其实。 “偏不老”章是朋友为袁老刻制的,袁晓园非常喜欢。她说:“古人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虽老而不服老,只以欣逢盛世,所到之处所见所闻欢欣鼓舞,因而吟诗作画,逸兴盎然,不觉老之已至,故曰偏不老。” 袁晓园晚年与姨侄一家生活,尽享天伦。她除了看电视、读报纸外,舞姿依然潇洒,即使打麻将也不输给小辈。练字作画是每日必修的功课,袁晓园的外甥兼私人秘书严敬告诉记者:“这次入院,老人仍然非常乐观,念叨着还要去香港办画展,要创作关于“东方明珠”诗画。她说最后一站还要去联合国,作为一个多年的工作人员向联合国汇报,她这一百年没白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严敬拿出袁老在北京申奥成功后所作的诗给记者看,诗云:“巨龙腾飞惊世界,国际声望震云天。百岁老人逢盛世,真想再活一百年。”

7. 历史上的女外交家的动人故事

 中国最成功女外交家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赞干布,使得这位生长于荒蛮之地的吐蕃国王深切体会到汉族女性的修养与温情,他对文成公主不但备加珍爱,而且对她的一些建议尽力采纳。
  文成公主则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议,协助丈夫治理这个地域广阔,民风慓悍古朴的国家。
  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种极有权势欲的女人,她参预治国,却从未要求松赞干布给自己一个什么官职,对于吐蕃国的重大政治决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强行干涉,因此松赞干布和大臣们对她非常悦眼,经常向她讨教唐宫的政治制度以作为他们行政的参考,而广大的吐蕃民众更视她如神明。
  中国第一位女外家冯僚
  出身低微的汉朝女子冯僚自幼心性聪慧,习武练剑,博览史书,胸怀大志。
  自做了解忧公主的侍女更加好学不倦、锐意进取,深得解忧的喜欢,二人以姐妹相称。
  冯僚说服解忧远嫁乌孙王,大展宏图。
  二人来到乌孙协助乌孙王治理国家。
  冯僚以巧计追杀匈奴伏兵时智救乌孙大将,二人一见钟情,喜结良缘。
  冯僚冒生死之险身入叛军虎穴智斩凶顽,瓦解敌军,凯旋而归。
  在屡次平定叛乱、驱逐匈奴的激烈大战中,冯僚每每出谋划策,亲临沙场,以超人的胆识和过人的智谋,不仅消除了握有权柄的汉朝和乌孙以及西域诸国的内奸,而且以惊人的韬略全歼了来犯的匈奴大军,为保卫乌孙和西域各国的和平与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冯僚不仅是历史上代表汉朝出使西域的第一位女外交家,而且也是卓越的文武双全的女军事家。
  从王海容、吴仪到傅莹
  尽管女大使、女发言人在中国外交领域已经越来越多,但真正能代表中国在世界舞台游刃有余的女外交家仍不多见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发自北京 履新外交部副部长之位,或许是傅莹自己都未曾料到的。
  早在去年的一次内部演讲中,已经因在“3·14”事件和北京奥运圣火传递风波中的出色表现广为人知的傅莹,就曾明确表露过对个人未来政治前景的达观看法。
  2010年1月25日,距离新华社披露外交部人事变动消息的时间已过了二十余天,傅莹依然在英国忙于各种辞行拜会活动。
  很少有波澜壮阔的豪言壮语,却往往能四两拨千斤,触动外国人内心深处那根最柔软的弦。
  这就是傅莹方式的魅力。
  “傅莹或许很难成为第一位女外长,但是她无疑是中国最优秀的外交官之一。
  ”两个月前,当傅莹正因一场误会投书英国《太阳报》,推销中国“超女”“快男”节目的时候,就有网民如是称许傅莹。
  这种直白的充满网络特色的赞美,与其说是对傅莹仕途之路的揣测,不如说是民间对这位女外交官的由衷问候和敬意。
  事实上,自2007年4月担任驻英国大使起,傅莹就已经是副部级外交官。
  而此前她的足迹已经遍及柬埔寨、印尼、菲律宾和澳大利亚。
  此后,伦敦的舞台为傅莹提供了更为活跃的空间,也令她成为少数同时拥有亚洲和西方外交经验的高级外交官。
  一切看上去都是如此水到渠成。
  只是,另外一个时间跨度却告诉我们,尽管女大使、女发言人在中国外交领域已经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冲到舞台前沿的女外交家仍并不多见。
  所以,王海容才注定被人们再次提起。
  王海容:特定时代的特定人物
  王海容是谁?
  不止一个80后这样问。
  王海容,一个曾经权倾一时的中国外交风云人物,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年轻的外交部女副部长,时至今日,却已经不再为人熟知。
  1月18日,当本报记者辗转与王海容的秘书取得联系时,得到的答案和她过去的表态如出一辙:不接受媒体采访。
  这个倔强的女性,虽然早年为全国人民所熟悉的乌黑短发已经一片银白,但性格仍然如往常一样干脆泼辣。
  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张立志,半年前曾在北京见到王海容,后者当时已从国务院参事室退休五载。
  张立志看到,王海容一身浅灰便装,脚穿一双布鞋,虽已71岁高龄,但仍显得相当硬朗。
  当年王海容身居外交部副部长时期,张立志正作为工农兵学员,在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学习。
  “我们只能从银幕上看到她。
  ”张立志告诉本报记者。
  “毛主席见外宾时,十次有九次会有她在场?”
  “对,还有唐闻生。”
  张立志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几乎每天都可以从报纸的头版,或电视的黄金时段见到王海容活跃在毛泽东主席身边。
  一头乌黑发亮的短发,一副学生时就戴在脸上的白边眼镜,非常合适地架在小巧玲珑的鼻梁上;白净而又娟秀的脸颊,生动红润的双唇,总是挂着浅浅的微笑。
  王海容出身于湖南的名门望族,祖父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同时也是无党派知识分子,建国后曾任政务院参事、政协委员。
  正是这一层特殊身份,才成就了王海容后来在外交部的飞黄腾达。
  1960年,王海容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
  四年后,当大多数同学都到中小学任教时,王海容却青云直上,进了外交部,并被派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
  1965年,27岁的她被分配到外交部办公厅综合组。
  此后的仕途之路,如坐火箭般飞速蹿升。
  1970年夏,王海容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1971年,被正式任命为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1972年升任外交部部长助理;1974年,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其时,她年仅36岁。
  从1965年算起,短短九年间,王海容完成了由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中国高级外交官的角色嬗变。
  秘密接待基辛格、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联大席位……她与当时的翻译唐闻生一起,几乎参与了毛泽东晚年的所有外交决策。
  而围绕在王海容身边的,不仅有普通大众对其神秘身份的猜测,还有后来的无尽争议。
  当年王海容在外交部的特殊地位,章含之曾在《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一书中披露过。
  在书中,章含之直呼王海容和唐闻生为“通天人物”。
  在外交部,章含之当时官至亚洲司副司长,但最后没能调任驻美大使,谈及原因,她这样写道:“我已明白,外交部的人事权,尤其是涉及中美关系这样的部门,越来越由部内两位毛主席身边的人掌握。”
  但在毛泽东的外孙女孔东梅笔下,自己的这位“姐姐”则是另外一种角色:秘赴巴基斯坦与基辛格见面的艰辛,到联大出席会议吃不惯西餐的烦恼,接待伊朗公主时的奔波……在《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一书中,孔东梅对姐姐的心疼溢于言表:“外公晚年会见外宾,多有海容在场。
  她见证了外公的家——中南海游泳池会客厅高朋满座的盛况,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
  然则造化弄人。
  1978年底,王海容结束了在外交部的生涯。
  此后直到1984年,才被重新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且一干就是10年。
  晚年之际,站在了祖父曾经工作过的岗位上,不知道王海容当时是否亦曾感慨万千?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与当年的高调相比,离开外交部后的王海容,学会了沉默。
  她与新同事温和相处,一起讨论物价高低,甚至还曾念叨过“什么时候也发笔小财”,却一直拒绝谈论过去的只言片语(除了孔东梅的那次对谈)。
  耐人寻味的是,在外交部的网站上,全部有关王海容的信息只有一条个人简历,而且并不全面——“漏掉了”其担任外交部副部长的四个春秋。
  大浪淘沙。
  回头看那段历史,张立志用了十个字来评价王海容: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物。
  的确,如果试图从王海容和傅莹身上找到共通的地方,看上去是相当困难的。
  除了同为外交部副部长,同为女性身份外,她们是那么的不同。
  而这种不同,其实也是中国外交身处不同阶段的一种折射,传承抑或改变,都在其中悄然发生。
  吴仪:“铁娘子”的强势外交
  当王海容在湖南出生的时候,相邻的省份,湖北武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也有一名女孩来到人间。
  她就是后来官至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
  与傅莹和王海容相比,吴仪从来没有进入外交部工作,但她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外交的一名杰出代表。
  吴仪最让很多中国人感到“提气”的大动作,发生在2005年5月。
  当时因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而跌入谷底的中日关系正岌岌可危,中国民间反日情绪高涨,此时,日本爱知世博会被中日双方认为是改善关系的机会。
  在此背景下,时任副总理吴仪在5月17日开始访日之旅。
  但5月20日,小泉却再次高调表示参拜靖国神社是其个人信仰。
  此外,日本还宣称把18个日本人户籍落在钓鱼岛,这都为吴仪访问投下了阴影。
  非常时刻,必然采取非常手段,外交同样如此。
  5月23日中午,吴仪突然中断访问行程,取消了原定当天下午与小泉的会面,提前回国。
  这一石破天惊之举,被认为是新世纪中国外交的标志性事件。
  尽管后来披露的信息表明,突然回国并非是吴仪一个人在战斗,但这种行事风格,却颇契合吴仪在国人心中的印象:强硬,雷厉风行,坚持原则。
  这或许也是当年吴仪从小小的谈判桌名扬中外的关键。
  故事的脉络早已为很多人所熟知。
  1991年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前,因中方团长突然患病,刚担任4个月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的吴仪替补出战。
  面对美方代表咄咄逼人的“与小偷谈判”论调,吴仪回应得干脆而利落:“我们是在和强盗谈判,请看你们博物馆的展品有多少是从中国抢来的。”
  吴仪因此一战成名。
  此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外交越来越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身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部长、党组书记长达7年之久的吴仪,就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后来到国务委员和国务院副总理任上,吴仪在中外交往中的纵横捭阖更是成为中国外交的一道独特风景。
  她曾数次与美国同行交手,也曾率团到世界各个角落访问、采购、谈判,其间的风云变迁,早已在国际政坛和中国民间被传为美谈。
  为什么吴仪能享誉中外?当我们抛出这个有些庸俗的问题时,答案显而易见:完整的履历,锐利的个人风格,钢铁般的意志。
  吴仪肯定不会在意这些,所以才有了她在2008年3月退休前同样惊人的宣言:请你们完全把我忘记。
  但她显然很难被忘记。
  从个人的角度看,在中国官场,她的看上去有些特立独行的风格,是中国民众等待太长时间后才出现的一缕清新。
  从中国外交的大格局来解读,也为韬光养晦战略提供了新的诠释。
  与时俱进的风格变迁
  那么,傅莹呢?儒雅,端庄,气质美女,我们似乎看不到任何的咄咄逼人。
  即使是奥运圣火传递遭到恶意干扰时,她的笑容也依然灿烂。
  而在笑容背后,则是理性平和的苦口婆心——“很多人可能从中领悟到,中国融入世界不是凭着一颗诚心就可以的,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重了。”
  柔和的语言,诚恳的态度,真诚得令人不忍心对她的发言产生怀疑。
  凤凰卫视评论员杨锦麟曾经感叹:我们的傅莹太少了。
  “很多时候,有话要讲,不是声音够大、道理够硬就行了,要怎么讲,好让人听得进去,才至关重要。
  ”杨锦麟毫不吝惜溢美之词地赞扬傅莹,“尽管柔声细语,但立场清晰坚定,而且给人听了觉得合情合理,心服口服。”
  同样是杨锦麟,在吴仪副总理退休的时候,则在节目中专门配了歌曲:潇洒走一回。
  从吴仪、傅莹身上,我们能看到什么?两个风格迥异(至少在外人看来如此)的女性,却都怀着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为中国走向世界辛勤打拼。
  最近几年,一系列大事件的纷至沓来表明,中国外交所处的环境已经与过去有着明显的不同。
  这就对如何与西方打交道,提供了新的命题,而与时俱进,却再好不过地诠释了中国女外交家风格变迁的必然。
   

历史上的女外交家的动人故事

8. 中国古代十大杰出外交官

您好,中国古代的十大外交官为:


晏子:
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奉景公之命,与晋联姻,曾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当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灵公,庄公、景公三帝,均在齐国为官,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传说晏子五短身材,“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为齐国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苏武:
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不料,苏武准备回国时,匈奴发生内乱,苏武受到牵连被扣,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单于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但苏武严辞拒绝。匈奴对苏武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苏武被关进露天的大地穴,断绝提供食品和水,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渴了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冷了就缩在角里与皮袄取暖。过了好些天,单于见苏武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九年来,当初下了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昭帝派使臣把苏武接回。
张骞:
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他体魄健壮,性格开朗,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无花果,鸵鸟等。
班超:
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永元十四年八月被拜为射声校尉。
长孙晟:
隋朝著名军事将领。一生中,同突厥交往达20余年,虽未指挥过大的作战,但凭其出众的谋略,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北境安宁,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一个强大的突厥帝国,从根本上就是毁于长孙晟之手。
玄奘:
玄奘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文成公主:
唐朝和亲公主本是唐朝皇室远支,于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文成公主对吐蕃贡献良多,传说布达拉宫即为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所建。贞观十五年,江夏郡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女儿文成公主入吐蕃,以等身十二岁释迦牟尼像、珍宝、经书、经典360卷等作为嫁妆。松赞干布从逻些赶到柏海迎接,唐封他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在之后的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吐蕃与唐没再发生战争。
王玄策:
贞观二十一年王玄策又作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未至,尸罗迭多死,帝那伏帝王阿罗那顺立,发兵拒唐使入境。玄策从骑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发兵一千二百人,与泥婆罗王那陵提婆兵七千骑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罗那顺而归。高宗显庆三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达婆栗阇国,五年访问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他创下了一人灭一国的壮举。
鉴真:
鉴真不仅为日本带去了佛经,还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日本的流传。在佛教、医药、书法等方面,鉴真对于日本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在先后经历5次渡海失败、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于公元753年东渡日本,掀开了日本佛教史中崭新的一页,他的事迹在日本无人不晓。
郑和:
明代航海家、外交家。1405年开始,明朝皇帝朱棣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从太仓出发,出使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一生七次下西洋,于1433年返航途中逝世,葬于印度西海岸城市古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