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如何改革?

2024-05-21 04:48

1. 国企如何改革?

一、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政府体制与产权问题
        1.彻底改革政府干部任免制度和用人制度。首先要真正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和企业经营者的干部待遇,培育企业家市场,完善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制度,促进经营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其次要在政府部门内部实行公务员的竞争上岗,建立公务员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其素质;再次,要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把组织考核推荐、引入竞争机制和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
        2.产权制度改革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以产权明晰为前提,否则其他任何改革措施都将行之无效或收效甚微。成熟完善的产权制度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产权明晰,即明确财产所有权主体及其与法人主体间的责权利;第二,产权流动,即产权可以交易;第三,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即企业内部产权主体多元化。当前,产权制度改革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积极推动股份制的健全和完善。首先,要正确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彻底转变在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应绝对控股的认识,促进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使所有者有其“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其基础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关键就是所有者有其“位”,即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能够明确代表所有者有效行使其对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机构。
        (2)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权的合理流动。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国有企业资产的优化配置,已经纳入了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健全法规,规范产权交易机构的运作。鉴于目前在产权交易中政出多门、政府直接干预及场外交易普遍的现状,首先应尽快完善产权转让的法规,促使公有产权的合法、规范和有序地流动;其次要加强产权变动的监管和产权登记检查力度;再次要完善产权交易机构的职能,强化产权交易机构的中介作用,积极促进产权的自由交易和国家政策性目标的实现。二是,结合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国有资产的投资方向和结构,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调整目标。三是要壮大和完善资本市场。第一,要有步骤地逐年推进股市扩容,为有条件的企业创造向市场直接融资的机会,同时促使企业按资本机制的内在要求进行资本运营;第二,要进一步探索国有股流动方式和方法,尽快消除国有股、法人股和市场流通股之间的障碍,增强国有股的流动性,实现同股同利,规范国有股权运作,有效地保障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经济利益问题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细胞,必然关注和谋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企和国企职工的经济利益长期被漠视,“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严重挫伤了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应该成为国企改革中一个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企的经济利益被漠视的问题只是国企长期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那种以解决国企的经济利益问题作为改革主线的做法很值得商榷。我们必须注意到,国企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其经济利益的诉求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概括起来讲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国企的所有权属于整个社会而不是企业自身。这就决定了国企获取的经济利益的受体应该是整个社会,而不是国有企业本身。其二,国企承担着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因此,国企经营的目标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致性,而不是单一对自身经济效益的诉求。其三,对国企经济利益的构成要加以界定。在国企所实现的经济利益中,有些是凭借资源的“垄断”地位获取的,这些经济利益应该完全归于社会所有。首先,关于国企中工作人员经济利益的问题。国企中的工作人员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企中的工作人员还不能直接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谋求经济利益,他们的经济利益主要是通过报酬的形式体现出来。国企中的工作人员报酬的数量是历史的、社会的企业效益等各种因素的集合,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无论从改革旧体制的角度,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来讲,最终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在旧体制下,我们的劳动、工资制度带有“终身制”和“供给制”的色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企中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则必须通过劳务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一个合理的框架结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要求是荒谬的:从保值的问题来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必然造成企业资产的“无形损耗”,同时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会替代原有的产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单纯以“保值”作为国企的一项经营业绩考核标准是行不通的;从增值问题来看,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与需求的增长相适应,盲目的发展并不是社会的福音,而是资源的浪费和经济发展比例的失调。那种不看社会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不看社会经济发展的取向,不看多种经济形式所蕴涵的能力,仅仅受利益的驱动而发展国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国企的发展取决于所有者的意志而不是国企本身。我们可以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管理国企,但不能给予国企“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如果我们不适当地强调国企的经济利益,势必淡化国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出现国企与国家在“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上进行博奕的现象。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1.许多国有企业经过重组改制后竞争实力明显提升,但是员工素质和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甚至出现新的人才断层现象。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认识上,一些企业没有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没有把企业的发展建立在员工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体制上,前些年的下岗分流也使得一部分人才流失,即使引进人才也因为待遇政策等问题而存在障碍。在文化上,对企业文化的构建重视程度不够,既不继承传统文化也没有建立创新机制,更没有完善的以人为本的先进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对员工的教育引导力度不够。在培训工作方面,投入较少,培训的实效性不强,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
        2.一些企业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经济效益,造成新的浪费和污染。还有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国有老企业由于设备老旧技术落后给保护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这种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造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透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直接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国有老企业形成多个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相互之间的攀比使维护稳定的难度加大。从企业角度来看,有些企业在执行有关政策和制定具体操作程序当中不够周密严谨,从个人角度来看,职工如何自强在市场经济的激流中获得一席之地,适应竞争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职工年龄老化,他们的思想、技能、文化水平都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与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有较大距离。另外贫富差距社会失衡引起的社会问题的扩大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保障能力不强,就业压力较大,还不能保障充分就业。一些员工的心态不平衡就演变成了情绪的波动,直到聚集上访,形成一个不稳定的群体。

国企如何改革?

2. 国企为什么必须改革?

国企改革的必要性1.国企改制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主要是指国有经济。国有经济不在量多,而在其经济控制力。对国有资本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抓大放小,使国有资本向国家必须控制的行业和领域集中。
为此,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国有资本分布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改变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涉足领域过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对广大中小企业,要以地方为主采取改组、联合、兼并、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更加灵活的方式进一步放开搞活。使国有资本要在那些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控制力。因此,国企改制是国有经济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2.国企改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现实要求我国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富余人员过多,劳动率低下。全国国有企业自办的中小学还有1.1万多所,自办的医院6100多所,国有企业每年缴纳的城市建设费和教育附加费约为500亿元,同时用以办社会的资金支出达到456亿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也严重制约着国有企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只有通过企业改制,主辅分离,剥离辅业,由政府承担办社会职能,改变国有企业负担较重的局面。
3.国企改制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现代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产品和资本供给过剩,在一些发达国家、服务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产供销各环节一体化的大公司结构逐渐丧失活力。为了竞争的需要,强势企业开始寻找优势组合,进行企业间新的分工和整合。
大企业通过将主业集中到附加值最高的、自己有垄断优势的领域,而将不创造价值或创造价值较低的、其他企业能够比自己做得更好的业务,通过剥离等形式转移出去,形成附加价值高、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将一些长期依赖于主业生存的辅助产业进行剥离,通过辅业改制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进一步增强其市场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逐步培养其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实现主业的做强做大,辅业的放开搞活。

3. 中国的国企需要改革吗?将来会改革吗?

国企当然需要改革。原因有三:
国企大多是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如粮食,水力,电力,原油等等。这些产品都是硬需求,国企垄断之后利益是相当可观的,而且不需要进行竞争。久而久之,国企就成了老太爷,缺少了改进的动力和要求,变的臃肿和停滞,失去了企业的成长和活力;
其次,国企占用了大量的国民资源,但是所获得的利益并没有用到国民民生上来,我们经常骂的两桶油,便是最好的例子。
最后,国企由于缺少市场竞争,缺少竞争,变的官僚化,滋生腐败,不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需求。
综上,国企必须改革。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引入适当的市场竞争,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监管和处罚机制。
但是,国企要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现在的国企已经变的不像企业了,是一个衙门。一但改革,触碰的都是官老爷们的利益,这种事情,轻易是不会有人去尝试的。

中国的国企需要改革吗?将来会改革吗?

4. 什么是国企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明确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的物质载体,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在企业中的微观体现,承载着国家和政府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使命。就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而言,其目的是以混改为手段,实现企业体制、经营方式、公司决策、员工激励、利益分配等全方位的改革。
我在中大咨询官网热点方案的板块看到相关的信息,他们按照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的全过程,解读国有企业改革文件,跟踪中央和地方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展情况,明确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趋势、目标和关键要求。中大咨询认为,随着本轮国企改革的持续深入,混改的重点已经从以“政策研究+方案制定”为主转变到以化解落地过程中的实际痛点为主,从剖析“为什么混、和谁混、怎么混”转变为落实治理结构、战略协同以及激励机制等深层次问题。

5. 国企改革怎么搞

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但国有企业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标准,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努力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在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上迈出新步伐。

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要同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努力开创改革、发展、稳定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国企改革怎么搞

6. 怎样改革国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总体要求到分类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提出国企改革目标和举措。在分类监管、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股权多元化、国企重组整合、整体上市等方面亮点频现。

 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张喜武谈到,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有着四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更加注重改革的精准性,坚持改革奔着问题去,有什么问题,就改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改什么问题。
  二是更加注重改革的规范性,先定规则再改革,依法有据搞改革。
  三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强化改革措施之间的协同配合。
  四是更加注重改革的公开性,坚持公开透明,国企改革的政策、方案、措施、过程能够公开的都要公开,主动地接受监督,绝不能让国企改革的红利变成个别人的私利。

7. 如何正确看待国企改革?

 一段时间以来,一提起国有企业改革,一些人就颇有微词,甚至是有些愤懑:企业改革使国有资产流失、贫富分化加剧、职工利益受损,导致各种社会矛盾产生,小部分人甚至对企业改革失去信心。的确,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和发挥主导作用的国有经济,其改革也必然备受公众关注。

  不可否认,改革必然要触动部分人的利益,但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改革。改革是新生的事物,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因此当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必然会有那么几块石头碰疼我们的脚,但我们不能因为碰了脚就不前进,问题和矛盾是改革过程中客观存在。前面过河的人碰了脚,可以为后面过河人提供经验和教训,碰了脚的人对改革提出点意见,反而是对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我们大多数人都顺利的过了河,那就不应该片面的去放大碰脚的问题,而应看到过河的成就。看一下国企改革的经历我们就不应该迷茫,要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有企业被称为国营企业,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仅仅是一个生产单位。面对市场竞争,上世纪90年代末,“亏损”成为困扰国企的最大难题。1998年国有企业的亏损面达到三分之二,全国国有企业一年的总利润只有213.7亿元。当时,国企的中心任务是改革脱困。如今,仅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100多家中央企业,每月的利润就达几百亿元甚至近千亿元。2011年,38家央企进入了世界500强。

  改革为国企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从“脱困”到“发展”,国企的进步有目共睹。国有企业利润增长、实力增强的背后,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国企改革全面推进,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步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向基础性、公益性、支柱性产业集中,向优势产业和大集团、大企业集中。国有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一般性竞争性领域的绝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改制,退出了国有经济行列。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效益逐年增长,实现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2636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4989亿元;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国有经济的壮大,不仅显著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而且主导作用和影响力得以充分发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并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强大的国有经济,使政府宏观调控得以更好地掌握全局、指挥全局。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用创新的方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如何正确看待国企改革?

8. 国企改革到底改的是什么?

国企改革,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通过改革,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增强企业活力。如果活力得不到增强,就可以认为是改革没有成功,至少,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怎样的改革才能激发国有企业的市场活力呢?最重要的就是对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将不适应市场要求的传统习惯改掉、对制约企业发展的旧体制旧机制进行改造、让其他所有制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形成混合所有制格局。所以,国企改革一定要开明开放,要拿得起、放得下,既要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体作用,也要调动其他所有制资本的参与积极性,形成国有与其他所有制资本的联合与协作,形成互动效应。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死灰复燃,更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释放国企改革红利,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维护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在国企改革上不能再有懒怠和松懈思想,要敢于打破传统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竞争需要的新型机制。

当然,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国企改革过程中必须把握好的一条原则,而且是刚性原则。这也是上一轮改革以来,总结出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切不可为改革而改革,放松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同时,要维护好员工利益,不能再出现上一轮改革中损害员工利益的现象。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